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模拟舰船内爆炸后生物体的损伤情况,探索典型多舱室内爆炸后比格犬在爆炸冲击波、准静态压力作用下的颅脑损伤伤情特点.方法 在等比例舰艇舱室模型中,使用0.65 kg TNT裸药模拟舰船内爆炸,其中炸药安放舱为当舱,相邻舱室为邻舱.采用压力传感器测定冲击波物理参数.将24只比格犬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分别置于当舱和邻舱中接受爆炸损伤.观察爆炸后犬存活情况、基本生命体征变化、神经功能评分以及颅脑大体和形态学改变.结果 爆炸后舱室内会出现两次较大的反射冲击波,邻舱的冲击波压力峰值约为当舱的0.39倍.比格犬在爆炸后即刻死亡7只,24 h内死亡4只,死亡率为45.83%(11/24),其中当舱动物死亡率为66.67%(8/12),邻舱动物死亡率为25.0%(3/12).存活比格犬的基本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在爆后即刻有较大的改变,24 h后基本恢复.即刻死亡的比格犬脑组织有明显的挫裂伤,爆炸后24 h内死亡的比格犬脑组织可见脑出血和脑水肿;爆炸后存活比格犬的脑组织在光镜下也可见部分形态结构和神经元结构的异常,部分神经元出现核囤缩深染、核溶解或核仁消失,细胞界限模糊.结论 舰船多舱室爆炸后,当舱的冲击波压力明显高于邻舱,并且舱室内会出现二次反射冲击波,加重了对生物体的损伤;当舱比格犬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邻舱;比格犬在爆后即刻急性损伤最为严重,且脑组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密闭舱室内冲击波作用下胸部动态响应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密闭舱室内大鼠胸部对不同大小爆炸冲击波的动力学响应过程,分析胸壁的粘弹性运动过程及其与伤情间的关系.方法 在密闭舱室内用不同当量的点爆源爆炸对大鼠致伤,采用REDLAKE-HE高速摄影机观察胸壁的运动情况,记录冲击波超压,分析大鼠损伤的伤情.结果 胸部变形量、胸壁向内最大速度与损伤严重程度指数ASⅡ有一定的相关性(r=0.967 78,P=0.032 22;r=0.968 81,P=0.031 19).胸壁运动对内部器官造成损伤机制主要是粘性损伤机制.结论 胸壁的变形运动过程是造成胸部损伤的关键因素之一.密闭舱室内胸壁向内最大速度与损伤严重程度指数ASⅡ有较好的相关关系,是预测冲击伤伤情的可靠参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反坦克武器攻击坦克后,坦克舱室内动物眼创伤的伤情特点,为眼创伤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8只绵羊随机分成3组分批布放于坦克舱内,分别用大(Ⅰ组)、中(Ⅱ组)、小(Ⅲ组)3种不同口径的反坦克武器射击坦克前甲板.武器爆炸后,测量舱室内有害气体、温度和冲击波超压值,对舱室内动物的眼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各弹种击中目标后,舱室内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含量增加,冲击波超压值不同程度的增高,温度无明显变化;眼部出现了显著的葡萄膜和视网膜血管扩张、血细胞淤积,以及视网膜水肿、变性和超微结构改变,Ⅰ、Ⅱ、Ⅲ组动物的眼部伤情依次减轻.结论坦克内乘员的眼创伤包括结膜充血、角膜穿通伤、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眶骨骨折、眼球破裂等.这些伤情与武器的类型、致伤效应有关.闭合性眼外伤有外轻内重、葡萄膜和视网膜血管反应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研究舱室内外爆炸伤后复合失血致休克大鼠不同的伤情特点。方法模拟战时装甲车密闭舱室,将200~220g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舱内组、舱外组、纯失血性休克组3组。观察时间均为致伤后270min。用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压力变化并通过Origin7.0进行滤波和分析处理。观察各组死亡率、平均动脉压变化和病理改变。于爆炸后30、90、150、210min检测动脉血气,计算肺含水率。结果与舱外组相比,舱室内爆炸冲击波压力持续时间达3倍以上,压力峰值高,反射波高,具有复杂波的特点。舱内组死亡率为53.8%,高于舱外组死亡率38.5%,而舱外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大鼠爆炸伤同时放血致休克后,舱内组平均动脉压一直低于40mmHg,舱外组于爆炸后210min以前平均动脉压高于60mmHg,之后迅速下降,2组平均动脉压在爆炸后30、150、210min存在显著差异(P0.05)。