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晶 《中医药学刊》2002,20(6):814-815
综述了针刺对实验性动物脑缺血作用机理研究。毫针针刺法可采用常规针刺与醒脑一筹莫展窍针刺法,也可采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其他针法,如头针针刺,耳针针刺,芒针针刺。  相似文献   

2.
如何客观、有效、快捷地选取针刺穴位?不同性质疾病的针刺深度如何把握?如何掌握针刺剂量?答案尽在《针法新瘌中。作者根据当前针刺临床现状,逐步提出疑问,以《内经》为轴线,对传统针刺理论展开挖掘、解读,层层递进,并结合现代生物学理论,探讨针刺选穴、针刺深度和针刺手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十四经全息针法,,理论体系,并介绍了临床近30种疾病的具体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3.
如何客观、有效、快捷地选取针刺穴位?不同性质疾病的针刺深度如何把握?如何掌握针刺剂量?答案尽在《针法新探》中。作者根据当前针刺临床现状,逐一提出疑问,以《内经》为轴线,对传统针刺理论展开挖掘、解读、分析,层层递进,并结合现代生物学理论,探讨针刺选穴、针刺深度和针刺手法的基本规律,形成“十四经全息针法”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章炳炜 《中医药学刊》2005,23(2):348-348
拟从针刺深浅度,针刺部位,针刺方向,针刺感传,以及实验、理化变化等几个方面,从临床出发。试图说明针刺“到位”的其中含义及临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药氧针刺治疗多梗塞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150例多梗塞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药氧针刺组、吸氧针刺组、针刺组,结果药氧针刺组和吸氧针刺组、针刺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将中药、氧气、针刺三者有机地结合,可改善脑血液循环,激活脑细胞,提高脑血流量,增加脑血氧的供应,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和对比周围性面瘫面部针刺、面部针刺配合循经针刺、面部针刺配合循经手法拍打的临床疗效。方法 23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采用面部针刺、面部针刺配合循经针刺、面部针刺配合循经手法拍打进行治疗。结果 面部针刺配合循经针刺、面部针刺配合循经手法拍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面部针刺配合循经针刺、面部针刺配合循经手法拍打两组与单纯面部针刺组疗效有显著相差异(P〈0.05)。结论 面部针刺配合循经针刺、面部针刺配合循经手法拍打较单纯面部针刺组疗效好,疗程短,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桂枝加葛根汤联合针刺艾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就诊于我院针灸科门诊的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刺+艾灸组、针刺+艾灸+中药组,每组30例,比较治疗效果。结果:针刺+艾灸+中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艾灸组和针刺组,且针刺+艾灸组明显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三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均降低,FDIP评分均升高,FDIS评分均降低,且针刺+艾灸+中药组明显优于针刺+艾灸组和针刺组,针刺+艾灸组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结论:桂枝加葛根汤联合针刺艾灸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改善面神经功能及症状体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如何客观、有效、快捷地选取针刺穴位?不同性质疾病的针刺深度如何把握?如何掌握针刺剂量?答案尽在《针法新探》。作者根据当前针刺临床现状,逐步提出疑问,以《内经》为轴线,对传统针刺理论展开挖掘、解读,层层递进,并结合现代生物学理论,探讨针刺选穴、针刺深度和针刺手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十四经全息针法”理论体系,并介绍了临床近30种疾病的具体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9.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2):10-10
如何客观、有效、快捷地选取针刺穴位?不同性质疾病的针刺深度如何把握?如何掌握针刺剂量?答案尽在《针法新探》中。作者根据当前针刺临床现状,逐步提出疑问,以《内经》为轴线,对传统针刺理论展开挖掘、解读,层层递进,并结合现代生物学理论,探讨针刺选穴、针刺深度和针刺手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十四经全息针法”理论体系,并介绍了临床近30种疾病的具体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0.
传统针刺手法是针灸学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刘世琼教授在针灸临床、教学工作中,特别注重对传统针刺手法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她认为调和阴阳是传统针刺手法的总则,通调经脉是传统针刺手法的根本,取准穴位是传统针刺手法的条件,针刺得气是传统针刺手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与微量针刺和非针刺法比较,研究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按照一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法将膝骨关节炎患者(Kellgren分级≤2)分为针刺组(150例)、微量针刺组(76例,在非穴位点浅刺)、等待针刺组(74例,前8周不接受针刺治疗,从第9周开始接受与针刺组相同的12次针刺治疗)。由来自28个门诊中心的针灸师施行针刺和微量针刺,8周内针刺12次(前4周每周2次,后4周每周1次),每次留针30min。  相似文献   

