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收治的108例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前诊断绞窄性肠梗阻69例(63.9%),其中肠坏死34例(31.4%),余均为嵌顿疝和剖腹探查时确诊。治愈101例(93.5%),死亡7例(6.5%)。结论早期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是提高本病治疗效果最有效手段。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积极防治并发症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139例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75年1月至1999年12月诊治的139例绞窄性肠梗阻资料。结果:术前确诊为绞窄性肠梗阻者仅有58例(41.7%),且大多数为肠坏死;其余81例(58.3%)则分别以单纯性肠梗阻或其他急腹症行剖腹探查而确诊。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治愈106例;死亡33例,死亡率为23.7%。其主要死亡原因是感染性休克、MOF、ARDS及严重  相似文献   

3.
老年癌性结直肠梗阻诊治体会——附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癌性结、直肠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58例老年癌性完全性结、直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腹部X线检查、B超、CT、钡灌肠和腹腔穿刺等检查.以及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测定,对老年癌性结、直肠梗阻可能出现的绞窄性肠梗咀作出早期诊断.全面评估老年患各脏器功能后,早期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58例患中有55例行手术治疗。从入院至手术时间3小时至5天。术中诊断13例为绞窄性肠梗殂,其中5例术前做出诊断,符合率38%。55例手术患术后发生并发症34例,死亡5例,病死率9%.其中绞窄性肠梗阻死亡3例。结论 对于老年癌性结、直肠梗阻.能够早期并准确地认识到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生.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绞窄性肠梗阻是老年外科的一种严重急腹症,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我院外科自1979年至1992年6月经手术治疗老年人绞窄性肠梗阻86例。占同期绞窄性肠梗阻212例的40.6%;占同期老年人肠梗阻192例的  相似文献   

5.
老年结、直肠癌性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老年结、直肠癌性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46例老年完全性结、直肠癌性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 本组46例行手术治疗,入院至手术时间3h~5d。术中诊断12例为绞窄性肠梗阻,其中4例术前做出诊断,符合率33%。术后发生并发症18例,死亡3例,病死率6.5%,其中绞窄性肠梗阻死亡2例。结论 对于老年结、直肠癌性梗阻,能够早期并准确地认识到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生,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和监测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单纯性肠梗阻的诊断、处理比较容易,预后良好。伴有肠壁循环障碍的绞窄性肠梗阻,若延误诊断未能及时处理,将会导致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中毒性休克、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有报道机械性肠梗阻发生肠绞窄可达66.7%,其中有41%并发肠坏死,因此,严密监测肠梗阻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肠绞窄的临床征象、早期诊断和处理绞窄性肠梗阻,避免肠坏死、穿孔,减少并发症具有特殊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癌性结、直肠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58 例老年癌性完全性结、直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腹部X线检查、B超、CT、钡灌肠和腹腔穿刺等检查, 以及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测定, 对老年癌性结、直肠梗阻可能出现的绞窄性肠梗阻作出早期诊断,全面评估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后,早期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58 例患者中有55 例行手术治疗。从入院至手术时间3 小时至5 天。术中诊断13 例为绞窄性肠梗阻,其中5 例术前做出诊断,符合率38% 。55 例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34 例,死亡5 例,病死率9 % ,其中绞窄性肠梗阻死亡3 例。结论 对于老年癌性结、直肠梗阻, 能够早期并准确地认识到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生,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提高绞窄性肠梗阻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诊疗过程,分析病因及与死亡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治愈34例,死亡2例,病死率5.56%。结论早期确诊及手术,做好围手术期处理,选择良好麻醉方式和简单、快捷、有效的术式,是提高绞窄性肠梗阻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绞窄性肠梗阻手术时机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判断手术时机的临床可靠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急性非绞窄性肠梗阻(65例)及绞窄性肠梗阻(55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观察体温、脉搏、腹痛、腹胀、腹腔穿刺、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D-二聚体、CT表现、休克情况等,并与手术时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急性非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符合相关指标中2项的3例(4.62%),绞窄性肠梗阻符合相关指标2项的20例(36.36%),3项及3项以上的25例(45.45%)。结论:肠梗阻患者如符合相关指标中的2项以上,则提示该患者极有可能为绞窄性肠梗阻,应高度重视并积极手术。  相似文献   

10.
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手术时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时机。方法 :对 2 5 3例手术治疗的绞窄性肠梗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 2 2 6例 ,治愈率 89% ,死亡 2 7例 ,死亡率 11%。主要死亡原因是感染性休克 ,MODS ,ARDS。结论 :绞窄性肠梗阻的早诊诊断较为困难 ,应在非手术治疗的同时 ,动态严密观察腹部症状体征的变化 ,综合分析判断。把握手术时机 ,及时手术 ,加强围手术期治疗 ,术后SICU严密监护观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肠结核的外科治疗(附2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结核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提高对肠结核病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3年1月至2003年4月手术治疗26例肠结核病例。结果 肠结核病人术前确诊率低,本组术前确诊6例,占23.1%。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手术是针对肠结核病的并发症而进行的;抗结核治疗对肠结核病人有良好治疗效果;术前明确诊断可使部分肠结核病人免于手术。  相似文献   