舱内组肺含水率在炸后270min明显高于舱外组(P0.05),病理观察见舱内组肺组织损伤重,肺泡萎陷,组织间隙大量红细胞堆积,炎性细胞浸润,肺间隔增宽。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氧分压[p(O2)]在舱内组低于舱外组,而红细胞压积(Hct)及乳酸(LAC)在舱内组高于舱外组(P0.05)。结论复杂冲击波作用下,舱室内爆炸伤大鼠脏器损伤程度重,代偿能力较开阔地爆炸伤后失血休克大鼠弱,休克发生时间早,程度重,大鼠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舱室内爆炸后大鼠海马组织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变化,探讨舱室爆炸自由基毒性作用变化特点.方法 14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密闭组、开放组和对照组,密闭组、开放组施加当量为400mg的爆炸刺激,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刺激,于伤后1 h、6h、12h、24h、3d、7d取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匀浆后取上清液,测定NO、MDA的水平通信作者和SOD的活力.结果 NO水平通信作者于伤后6h起密闭组和开放组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伤后24h[密闭组:(2.80±0.49)μmol/L,开放组:(2.33±0.63)μmol/L,对照组:(1.37±0.24)μmol/L]差异有显著性(P<0.01);伤后12 h密闭组(2.54±0.46)μmol/L与开放组(1.90±0.24)μmol/L相比较差异非显著(P<0.01).MDA水平通信作者于伤后6h起密闭组和开放组明显高增多,与对照组相比伤后24h[密闭组:(0.93±0.14)nmol/mgpmt,开放组:(0.91±0.08)nmol/mgpmt,对照组:(0.63±0.05)mnol/mgprot]差异有显著性(P<0.01);密闭组与开放组相比,MDA水平通信作者差异无显著性.密闭组、开放组海马中SOD水平通信作者均在伤后1 h[密闭组:(25.62±5.54)U/mgprot,开放组:(22.01±5.85)U/mgpmt,对照组:(2.7±0.75)U/mgprot]即显著增加(P<0.01),伤后12h密闭组[(19.21±4.08)U/mgpmt]和开放组[(14.98±3.24)U/mgprot]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舱室爆炸急性应激对脑的损害,可能与自由基细胞毒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制一种密闭舱室烟雾吸入染毒装置.方法 自行设计烟雾发生箱、染毒箱和循环管道,集成为一套完整的烟雾吸入染毒装置,实现燃烧与染毒的分离.选用某种军用密闭舱室内9种非金属材料,按照实际用量比燃烧产生炯雾后,经循环管道引至染毒箱中染毒动物.42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止常对照组(n=7)及3个染毒组,染毒时间依次为5 min(n=7)、10 min(n=21)及15 min(n=7).检测混合烟雾中CO和O2浓度及酸性气体含量,测定10 min组大鼠染毒后即刻尾静脉血中COHb%,并观察染毒后动物人体情况及7 d内死亡率.结果 烟雾浓度随着燃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重复检测各时间点的烟雾浓度恒定,动物中毒程度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染毒10 min组大鼠COHb%显著升高,且3批次动物COHb%重复性好.结论 本装置能成功模拟密闭舱室内烟雾发生及中毒情况,且动物染毒损伤的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舱内爆炸致大鼠腹部损伤后血清及肠道组织MDA含量及SOD、GSH-Px活力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120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舱内组、舱外组,各60只,采用DDNP纸质点爆源在模拟装甲舱室和舱外开阔地爆炸建立腹部爆炸伤模型;另设立正常对照组(10只).爆炸后0.5 h内、3、8、24、48 h和72 h采集血液和肠道组织标本,检测MDA含量和SOD、GSH-Px活性.