12.
《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刊发的针刺研究专辑,涉及观点、专家共识、研究方法等不同类型的论文,为规范针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提升针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提供了较为权威的参考。基于该专辑中针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专家共识,结合临床实际和文献报道,本文针对针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提升针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可重复性入手,分析针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质量提升的途径,以期为针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提供方法学指导,进而促进针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规范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针刺对中枢单胺类及乙酰胆碱神经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与中枢神经递质的关系,多从针刺镇痛的角度来研究。针刺镇痛进,5-HT含量在中枢的许多部位增加,合成和利用都加速,合成的增加超过了作用。CA中的NA对针刺镇痛有拮抗作用,大部分文献报道,针刺镇痛时,NA在中枢的含量下降;DA对针刺镇痛也有损坏拮抗作用,至于在中枢的含量变化报道不一致。Ach有助于针刺镇痛,在针刺镇痛过程中,中枢Ach含量升高。针刺镇痛时,5-HT与Ach,OLS,NA、亮-脑啡肽  相似文献   

14.
针刺量-效关系成形于《黄帝内经》,其媒介逐渐由主观定性发展为客观定量,最初将针感有无作为针刺起效的主观定性标准,并沿用至今;随之出现的区分类型及程度的针感量表,标志由定性向定量的升级。《黄帝内经》通过监测脉象大小判断针刺起效,展现出朴素的客观定量思想,最终发展为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客观量化指标,间接体现针刺量-效关系,并为针刺疾病谱和机制的探索提供证据。自石学敏院士明确“针刺手法量学”概念之始成为系统研究,直至近年来手法参数仪器的问世,使得针刺量-效关系逐渐可视、科学。针刺须本于“治神”方能显效。针刺治疗量是介于最小针刺有效治疗量与针刺极量的一个区间,当此区间内某治疗量达到感觉产生阈值时,针感得以体现。新型针刺法虽未有针感产生,但治疗量已达最小针刺有效治疗量,西方针刺研究所设治疗量多低于最小针刺有效治疗量。目前这一区间的界定有待进一步开展针刺量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女性多发。临床试验表明,针刺对于黄褐斑的治疗不仅疗效可靠,而且不良反应少。目前针刺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多样,有单纯针刺,有运用针刺配合耳穴、刺络拔罐、中药面膜及内服等,同时也开展了较为广泛的针刺疗效机制的研究。研究认为,针刺治疗黄褐斑可能是与针刺可以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调节激素水平、改变血液流变学等有关。为了进一步优化黄褐疯的针刺治疗方案和探讨其疗效机制,对近年来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6.
数据挖掘技术在针刺手法参数研究中的应用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针刺手法参数定量化的研究进展,分析现有针刺手法参数研究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在已有针刺手法参数科研及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从采集到的大量针刺手法参数中发掘出有规律的信息,进而探讨针刺手法参数与针灸疗效之间的关系,为针刺手法参数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定量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临床研究   总被引:59,自引:7,他引:59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吞咽障碍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针刺风府,人迎,廉泉,百劳治疗,随机设立康复对照组,结果:根据床边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价:针刺组治愈率31.7%,有效率61.6%,总有效率93.3%,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针刺组起效快,且疗效与病程长短无关;针刺组假性球麻痹疗效优于球麻组,根据电视荧光吞咽功能评价;针刺组治愈率25.0%,有效率60.0%,总有效率85.0%,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及中药内服对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防治效果,方法:将60只模型兔分成模型对照,几丁糖对照,针刺治疗,中药治疗,针刺加中药治疗5组,采用术区硬膜外针刺及针刺配合中药内服的方法治疗,各组分别于2,3,4周处死4只兔取标本观察。结果与结论:术区硬膜外针刺及针刺加中药内服治疗均能有效地防止硬膜瘢痕粘连的发生,两者协同作用优于单独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Med、Cochrane Library文献数据库,利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纳入针刺、推拿、牵引以及灸法单一或联合使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制作成偏倚风险图,Ge MTC.0.14.3软件对数据进行网状Meta分析,通过Stata 16.0软件制作网状图、累计排序图、预测区间图以及比较-校正漏斗图。结果:共纳入28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2 771例患者,共有10种干预措施,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针刺+推拿,推拿+牵引,针刺+灸法,针刺+牵引,推拿+灸法,针刺+推拿+牵引结果优于单独牵引;针刺+推拿,针刺+灸法优于单独灸法或单独针刺;针刺+推拿,针刺+灸法以及推拿+牵引有效率优于单独推拿。视觉模拟评分(VAS):针刺+灸法优于单纯推拿,针刺+灸法,针刺+推拿+牵引优于单纯牵引。结论:在总有效率方面,针刺+推拿疗效最佳;在缓解疼痛方面,针刺+牵引可能是最优的选择,不同干预措施可能存在叠加效应且叠加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20.
针刺临床中的医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安 《中国针灸》2003,23(2):95-96
目的:探讨医患效应在针刺临床中的作用。方法:从针刺过程中的治神与守神,针刺腧穴经络效应,针刺得气诸方面揭示医者与患者间的作用。结果:医患效应在针刺过程诸方面均有体现,且直接影响针刺效果。结论:医患效应发挥的程度是针刺临床取得疗效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