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们收集了丙型肝炎病毒抗体-IgG(antiHCV—IgG)阳性血清标本93例,进行了重组蛋白质印迹法确诊试验(RWB),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检测,并收集临床资料,进行部分流行病学调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联合检测抗-HCV和HCV-RNA确定孕妇和婴儿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分析HCV基因型和定量检测孕妇血清中HCV,研究HCV的婴母传播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对610名孕妇进行了研究,孕妇HCV感染率为2.95%(18/610),对感染HCV的孕妇所生18名婴儿随访12个月,其中5名婴儿感染了HCV,HCV母婴传播率为27.8%(5/18),所 相似文献
3.
4.
为探索要用简易、廉价的HCV血清学(ELISA)分群(型)法是否可以近似代替复杂、昂贵的PCR分型法而将主要HCV基因型分开用于基层实践。根据将HCV分为两个血清群(1群包括Ⅰ型、Ⅱ型,2型包括Ⅲ、Ⅳ型)的方法和我国流行株以Ⅱ、Ⅲ型为主的特点,用ELISA法,对1997年的40名单采用血浆献血员进行血清学分群研究,结果可分群率80%、1群60%(24/40),2群20%(8/40),1群显著高于2群(P<0.05),代表我市流行株特点,又通过实践,认为ELISA血清学分群法完全可以满足基层临床和流调工作需要,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母婴丙型肝炎病毒血清抗体进行检测,观察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查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呈现抗-HCV阳性的新生儿及产妇血清样本730份、供血员血清样本566份,应用ELISA检测指标对新生儿及产妇指标进行观察。结果:ELISA检测结果 HBsAg(+)与HBsAg(-)母婴抗-HCV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肝功能异常与HBsAg(+)产妇具有直接联系(P0.05),抗-HCV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LISA能够准确诊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可以直接确诊有无母婴之间的垂直传播,对新生儿身体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正> 自1989年Choo等成功地从一只黑猩猩身上分离出HCV cDNA克隆以来,世界各地不断有新的HCV病毒株被发现。HCV的基因变异从5’UT区开始一直延伸到3’末端,贯穿于整个基因组序列。根据其基因的变异程度,可以将HCV分为数个基因型,各型之内尚可分出数个亚型。型间的基因变异程度可达33%。这种程度的基因变异很可能导致病毒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全世界约有1.7亿人感染了HCV,其中约有80%发展成为慢性肝炎,这其中又有20%转化为肝硬化,最终1%-3%发展为肝细胞癌。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适当的体外细胞培养病毒复制系统和小动物模型,使HCV致病性的研究更为艰难。多数丙型肝炎之所以难以治愈主要是因为丙型肝炎病毒某些结构区有高度的变异性。丙型肝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 相似文献
9.
我们从1994年6月至1997年5月,应用抗-HCV第二代酶联免疫试验,对乌鲁木齐地区不同人群进行了血清抗-HCV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资料来源:收集乌鲁木齐地区不同人群血清标本3012人份,其中: 1.健康人群480人,为HBsAg阴性、肝功能正常,无肝炎病史及无输血、手术史的健康体检者。 2.中学生组360人,为随机抽取的乌鲁木齐地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本文就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研究新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报》2019,(5):1003-1006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检测小柴胡汤对C6细胞生长的最佳作用浓度和时间。定量PCR检测miR-34a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检测p53、剪切后的caspase3、caspase9、Bcl-2及Bax表达。结果:小柴胡汤对C6抑制作用的最适宜质量浓度和时间为100 mg·L~(-1),36 h。miR-34a表达水平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作用8 h时的miR-34a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作用0 h、4 h的表达量(P<0.05)。小柴胡汤对Bcl-2蛋白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4 h、8 h和12 h的表达量显著低于0 h表达量(P<0.05),而在8 h和12 h的表达量显著低于0 h和4 h表达量(P<0.05)。而对p53、剪切后caspase3、caspase9、Bcl-2及Bax的表达则为促进作用,在4 h、8 h和12 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0 h的表达量(P<0.05)。结论:小柴胡汤能通过p53/caspase途径抑制C6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麻黄汤各拆方配伍组合对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抑制作用探讨其配伍规律。方法采用在体试验观察致敏小鼠抗原攻击后肺灌洗液(BALF)和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反应,采用离体试验观察致敏大鼠抗原攻击后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结果麻黄汤及拆方减少BALF和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不完全相同;麻黄汤及拆方也不同程度抑制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结论麻黄汤对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具有抑制作用,拆方分析显示麻黄汤全方效果最佳,并初步验证了麻黄汤组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建立小柴胡汤小分子成分指纹图谱.方法 色谱柱为Thermo Scientific Syncronis C18色谱柱(250 mm ×4.6 mm,5μm),以乙腈-水(含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76 nm,进样量20μl.