结果 大鼠爆炸后血清和肠道组织内MDA水平持续升高,伤后0.5 h内升高显著(P<0.05),3~8 h上升最快,24 h达峰值;舱内组较舱外组升高显著(P<0.05).SOD、GSH-Px活性在伤后早期略有升高,继而进行性下降,24 h达最低值;舱内组下降速度较舱外组快(P<0.05).MDA水平达峰值及SOD、GSH-Px活性达低谷后逐渐恢复,舱内组恢复较慢.血清和肠道组织MDA含量及GSH-Px活力呈正相关(P<0.01).结论 大鼠舱室爆炸致腹部损伤后氧化应激反应较开阔地爆炸出现早、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大鼠腹部爆炸伤后肠道的继发性损害.检测血清MDA含量和GSH-Px活性可作为伤后肠道组织过氧化损伤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军用密闭舱室非金属材料燃烧释放的有毒烟雾对雄性大鼠心、肺、肝、肾损伤的特点.方法 建立密闭舱室内动物烟雾吸入模型,将36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烟雾吸入后1、6、24、72 h和7d组,对照组动物于染毒箱内自由呼吸新鲜空气10 min,染毒组动物于染毒箱内连续吸入烟雾10 min,观察烟雾吸入后动物的中毒症状、血压、心率、血气、血清生化等指标.结果 烟雾吸入后,动物立刻出现呼吸节律改变、呼吸困难等CO中毒表现;烟雾吸入后1h大鼠心率显著下降(P<0.05),pCO2显著升高(P<0.05),pO2显著降低(P<0.05);烟雾吸入后1~72 h组动物谷丙转氨酶(ALT)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6h时达峰值(P<0.01);烟雾吸入后各组AST、LDH、α-HBDH、CK及CK-MB等心肌酶谱指标均持续升高,其中1h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密闭舱室火灾烟雾吸入首先对大鼠的肺脏造成原发性损伤,心、肝、肾产生继发性的功能损害,且上述功能损害主要发生在烟雾吸入后“24h”窗口期内,其后由于机体代偿可逐渐恢复至正常.  相似文献   

9.
舱室内爆炸致大鼠脑血流量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舱室内爆炸致伤后大鼠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160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舱内组、舱外组,S-亚硝基谷胱甘肽(S-Nitrosoglutathione, GSNO)治疗组,各48只,采用DDNP纸质点爆源在模拟装甲舱室和舱外开阔地爆炸建立颅脑爆炸伤模型.GSNO治疗组为舱室内致伤后立即给予GSNO 50 μg/kg腹腔内注射.另设正常对照组(16只);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和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伤前、伤后1、6、12、24、48 h CBF和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浓度,取脑组织测脑水肿指数并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舱内组伤后1 h CBF较伤前明显降低,达最低值(P<0.01),伤后24 h 仍低于伤前(P<0.01).舱外组伤后1 h CBF降低达最低值(P<0.01),伤后12 h恢复至伤前水平.2组CBF在伤后1、6、12、24 h存在显著差异(P<0.01).舱内组经GSNO 治疗后CBF明显升高,在伤后1、6、12、24 h存在显著差异(P<0.01).舱内组血浆NSE浓度及脑水肿指数均在伤后6 h 达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48 h仍高于对照组(P<0.05).舱外组则在伤后12 h达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48 h恢复致伤前水平.舱内组血浆NSE浓度及脑水肿指数均较舱外组升高显著(P<0.05).舱内组经GSNO治疗后血浆NSE浓度及脑水肿指数明显降低(P<0.01).病理学观察舱内组可见明显脑水肿改变, 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神经元皱缩、变性、坏死、周围间隙明显增宽等改变.舱外组及治疗组均仅见少量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结论 舱室内爆炸较开阔环境地爆炸大鼠脑血流量下降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脑血流量的下降可能参与了大鼠颅脑爆炸伤后的继发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10.
