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旨在评价超声心动图在行偏心性 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经导管修补室间隔膜部缺损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行经导管偏心性 Amplatzer室间隔封堵术的患者 47例 ,年龄 3~ 3 7岁。超声心动图用于封堵治疗前患者的筛选 ,封堵术中封堵器放置的引导和监测以及术后的随访。结果  47例 VSD患者均在超声心动图引导和监测下成功地完成缺损封堵。术前超声检查测量室间隔膜部缺损直径 3~ 10mm,平均 (5.2 3± 0 .67) mm,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膜部缺损直径 3~ 11mm,平均 (5.45± 1.0 2 ) mm,超声测值与造影测值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VSD距主动脉瓣环的残缘长度 ,超声测值小于造影测值约 3 mm。结论 超声心动图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检查手段 ,在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术前病人筛选、术中的引导、监测以及术后随访中有着其他影像检查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经心导管介入方法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是近年来非外科治疗VSD的一种新方法[1 - 2 ] 。本文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VSD术前、术中、术后的作用及手术并发症的原因。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VSD2 9例、ASD VSD2例,均为膜周型,行经导管介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男13例,女18例,年龄2~15岁,平均(8.1±4 .5 )岁。所有病例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室间隔缺损间距为3~12 mm,不合并有需手术矫正的心血管畸形和严重肺动脉高压导致的右向左分流,选用封堵器型号为4~14mm。使用仪器为东大阿尔派2 0 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24例膜部VSD患者,超声测量VSD直径3~10 mm,左室造影测量VSD直径3~11(7.6±1.9)mm,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和Terumo导丝,通过室间隔建立轨道,用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治疗。结果:23例封堵治疗成功,1例因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放弃治疗,2例术后有微量残余分流,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无封堵器脱落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VSD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安全,精湛的手术与优质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介入封堵治疗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s,CA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1月-2012年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AF的16例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6~57岁,平均(32±14)岁.根据CAF的形态、走形和大小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封堵器械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结果:15例患者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occluder,PDAO)、血管封堵器(Plug)或弹簧圈治疗,封堵一次的介入成功率为93.8 %(15/16);随访无残余分流,无病死患者.其中9例应用PDAO封堵治疗,封堵器直径为8~16 mm,平均(13.1±3.0)mm;5例应用Plug封堵治疗,封堵器直径为6~28 mm,平均(17.6±7.9)mm;2例应用弹簧圈介入治疗,其中1例未能成功封堵.16例患者术后1个月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舒张末期直径分别为(34.6±3.2)mm和(50.5±7.5)mm,与术前[(35.7±3.4)mm和(55.0±7.9)m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CAF的形态、走形、大小选择不同的封堵器械(PDAO、Plug、弹簧圈)进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经导管实施膜周部VSD封堵术的患者21例,年龄5~32岁。TTE用于封堵术前患者的筛选,术中封堵器放置的引导和监测以及术后的随访。结果21例膜周部VSD患者均在TTE引导和监测下成功地完成缺损封堵。术前TTE检查测量缺损直径5~12 mm,平均(6.69±2.21)mm,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4~12mm,平均(6.38±2.60)mm,TTE测值与造影测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TTE随访多次未见并发症。结论TTE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检查手段,在膜周部VSD介入封堵术前病例的筛选、术中引导和监测、术后随访中有着其他影像检查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介入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24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24例膜部VSD患者,超声测量VSD直径3~10 mm,左室造影测量VSD直径3~11(7.6±1.9) mm,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和Terumo导丝,通过室间隔建立轨道,用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治疗.结果:23例封堵治疗成功,1例因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放弃治疗,2例术后有微量残余分流,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无封堵器脱落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VSD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安全,精湛的手术与优质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 PDA患者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3~55岁,体重10~62 kg,肺动脉高压26例,肺动脉平均压33~61 mm Hg(1 mm Hg=0.133 kPa),19例患者左心室扩大。