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中医邵长荣教授应用三焦辨证法治疗痰浊咳嗽。上焦之痰从肺论治,中焦之痰从脾论治;下焦之痰从肾论治。对痰浊咳嗽的辨证治疗具有指导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二陈汤加减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湿痰证均是二陈汤在临床上的适应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名医方论》云:“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处不到,然只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痰本在脾在肾,治者详之”;《证治准绳》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  相似文献   

3.
痰,既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又是危害广泛的致病因素.中医有"狭义之痰"和"广义之痰"之分,狭义之痰又称为外痰,由咳吐、咳咯而出,辨识诊治均不难;广义之痰又称为内痰,指可以停滞、凝聚在机体上下内外、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经络中的病理产物,可导致或加重各种疾病的一种细微的致病物质[1].  相似文献   

4.
<正>失眠(二)六、痰热扰心证:痰是病理产物,与热邪互结即成痰热。又因热邪能郁而化火,故痰热积久可成痰火,因此本证也称为"痰化扰心"。痰由津液运行受阻,积聚而成,多与脾不健运有关;而火热之邪煎炼津液也能生痰,并且可直接形成痰热或痰火,故而有"痰为有形之火,火为无形之痰"之说。火热之邪可因感受外界寒邪入里化热所形成;可因嗜食辛辣肥甘所酿生;也可因情志不调,气郁过久所化生。就失眠的症状而言,辨证为痰热扰心者,主要因肝胆  相似文献   

5.
丁丽  周佃渠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1317-1318,1328
中医所讲的“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多种病因综合作用后形成的病理产物。痰作为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可继发为致病因素,引起更广泛的病理变化,出现多种症状和体征。故有“痰为百病之母”、“怪病多痰”之说。近年来,现代医学对痰证的本质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痰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认识更加明确,并且强调除了“有形之痰”外,更重要的是“无形之痰”、“微观之痰”,现将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痰证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痰瘀同治必调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痰瘀同病”为许多慢性病、老年病之主要病机,“痰瘀同治”为其基本治则,然而,气的失常既为痰,瘀之病理基础,又为痰瘀同病之继发病变,互为因果,痰瘀同治之中,又须参入行气,补气之品。  相似文献   

7.
痰证与痰邪致病机理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痰邪是人体脏腑功能失常 ,引起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其中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可征之于形 ,如《金匮要略》所指“膈上病满嗽吐”、瘰疬、瘿瘤及痰核等。无形之痰则是通过四诊或使用化痰药物治疗收效后而对疾病病因的概括 ,如张子和提出的“痰蒙心窍” ,  相似文献   

8.
说明与更正     
△1978年第十二期本刊发表的支气管炎的辨证论治一文,作者张建国来信说,将“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田”,误写为。肺为生痰之源,脾为贮痰之(?)”,应予更正。  相似文献   

9.
辨痰论治     
中医辨痰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笔者现将有关认识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1 脑病多关乎痰 中医认为痰为诸病之源,谓:“百病多由痰作崇”,又有“怪病多痰”之说,脑病多见痰邪作崇之象。如《杂病源流犀烛》指出:“故人之初生,以至临死,皆有痰,皆生于脾……而其为物,皆流通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  相似文献   

11.
先贤朱丹溪说:“怪疾多属痰,痰火生异证。”沈全鳌说:“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对痰的认识,最早见于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后诸家提出百病兼痰学说。张介宾说:“痰生百病,百病多兼有痰”。清代林佩琴著《类证治裁》更具体指出;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肾则冷,在肠则泻,在头则眩,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化百端。所论之痰,有内痰,外痰之分;有有形,无形之别,并非皆是病理实体,既有咳嗽,痰核瘰疬之痰,也有胸脘痞闷,痰气郁结,中风癫痫,眩晕呕恶,神昏痴呆,痰蒙心窍等,所述痰病,界域宽阔,内容复杂。  相似文献   

12.
既治外痰,又治内痰中医将痰分为外痰与内痰。外痰又称狭义之痰,视之可见,闻之可知,一般指肺与呼吸道的分泌物,或咳唾、呕恶而出,容易被觉察和理解。内痰多称为广义之痰,是由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微,津液不归正化,体液停聚或蕴结而发的病理产物,它变幻百出,不易为人所觉察,如中风痰  相似文献   

