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有虚实而治有补泻,补泻是中医疗病的基本法则,魏稼教授认为针刺补泻手法是针法中的精尖技术,其效果是评价医生水平的重要标准。魏老不仅对针刺捻转补泻、提插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等有独特见解,还对针刺补泻操作手法,补泻的顺序、特异性以及针具选择与疗效关系等有深刻认识。文章对魏教授针刺补泻理论及手法进行整理,以便于窥见其临床特色与学术思想崖略。  相似文献   

2.
"迎随补泻"是针灸学的重要内容,临床运用广泛,但目前无统一的操作依据和手法要求。依据《黄帝内经》关于迎随补泻的记载,结合历代医家对迎随补泻的认识,我们认为可从营卫循行的角度探究迎随补泻本义,分析迎随补泻的理论依据和针刺手法要求,认为迎随补泻是针刺补泻的统称,而非某一种具体的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3.
浅议“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针刺手法操作原则的角度诠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腧穴表里角度认识“阴阳”,对理解寒热补泻手法的机制、指导针刺手法操作和临床应用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见于我国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迎随、徐疾、提插、捻转、呼吸、开阖等单式补泻方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针剌手法操作中的高难度技术,古人曾用四难来形容补泻手法的操作难度:“针刺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补泻手法的难以掌握。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是否有其实际价值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笔者综合近几年有关文献,讨论针法补泻与针刺疗效的关系,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基于《席弘赋》、《补泻雪心歌》、《神应经》等,探讨我国旴江针灸席弘派的针刺补泻手法的特色与发展,不断挖掘适用于当代临床的针刺操作手法,更好的继承与发展针刺补泻手法,也期进一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使针刺的临床疗效得到更好的凸显。  相似文献   

6.
针刺补泻法是根据《灵枢·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针刺方法。它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针刺常用的补泻手法包括呼吸补泻、迎随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法等。但古今对各种补泻手法及其操作的认识不一,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就针刺补泻及其操作方法进行探讨,以阐明古今针刺补泻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从补虚泻实探讨手法实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勇  张翠平  牛志勇 《中国针灸》2003,23(3):155-157
目的:探讨临床施用手法的实质。方法:结合对手法的歧义。阐发《内经》,《难经》针刺补泻手法的奥旨,结论:补虚泻实是手法的实质,迎随是手法的精髓,营卫是补泻的基础。通过探讨复式手法的基础理论,达到灵活临床操作目的;认为平补平泻法亦能调偏,是实现补泻效应的最捷径之法;通过腧穴的特性,配伍体现补泻,是手法的延伸,是补泻手法的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补泻针法历来受到重视,但因手法繁多,术式复杂,各持己见,故临床上难以掌握和普及。我认为,补泻手法和补泻效应是两码事,无直接对应关系。补泻手法主要是得气的手段:得气才是取得补泻效应的途径。得气,即获得针感,是病人对针刺的反应;补泻针刺是操作手法,是医生的自觉行为。把补泻手法与得气分开,把针刺补泻和补泻效应对等起来,实属令人费解。临床上许多实例也不支持这种观点。基于此,我认为得气是决定补泻效应的主要因素,也是补  相似文献   

9.
针刺补泻手法与效应关系之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教研室(210029)黄晔关键词针剌补泻手法补泻效应围绕针刺补泻问题,针灸界长期存在着诸多争鸣,有的认为针刺手法有补泻之分,并能产生补或泻的特有效应,“补泻反则病益笃”;有的认为针刺“浑是泻而无补”;...  相似文献   