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病理解剖类型为漏斗型29例,管型6例,最窄处直径2~10 mm,均经股静脉途径行封堵术,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33例,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分流消失,随访6~96个月,肺动脉压均有下降,左心室内径较前缩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PDA介入封堵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筛选、术中监视引导及术后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对11例VSD,1例心肌梗死室间隔肌部穿孔患者,术前测量VSD形状与大小,术中监测封堵过程,术后随诊封堵效果.结果 VSD膜周部5例、隔瓣后型3例、膜周嵴下型2例、嵴内漏斗部1例、心肌梗死室间隔肌部穿孔1例,共安置13个封堵器,其中1例患者有两个相距较远的缺损,安置了2个封堵器,被封堵的VSD直径为3~8 mm,平均(5.2±0.8)mm,选用封堵器直径应比VSD测值大2 mm,最大封堵器直径为10 mm.10例患者封堵术后即刻观察,穿隔分流消失,术后1周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经封堵器残余分流;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复查分流消失;1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复查最大分流速度为1.2 m/s(低于险值2 m/s),于6个月后复查仅见微量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在VSD封堵术适应证的筛选,封堵器释放时间的确定,释放时即刻疗效的评价及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平卧位和右侧卧位经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左腋下小切口封堵术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8例干下型VSD患者行VSD封堵手术,术中分别行平卧位TEE和右侧位TEE检查,比较2种体位下相同多切面VSD直径、VSD部位、有无主动脉瓣脱垂、瓣膜反流情况及VSD与主动脉瓣的距离。结果术中平卧位下TEE测量的VSD直径[(5.10±1.23)mm]、VSD与主动脉瓣距离[(1.52±0.90)mm]、主动脉瓣轻度反流[(0.71±0.22)cm~2]和三尖瓣轻度反流[(1.02±0.21)cm~2]与右侧卧位下测量值[(5.24±1.56)mm、(1.70±0.50)mm、(0.81±0.40)cm~2、(1.04±0.16)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体位下TEE证实VSD均为干下型;经左腋下小切口成功封堵36例,2例因新发中度主动脉瓣反流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成功;随访3~24个月,封堵成功的36例患者无明显瓣膜反流、残余分流,未发生封堵器脱落、移位、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结论体位变化对TEE相同多切面监测结果无明显影响,右侧卧位时TEE引导封堵治疗直径≤8mm的干下型VS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CPB)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35例VSD患者接受了微创经胸非CPB下VSD封堵治疗,年龄3个月至6岁,体重6.0~31.0kg,VSD直径3~12mm。手术经胸部微创小切口在非CPB下进行,于右心室表面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在食道超声(TEE)实时引导下,建立输送轨道并完成VSD封堵。术后密切随访1个月至1年。结果 35例中32例封堵成功(91.4%),3例(8.6%)术中改为常规CPB手术。32例患者均无心律失常、残余分流等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发生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5.7%)。32例患者均于术后2h内拔除气管插管,3~5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无主动脉瓣反流、心律失常、残余分流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经胸非CPB下VSD封堵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远期结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评价非对称型封堵器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对58例拟行经导管VSD封堵术的患者,术前取胸骨旁五腔心切面、左心室长轴切面、主动脉短轴切面和心尖四腔心切面行超声扫查,确定VSD部位及周围毗邻关系,并测量VSD边缘距主动脉瓣瓣环的最小距离,测量VSD下缘距三尖瓣隔瓣距离;术后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观察封堵器在心腔内的形状及封堵效果,并随访3~12个月。结果 58例VSD患者选择使用非对称型封堵器,封堵术均获成功,其中嵴下型18例(缺损边缘距主动脉瓣最小距离为0.5mm)、膜部13例、肌部3例、嵴内型3例、隔瓣后型21例(缺损边缘距三尖瓣最小距离为1.5mm)。术后超声显示非对称型封堵器图像清晰,封堵器在心脏内呈现超声图像与体外形态相一致。其中3例囊袋形VSD在放置对称型封堵器后因残余分流多而改用非对称型封堵器,效果良好。术后即刻观察9例存在室间隔少量残余分流,24h后完全消失。57例三尖瓣、主动脉瓣均未出现因封堵引起的明显反流,1例术后出现主动脉瓣反流,瞬时反流量约0.5ml,随访3个月,反流无明显增多。结论 根据VSD部位及形态选择非对称型封堵器能进一步扩大封堵术应用范围及提高其安全性;彩色超声心动图在筛选病例、观察疗效及远期随访中起重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58例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经验.[方法]在1991年1月到2011年5月20年间本院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58例,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龄7~ 61岁,平均(31.7±11.7)岁,窦瘤来源于右冠窦31例,无冠窦27例;破入右心室18例,破入右房39例,破入左心房1例;合并心脏病变室间隔缺损12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1例,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7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7例.通过破入心腔修补40例,通过主动脉切口2例,通过双途径修补16例.应用补片55例,直接修补3例.同时室间隔缺损修补12例,主动脉瓣置换8例、成形2例,三尖瓣成形5例,二尖瓣置换1例.[结果]早期死亡1例,随访45例(随访率为78.9%,45/57),随访时间2个月至18年,平均(5.5±5.3)年,晚期死亡1例,窦瘤复发再次手术1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再次手术行主动脉瓣置换2例.