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孟佩云  杨正时 《云南医药》1991,12(2):105-106
患者刘某某,男性,19岁,因腹痛、腹泻、脓血便二天于1984年6月7日就诊,大便镜检有红、白血球,临床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取服药前新鲜粪便细菌培养,疑似志贺氏菌株,经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鉴定为志贺氏菌,A群19809—73型。一、培养性状该菌株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生长,表面无菌膜。在普通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及S.S.琼脂平板上,37℃培养生长良好,菌落呈无色、透明、圆形、微隆起、边缘整齐、光滑湿润,直径1~2mm大小。二、生化特征该菌株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迅速发酵阿拉伯糖、鼠李糖、麦芽糖、蕈糖,96小时发酵山梨醇。不发酵乳糖、甘露醇、蔗糖、水杨素、卫茅醇、肌醇、福寿草醇、棉子糖、木糖、纤维二糖。还原硝酸盐,不产生靛基质,甲基红反应阳  相似文献   

2.
志贺菌菌苗     
在发展中国家志贺菌病仍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这些国家,该病侵袭着大部分的幼儿。感染菌侵入结肠粘膜,引起发病。志贺菌与无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密切相关,遗传物质可从一种菌转移至另一种菌,即大肠杆菌的致病力增加或志贺菌菌株毒力减弱的过程。对志贺菌毒力遗传的了解就可能构建口服减毒活菌苗,从而可为控制志贺菌病提供一种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汪艳  蒋秀芬等 《云南医药》2002,23(5):366-367
志贺氏菌属是一群引起人类痢疾样腹泻的常见病原菌。它分为 4群 :痢疾志贺氏菌、福氏志贺氏菌、鲍氏志贺氏菌、宋内志贺氏菌。现将我们所遇鲍氏、福氏志贺氏菌两批感染的特点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一、鲍氏菌感染  1992年 9月 ,产婴室 2 3名新生儿 ,其中男 14例 ,女 9例 ,年龄2~ 1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抽搐、黄疸、皮疹。体温在 39℃以上有 14例。大便呈绿色粘液状 ,日解 4~ 6次。大便常规仅 1例白细胞超过 10 HP ,其余均为红白细胞 2~ 3 HP。肛拭 9例 ,咽拭 1例 ,产妇肛拭 2例培养到鲍氏痢疾杆菌 ,对氯霉素、丁胺卡那霉素、…  相似文献   

4.
环丙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29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食源性急性菌例29例中28例大便培养为弗氏2a志贺氏菌。经2天吡哌酸加TMP短程快速治疗,29例无一例治愈。依据药敏试验改用环丙沙星治疗,其中11例感染严重者先予静脉点滴,每12小时200mg,1 ̄2天,症状好转即改口服,每12小时250mg。另18例口服,疗程均为4天。用药后,平均退热时间1.32天,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平均2.10天,大便常规正常时间平均2.86天,28例大便培养阳性者,平均阴  相似文献   

5.
本文于2000-06-09对108例住院病人和门诊患者的粘液便进行S.S培养基分离培养和血清学鉴定,检出志贺氏菌36例,阳性检出率为33.3%(36/108);其中福氏志贺氏菌为29例,阳性检出率为80.5%(29/36);宋内氏志贺氏菌为7例,阳性检出率为19.5%(7/36);在血清学鉴定中Y变种14例,阳性检出率为48.2%(14/29)近一半,上述致病菌对磷霉素敏感,有效率为97.2%(35/36);氨苄青霉素有效率为2%(1/36),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7.
8.
依诺沙星对痢疾志贺氏菌和伤寒沙门氏菌体外抗菌活性动态检测王晓峰,姜素椿(解放军302医院,北京100039)娄人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50)TRENDSEXAMINATIONOFINVITROANTIBACTERIALAC...  相似文献   

