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早期行为疗法对降低仔鼠脑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影响。方法取孕18d大鼠21只连续2d腹腔注射脂多糖,剂量为450μg/kg,6只孕鼠腹腔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随机选取脂多糖组仔鼠分为干预组(n=20)和非干预组(n=30),另设生理盐水组(n=30);生后2d起,给予干预组仔鼠早期丰富环境刺激等行为疗法,另两组常规饲养;于生后25d对3组仔鼠进行随意运动、姿势、肌张力、不自主运动、情感行为能力、倾斜板试验等检测,记录各项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取生后1d的非干预组、生理盐水组仔鼠各10只、生后25d的3组仔鼠各10只进行脑组织髓鞘碱性蛋白(myelinbasicpro-tein,MBP)、S100蛋白阳性细胞检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生后1d的非干预组仔鼠脑组织各部位(内囊、海马、胼胝体)的MBP阳性染色较生理盐水组仔鼠均明显减少、减弱(P0.01);生后25d的干预组仔鼠脑组织各部位(内囊、海马、胼胝体)的MBP阳性染色较非干预组仔鼠均增多(P0.05),生理盐水组仔鼠脑组织各部位(内囊、海马、胼胝体)的MBP阳性染色较干预组、非干预组仔鼠明显增多(P0.01);生后1,25d的非干预组仔鼠脑组织各部位(内囊、海马、胼胝体)的S100蛋白阳性染色与生理盐水组仔鼠相比较,均明显增加、增强(P0.01),干预组介于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行为学检测显示:干预组20只仔鼠中有4只鉴定为脑瘫鼠,非干预组有8只脑瘫鼠,而生理盐水组无脑瘫鼠。结论MBP、S100蛋白可以作为脑损伤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指标;早期干预可降低宫内感染所致新生鼠脑瘫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防治现状的研究,总结了药物治疗、现代康复技术、中医药疗法、外科手术、干细胞移植等康复技术与方法在国内小儿脑瘫康复中的运用情况。指出脑瘫的治疗是长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广泛合作,积极开展各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4.
体感音乐疗法降低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体感音乐疗法对降低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肌张力的疗效。方法将3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置于体感音乐床聆听中医五行音乐中角音30min,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3次内收肌角度、双侧腘窝角度、足背屈角度,取其平均值,评估肌张力,计算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结果体感音乐治疗后,受试患儿内收肌角度和腘窝角度明显大于治疗前,治疗后足背屈角度均小于治疗前,其关节活动度改善明显,治疗后肌张力、CSS评分均比治疗前改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所有患儿均无不良反应。结论体感音乐治疗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低出生体重与脑性瘫痪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确定不同出生体重脑性瘫痪患病率。 方法 1997 年5 月至6 月在江苏南部七个市进行了0~6 岁小儿脑性瘫痪现况调查。 结果 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脑性瘫痪患病率呈现出下降、平台和上升三种变化。出生体重在3 500 ~3 999 g 组的脑性瘫痪患病率最低。低出生体重儿( <2 500 g)占全部儿童的2-0% ,而在脑性瘫痪患儿中低出生体重儿却占24% 。低出生体重儿脑性瘫痪患病率为19-4‰(95% 可信区间:16-3‰~22 .5 ‰),而正常出生体重儿( ≥2 500 g) 为1-2‰(95 % 可信区间:1-1 ‰~1 .3‰);低出生体重儿脑性瘫痪患病率是正常出生体重儿的16 倍(RR=16-1,95% 可信区间:13-4 ~19-4)。 结论 低出生体重儿脑性瘫痪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调查地区出生体重不足2 000 g 的儿童的存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上升,脑瘫患病率可能会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脑性瘫痪(脑瘫)是婴儿时期出现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致残性疾病。在过去几十年中,脑瘫的发病率没有明显改变,产科医师面临的挑战仍然是如何更好地充分认识新生儿或婴儿发生脑瘫的风险[1]。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表明,脑瘫的病因仍不明确,推测可能是多种高危因素和病理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2]。主要因素是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宫内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宫内感染和核黄疸等。而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等都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3]。本文将对近年来脑瘫与宫内状况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儿童下颌运动障碍情况。方法 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收治的不同类型脑瘫患儿43例为观察组,其中混合型及不随意运动型18例,痉挛型25例。同期选择佳木斯市某幼儿园就读正常儿童40例为对照组。采用《下颌运动功能测评调查表》观察、测评和记录儿童的下颌运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测评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混合型及不随意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下颌运动测评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痉挛型组与对照组比较,除下颌前伸运动、下颌左右连续运动测评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项下颌运动测评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型及不随意型组与痉挛型组相比,除下颌前伸运动测评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项下颌运动测评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痉挛型组得分均高于混合型及不随意型组。