[结论]主动脉窦瘤破裂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术中准确闭合缺损的窦瘤壁和彻底矫治合并的心脏畸形是关键,术后注意随访观察主动脉瓣病变情况,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偏心型封堵器在邻近瓣膜的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行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的152例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前观测其VSD大小、缺损口形态、分流状况、缺损口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确定主动脉瓣脱垂(AVP)程度;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最长6年.结果 VSD缺损口左室面均大于右室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超声诊断及心血管造影在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39例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确诊并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术的CHD患者,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4例。介入术前均行心血管造影检查并测量VSD右室出口和PDA狭窄处最小直径;介入术后重复造影及超声检查评价封堵器位置、形态、有无残余分流等。结果超声检查及心血管造影均能明确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对其位置部位、形态均能良好显示。上述两种方法测量65例VSD缺损直径分别为(5.46±2.64)mm和(4.26±2.23)mm,测量74例PDA最窄处直径分别为(5.53±1.45)mm和(4.37±1.27)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对VSD及PDA术前病例筛选及术后疗效评评估更具优势,而在VSD和PDA介入封堵术中心血管造影对病变直径测量及封堵器选择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小切口直视封堵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ASD和2例VSD患者,术前采用经胸超声筛选合适的病例及封堵器;术中采用经胸超声或经食管超声指导封堵术,经右心房插入特制推送器,将封堵器嵌入ASD或VSD处;术后即刻及1~9个月随访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及有无分流。结果31例ASD患者中,29例封堵术成功,2例失败;2例VSD患者均获得成功。术后随访1~9个月,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心动图在小切口直视封堵ASD、VSD术前病例筛选、术中闭合器放置指导、术后疗效评价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房间隔瘤(ASA)合并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共19例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12例,年龄20-72(43±14.9)岁。经临床症状、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证实为ASA合并Ⅱ孔型ASD,瘤体均凸向右房。测量瘤底直径15-29(21.7±3.9)mm,ASD直径3-28(13.1±6.6)mm。其中单孔型ASD患者14例,2孔型ASD患者2例,多孔型ASD患者3例。空间距离小于7mm1例,大于7mm4例。结果:19例患者中18例一次封堵成功,1例2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封堵器直径14-34(22.1±6.9)mm,所有患者均植入一个封堵器。术后即刻TTE检查穿隔血流消失,ASD完全闭合率为100%。术后1-12个月随访,患者右心房和右心室恢复正常大小17例,2例右房室缩小,无封堵器移位和其他并发症。结论:ASA合并继发孔型ASD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经导管封堵术后早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100例膜周部室缺患儿,隔瓣下室缺30例、膜部室缺21例、偏流出道室缺29例、嵴内室缺20例,其中伴有成熟膜部瘤27例。患儿均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术后早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组介入治疗成功率97%(97/100),3例介入治疗失败,其中2例因主动脉瓣右冠瓣脱垂伴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而停止介入手术,1例封堵器移位外科手术取出;7例术后12h内发生不同类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为7.2%(7/97);体质量〈10kg及动-静脉轨道建立时间〉1h和膜周部室缺类型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相关。结论严格手术适应证,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有助于降低膜周部室缺介入封堵术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为经导管封堵术筛选室间隔膜周部缺损 (VSD)病例的作用。方法2 6例室间隔膜周部缺损患者实施经导管封堵术。封堵器为国产镍钛合金制成的双盘片结构封堵器。经胸壁超声心动图获取图像。结果  2 4例成功放置封堵器。VSD的大小平均为 6.4mm ,最大为 10mm ,最小为 4mm。放置封堵器的型号较相应VSD大 2mm ,最大为 12mm。VSD具体分型包括单纯膜部 5例 ,嵴下型 6例 ,隔瓣后型 13例 ,其中嵴下型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环下缘最小距离为 2mm ;隔瓣后型缺损下缘距三尖瓣隔瓣最小距离为 3mm。单纯膜部缺损易于封堵。 2 1例患者封堵术后即刻观察 ,穿隔血流消失 ,术后 1周超声复查 ,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残余分流。 3例隔瓣后VSD在封堵术后即刻存在少量分流。术后 1月超声复查 ,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 ,1例残余分流消失 ,2例残余分流减少。 2例VSD封堵术中因为引起主动脉反流而放弃封堵。结论 超声心动图选择合适的病例是保证VSD封堵术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室间隔缺损(VSD)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TEE引导下为85例患者行VSD微创封堵术.术前行经胸超声检查,确定VSD的位置和形态,测量VSD基底部直径、膜部瘤开口直径及VSD上缘至主动脉右冠瓣的距离,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封堵,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结果 83例患者成功封堵,2例失败的患者后经TEE及时发现发生情况,并成功转体外循环行修补术.术后出现残余分流的患者13例,新发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无新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随访3~29个月,无封堵器脱落、移位及溶血和Ⅲ度传导阻滞的发生.结论 TEE对选择适合行封堵术的VSD患者,选择封堵器大小,指导封堵器的释放,以及评价疗效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