胸段食管癌的外科治疗近期主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食管癌患者的年龄、吻合方法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1-2005年首诊收治、资料完整的235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手法吻合与器械吻合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器械吻合明显优于手工吻合。术后近期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手法吻合跟器械吻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大口径吻合器组跟小口径吻合器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大口径吻合组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明显低于小口径吻合组。不同年龄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98%、7.89%和10.00%,≥70岁年龄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较其它组高。结论应用吻合器行器械吻合与手法吻合相比,不增加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明显减少瘘的发生,而吻合器口径大小影响吻合口狭窄的发生;高龄不是手术禁忌,但需把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1.
医用高压氧舱新技术在旧舱改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根据我院使用近 30年的旧氧舱结构特点和安全性能、使用现状 ,科学合理地应用新技术进行改造 ,使改造后的氧舱在安全性和使用性方面更具有先进性 ,技术含量高 ,继续保持国内氧舱的一流水平。 方法 :正确理解现行国家标准和规定 ,充分调研论证 ,精心设计改造方案 ,并经地方主管部门批准后 ,采用招、投标方法 ,选定改造施工单位。施工中邀请地方有关主管部门和本院专业人员实地监督检查。改造结束后 ,邀请省市主管部门和高压氧技术专家们进行验收。 结果 :验收报告指出 ,该氧舱修理改造方案设计合理 ,工艺先进 ,增加了多项先进技术。经改造后的氧舱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舒适性 ,有些技术指标已超过国内现有标准 ,达到了国内大型医用氧舱的先进水平。 结论 :旧氧舱完全可改造成为技术先进、安全性能好的一流氧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活性纳米碳在T1期甲状腺乳头状非微小癌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的作用.方法 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甲状腺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进行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术前均经细胞穿刺确诊为T1期甲状腺乳头状非微小癌,按手术顺序的单双号分2组.单号为实验组,双号组为对照组,实验组在患侧甲状腺注射活性纳米碳.观察2组术后淋巴转移、甲状旁腺功能及喉返神经损伤性声嘶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切除的淋巴结总数量为327枚,对照组为238枚;实验组及对照组阳性的淋巴结分别为120(36.7%)及56(23.5%)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85);实验组及对照组发生淋巴转移的患者数及百分率分别为42(56%)及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9 9);实验组及对照组平均每个患者阳性淋巴数量分别为(2.86±0.13)及(1.87±0.0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实验组及对照组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分别为34.7%及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实验组及对照组术后声嘶发生率分别为2.7%及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活性纳米碳可在T1期甲状腺乳头状非微小癌的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中起重要作用,不仅有助于阳性淋巴结的清扫,还能避免甲状旁腺的误切,但无助于降低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现代战争中爆炸伤的发生率、致死率、类型和特点,为我军制订高效战伤救治措施及建立战伤数据库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优先报告条目》规范构建检索策略、文献纳入标准,对所有关于现代战争爆炸伤发生率、伤情特点、致伤机制及特殊战伤的文献进行检索.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文献共31篇,包括32474例爆炸伤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排除肺栓塞(PE)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 收集2007~2011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及急诊内科普通病区收治的AECOPD患者,35例血浆D-二聚体阳性且CT血管造影排除PE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作为试验组,35例血浆D-二聚体阴性AE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首次住院的住院时间、GOLD分级、病死率及4年内再住院次数、ICU入住次数、气管插管次数、再住院及院外死亡的差异.应用ROC曲线评价D-二聚体的近期和远期预后评估能力.随访终点应用t检验对死亡组、存活组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住院时间、首次住院死亡人数、再住院次数、ICU入住次数、插管次数、再住院及院外病死率、总病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年龄、性别、GOLD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大于1 165 μg/L预测首次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0.6%.D-二聚体大于865 μg/L预测再住院及院外病死率的灵敏度为78.9%,特异度为74.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生存曲线图显示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AECOPD近期及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德尔菲法在潜艇舱室空气质量评价指标筛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确定潜艇舱室空气质量评价指标.