12.
A small series of eleven dogs prepared with a strangulating segment of jejunum demonstrated that a radionuclide, 99mTc-labelled albumin, concentrates in the lumen and bowel wall of the affected intestinal segment. Modern scanning equipment accurately localized the strangulating loop. This technique has the potential of identifying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whom strangulation is a factor, pri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impaired arterial inflow and frank gangrene. These findings confirmed earlier obstructions that were reported when nuclear scanning instrumentation was less sophisticated.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at risk for intestinal strangulation requires a high index of suspicion. Excruciating cramping abdominal pain out of proportion to physical findings, roentgenogram evidence, and laboratory studies should alert the physician to the possibility of intestinal ischemia and closed loop obstruction. Radionuclide scanning in such cases may be of assistance in defining or excluding the diagnosis of a strangulating mechanism. The test is simple, relatively economical, and represents a low risk procedure to patients. It would have no place when the classic physical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of intestinal infarction are present.  相似文献   

13.
CT判断小肠梗阻是否需手术治疗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对判断小肠梗阻是否出现肠坏死需要手术治疗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手术治疗以及术前经过CT检查的72例成人小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纳入分析的72例患者,手术证实为闭袢型或绞窄型肠梗阻,分为肠坏死组(54例)与无肠坏死组(18例).肠坏死组中48例有腹腔游离积液(88.9%),40例有肠系膜血管束呈放射状分布(74.1%).无肠坏死组中4例发现腹腔游离积液(22.2%),3例呈肠系膜血管束放射状分布(16.7%).结论 CT如发现腹腔游离积液及肠系膜血管束呈放射状分布提示肠坏死,对判断适时手术探查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肠折叠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永祥  李军 《腹部外科》2003,16(1):34-35
目的 总结小肠折叠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技术经验。方法 回顾 1985年10月~ 2 0 0 1年 9月收治的 6 86例肠梗阻病例中 ,就手术中诊断为广泛粘连性肠梗阻并行小肠折叠排列术的 76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 76例中 ,74例痊愈出院 ,获随访 4 5例 ,随访时间 1个月~ 16年 ,平均 9年 ,无因粘连性肠梗阻而再次入院手术者 ,无肠瘘等并发症 ,死亡 2例分别于术后第 2、3d因感染中毒性休克死亡。结论 小肠折叠排列术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术式 ,适用于反复发作、曾多次梗阻松解等病例 ,强调规范手术操作 ,注重整体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发生情况以及血清肌酸激酶(CK)和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安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130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经腹腔镜治疗(腹腔镜组,60例)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70例)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和肠梗阻的发生率,并采用肌酸显色法检测不同手术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K水平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D-dimer的水平变化。 结果(1)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和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肠梗阻总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0.05)。(2)腹腔镜组术后发生肠梗阻4例(6.7%),开腹组术后发生肠梗阻13例(18.6%),腹腔镜组患者肠梗阻总发生率以及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后肠梗阻发生率较开腹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8、4.409,P=0.045、0.036)。(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K和D-dimer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腹腔镜组治疗后CK和D-dimer水平均显著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肠梗阻患者CK和D-dimer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肠梗阻患者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35、13.877,均P<0.01)。(5)肠梗阻患者CK和D-dimer水平变化呈明显正相关性(r=0.852,P=0.012)。 结论老年腹腔镜结直肠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检测血清CK和D-dimer水平降低程度可以为临床更合理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粘连性小肠梗阻(aSBO)发生肠绞窄的相关预测因素,并探讨手术治疗对aSBO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结直肠外科收治的288例aSBO病人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肠绞窄发生的相关因素并随访比较aSBO病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后的复发率。结果 288例中绞窄性肠梗阻37例(12.9%),单纯性肠梗阻251例(87.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心率增快[>100次/min;OR(95%CI):4.14(1.31-13.07),P=0.015]、白细胞计数增高[>15×109/L;OR(95%CI):4.31(1.31-14.16),P=0.016]、腹部CT示肠系膜肿胀增厚[OR(95%CI):11.04(2.18-55.92),P=0.004]和CT示腹腔积液[OR(95%CI):28.36(9.85-81.66),P<0.01]是预测肠绞窄的独立因素。84例(29.2%)在随访期间出现肠梗阻复发,手术治疗组的复发率(21.3%,26/122)与非手术治疗组(34.9%,58/166)相比明显下降(P=0.01)。结论 心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升高、腹部CT示肠系膜肿胀增厚和腹腔积液,可作为aSBO肠绞窄发生的预测因素,外科干预可降低aSBO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多因腹部手术创伤及腹腔内无菌性炎症等原因引起的肠壁水肿及渗出,形成的动力性和机械性并存的粘连性肠梗阻.诊断标准:(1)腹部术后2周内发生肠梗阻;(2)术后肠功能短暂恢复,进食水后再出现肠梗阻,以腹胀为主;(3)腹部X线平片和全腹CT多个小的液气平面,无高度扩张的肠管.治疗理念:(1)禁食水+胃肠减压...  相似文献   

18.
������599���ٴ�����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目的 总结10年来肠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年间收治的599例肠梗阻资料。结果 病因明确540例(90.2%),其中机械性肠梗阻529例(98.0%);原因不明59例(9.8%)。非手术治疗381例(63.6%),手术治疗218例(36.4%),术后并发症7例(4.5%)。死亡27例。结论 10年间肠梗阻以粘连性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最常见。粘连性肠梗阻中84.2%为手术后所致,青年、无手术史的肠梗阻主要为结核性粘连所致。肿瘤性肠梗阻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对手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的患者进行小肠内置管排列术,其中2例行病变肠段切除,一期肠吻合术,其余10例行捷径手术,病变肠段旷置术。结果:全部临床治愈,主要并发症为肠瘘(25%)、腹腔感染(16.7%)。结论: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需手术治疗,捷径手术+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是有效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积极的营养支持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