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我国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DN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足细胞损伤直接参与DN的发病过程,而DN进程中足细胞损伤的机制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亦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除糖代谢紊乱外 ,DN患者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脂代谢紊乱。早在 1 936年 ,Kimmelstiel和wil son便在DN患者的肾小动脉、肾小球和肾小管内发现有大量的脂质沉积〔1〕。临床研究亦证实脂代谢紊乱与DN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脂代谢紊乱在DN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拟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述。   1 血脂概述血脂是生命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需物质…  相似文献   

3.
4.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病变,其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研究发现细胞程序性死亡与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关系密切,包括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异常、糖基化产物毒性、糖原合酶激酶GSK3等机制均认为与糖尿病肾病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表现为自噬功能障碍,肾脏固有细胞凋亡增加以及出现某些潜在的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本综述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这一领域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与病理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Mongensen建议将1型糖尿病所致。肾损害分为5期,约每5年进展一期,该分期法现已被临床广泛使用。尔后,人们认识到2型糖尿病肾损害的临床及病理过程也与此相似,只不过2型糖尿病病人。肾损害进展比1型快(约每3~4年进展一期),这可能与2型糖尿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肾脏已有退行性变,且病前多有胰岛素抵抗,病人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这些因素也同时损伤肾脏。现将糖尿病肾损害5个分期的表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在欧美等发达国家,DN已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要病因.在我国,因DN而最终导致ESRD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DN的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可有效地延缓疾病进展.因此,深入认识DN的发病机制,并对其发病的关键环节进行干预,不仅可减轻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对减轻国家在卫生经济费用方面的负担也有重要意义.目前DN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近年有研究发现microRNA(miRNA)在基因中的调控作用可能成为DN一个新的诊断标志及治疗靶点[1].本文就miRNA在DN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刁天  贺斌 《生殖医学杂志》2021,(8):1122-1126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由此导致以肥胖为最大诱因的妊娠期糖尿病(GDM)跃升为妊娠期最常伴发的代谢紊乱性疾病.GDM的病因十分复杂,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其主要特征为妊娠中后期出现的高血糖或葡萄糖不耐受,且多数情况下为轻微的血糖升高或葡萄糖耐受不良,并在分娩不久后消失,因...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如营养过剩、高脂饮食、运动减少及生活节奏加快等,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发病率也在上升。DKD是DM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其典型特征是尿白蛋白排泄率的逐渐增加,常常发展至临床蛋白尿,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危害极大的糖尿病并发症,其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对DKD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寻找有效治疗DKD的方法。现已明确DKD发病机制与糖代谢异常、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自噬、外泌体相关。其中自噬是一种应激反应的细胞内系统,通过激活mTOR和减少AMPK及Sirt1可以减弱自噬活动,以此为研究方向可能引出新的DKD治疗靶点。外泌体包含来源于细胞内的蛋白质、DNA及RNA,可以反映来源细胞的生理状态,有望作为DKD的诊断标志物。本文对DKD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初诊中青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维生素D(25-(OH)D3)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早期分泌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与糖尿病(DM)防治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初诊中青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86名为糖尿病组,健康中青年男性58名为对照组(NC),测定25-(OH)D3、糖化血红蛋白浓度(HbA1c)、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同期进行精氨酸-胰岛素兴奋试验。结果①糖尿病组25-(OH)D3、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精氨酸-胰岛素兴奋试验6min胰岛素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TG、FPG、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SPB均高于对照组(P0.01)。②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糖尿病家族史对25-(OH)D3水平有影响(P0.05);对照组无糖尿病家族史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无糖尿病家族史受试者的25-(OH)D3水平最高,糖尿病组有糖尿病家族史受试者25-(OH)D3水平最低(P0.01)。③相关分析显示25-(OH)D3与HbA1c、BMI和HOMA-IR呈负相关(P0.05);与胰岛素分泌的峰值倍数呈正相关;调整BMI后25-(OH)D3与HOMA-β呈正相关(P0.05)。结论中青年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尤其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下降明显,维生素D水平影响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早期分泌功能,补充维生素D可能成为糖尿病防治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引起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DM患者预期寿命减少的主要原因.现已明确DKD发病机制与细胞外基质积累、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自噬等有关.微小RNA(microRNA,miRNA)很稳定,可以在人的体液中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高脂饮食喂养建立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小鼠模型.