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确定风诊病毒(RV)是否与Fuchs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FH I)的发病机制有关。设计: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征集了14例FH I患者,另有13例疱疹性前葡萄膜炎及19例眼弓形体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每例房水中抗RV、抗单疱病毒(H SV)、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及抗鼠弓形体(T go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单侧角膜内皮炎患者的房水中发现巨细胞病毒(CM V)的DNA。设计:病例报道。方法:1例51岁单侧角膜内皮炎男性患者,发现有一钱币样缺损和线样角膜后沉积物,收集患者的泪液和房水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查找单纯疱疹病毒(H 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CM V的DNA。结果: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板层解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干燥保存角膜材料对 35例真菌性角膜炎施行板层角膜移植术 ,植床剖切深度以近后弹力层切除全部病灶 ,出现房水露珠样渗漏为界 ,术后平均随访 11个月。结果 植片透明 2 5眼 (71.42 % )植片混浊 7眼 (2 0 % ) ,真菌病灶复发 3眼 (11.6 6 )。结论 板层角膜移植术简便安全 ,并发症少 ,对水平生长型真菌感染有较好的疗效。但对真菌的分类鉴别和在角膜内生长方式及特点应进一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描述1例年轻患者的重症淋病性角膜炎的表现及其处理。设计:病例报道。方法:1例年轻患者,表现为重症淋病性角膜炎,局部及全身抗生素治疗后无好转,角膜进行性溶解。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观察角膜植片状态、透明度及术后视力。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角膜植片透明,感染未复发,矫正视力为20/25。结论:对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重症淋病性角膜炎,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可作为治疗的备选方案之一。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淋病性角膜炎导致的后弹力层膨出1例@Tan D.T.H.$Singapore National Eye Cent re, 11, Third Hospital Avenue, Singapore 1687…  相似文献   

5.
背景和目的:研究对细菌引起的角膜炎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疗效。患者和方法:对134例治疗性角膜移植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指症、供体和受体床的大小、植片的透明度,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最少随访1年。所有患者均接受方法类似的穿透性角膜移植,包括大于受体床0.5mm的供体角膜,间断缝合16针。结果:大多数需移植角膜治疗的角膜溃疡都是细菌性(n=54)或真菌性(n=54)。其中118例出现角膜穿孔。106例(90%)施行角膜移植后获得解剖成功。溃疡穿孔眼中有22%出现青光眼,未穿孔眼中1%出现青光眼。持续上皮缺失多见于植片…  相似文献   

6.
赵庆亮 《当代医学》2011,17(36):61-62
目的评价术中涂片镜检在临床指导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2006年1月~2010年12月诊断真菌性角膜炎拟行板层角膜移植患者62例,实际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57例;术中通过板层剖切后植床取少量组织镜检查找菌丝的方法指导术中是否有菌丝残留。结果 62例患者中5例发现真菌侵犯全层角膜者均改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其余均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观察半年2例真菌感染复发。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3者48例占90.57%。结论术中涂片镜检对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减少术后真菌感染复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汤书忠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7):3767-3768
目的:评价Holland等提出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SK)分类法在诊治HSK时的指导意义及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在治疗HSK时的作用。方法:在临床诊治的71例(90眼)HSK患者时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型的HSK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71例(90眼)HSK患者中,感染性角膜上皮炎型41眼,均治愈。基质型角膜炎33眼中,25眼免疫性基质型角膜炎均治愈。3眼坏死性角膜基质炎药物治疗无效行穿透性角膜移植2眼,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1眼。内皮型角膜炎16眼,均治愈。结论:Holland等提出的HSK分类法在临床诊治HSK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灵活应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在治疗HSK时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无环鸟苷对HSV 1角膜炎的治疗和预防复发作用。方法 选用 1 0 5例HSV角膜炎病人 ,将病人按临床表现分为 4组 ,即上皮型、基质型、坏死型及HSV角膜炎行角膜移植及结膜瓣遮盖术 ,并对 4组病人选用全身 +局部无环鸟苷治疗。愈后将上皮质型和基质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 ,抗复发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口服预防量无环鸟苷 3 0 0mg/d ,持续一年。对照组未给予任何药物。结果 上皮型经口服及局部点眼后 96%痊愈。基质型给予口服加局部无环鸟苷点眼 ,同时给予激素滴眼治愈率为 1 0 0 %。坏死型经 1 0 0 0mg/d无环鸟苷静脉应用 ,治愈率达 3 3 % ,余穿孔行结膜瓣遮盖及角膜移植术 ,术后静脉应用无环鸟苷 2周尽快控制病情 ,角膜植片及结膜与伤口愈合。上皮质型和基质型的角膜炎治愈后持续应用无环鸟苷口服 3 0 0mg/d ,随访 1年 ,治疗组有 5例复发 ,对照组有 1 4例复发 ,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 (P <0 0 1 )。结论 无环鸟苷局部 +全身治疗对HSV角膜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低剂量长期口服对控制复发有良好的作用。随访期间未见全身及局部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CR在细菌感染性角膜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例患严重感染性角膜炎患者的角膜刮片行细菌培养,16S核糖体D NA(rD N A)PCR分析,以及扩增后直接测序。患者的病史包括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 SIK)、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 P)和外伤。结果:通过PCR,4例患者均发现了可能的致病菌,而细菌培养的结果为阴性或与临床表现不符。发现的4种细菌为:假单胞菌、软弱贫养菌、嗜麦寡养食单胞菌以及牙龈卟啉单胞菌。结论:角膜刮片的16S rD NA PCR分析可以作为常规微生物检测的辅助方法,由于该方法相对较新,结果分析需谨慎。感染性角膜炎的16…  相似文献   

