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血管内皮细胞密切参与包括再生、发育、伤口愈合等一系列生理过程及炎症反应、糖尿病生物膜病变、肿瘤侵袭等病理生理反应 (Folkman,1992)。为了对内皮细胞的功能有更多了解 ,人们对人及动物内皮细胞的培养进行了探索。近年来 ,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已从大血管 (主动脉、脐静脉 )内皮细胞发展到微血管内皮细胞(MECs)。MECs的分离和培养在认识正常的血管生成和实体瘤血管新生、炎性细胞的迁移及血管病理生理等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MECs因器官功能不同而有不同的异质性 ,如其形态、抗原表达及对生长因子的反应等。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体外原代培养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MMVECs),并观察其生长特性。方法采用酶蛋白消化法培养大鼠MMVECs,用差速贴壁法和亚细胞克隆法纯化细胞,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和CD31相关抗原鉴定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结果 成功培养出纯度很高的MMVECs,可用于MMVECs相关实验研究。结论 此原代培养MMVECs的方案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3.
改良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玉珍  刘秀华  蔡莉蓉 《微循环学杂志》2006,16(4):10-11,14,F0002
目的:建立一种细胞获得率高并且操作简单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左心室,0.1%胶原酶消化6min后,加0.1%胰蛋白酶继续消化4min,用100μm滤网过滤消化液,离心收集滤液中血管段进行培养。用内皮细胞的重要标记物VIII因子相关抗原鉴定细胞,并通过3H-TdR掺入法观察培养细胞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反应性。结果:细胞的获得率为1.2×106细胞/g心肌组织,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生长特性:单层“卵石样”排列特征;VIII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证实获得的是内皮细胞。bFGF刺激后3H-TdR掺入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本研究利用改良的酶消化法,缩短了消化时间,提高了细胞获得率,同时培养的内皮细胞对生长因子具有良好反应性,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体外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
1.材料和试剂:(1)材料:SD大鼠1-2月龄,体重50-100g,雌雄各半,由东南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Mini MACS免疫磁珠细胞分选仪、磁性分离柱LS购自Miltenyi Biotec公司。(2)试剂:Ⅳ型胶原酶、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胰蛋白酶及转铁蛋白均购自Sigma公司,DMEM培养基购自Gibco公司,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抗CD34-FITC、抗波形蛋白及抗角蛋白均购自Santa Cruz公司,抗FITC免疫磁珠购自Miltenyi Biotec公司。  相似文献   

5.
乳鼠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改进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选取10~15d龄的SD大鼠,采用植块法培养原代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继代培养中通过差速消化和差速贴壁方法、结合倒置显微镜下形态学的观察进行继代培养和纯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对培养细胞进行了鉴定.结果 成功培养了大鼠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呈多边形或鹅卵石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显阳性.结论 改良了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获得了较高纯度的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可用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是血液和血管平滑肌间的机械屏障,与机体物质转运、凝血、免疫和生物活性物质释放等多种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重要的代谢和内分泌器官之一[1-2]。VEC通过多种体液因子的生成和分泌,在调整局部血液动力学和血管细胞黏附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5]。VEC是组织细胞培养对象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肿瘤血管生成和血管修复等领域  相似文献   

7.
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1种有效分离、培养和获取较高纯度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方法。方法: 自12 d SD大鼠脑分离出皮质,采用二次酶消化、BSA和Percoll非连续梯度离心获得较纯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涂布有明胶的培养皿进行原代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性,进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培养24 h即可见细胞从贴壁的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细胞呈短梭形,集落呈典型的“鹅卵石样”,区域性单层生长,6-7 d内皮细胞开始融合,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阳性,纯度达92.6%。结论: 成功地自大鼠脑皮质分离并培养出纯度较高的BMECs,为进一步开展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改进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并对所培养的原代细胞进行鉴定.方法 应用SD大鼠的外周肺组织,进行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从动物选取、取材、肺灌注、植块贴壁、培养基及添加物的选择等方面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技术方法进行改进.从细胞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物(CD31抗原和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异硫氰酸荧光标记植物凝集素与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情况等方面鉴定所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纯度,噻唑蓝测量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原代培养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成多角形,融合为单层后呈典型的鹅卵石或铺路石样生长,传代培养后可变为梭形呈漩涡样生长或聚集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细胞CD31和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阳性;异硫氰酸荧光标记植物凝集素结合试验阳性.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细胞纯度达93.2%.结论 改进后的原代培养方法简便、可靠,获得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污染少、纯度高,状态良好,保持了内皮细胞的结构和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大鼠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分离大鼠脊髓组织,经剪碎、细胞筛网过滤、Ⅱ型胶原酶消化后接种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FⅧRag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接种的脊髓微血管段呈“短棍样”,培养24 h后有少量短梭形细胞从血管段周围迁移爬出,48 h后逐渐形成“岛屿状”的细胞集落,72 h后细胞铺满皿底,呈典型的单层、“鹅卵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细胞FⅧRag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细胞质呈棕红色,表达为阳性。结论:该方法可成功分离培养出活性好、纯度高的大鼠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离、培养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同时探索高纯度、活性好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取3周大鼠大脑,分离皮质,经过匀浆、葡聚糖离心以及消化后,取纯度较高的脑微血管段种植于胶原蛋白包被过的塑料培养瓶中进行培养。显微镜观察及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结果镜下细胞呈长梭形。7d左右细胞可融合,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为阳性.且阳性细胞占绝大部分。结论本实验成功分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模型.也为构建更高级的大鼠体外血脑屏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时超微结构和分子水平的变化、受精卵体外培养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培养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为内皮细胞的体外研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利用机械吹打法和酶消化法分别分离出肠绒毛固有层,采用植块培养法培养原代内皮细胞,依次以局部消化法和差速黏附法进行纯化,细胞鉴定采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检测和硝酸银染色。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出大鼠的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纯化后的细胞可传到18代以上。结论为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建立了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孙继虎  汪洋 《解剖学杂志》1996,19(3):261-264
为探索经济有效的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实验分别用(Ⅰ)全胶原酶;(2)全胶原酶;(3)胰酶(5份)和胶原酶(1份)三种方法分离牛主动脉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4.
