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动-静脉内瘘穿刺角度与血管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彭小梅 《广西医学》2003,25(9):1714-1716
多年来 ,临床上一直把针头与皮肤成 2 0°角刺入血管作为静脉穿刺的常规方法〔1〕,血液透析穿刺与常规静脉穿刺相似。然而 ,近年有些报道提出 ,增大穿刺进针角度在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等方面比常规方法更有优势。基于血液透析患者血管有其特性并需要长期使用 ,我们在提高进针成功率、减少血管穿刺方面对做好血管保护进行探讨。现就进针角度与血管保护问题综述如下。1 动—静脉内瘘的特点1 96 6年Brescia和Cimino把桡动脉和头静脉直接吻合 ,制成了动—静脉内瘘 ,成为慢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2〕。动—静脉内瘘建成后静…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显微血管缝合技术,减少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后并发症。方法 对103例动静脉内瘘术患者,静脉与动脉的端侧吻合采用四定点牵引先缝合后壁法,端端吻合采用四定点牵引先缝合前壁法,腕部用8-0线间断缝合12~16针,肘部用7-0线间断缝合12针。结果 术毕内瘘通畅率100%,术后1周内瘘闭塞1例(0.97%);术后3周首次穿刺血流量>200ml/min 91例,150~200ml/min 8例,<150ml /min 4例;术后6周全组血流量均>200ml/min;术后3年内内瘘闭塞6例(5.83%)。结论 动静脉内瘘术必须应用显微血管缝合技术,改进的等距四定点牵引缝合法可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 自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行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术752例,其中鼻烟窝处动静脉内瘘术378例,前臂动静脉内瘘术353例,上臂动静脉内瘘术18例,下肢动静脉内瘘术3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8.4%,使用时间3个月至10年,绝大部分患者透析效果满意.结论 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术是长期血液透析的最佳方法,鼻烟窝处动静脉内瘘术是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血管造影检查对56例长期血透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静脉狭窄和静脉动脉瘤发生率最高,分别占并发症的44.8%,静脉狭窄以距瘘口5 cm之内最为常见,其狭窄程度与血流量密切相关.作者认为血管造影能直接显示有关血管的全景,对血管异常病变的诊断准确率高.目前,血管造影仍不失为一种方便可行的血管通路影像诊断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动静脉内瘘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 ,其中又以腕部动静脉内瘘为首选方法[1] 。本文就我院 1990年至 2 0 0 0年 5月施行的 160例腕部动静脉内瘘术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观察情况作一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观察对象 本组 160例 ,男 10 3例 ,女 57例。年龄 17~ 79岁 ,平均 4 6 5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 12 9例 ,慢性肾盂肾炎 9例 ,糖尿病肾病 9例 ,多囊肾肾病 3例 ,动脉硬化性肾病 8例 ,痛风肾 1例 ,狼疮性肾病 1例。1 2 手术方法 选择患者不持筷之手为佳 ,切口于桡骨头上约 2cm ,作 3cm左右的横切或纵切口 ,分别游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及方法。方法 5例患者4例经患侧肱动脉穿刺、1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行前臂动脉DSA检查及动静脉内瘘术狭窄血管内球囊成形术(PTA)。结果 5例狭窄程度达到90%~98%,范围4cm~9cm,血管内球囊成形术后狭窄程度改善到10%以下,技术成功率达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狭窄血管内球囊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2003年4月~2004年5月我院开展了手术显微镜下经典式动静脉内瘘术16例,均获成功,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凤华  刘杰  辛淑贞  王军辉 《医学争鸣》2000,21(12):S244-245
0 引言 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动 -静脉 (A- V)内瘘直接影响到维持血透患者的生存 ,维护好一个良好的内瘘除了外科手术技术因素外 ,主要与正确使用和护理有关 ,保护好动 -静脉内瘘 ,减少并发症 ,延长使用时间是直接影响到患者存活的重要条件之一 ,通过对 10 2 8例动 -静脉内瘘了护理 ,我们总结出“七”字护理法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在 1987- 0 3/ 1999- 0 5共为 10 2 8例患者行A- V内瘘术 ,主要为 Breascia- Cimino瘘 ,其次为鼻咽窝瘘 ,肱A与头 V吻合以及自体血管移植 ,结果动 -静脉内瘘 1a通畅率 98. 0 2 % ,3a 通畅率 85 . …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动静脉内瘘(AVF)血管条件与其功能的关系。方法:行动静脉内瘘术的终末期肾脏病78例,按照血透时功能是否良好分为AVF功能良好组52例(66.67%),功能不良组26例(33.33%),比较两组患者超声血管参数、性别、年龄以及糖尿病性肾病占比。结果:术前头静脉内径AVF功能良好组(2.3±0.63 mm)大于功能不良组(2.0±0.4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F功能良好组术后6周头静脉内径(4.6±1.07 mm)及桡动脉内径(3.9±0.88 mm)大于功能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F功能不良组糖尿病肾病占比(65.38%)及老年患者占比(69.23%)高于AVF功能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条件与AVF功能密切相关,良好的血管条件是保障AVF功能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为17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建立183次动静脉内瘘:动静脉内瘘、外瘘改内瘘及异体血管搭桥。临床应用表明端端、端侧式较好。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能不可避免,为最大限度地节约血管资源,现有研究多以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加吻合口扩张手术在原血管基础上重建动静脉内瘘,该方法再通率高,但长期通畅率不佳,寻找一种既能节约血管资源,又可延长内瘘使用周期的方法十分必要。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后原位动静脉内瘘重建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浙江省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收治的维持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功能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加吻合口扩张手术修复内瘘,研究组采用原位动静脉内瘘重建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分别于动静脉内瘘重建前后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肾功能、炎性因子、血脂、蛋白指标水平。记录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长于对照组,手术费用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及1年通畅率、内瘘血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重建前,两组患者血肌酐(Scr)、尿氮素(BU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蛋白、清蛋白、β2微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后,两组患者Scr、BUN、总蛋白、清蛋白、β2微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s-CRP、IL-6、TNF-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重建后血清Scr、BUN、hs-CRP、IL-6、TNF-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β2微球蛋白水平低于重建前,总蛋白、清蛋白水平高于重建前(P<0.05)。