10.
真菌性角膜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培养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8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真菌性角膜炎发病呈上升趋势,年发病高峰集中在9月和10月。男性患者约占63.10%,年龄在51~70岁患者占所有患者的61.90%,94.05%为农民,79.76%患者有明确外伤史,其中63.10%为植物性外伤,最终行手术治疗患者数为23例(27.38%),其中行溃疡清创联合结膜瓣遮盖术12例(14.29%),溃疡清创联合羊膜覆盖结膜瓣遮盖术6例(7.14%),穿透性角膜移植术5例(5.95%)。结论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对具有患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病变。因没有特效的药物,许多患者最终需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但术后仍有复发。现将我院多年来治疗此类疾病的经验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0年1月至2002年10月我们为真菌性角膜炎106例行PKP术,男67例,女39例,23~71岁,并发角膜穿孔26例(对照组)。2002年11月至2005年5月我们用改良PKP术治疗123例真菌性角膜炎,男86例,女37例,24~75岁,并发角膜穿孔29例(改良组)。1.2检测方法患者术前均经角膜刮片、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真菌感染,其中62例行前房积脓涂片及培养,23例行渗出膜培养,涂片及病…  相似文献   

12.
背景:头颈部特应性皮炎(H N A D)是特应性皮炎的一个独立亚型。糠秕马拉色菌是一种亲脂酵母菌,被认为是本病的致病原。目的:本研究旨在测定IgE型抗糠秕马拉色菌特异性抗体的水平及其与本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106例H NA D患者的IgE型抗糠秕马拉色菌特异性抗体。对照组包括25例非H NA D患者,20例非特应性皮炎患者及16例脂溢性皮炎患者(其中4例患AIDS)。结果:IgE型抗糠秕马拉色菌特异性抗体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总IgE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也有明显但略弱的相关性。H N AD患者中男性总IgE水平较高。结论:IgE型抗糠…  相似文献   