结论下颌运动障碍是脑瘫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构音器官运动障碍,不同类型的患儿其下颌运动障碍的形式及严重程度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640例脑性瘫痪的诊断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的诊断以利防治。 方法对南京市儿童医院早期干预门诊确诊的640例脑患儿[早产儿258例(早产儿组),足月儿382例(足月儿组)]分析其病因、早期临床表现及头颅CT征象,进行体格神经系统检查并智测。 结果(1)高危因素,两组在颅内出血、肺部疾病早产儿组明显高于足月儿组,缺氧缺血性脑病组足月儿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均<0.05外余P均>0.05。(2)6个月以内确诊早产儿、足月儿两组各为28、90例的临床表现,反应差、嗜睡、少吃、少哭、少动,肌张力低下,早产儿组明显高于足月儿组,而不停啼哭,护理困难,肌张力增高,足月儿组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均<0.01及0.05余P均>0.05。(3)早产儿、足月儿两组的身长、体重、头围、MDI和PDI各为73.24±9.82、73.58±11.64(cm),9.12±2.31、9.23±2.80(kg),44.15±3.47、42.99±4.23(cm),44.42±6.09、41.99±7.28(分),43.81±4.95、40.80±4.51(分)。(4)头颅CT表现。早产儿、足月儿两组CT异常率各为95.4%及89.8%,P<0.05。(5)发育落后早产儿组言语落后明显高于足月儿组外,足月儿组身长<2SD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均<0.05,余P均>0.05。 结论当患儿具有高危因素、异常临床表现与神经症状、发育明显落后,应结合头颅CT密切随访可早期诊断脑性瘫痪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对脑瘫患儿伴随语言语言障碍的研究已引起普遍关注,并取得一定进展,国内外主要从其发生的原因、特点及治疗几个方面着手研究。语言脑区受到损伤,且常合并其他障碍是导致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的主要原因;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构音障碍和语言发育迟缓;S-S法和Gesell发展量表是语言发育迟缓检查常用的测量量表;在相关治疗方面,祖国传统医学发挥着独特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1862年Little首先报道了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认为围产期缺氧如果不是导致脑瘫的惟一原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2];但1897年Freud指出"围产期因素,如产程和分娩异常,包括窒息,可能只是胎儿大脑早期发育缺陷的结果,而非原因"[1].在过去的40年中,脑瘫的总体发生率基本稳定,但近10年来其发生率有一些升高,这可能与新生儿重症监护等技术的进展与推广,使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提高相关,而这部分儿童更可能发生脑瘫[3-6].目前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仅有约10%的脑瘫病例可能有产程中胎儿耐受不良的表现[2,7-10].  相似文献   

11.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发生率2.0‰~2.5‰.早产是发生脑瘫最重要的一项风险因素,胎龄越小脑瘫发生率越高.与足月儿相比,胎龄34~36周的早产儿脑瘫发生率高3倍、胎龄30~33周高8~14倍、胎龄28~30周高46倍、胎龄<28周高30~80倍[1-4].越来越多的临床流行病学证据表明,孕母接受硫酸镁治疗能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现就硫酸镁对于早产儿脑神经的保护作用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国内中医(含中西医结合)现代文献特征进行分析,以总结规律,指导临床及科研。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以及文献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中国知识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和重庆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40101/20080531,获得国内有关小儿脑瘫的相关文献;对15年间国内医学期刊正式发表的677篇小儿脑瘫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文献进行文献数量、地区分布、研究方向、期刊分布的计量学研究。结果小儿脑瘫中医现代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河南、广东、江苏、湖南、上海、山东、辽宁、福建、北京、湖北等地区对其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主要以中医传统的针刺、推拿按摩、针灸及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法为研究方向,但对早期干预及其他辅助治疗手段的研究仍需加强;文献集中发表于康复、针灸、神经疾病及中西医结合杂志。结论小儿脑瘫国内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形成热点研究地区及重点研究方向,但创新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Z评分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5月深圳市罗湖妇幼保健院52例脑瘫患儿的营养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因素、孕时产时因素、产后因素、喂养情况、疾病情况等因素与脑瘫患儿营养不良做相关分析,以筛选出与脑瘫患儿营养不良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相关高危因素,为预防该病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康复中心收治50例脑瘫患儿,为观察组。