10.
张新河 《新中医》2014,46(5):244-245
根据针刺疗法中"补泻"手法和"强弱刺激"手法的认识,从立论观点、刺激量和留针时间、手法的操作和临床感应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认为"补泻"与"强弱刺激"不能完全划等号,"补泻"手法和"强弱刺激"手法基于各自的基础理论,作用机制不同,两者有相同和不同之处,运用时要灵活掌握并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1.
论针法补泻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见于我国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迎随、徐疾、提插、捻转、呼吸、开阖等单式补泻方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针刺手法操作中的高难度技术,古人曾用四难来形容补泻手法的操作难度:“针刺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补泻手法的难以掌握。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是否有其实际价值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笔者综合近几年有关文献,讨论针法补泻与针刺疗效的关系,现综…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认识针刺手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笔者就此问题浅析如下.1 手法与效应的研究现状针刺手法包括进针法和补泻法.补泻刺激量因人制宜,主动权在于施术者,包括施术环境、时间、空间、力度、幅度、心理、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历代医籍和当今教材载有多种针刺补泻手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针刺手法标准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阎润茗主任医师针刺手法溯源、提插捻转开合补泻手法、擅长取背俞、四肢交叉取穴以及临床医案解析等研究,阐述了阎润茗针刺补泻手法和取穴的特点,强调了取穴和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几年来学习陆瘦燕先生的著作很多,受益颇深,今又读到《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年2月号刊出的《针刺补泻手法的探讨》一文,文中对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上实用价值加以肯定,并阐明了针刺补泻手法和经络的关系,将许多繁杂的补泻手法概括为调和阴阳之气与疏调营卫之气两大类,并将各种手法的操作、作用、适应范围等群细地加以归类及分析,便于后学者对补泻手法的掌握和临床运用,这是很好的.但我对该文讨论部分中有两个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兹略述拙见如后:  相似文献   

15.
浅议针刺补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通过针刺腧穴,采取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疏泻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常用方法有: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阂补泻、平补平泻等。但笔者从长期的学习和临床工作中发现,大多医家没有过多应用上述不同的补泻手法,而是推崇简化操作,  相似文献   

16.
关於针刺手法问题,在现代所刊行的各种针灸书籍中,对它的叙述都很简略,只着重叙述轻、重的刺激,很少谈到其他手法。操作手法,在针术治疗中是重要的一环,古代针灸学家对於手法是很重视的,并强调它的重要性,很细致的研究创造出了很多理论。在临床操作中,最基本的就是补泻问题,补泻的种类和手法是很多的,理论也很复杂,如对患者性别、施术时间、针刺方向等,都有很大的关系。虽然补泻手法很多,总之可分下列两种形式:一种是从理论上阐明,用一种特殊形式来说明补泻操作和治病的理论,如捻转补泻(针捻转方向)、迎随补泻(针刺的方向)、呼吸补泻(下针  相似文献   

17.
针刺补泻法与刺激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煦东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2-1772
针刺的治疗作用是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来实现的,而补泻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针刺补泻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机体产生刺激的过程。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生理病理功能状态的不同,补泻过程中,机体所需的刺激量和所适应的刺激量则不相同。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掌握针刺补泻的量的大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提插补泻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寻找不同补泻方法的刺激参数,为临床应用针刺补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用提插补泻临床常用手法,在健康人体曲池穴给予一定量化的针刺手法,以穴位皮肤温度为观察指标,观察针刺手法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针刺曲池穴后,提插补法组对同侧商阳穴皮肤影响以升温效应为主,提插泻法变化不大;提插补法组和提插泻法组均使对侧少商穴皮肤温度升高。结论:不同针刺补泻手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有不同的影响,针刺后穴位皮肤温度的变化不仅具有特刊经性,而且具有全身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高希言 《中国针灸》2002,22(9):10-18
为了探讨针刺补泻手法对人体的作用,通过古代文献记载,以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为依据,结合在针灸教学、临床上的体会,对针刺补泻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补泻作用产生的关键不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本身,而是患者在针刺时机体的机能状况。补泻手法作用于人体,通过调气表现出补泻的效应,说明补泻效果的产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有补泻效果,即对虚证病人可以产生补的作用,对实证病人可以产生泻的作用,补法和泻法对虚实病证均有治疗作用,但对虚证要首用补法,对实证要首选泻法。  相似文献   

20.
补泻手法是针灸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关于其作用机理每个医家有各自独到的见解,而气则为大多医家阐述补泻机理的主要概念之一。为了有利于理解针刺补泻的含义,现通过梳理并分析古代对气的认识,探究针刺补泻过程中经络通道内气的变化及其对经络通道压力的影响,尝试从经络通道压力变化的角度解读临床常用的6种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补泻过程,认为补法即为针刺对经络通道加压的过程,泻法即为针刺对经络通道减压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