方法:针对潜艇舱室中气体组分较多,相互间关系比较复杂,而且缺乏足够检测数据的特点,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潜艇舱室空气质量的评价指标.结果:经2轮专家咨询后,选择14种气体组分(4种无机物,10种有机物)作为潜艇舱室空气质量评价指标.结论:应用德尔菲法选择的评价指标在潜艇舱室中浓度高,毒性大,对艇员健康和武器设备影响大,准确地反映了潜艇舱室空气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黄体酮2种剂型(阴道缓释凝胶与注射液)对实施基于非冻融胚胎的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技术(IVF-ET)孕妇的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Elsevier、ResearchGate、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搜集关于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与黄体酮注射液影响IVF-ET结局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采用Revman5.3版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项研究.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阴道缓释凝胶组和肌内注射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的临床妊娠率(RR=0.98,95%CI:0.90~1.07)、继续妊娠率(RR=0.96,95%CI:0.79~1.17)、流产率(RR=0.80,95%CI:0.59~1.10)、活产率(RR=1.13,95%CI:0.97~1.31)无统计学差别.结论 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和肌内注射液对采用IVF-ET妊娠结局相同.  相似文献   

17.
800例胎头吸引术中,胎儿宫内窘迫(46%)为首位指征,依次为枕横位和枕后位(17.8%),孕高症(17.4%)和宫缩乏力(14.5%)。产后出血与顺产(500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3.5%和0.13%,说明该术是一种简单、安全的助产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lesion,cannot exclude 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H)作为宫颈液基细胞学独立诊断标准对临床宫颈病变诊疗及风险估计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近6年来130 000例液基细胞学标本,采用双盲法进行回顾性诊断分析,并追踪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HPV,HR-HPV)的感染情况和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选择LSIL 1 250例(0.96%),LSIL-H 382例(0.29%),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atypical squamous cells,cannot ruleout a high grade lesion,ASC-H)296例(0.23%),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497例(0.38%)列入本次研究的对象,结合组织病理学结果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结果分析显示,在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2/3的患病率中,LSIL-H(45%)高于LSIL(10%),而低于HSIL(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ASC-H(43%)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1的患病率中,LSIL-H(36%)高于ASC-H(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SIL-H的HR-HPV阳性率(79%)高于LSIL(47%)和ASC-H(60%),并低于HSIL(9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SIL-H具有较高的患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2/3)的风险率和HR-HPV感染率,LSIL-H的独立诊断对加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筛查、管理,以及对临床宫颈病变的分流指导及风险的估计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内皮抑素联合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其获益人群.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分层随机方法,将80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单放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有效率、总生存时间、脑水肿指数变化、不良反应;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患者原发病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蛋白表达情况,并对以上观察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内皮抑素联合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瘤,和单纯放疗相比,能够明显改善脑水肿(t=4.9,P=0.000),没有明显的毒副反应(P>0.05);在近期有效率方面,在总体人群(n=80)组中虽然有提高(90% vs 75%,x2=3.11,P=0.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在VEGFR2阳性亚组(93% vs 67.7%,x2=6.31,P=0.012)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总生存率(OS)方面,总人群组(P=0.35,95% CI:0.25~1.30)和VEGFR2阳性亚组(P=0.109,95% CI:0.40~ 1.34)中联合内皮抑素治疗,中位生存时间均未见获益.结论 内皮抑素联合放疗同步治疗肺癌脑转移瘤,在VEGFR2蛋白高表达人群中,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脑水肿,提高近期有效率,无明显的并发症和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