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2%(7/46),对照组为10.9%(5/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3,P=0.536)。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后原位动静脉内瘘重建术成功率高、疗效稳定,且操作简便、经济适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研究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0年8月本院30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制作内瘘,以建立用于血液透析的血管通道,观察其应用情况。结果:30例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为1~5年,平均使用寿命为(3.4±0.4)年;患者中有5例发生感染,3例并发内瘘血栓,2例形成动脉瘤,1例血量供应不足。结论:加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这对提高患者的血液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16例成功实施高位动静脉内瘘形成术的患者,分析其高位动静脉内瘘术前护理、内瘘穿刺护理及术后观察、护理的情况.结论 从高位动静脉内瘘形成前到手术后应用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整个过程中,由责任护士订出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是保护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用前臂动静脉内瘘吻合手术经验,提高建立理想血管通路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肾内科于1999年7月-2006年12月105例血液透析患者行内瘘吻合手术的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统计并比较直视下钛轮钉吻合法,显微镜下端端吻合法及显微镜下端侧吻合法的手术时间和2年内瘘通畅率。结果:3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2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钛轮钉吻合法74.3%.端端吻合法88.6%,端侧吻合法达94.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前臂端侧吻合是动静脉内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1年血管通道的变化情况。方法 19例尿毒症患者,AVF术后2周及1年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头静脉内径、桡动脉内径及内中膜厚度、瘘口直径、内瘘流量。结果 AVF术后1年与术后2周比较:头静脉内径明显增宽,瘘口直径增宽,流量增大,桡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P0.05),桡动脉内径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监测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通道的状况和流量变化对于临床血液透析方案的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对动静脉内瘘的认知需求状况,为制定更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参考。方法:自制调查问卷对120例血液透析患者展开调查,以了解患者对动静脉内瘘的认知、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需求。结果:病人缺乏全面和更深层次的健康教育知识,对自身在健康促进中的认知还不够。结论:护士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更全面、更优化的健康教育方案,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提高患者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标准内瘘及鼻咽窝内瘘两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53例尿毒症患者,选择两种不同的手术部位,回顾性并将其分为标准造瘘组和鼻咽窝造瘘组。85例采用腕部标准造瘘即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成形术,68例采用鼻咽窝造瘘;分别观察两种部位手术患者术后一次性成功率及3个月内内瘘的通畅率等。结果标准造瘘患者一次性手术成功率为96.47%,总通畅率为97.56%。鼻咽窝造瘘患者一次性成功率79.41%,总通畅率77.78%。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及通畅率明显低于原发病为慢性肾炎的患者。结论标准内瘘手术操作简单、切口小、手术成功率高,术后通畅率高,而鼻咽窝内瘘手术难度大,手术成功率低,术后通畅率低。继发于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成功率及通畅率均较低,更应注意手术指针和手术技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韩立燕 《中外医疗》2014,(35):173-175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失功的原因分析和临床护理。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依照调研得来的真实状态,选取带有针对特性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功能下降或丧失情况。结果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功能下降或丧失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在低血压、过早使用动静脉瘘、穿刺不当、护理不当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中,对照组分别为9(22.5)、1(2.50)、8(20.0)、1(2.50)、3(7.50),观察组分别为3(7.50)、0(0.00)、2(5.0)、0(0.00)、0(0.00),观察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丧失或下降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给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尽量预设针对特性的护理途径,以便改善原初的治疗成效,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原有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针对近5年来35例糖尿病透析患者内瘘的特殊性,做好内瘘术前、术后护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科学使用内瘘,使糖尿病透析患者的内瘘成功使用率得到有效提高,有效的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陈小武  汪莫亚  张慧 《实用全科医学》2011,9(2):300-301,F0003
目的通过对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彩超监测,并与常规前臂动静脉内瘘比较,以评价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应用价值。方法51例慢性血液透析患者按内瘘术式不同分为二组,其中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组30例、前臂动静脉内痿组21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比较二者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组与前臂动静脉内瘘组手术1年后通畅率分别为90.0%(27/30)和90.5%(19/21);吻合口内径分别为(3.10±0.11)mm和(3.40±0.12)mm;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分别为(368.4±6.2)ml/min和(381.2±6.0)mJ/min;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3/30)和23.8%(5/21)。二者比较在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17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与前臂动静脉内瘩比较,在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可做为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内瘘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