原代培养人脐动脉内皮细胞的生长与增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瑞绵  严四新 《解剖学报》1995,26(3):294-298
在未来贴附基质和生长因子情况下,成功地培养了人脐动脉内皮细胞(HUAEC)。接种密度为1×10^5/cm^2。采用HE染色、显微计量法及透射电镜术研究了内皮细胞的形态、生长行为与增殖。(1)接种后24h已出现岛状细胞团;48h细胞团增大,可区分出细胞密集的中央区及细胞密度较小的周边区;72h大部分细胞团已汇合;216h内皮细胞衰退、脱落。(2)HUAEC呈较长的多边形,相邻细胞间以短突相连,内胞质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压力梯度爆炸冲击波对培养单层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滤膜作用的模型,观察了不同压力梯度爆炸冲击波对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导法测定时,100kPa左右的爆炸冲击波压力作用即可见到单层内皮通透性的显著增加;轻度爆炸冲击波的损伤主要以内皮细胞间隙的增加为主要类型,而中强度以上的爆炸冲击波损伤,则主要以内皮细胞的脱落性损伤为主。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探讨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并对其血脑屏障特性进行初步研究。通过匀浆、葡聚糖高速梯度离心提取大鼠脑皮层微血管段,用胶原酶消化后,在37℃,5%CO2孵箱中进行原代及传代细胞培养,以跨内皮阻抗值分析其血脑屏障特性随传代次数的改变。结果证明:原代培养后7~10d沿微血管段生成单层"铺路石"样细胞,经VIII因子证实95%以上的培养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传代可以进一步纯化,得到稳定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原代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表现出很强的屏障特性,与内皮细胞株之间有显著差异,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跨内皮阻抗减弱。以上结果表明,采用匀浆、梯度离心、胶原酶消化是获取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稳定的方法,原代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是研究血脑屏障的最佳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前后,人牙周韧带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对人牙周韧带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进行成骨诱导分化,14d后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体外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后,人牙周韧带细胞内细胞器发达,数目较常规培养条件下明显增多.细胞内可见大量的基质小泡、髓样结构及中、低电子密度的圆形和椭圆形小泡样结构.结论 人牙周韧带细胞是一种具有成骨潜能的细胞,经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后,其超微结构具有成骨细胞和成牙骨质细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与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探讨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外培养方法并进行形态观察;方法采用新生Wistar大鼠,通过匀浆,两次过滤法收集大鼠脑微血管段;将经胶原酶处理后的脑微血管段静置培养5-7天后,即可分离培养出纯度较高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附分子在淋巴管、大血管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特点,探讨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附分子在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的意义。方法从狗的胸导管、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肺微血管分离内皮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PECAM-1、ICAM-1、ICAM-3、VCAM-1和CD44在各种内皮细胞的表达,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并用图像分析仪分析表达强度。结果动脉、静脉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ECAM—1、ICAM—1、ICAM-3、VCAM—1和CD44。其中,ICAM-1和ICAM-3的表达较弱。VCAM—1在动脉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比静脉强。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PECAM—1、ICAM—1、ICAM-3和CD44,未观察到VCAM—1的表达。ICAM-3和CD44的表达比血管内皮细胞强。结论与动脉、静脉和微血管内皮细胞比较,淋巴管内皮细胞不表达VCAM—1,而ICAM-3和CD44表达较强,这有助于解释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与淋巴管内皮的黏附以及淋巴管新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