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冻伤亦称冷冻,是人体受到寒冷所引起的全身或局部组织损伤。冻伤是北方寒冷地区冬季的常见病,足部冻伤是一种局部冻伤,包括足部冻疮、战壕足和浸泡足,发生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救治将会发生严重后果。2001年11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足部冻伤92例,现将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
冻伤亦称冷冻,是人体受到寒冷所引起的全身或局部组织损伤.冻伤是北方寒冷地区冬季的常见病,足部冻伤是一种局部冻伤,包括足部冻疮、战壕足和浸泡足,发生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救治将会发生严重后果.2001年11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足部冻伤92例,现将早期治疗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冻伤是由于寒冷潮湿作用引起的人体局部或全身损伤.药物治疗是冻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冻伤治疗药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就冻伤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冻伤的治疗及相关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冻伤救治法     
冻伤是在寒冷、潮湿和有风的地带工作或劳动时,由于低温寒冷或肌体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下,所引起的全身或局部温度下降而发生的损伤.多发生于四肢和皮肤外露部位,如手、足、耳、鼻等.  相似文献   

5.
冻伤(疮)与用药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石革  龙振华 《中国药房》2003,14(12):767-768
冻伤或冻疮好发于冬季 ,尤其是在我国的北方、长江流域、青藏高原等寒冷地带更为常见。但两者常被混为一谈 ,其中前者为全身或局部组织的损伤(包括全身冻僵) ,后者的炎症较为局限 ,但有时两者可同时存在。严冬 ,人体在长时间受到寒冷(10℃以下)的侵袭后 ,外露的皮肤受到冷冻的刺激 ,散热增加 ,为了维持体温而增加产热 ,人体表现为寒战 ;同时 ,为减少散热 ,皮下的小血管(动脉)发生痉挛而收缩 ,静脉瘀血 ,导致血液循环发生障碍 ;体内因长时间产热不足易引起皮肤缺血或缺氧 ,导致全身或局部的血液瘀滞、体温降低 ,从而造成局部冻结或皮肤、肌肉…  相似文献   

6.
冻疮是指人体受寒邪侵袭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是因天气寒冷所引起的,多发生在手脚末端、鼻尖、面颊和耳廓等处。患处皮肤苍白、发红、水肿、发痒、热痛、有肿胀感,易复发。冻疮是冬季的常见病,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有两亿人受到冻疮的困扰。其中主要是儿童妇女及老年人。局部冻伤者病情较轻,以局部肿胀、麻木、痛痒、青紫或起水泡甚者破溃成疮为主症;全身性冻疮者病情较重,以体温下降、四肢僵硬、甚至阳气亡绝为主要特征。冻伤有致残性。现就3例较特殊的病例浅谈一下湿润烧伤膏在治疗冻伤上的作用及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7.
训练性冻伤是由寒冷和潮湿刺激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常发生于冬季军事训练和新兵训练阶段。我们于2005年12月-2008年2月与某部卫生队合作以踝部腓肠神经阻滞术治疗足跟部冻伤8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某部新兵集训期间冻伤的防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冻伤属寒冷性皮肤病,是冬季常见病。系因人体在极其寒冷潮湿的环境中血液循环不好,使暴露在外面的皮肤发生炎性反应的情形。发病率与自身身体素质、天气变化、职业及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我部地处东北,冬季寒冷时期较长、空气湿度较大,新兵集训期间冻伤发生率较高,本院通过不定期下连队巡诊及门诊,并结合新兵训练的特点,对新兵冻伤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冻伤的发病率逐渐下降,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冻伤是由寒冷引起的组织损伤,由于部队官兵工作的特殊性,冻伤已成为冬季北方官兵的常见病,冻伤研究也成为军队医疗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12月~2010年3月,我院对100例冻伤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冻伤的发生特点进行总结,以积累治疗经验,现总  相似文献   

10.
冻伤是由寒冷引起的组织损伤,由于部队官兵工作的特殊性,冻伤已成为冬季北方官兵的常见病,冻伤研究也成为军队医疗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12月~2010年3月,我院对100例冻伤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冻伤的发生特点进行总结,以积累治疗经验,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美国4月18日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又揭示出香烟鲜为人知的另一副作用:增加抽烟者生冻疮的风险。耶鲁大学研究人员说,人体血管通常会以舒张的方式对低温环境作出反应,温暖手和脚。研究人员认为,低温环境下血管舒张速度不够快,可能会使抽烟的人更容易生冻疮或被冻伤。他们说,这一情况的产生有可能和香烟中所含尼古丁有关。尼古丁会导致人体对寒冷的反应速度变慢。吸烟者遇寒冷易生冻疮  相似文献   