13.
痰是人体疾病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同时又是一种致病因素,能促使病情的发展或产生另一种并发症,以致病情复杂,缠绵难愈。因此,痰病的治疗,在临床中就显得十分的重要。1痰的病理痰是津液的病理形态,人体水液代谢障碍产生的病理产物。古人将粘稠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痰与饮,异名同类。《三因方》曰:“人之有痰饮病者,由荣卫不清,气血败浊,凝结而成也。”《仁斋直指方》曰:夫痰者,津液之异名也,人之所恃以润养肢体者也,气血平和,关脉条畅,则痰散而无。气脉闭塞,脘巧凝滞,则痰聚而有。”古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盖痰本…  相似文献   

14.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能排除或消解痰涎的方剂,统称祛痰剂。外感表邪,内伤杂证,均可生痰。痰有广狭二义:狭义指肺部渗出物,即咯出之痰;广义指身体各部分的炎性渗出物、多余水液与结聚核块,范围甚广,变化复杂,故有“百病皆生于痰”之说。痰为病之标,治痰宜求其本,所以《景岳全书》有“见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等说法。痰病种类很多,就其性质来说,临床常分为湿痰、燥痰、热痰、寒痰、风痰五种。祛痰剂依其适应证,又分为燥湿化痰、润燥化痰、清热化痰、祛寒化痰、治风化痰五类。一、燥湿化痰燥湿化痰法,主治湿痰为病。“脾为生痰之  相似文献   

15.
康焕清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9):911-912
脂肪肝类似祖国医学中的"积聚"、"痰癖"等范畴,如《景岳全书》:"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诸病源候论》:"癖者谓僻侧,在于两胁之间,在时而痛是也。痰癖者由饮水未散,在于胸府之间,因遇寒热之气相搏,沉滞而成痰也,痰又停聚流移于胁肋之间,有时而痛,即谓之痰癣”。  相似文献   

16.
痰证在现今患病率呈逐年递增之势。痰生于脾胃,痰又为邪,邪盛则实,故痰为土家之实。土实当制之以木,我们用繁木泻土法治疗此类病证,均收到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对于因痰而嗽日久不愈者,谓为"久嗽"。对张永生主任医师治疗久嗽的临床经验及思路进行总结,张主任认为久嗽因痰浊壅盛,日久蓄积或痰浊不断续生,痰浊胶固,甚则形成顽痰,故提出从痰浊治疗久嗽。痰浊多与脏腑失和(肺、脾、肾及三焦)、气血紊乱及先天遗传皆相关,当以祛除痰浊为要,同时临证时主张先祛"已生之痰",改善患者咳痰症状,以减轻其痛苦;后固元气,杜"生痰之源",截断生痰之源。并列举1则验案,供同道参考,以冀拓宽治疗久嗽的临床思路,裨益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王孟英治痰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名医王孟英,在其著《王氏医案》中应用痰药之病例占十之八九,足见其对治痰的重视。1痰之成因王孟英治痰,为温热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根据“痰之为患,既顽且幻,病状多端,性尤善变”的特点,对“脉症多怪”的许多疑难杂症,如痰邪袭于隧络之关格,...  相似文献   

19.
<正>丹溪痰证论丰富了中医学痰证论治理论体系,其提出的"百病皆痰"观点对现代临床指导意义重大。二陈汤始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用,为治痰之基础方,丹溪用之加减疗百病之痰,现代临床亦将其用于诸多疾病的治疗,均获得较好疗效。本文对丹溪痰证论及二陈汤在现代临床中的运用概述于下。1丹溪痰证论《内经》无"痰"之证,而有"饮"、"饮积"之说;"痰饮"首见于《金匮要略》,仲景提出了"用温药和之"的  相似文献   

20.
轩岐精言(25)     
正因咳而有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因痰而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明代医家王纶论及咳嗽之病时说:因咳而有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因痰而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一般咳嗽皆有咳有痰,然而咳和痰的出现常有先后之别,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