方法:12只6周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分别予普通及高脂饲料共喂养16周.每4周检测小鼠体重及尿蛋白量,于16周处死小鼠后检测两组体重、Lee's指数、腹腔脂肪指数、尿蛋白量、血糖、血肌酐、血胆固醇、血三酰甘油及肌酐清除率;光镜测量肾小球直径,电镜测量足突宽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观察肾组织nephrin、podocin、podoplanin、podocalyxin 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重、Lee's指数、腹腔脂肪指数、尿蛋白排泄、血三酰甘油、肌酐清除率、肾小球直径和足突宽度均增加,肾组织nephrin、podocin、podoplanin、podocalyxin mRNA 和蛋白均表达降低.血糖、血肌酐、血胆固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脂饮食喂养可成功造出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及其与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403例T2DM住院患者,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史等一般信息。测定其骨钙素(osteocalcin,OC)、钙(calcium,Ca)、镁(magnesium,Mg)、磷(phosphorus,P)、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1c),行葡萄糖耐量实验后测定其2小时血糖(2-hours blood glucose,2h BG)、2小时胰岛素(2-hours Insulin,2h INS),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稳态模型胰岛素分泌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βcell,HOMA-β)。将研究对象分别按年龄、性别、BMI、骨钙素水平分组比较其代谢水平,根据研究对象骨钙素中位数水平分为低骨钙素组(OL组,n=201)和高骨钙素组(OH组,n=202),分析骨钙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相关性。结果青年组的Ca水平高于老年组(P0.05)。女性组患者的OC(Z=4.596,P0.001)、PTH(Z=3.150,P=0.002)、P(t=5.258,P0.001)水平高于男性组患者(P0.05)。男性组患者的25(OH)D水平高于女性组患者(Z=3.196,P=0.001)。肥胖组患者的25(OH)D水平低于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P0.05)。超重组的OC水平低于正常体重组(P0.05)。OL组患者的Hb A1c(t=4.479,P0.001)、FBG(Z=3.579,P0.001)、2h BG(Z=4.413,P0.001)水平高于OH组患者(P0.05);OL组患者的2h INS(Z=3.482,P0.001)、HOMA-β(Z=2.397,P=0.017)低于OH组(P0.05)。OC水平与2h INS(r=0.152)和HOMA-β(r=0.121)呈正相关(P0.05),与Hb A1c(r=-0.244)、FBG(r=-0.176)、2h BG(r=-0.241)呈负相关(P0.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等相关指标存在差异性,血清OC与糖代谢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血清OC可能通过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等途径参与血糖代谢调节。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微血管并发症,是造成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DM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加强对DN的防治研究显得尤为迫切。DN的发病机制涉及糖脂代谢紊乱、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细胞因子作用、氧化应激反应等多个方面。中医药防治DN的机制研究基本都是围绕这些机制展开的,且在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一种与人类2型糖尿病肾病(DN)中晚期病变类似的大鼠模型。方法: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行右侧肾切除术并以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进行腹腔葡萄糖耐量实验(IPGTT)及胰岛素耐量实验(ITT),再以3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持续观察24周。每4周检测体重,血糖和24 h尿蛋白水平。实验结束时取血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取肾组织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进行半定量评分。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IPGTT及ITT葡萄糖曲线下面积显著增加,动物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尿素氮及肌酐水平显著升高,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模型组肾小球硬化指数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指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表现出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及重度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结论:单侧肾切除合并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STZ腹腔注射可以造成与人类2型DN中晚期病变类似的大鼠模型,其造模方法简单可靠,适合于DN的药效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建立2型糖尿病肾病(DIN)大鼠模型。方法:雌性SD大鼠接受单侧肾切除手术2周后,给予高糖高脂饮食(常规饲料加20%蔗糖、10%猪油、2.5%胆固醇)喂养4周,再加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蜘亿,30mg/kg)腹腔注射,分别检测1周、7周后各组大鼠血糖、胰岛素、血压、血脂、尿蛋白、肾功能等指标,并于7周后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单侧肾切除大鼠给予高糖高脂饮食和低剂量STZ观察7周后,模型成功动物具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等特点,并出现DN相应的形态及功能改变。结论:通过单侧肾切除后,饮食加小剂量蜘亿的方法,可成功制备2型DN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体力活动的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迅速上升。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亦是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DN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引起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 disease,ESRD)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迅速上升。目前中国已有9200万糖尿病患者,1.48亿糖尿病前期患者,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中国公众健康的一项重大因素[1]。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患者临床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RSD)和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12/15-脂氧合酶(lipoxygenase, LOX)参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 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认识。动物实验表明, 抑制或干扰12/15-LOX途径可以改善DKD动物模型的蛋白尿, 延缓DKD进展。12/15-LOX还可以与血管紧张素Ⅱ、转化生长因子β及纤连蛋白等相互作用, 促进DKD的发展。本文综述了12/15-LOX在炎症、胰岛素抵抗、DKD蛋白尿及肾脏纤维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