13.
SLE患者7种ENA自身抗体及抗ds-DNA抗体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免疫印迹术 ( IBT)对 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 ( SLE)患者进行了 7种可提取性核抗原 ( ENA)的自身抗体检测。 70例SL E患者中有 5 5例 ( 78.6% )患者检出至少一种自身抗体。 SLE的特异性抗体抗 Sm抗体阳性率达 47.1%。抗 r RNP抗体阳性率达15 .7%。抗 u1 RNP抗体、抗 SSA抗体和抗 SSB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5 5 .7%、42 .9%和 2 4.3 %。 70例 SLE的 7种自身抗体与抗 ds-DNA抗体总的阳性符合率为 75 .6%。两种方法同时测定有助于提高 SL E的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14.
角膜移植术是用透明的健康角膜代替混浊的病态角膜,达到增进视力或者治愈用药物治疗无效的角膜炎(如病毒性角膜炎、霉菌性角膜炎)的目的,是一种有效的治盲措施,在现代眼科学上占极重要的地位。角膜移植术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类,即是全层移植(穿通性角膜移植)与板层角膜移植(非穿通性角膜移植),在两类下都可以作部分角膜移植(移植片直径5至8毫米)或全角膜移植(包括次全角膜移植),移植角膜的大小及厚度是根据角膜病变的大小、深度、新生血管的程度以及病眼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喉癌患者血清中抗p53抗体的阳性率,探讨抗p53抗体在喉癌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4组共计99例血清样本中的抗p53抗体,即术前31例,术后第10天样本25例,术后第17天样本23例.术后10 d及17 d样本均来自于术前组术后患者.正常对照组20例.结果:在31例喉癌患者血清中14例高表达抗p53抗体,阳性率为45.2%;在手术治疗后10 d样本中4例高表达抗p53抗体,阳性率为16%;在手术后17 d及正常对照组中,无阳性表达.结论:抗p53抗体不仅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喉癌标记分子,也可以作为判断喉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 LK)与穿透角膜移植术(PK)治疗圆锥角膜患者的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受试者:回顾了自1994~2001年间在M oorfields眼科医院或皇家Shrewsbury医院接受D LK(25例患者的26只眼)或PK(22例患者的25只眼)治疗的47例圆锥角膜患者记录。根据术前视力,匹配两组患者圆锥角膜的严重程度。方法:7只眼使用M elles法行DLK,19只眼根据Sugita和Kondo描述的方法行D LK。使用H essburg-Barron环行标准PK。两组均使用单根10-0尼龙线16针连续缝合并调整缝线。主要观察指标:最佳矫正视力(BCV A)、屈光结果、D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评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延误诊断后会产生的后果。方法:回顾分析了14例诊断为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病例,分析延误诊断与疾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最终视力以及需要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相关性。结果:根据最早出现症状到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确诊之间的时间跨度,将这些患者大至分为两组:早期治疗组(组1)包括6例患者,在症状出现后18d内确诊并治疗;晚期治疗组(组2)有8例患者,在症状出现超过18d后才被确诊并治疗。两组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准确性及诊断方法上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只是组2的角膜病灶范围更大、累及角膜更深一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AMI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PCI术后接受常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观察组PCI术后接受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中医疗效、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体积分数(LVEF)]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39/42)]高于对照组[73.81%(3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1个月,两组LVEDD、LVEF、SV、LVESD水平均较术后1 d改善,且观察组LVEF、SV均大于对照组,LVEDD、LVESD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在肾脏移植中的效果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术前PRA指数31%-45%的20例肾脏移植患者术前接收免疫球蛋白诱导治疗,对比治疗后患者PRA抗体指数,以及术后排斥反应状况,并给予综合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后,患者PRA指数均出现明显性降低,共16例患者抗HLA-Ⅰ和抗HLA-Ⅱ类抗体指数在30%以内,占比为80%,共4例患者HLA抗体指数在30%以上,和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之前100%(20/20)比较,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20例患者中,患者术前经配型和淋巴细胞毒实验检测为阴性,术前4小时及术后2天给予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ATG)诱导,术后未出现排斥反应的情况。有3例患者出现肾脏移植后功能恢复延迟,给予血液透析后一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给予肾脏移植患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降低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指数,再联合免疫抑制剂和生物抗体,可提高高致敏受者肾脏移植的可能性,术后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有抗排斥反应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背景:局限性硬皮病(LSc)表现的自身免疫性和抗组蛋白抗体通常能被检测到。被抗组胺蛋白抗体识别的主要抗原是组蛋白H1、H2A、H2B,它们位于核小体的外部,更易于接近抗体并与之结合。因此在LSc中被假设为核小体或染色体作为免疫原诱导抗组胺蛋白抗体。目的:检测在LSc患者中是否存在抗核抗体表现。方法:抗核抗体、抗组胺蛋白抗体和抗双链DN A(dsD NA)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果:在LSc患者中IgG或IgM检出频率高于抗组胺蛋白抗体,49例中40(82%)对49例中26(53%)。无患者有抗dsDN A抗体。LSc中抗核抗体在3个亚型中具有相似的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