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12例CT检查示白质变性的患者作智能测查及局部脑血流(rCBF)测定。结果表明,CT检查有白质变性的患者并不都有智能障碍。因此,仅以CT改变作为Binswanger's病的诊断是不适宜的,必须结合临床考虑。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60例头颅CT检查示白质低密度的患者进行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结果表明160例中仅有58例有智能障碍,因此,仅以CT改变诊断Binswanger’病是不合适的,必须结合临床智能检查。58例中有高血压病史者46例,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45例,语言减少52例,动作减少47例,尿便控制障碍14例。头颅CT扫描示多发性白质疏松33例,侧脑室体疏松9例,半卵圆中心7例,前角6例,后角3例。7例重度痴呆的患者有6例为多发性白质疏松。痴呆与白质疏松的部位和范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正> 资料及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34例Binswanger病(BD)为本院1998.1~2003.2住院病人,其中男29例,女5例,年龄63~85岁,平均68岁。有明确血压记录的26例中24例有高血压病史,最长32年,最短8年,平均16年。隐匿起病,呈渐进性缓慢进展。主要的临床表现如下,头昏34例、偏瘫18例、共济运动失调6例、震颤3例、言语含糊不清11例,精神行为障碍9例、智力减退21例,假性延髓麻痹3例,主要的体征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腱反射活跃及肌张力增高、巴彬斯基征、掌颏反射阳性等。全部病人行脑CT检查,均有累及侧脑室前角周围白质、后角周围白质、放射冠区、三角区及半卵圆中心白质的弥漫性、大致对称的边界欠清的侧脑室周围片状和月晕状低密度区,CT值17~26Hu,病灶多发且有明显的融合现象。21例合并脑梗塞,位于基底节、丘脑、放射冠  相似文献   

4.
Binswanger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报告Binswanger病42例。缓慢起病。早期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征象,多因发生卒中才来就诊,有累加性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智能衰退呈阶梯样加重,末期表现为重度痴呆,可伴有假性球麻痹、帕金森氏综合征及尿失禁,诊断BD还必须有CT、MRI典型的影像学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Binswanger病白质病变对胆碱能通路损伤的程度是否与患者认知障碍的程度相关。方法采用Bocti量表(CHIP评分)对41例Binswanger病患者的MR片,选择4个特定的轴位片,对十个解剖部位内损伤胆碱能通路的白质病变程度进行评分。同时采用Mattis痴呆量表(DRS)评价认知障碍程度。对导致胆碱能通路损伤的白质病变MR评分与Mattis痴呆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1例患者总的CHIP评分为35.6±13.7,DRS总评分为105.6±18.2,DRS注意力评分为29.5±4.2,DRS记忆评分为11.3±3.2。损伤胆碱能通路的白质病变程度的CHIP评分与Mattis痴呆量表评分有显著相关性(r=-0.43,P<0.05),这种相关性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无关。结论Binswanger病患者认知障碍的程度可能与其白质病变损害胆碱能通路有关。通过CHIP评分可评估Binswanger病白质损伤对胆碱能通路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6.
7.
Binswanger病,即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在1973年CT问世前,临床上少有报导,现将我院近3年来临床所见6例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性别与年龄:本组6例。男性4例,女性2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55岁,平均63.5岁。临床症状:本组6例,最常见的体征是,肢体轻  相似文献   

8.
Binswanger病的病因很复杂,发病机制众说不一。本文介绍近年来该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Binswanger病39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Binswanger病(BD)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现就我院1986年~1991年收治的39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39例中,男29例,女10例。年龄50~84岁,平均66.5岁,其中≤50岁1例;51~60岁11例;61~70岁14例;71~80岁11例;>80岁2例。出现症状至入院时间2天~16年,平均2.6年,其中半年以上25例。  相似文献   

10.
Binswanger病的脑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Binswanger病(BD)患者诱发电位改变的特点及其对BD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BD患者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视觉电位(VEP)检查,并与30名同年龄组健康老人对照。结果 BD患者脑诱发电位异常率较高,SEOP异常率为96.7%,BAEOP为73.3%,VEP为66.7%,二项以上脑诱发电位异常率为88.3%,主要表现为PL延长。疾呆组与轻、中  相似文献   

11.
Binswanger病的临床与MRI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CT和MRI检查手段的问世,尤其是MRI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Binswanger病的诊断率明显提高。我院1995年~1997年4月收治68例Binswanger病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62例,女6例,年龄60~9...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痴呆的病变分为(1)广泛性或多发性病变;(2)局限性病变.前者包括大片脑梗塞、多发性皮质梗塞、多发性皮质出血、Binswanger型进行性血管性白质脑病(PSVE)、多发梗塞性痴呆(MID).后者  相似文献   

13.
Binswanger氏病10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06例Binswanger氏病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研究。病人突出表现进行性痴呆、反复脑梗塞、CT及MRI有典型表现,并有一系列生化改变。作者提出了本病的诊断标准。并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 Binswanger病(BD)又称进行性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临床上以高血压、卒中和慢性进行性痴呆为主要表现,是血管性痴呆的一个重要类型。病理特征是脑白质变性、脱髓鞘及胶质细胞增生,CT检查显示脑白质低密度。构成本病的诊断是脑白质变性与痴呆。作者收治了39例糖尿病有脑白质变性的患者与31例对照组(非糖尿病组)有脑白质变性的患者,对两组病人的BD阳性率分别进行比较,针对BD发病机制探讨MD与BD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24例Binswanger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分析,指出高现、高血脂、心肌缺血、脑血管病等与本病有关,从而控制有关因素可阻本病进展。  相似文献   

16.
自1894年由BinSWangrr首先报告8例以来,尤其是叶问世后,对本病的报告例数逐渐增多。本文对临床资料完整的19例BD报告如下。1!简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8例,女1例,年龄57-74岁,平均65.4岁。17例有长期高血压病史。16例以急性脑梗塞发病,3例呈慢性起病。1.2临床表现智能障碍匕例(78.95%),语言不清6例(31.58%),偏瘫和单瘫14例(73.68%),肌张力增高9例(47.37%),病理征阳性10例(52.cd%),假性球麻痹3例(15.对见),尿失禁3例(15.79%)。1.3gy检查表现为脑白质基本对称的斑片状低密度影:脑室旁13例,额…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14例Binswanger病(BD),BD的发病形式缓慢,病因多为高血压病,病灶及局限大脑白质,临床特点为渐进性痴呆,二便失禁,步态异常,CT或MR为脑室周围白质密度降低,基底节多发腔隙梗塞及脑萎缩,提出影像学改变先天症状出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24例Binswanger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分析,指出高血压病、高血脂、心肌缺血、脑血管病等与本病有关,从而控制有关因素可阻止本病进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研究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SLE)的病理学改变.方法 应用常规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MBP、GFAP、NF、CD45、CD54、CD20)方法对3例HSLE死亡患者的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HSLE的病理改变以脑白质海绵状变性为主,灰质很少受累.脑组织受累程度依次为小脑半球白质、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脑干、顶枕叶深部白质以及额颢叶深部白质,皮质以及皮质下弓状纤维不受累或仅轻微受累.HSLE白质损害以粗大的有髓神经纤维为主,髓鞘的损害重于轴突损害;脑组织无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内亦无炎症介质沉积.结论 脑白质广泛海绵状白质变性是HSLE显著的病理学特点,不同部位脑白质损害程度与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一致,轴突损害可能继发于髓鞘损害,HSLE脑组织中无血管炎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