12.
人体的体温正常范围为36.4~37.5℃,腋窝和口腔温度略低于直肠温度。如机体核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低于35℃,我们称之为体温过低(hypothermia)。意外性体温过低多指意外情况(如冷水浸泡、高寒地区作业等)出现的体温过低,是原发性体温过低的一种。鉴于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不如适应高温的能力强,寒冷损伤和适应历来受到医学界高度重视。寒冷低温不仅可引起冻伤,还可对人的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骨关节产生损害,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随着社会的发展,潜水、航海作业及登山等活动也相应增加.原发性体温过低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它也是战时(特别是海战和高寒地区作战)引起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之一。探讨减少寒冷应激对机体影响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其分类、对机体的影响、机制、临床表现及救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正>部队冬季野营拉练分为摩托化开进、野外宿营、徒步行军等阶段。冬季野营拉练,官兵负荷重,训练强度大,体能消耗多,加之气候寒冷,如不注意做好卫勤保障工作,极易发生感冒、冻伤、摔伤、扭伤等疾病。1暴露部位防冻伤冻伤易发生在手、足、耳、鼻等暴露的部位,主要是低温寒冷造成的,特别是在拉练中身体极度疲劳、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冻伤。行军途中,要让官兵扎紧服装的袖口、裤脚、腰带、手套、放下耳帽,禁止穿潮湿的衣服。行军采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冻伤35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冻伤在我国北方地区比较常见,在冬春季节,潮湿寒冷的环境下,由于人们防寒意识的薄弱,每于肢体末端,耳、鼻等暴露处局部皮肤,容易发生冻伤,主要表现为轻度水肿和炎症反应。严重者伤及肌肉、骨等组织,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笔者自1998年至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我院门诊及部分住院患者351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冰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8):169-170
冻伤发生在冰点以下的温度,由于低温作用可使局部组织发生冻结,导致局部冻伤,也可使整个机体的体温过低,导致冻僵。重度冻伤的急救是否及时和正确关系到患者愈后有无伤残,是否发生并发症,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掌握低温造成的损害,从而及时快速复温是治疗重度冻伤效果显著的关键措施。快速复温能减轻局部冻伤所致的组织损伤,有利于全身冻伤复苏。  相似文献   

16.
静脉输液加温对减轻输液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寒冷的季节,人体与环境温度相差很大,可达20-30℃以上。与环境温度接近的低温液体输入人体,可引起输液局部皮肤冰凉、血管痉挛、疼痛,甚至引起畏冷、寒战、体温下降、心率加快等不适,严重者可致患者病情恶化。低温情况下输入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更大。  相似文献   

17.
冻伤是机体暴露在极端寒冷环境下而发生的组织损伤,其病理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高寒高海拔地区,户外运动者遭受损伤的风险较高,严重冻伤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探究冻伤的病理机制有助于确定治疗手段和时机。目前临床治疗冻伤,以对症治疗为主,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疗效尚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寻求更为高效的药品或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冻伤病理生理机制、临床治疗、细胞和分子途径研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研究方向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本组42例均为肢体局部冻伤。按Ⅳ度分类法分类Ⅱ度冻伤12例,Ⅲ度冻伤7例,Ⅱ~Ⅲ度混合冻伤23例。单一肢体冻伤7例,二个肢体冻伤16例,三个以上肢体冻伤10例。冻伤面积1%~12%,平均6.7%。伤后入院时间1~11天,平均2.4天。冻伤原因为野外行走着装不齐或酒后醉卧野外。发病季节均在冬季。冻伤后处于冻结状态早期入院用40℃温水浸泡快速融化复温者17例;入院前冰水浸泡或雪搓复温22例,室温下自然复温者3例。 2 治疗方法与结果:复温后用0.1%新洁尔灭液清洗,清除水泡,然石用5%磺胺嘧啶锌  相似文献   

19.
用654-2软膏治疗冻伤,是由于冻伤是因局部组织障碍而引起的局部小动脉受冻,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引起的血管痉挛性收缩,血流受阻组织缺氧以至组织细胞受损,随之小静脉也痉挛导致该处小动脉间的毛细血管扩张瘀血,渗透性增强,形成紫红色肿性红斑及水泡等一系列临床症状。654-2为抗胆硷类药,具有对抗乙酰胆硷分泌亢进造成反复过度  相似文献   

20.
咽喉是沟通自然大环境和人体小环境的连接通道。每当季节交换时,特别是冬季,干冷的空气往往会直接刺激咽喉部的黏膜,引起局部甚至全身的不适反应。咽喉痛(Sore throat)是一种最常见的病症,它多发于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感冒、扁桃体炎、鼻窦炎、百日咳、咽喉炎以及病毒感染甚至心肌梗死均可引起咽喉痛。而最常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