同期选择100例非脑瘫患儿和健康儿童进行1∶2匹配,为对照组。通过查阅住院病历及询问儿童父母完成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妊娠高血压、多胎、早期破水、早产、低体质量、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早产、低体质量、多胎、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窒息、羊水早破、缺氧缺血性脑病、感染8项指标是发生小儿脑瘫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早产、低体质量、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窒息、多胎为小儿脑瘫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小儿脑瘫病因复杂,做好围产期和分娩期的保健工作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药熏洗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的研究现状,为形成规范的脑瘫中药熏洗临床应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1994/200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获取全文,从临床应用角度对中药熏洗操作方法、熏洗常用中药、影响中药熏洗疗效的因素等方面进行文献归纳、整理。结果符合纳入标准文献计22篇,中药熏蒸法、中药浴式水疗和中药熏洗3种操作方法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在中药熏洗过程中配合辅助疗法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中药熏洗的临床疗效可能与脑瘫分型、熏洗采用的药物、熏洗时间、疗程、水温等有关。结论中药熏洗治疗小儿脑瘫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脑电图异常分类,探讨脑电图与脑瘫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国际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对118例脑瘫患儿清醒、睡眠等状态下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8例脑瘫患儿的脑电图异常率为73.73%(87/118);脑瘫分型中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脑电图异常率较低38.46%(5/13)。结论脑瘫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与其脑损伤部位有关,应定期进行脑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国内引导式教育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研究现状。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文献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和重庆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时间范围为1994-01-01/2009-05-31,获得国内有关脑瘫引导式教育的相关文献;对16年间国内医学期刊正式发表的105篇关于脑瘫引导式教育疗法的适应证及疗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导式教育的介入年龄以3岁以上为主要目标,一般以3,6,12个月为主要疗程。结论引导式教育对患儿的早期介入能有效减少或减轻脑瘫症状的发生,且介入的越早,坚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引导式教育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的全面康复,对治疗脑瘫患儿可起到显著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电针对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小儿脑瘫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实施常规针刺疗法,且以头针功能区、体穴为主,3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电针,3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总有效率76.56%(23/30),对照组总有效率56.56%(17/3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相关穴位进行针刺联合电针治疗,可明显增加对脑部营养和血液的供养,有利于脑瘫患儿的脑部血流量,加强大脑供血效率,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个体化营养管理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影响。方法对37例脑瘫患儿建立营养管理档案及综合营养评价,进行为期3个月的个体化营养干预治疗,比较营养干预治疗前后年龄别身长(HAZ)、身长别体质量(WHZ)、年龄别体质量(WAZ)、年龄别体质量指数(BMIZ)等测量指标。结果 37例患儿中消瘦率为43%,生长迟缓率为38%,低体质量率为30%。根据WHZ值将患儿分为营养良好组、轻度营养不良组及中-重度营养不良组。干预治疗后,营养良好组WHZ(0.4±0.8)及BMIZ(0.6±0.8)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营养不良组及中-重度营养不良组WHZ(-0.8±0.6;-1.5±1.0)、WAZ(-1.6±0.9;-2.4±1.0)及BMIZ(-0.7±0.7;-1.1±0.9)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不良在脑瘫患儿中发生率高,个体化营养干预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近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儿童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康复中整体观念的具体化分析和总结,探讨整体观念在儿童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和现实指导意义.基于"生物-心理-社会-自然"的现代康复医学模式,儿童脑瘫康复中也体现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也指导着脑瘫康复理论发展和临床应用,整体观念贯穿于整个儿童脑瘫康复过程中,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