采用Q-TOF-MS-IDA-MS/MS方法对19个特征色谱峰中的11个色谱峰进行了定性鉴别.结果 该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结论 该方法为小柴胡汤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单链抗体细胞内免疫抗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治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 (ScFv)细胞内免疫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治疗的作用。方法 :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特异性的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 ,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HBsAg单链抗体基因 ,并构建表达HBsAgScFv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 HBsAgScFv,转染PA317细胞 ,将转染细胞分泌的假病毒颗粒感染 2 2 15细胞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其上清HBsAg和HBeAg ,定量检测HBVDNA。结果 :成功筛选出HBsAgScFv ,PCR扩增出 75 0bp的全基因 ,构建HBsAgScFv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转染PA317细胞 ,在上清中检测出含HBsAgScFv假病毒颗粒的存在 ,上清感染 2 2 15细胞后第 3、5、7、14天 ,HBsAg、HBeAg逐渐下降 ,到第 14天时HBsAg已变为阴性 ,DNA定量检测无明显变化。结论 :HBsAgScFv能成功地在逆转录病毒载体中表达 ,并有抑制HBsAg、HBeAg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Meta分析对小柴胡汤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计算机检索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万方期刊数据库(Wanfang Data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WDKSP),查阅并选定小柴胡汤治疗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为2009年1月至2019年3月,对选定的文献进行筛选和信息提取,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共选入72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68, 95%CI(2.98,-7.33)],治疗组可以降低空腹血糖(MD=-1.14,P<0.01)、餐后2h血糖(MD=-1.88, P<0.01)、糖化血红蛋白(MD=-1.05, P<0.01)、甘油三酯(MD=-1.29,P<0.01)水平,但在降低胆固醇方面2组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MD=-2.26,P=0.17)。结论 小柴胡汤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汤在肾脏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是《伤寒杂病论》中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具有疏利三焦,宣通内外,调畅气机的作用。肾脏病在发病特点、病机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与少阳病关系密切,肾脏病多为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虚损,复感外邪,或外邪侵袭,入脏腑而致,符合少阳病正邪分争,血亏气弱或由他经病变传变而来的发病特点;肾脏病的病机特点多为本虚标实,少阳病枢机不利,正邪交争,也属本虚标实之证;少阳病与肾脏病的临床表现均可出现水液代谢异常及二便异常,少阳病为肾脏病的成因或诱发加重因素之一。小柴胡汤在肾脏病的治疗中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陈宁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5):278-279301
《伤寒论》小柴胡汤为“柴胡证”而设,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善于灵活运用小柴胡汤,除方后对7个或然证的加减外,临床还可用治多种疾病。驱邪与扶正是小柴胡汤的组方特点,它切合了临床多数疾病皆由邪实正虚、阴阳失调这一基本病机,故小柴胡汤既能和解少阳,又能治疗其他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病毒C区的DNA改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DNA改组技术进行不同基因型别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C区的人工进化。方法:首先利用PCR扩增了三段具有较高序列同源性的460bp基因片段,然后将其等量混合,在Mg^2+存在的条件下,用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 Ⅰ)切割成50bp左右的小片段。这些小片段在不外加引物的条件下,利用PCR反应进行重聚,再将重聚物经过一轮正常的PCR扩增。结果:获得了与原片段大小相当的基因片段。结论:这一技术为进一步筛选高活性的HCVC区基因打下基础,有利于从一组序列同源性程度较高的基因库构建随机嵌合基因,并为改组其他基因家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sensitiveandspecificimmunoassayandmolecularbiologicaltechniquesforthedetectionofthehepatitisA--Evirusesareavailable,theetiologyofasubstantialfractionofpost--transfusionandcommunity--acquiredhepatitiscasesremainsundefined[1],suggestingtheexistenceofadditionalcausativeagents.Anewhumanhepatitisviruswasisolatedbytwoindependentgroups.ThenewvirusisprovisionallydesignatedashepatitisGvirus(HGV)[ZJorGBvirusC(GBV~C)[3'4),whichwasthoughttobetheagentofpartofthenon--A--Ehepatitispatients.Fr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