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应用氟喹诺酮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56例患者,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给药方式及给药途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及恢复时间,及其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的临床表现.结果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58.9%)多于女性(41.1%),且31~60岁(66.1%)患者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在给药方式中,单独给药患者(85.7%)高于联合用药患者(14.3%);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患者(64.3%)高于口服及外用患者(21.4%、14.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中,19~40岁患者的发生时间要长于其他时间段的患者,恢复时间要短于其他时间段的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后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结论 在临床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要明确其适应症及禁忌症,选择最佳的给药方式及途径,合理用药,从而降低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
郭岚  马丽梅 《北方药学》2016,(1):138-139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具有高效、广谱、安全等特点。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日益凸显,为了患者的生命、健康,现将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综述如下,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对此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安全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3.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合理正确使用此类药。方法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归纳总结分析。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人体多种脏器和组织均有不良影响,而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据榜首。结论促使医护人员熟练地鉴别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征,避免其造成的伤害,从而保障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氟喹诺酮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为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应用氟喹诺酮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累及系统、用药途径与药物种类进行分析。结果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为左氧氟沙星(38.71%),加替沙星(25.81%)、环丙沙星(19.35%)次之;静脉用药不良反应相对较多;累及系统主要包括皮肤及附件(36.56%),其次为消化系统(22.58%)与神经系统(13.98%)。结论氟喹诺酮药物能够导致多种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时应当高度警惕,密切观察,最大程度的保证安全用药与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抗菌药物,也是一类较新的合成抗菌药[1]。但由于这类药物近年来大量的应用使得药物不良反应日益突出,在治愈和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给患者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为此,笔者就氟喹诺酮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进行探讨,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和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应用规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归纳总结124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后,不良反应多发生于胃肠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涉及不良反应较多的四类药物分别为左氧氟沙星(46.8%)、环丙沙星(28.2%)、加替沙星(18.5%),其中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结论为了有效减少和防止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临床用药中要根据规范要求用药,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陈霞 《中国医药指南》2014,(32):196-197
目的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ADR)进行探讨分析,并探究合理用药的方法。方法将我院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40例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年龄分布、性别、给药方式、途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以及转归等方面进行调查统计。结果男性较女性多,3140岁阶段的不良反应率最高;患者的给药方式中,单独给药率高于联合用药率;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率高于口服用药率和外用用药率;在1840岁阶段的不良反应率最高;患者的给药方式中,单独给药率高于联合用药率;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率高于口服用药率和外用用药率;在1840岁年龄段中,ADR的发生时间多于其他年龄段,恢复时间短于其他年龄段;氟喹诺酮类药物累及器官、系统以及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转归较良好。结论对患者给予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时,要严格、熟练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禁忌证和适应证,确定最佳给药方式和途径,避免出现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而有效降低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8.
氟喹酮类药物作为抗生素的一种,不论在在抗菌机制上,还是在抗菌作用耐药性和价格上,均优于其他抗生素种类。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品种的增多,其不良反应的现象日益增多。为使用药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现将近几年的不良反应加以介绍,并对其合理应用进行简要阐述。从而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不良反应(ADR)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间53例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药物名称、给药途径、累及系统的分布及临床表现进行整理统计。结果本次调查中药物不良反应共涉及6种药品,其中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所占的比例最大,为35.8%,静脉滴注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为52.8%,静脉注射所占的比例最低,为13.28%,不良反应累及神经系统所占的比例最高,占39.6%。结论临床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应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和给药方法,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126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并对所采取救治措施进行总结。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中左氧氟沙星和氟罗沙星所占比例最高,给药方式中静脉滴注给药所占比例最高,各种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最为多见。结论应密切关注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万婷  何月华 《药品评价》2021,(3):132-135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发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9月南城县人民医院发生不良反应的110例临床资料,其中由抗菌药物引发的有73例,对其年龄、性别、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累及系统及临床症状表现进行分析,并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使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本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马鞍山市2013年收集的306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回顾性分析,分别按报告类型、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剂型、给药途径、ADR/ADE累及系统-器官等项目统计并分析。结果:3062例ADR/ADE报告中,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24例(0.78%);40~49岁、50~59岁、60~69岁3个年龄段ADR/ADE构成比居于前三位;性别比例基本相当;引起ADR/ADE的药物以抗感染药物最多(46.57%);剂型分布以注射剂(50.88%)和片剂(29.26%)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引发ADR/ADE最多,共1726例(56.37%);ADR/ADE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最多见(34.13%)。结论:提示临床应用中应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重点监测及高发群体不良反应的监控,尽可能减少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胡东梅 《北方药学》2015,(4):156-158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我中心收集的1585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评价。结果:1585例不良反应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1327例(83.7%),大环内酯类160例(10.1%);静脉注射(含滴注)1364例(86.1%)。结论: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精神科药品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为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收集到的精神科药品致ADR报告64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5例ADR报告中,抗精神病药引起的ADR最多,有565例(占87.60%)。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神经系统损害最常见,有234例(占34.26%),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病;消化系统的损害居次,有93例(占13.62%)。结论:临床应加强对精神科药品ADR的监测工作,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120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ADR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6岁以下患儿占65.0%;静脉给药途径引发不良反应占82.5%;抗生素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占66.67%:临床表现以皮疹、红斑、瘙痒等最为多见.结论:做好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及时为临床提供用药信息,减少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6.
江亮  肖律 《中国药房》2012,(2):156-158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收集到的442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42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59种,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38例,占31.22%);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349例,占78.96%);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209例,占47.29%),其次为中药制剂(64例,14.48%);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223例,占50.45%),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害;新的ADR11例,以中药制剂引发的为主;严重ADR32例,以过敏性休克较多(7例,占严重ADR病例的21.88%),其次为肝功能异常和高热。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集到的578例ADR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 578例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65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总例数的48.1%。给药方式中,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口服第二。涉及的药品种类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是心血管药物,中药和解热镇痛药分别为第三、第四位。引起ADR的抗感染药中,喹诺酮类药物占首位,头孢菌素类药物居第二位,依次是林可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类。ADR的临床表现形式以过敏、消化系统反应比较多见。结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ADR的发生以女性、老年患者居多,其临床表现多样,发生因素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相关。应加强对ADR的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对策。方法对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发生的125例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5例不良反应报告中,以头孢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最多;给药途径中为静脉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伤,男性ADR的发生率为56%,女性发生率为44%。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ADR的发生,一旦发现及时处理及上报,并应合理使用抗生素,注意指针以及用法用量,避免滥用。  相似文献   

19.
吴雪  蔡林  蒋帆  龚敏  石姗平  徐伟佳  张应辉 《中国药师》2012,15(7):1315-1318
开放性骨折是外科常见急诊,多发生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机械绞轧、枪弹伤等高能量损伤之后,患者可同时伴有烦躁、精神萎靡、虚汗、手足发冷、心率加快、血压进行性下降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表现.  相似文献   

20.
15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雪  蔡林  蒋帆  龚敏  石姗平  徐伟佳  张应辉 《中国药师》2012,15(9):1315-1318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易发原因,为临床预防ADR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0~2011年上报的157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5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以抗菌药居多,占40.76%;引起ADR最主要的给药方法为静脉滴注,占72.61%;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3.95%。结论: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管,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