9.
400例急性腹泻病原菌分析及志贺氏痢疾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殿军  王培福 《天津医药》1992,20(6):329-33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痢疾发病情况,为本市痢疾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以2013年本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1232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肛拭子标本,保存于Cary-Blair运送培养基,并采用VITEK全自动细菌检定仪检测。结果本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检验出痢疾患者或健康带菌者66例,检出率最高为0.77%,最低为0.15%,平均检出率为0.53%。其中痢疾患者或健康带菌者检出率比较高的从业人员为商场服务员、按摩、美容(发)师、餐饮服务员,痢疾患者或健康带菌者检出率最低的从业人员为教师。结论商场服务员、按摩、美容(发)师、餐饮服务员等一些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容易患痢疾,且66例痢疾患者或健康带菌者中福氏志贺氏菌居多,研究成果可以为本市痢疾疾病的预防提供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流行病学、血清学和临床资料表明,临界浓度的血清抗脂多糖(LPS)O特异性多糖(O-SP)IgG抗体能预防志贺菌性痢疾。已表明志贺菌O-SP结合疫苗在青年人中是安全的,接种者产生的抗同源LPS抗体浓度高于康复者,且抗体持续的时间长于康复者。本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拉萨地区近年来志贺氏菌属的菌型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防治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和急性胃肠炎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采集腹泻病人的新鲜粪便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培养,把分离出的志贺氏菌作血清学鉴定,并按K—B法作药敏试验。结果 71株志贺氏菌基本上是福氏志贺氏菌,占95.8%;而福氏志贺氏菌又以福氏2a型为主,占94.1%。药敏结果显示全部菌株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较低,在10%以下,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在85%左右,而对青霉素则完全耐药,耐药率为:100%。结论 拉萨市5年来志贺氏菌属以福氏2a型为主要流行菌群。志贺氏菌的耐药性有所增加,提示医师应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于1990年7月~10月间,从400例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共检出致病菌158株。志贺氏菌感染73例占18.25%,仍为腹泻的第一位病原,弧菌科细菌感染48例占12%,其中副溶血弧菌感染15例占3.75%,余为其他病原。34株1990年分离的41株志贺氏菌MIC及MBC测定结果显示,三代喹喏酮类抗生素体外抗菌活性极高,可作为治疗志贺氏痢疾的首选药物。而吡哌酸、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往年(P<0.01)  相似文献   

14.
引起人类腹泻的致病菌涉及到3个菌科,60多个菌种。常见的有如下几类:①志贺氏菌属;②沙门氏菌属某些种、型;③大肠填希氏菌属某些种,型;④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⑤邻单胞菌;⑥气单胞菌属某些种,型;⑦霍乱及其他致泻弧菌;⑧空肠、结肠及其他弯曲菌,此外,还有一些食物中毒条件性致病菌等,也必须同时予以检出。  相似文献   

15.
志贺氏菌属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本院1997年10月~20002年9月从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6281份大便培养标本中分离的184株志贺氏菌,进行了细菌群型间的统计和药敏结果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室于1992年4月至9月对部分饮食服务从业人员426名进行检验调查,发现健康带菌者9例,健康带菌率为2.1%。  相似文献   

17.
1995年7~9月对我市560例急性腹泻惠为54.64%(305/560),共检出29种407株病原菌,检出率为72.68%(407/560)。男士患病原菌阳性检出率无显性差异。560例腹泻患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和青壮年为主,对分离的65株志贺氏菌进行血清分型.福氏菌群占首位为78.46%(51/65),其中2a又为福氏中的主要务血清型,为76.47%(39/51).另径动物实验证实,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氏菌具有较强的毒力。除志贺菌外,该两种菌和气单胞菌巳成为我市目前的主要腹泻病原菌,应引起重视。同时发现混合点感染86例,占28.17%(86/305)。  相似文献   

18.
207株志贺氏菌的血清学分型生化特性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贺氏菌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儿童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发病率仅次于乙型肝炎[1].除了加强对志贺氏菌的监测外,及时了解它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变化,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流行,对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解本地区流行的志贺氏菌血清型、生化特性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对我院1996年1月~1998年10月收治的腹泻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的207株志贺氏菌进行了血清型、生化特性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腹泻致病菌的种类。方法 本文收集夏季腹泻病人粪便248份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志贺氏菌属40株(14.08%),沙门氏菌属2株(0.70%)。弧菌属25株(8.81%)。气单胞菌属1株(0.35%)。结论 致腹泻病原菌以志贺氏菌为主,弧菌科细菌也不容忽视。它对提高肠道致病菌的阳性率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1例26岁男性患者,因一氧化碳中毒后导致双下肢挤压伤入院。入院后行挤压综合征减张术后发生感染,肌肉持续坏死、筋膜感染,曾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感染控制不佳,多次分泌物培养为志贺氏菌属。临床药师会诊后,制订了个体化给药方案,第一疗程10 d: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克林霉素;第二疗程14 d:克林霉素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第三疗程5 d:头孢呋辛。3 d后,体温正常,白细胞和粒细胞降低,21 d后无肌肉持续坏死现象,23 d后,体温、血常规均正常,感染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