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并分析消化内镜对胃息肉病变性质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的本院82例临床资料为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需行胃息肉活检的患者,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每例患者均行白光镜检查,将发现的息肉再行病理检查。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炎性息肉62例(75.61%),增生性息肉17例(20.73%),腺瘤性息肉3例(3.66%)。消化内镜检查显示:炎性息肉56例(68.29%),增生性息肉15例(18.29%),腺瘤性息肉0例。结论应用消化内镜对临床患者胃息肉及其病变性质进行诊断时,误诊及漏诊现象仍然存在,说明需进一步研究及提高消化内镜技术,以减少误诊及漏诊情况发生,提高临床镜检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息肉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肠镜检查中发现息肉性病变后,病灶部位喷洒0.4%靛胭脂,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粘膜腺管开口形态,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结果:检出大肠息肉性病变50个,非肿瘤性息肉19个,占38%,其中增生性息肉3个(6%),炎症性息肉16个(32%);腺瘤性息肉28个,占56%;进展期大肠癌3例(6%)。非肿瘤性息肉腺管开口均为Ⅰ、Ⅱ型腺管开口;腺瘤型息肉腺管开口为ⅢL、Ⅲs、Ⅳ型分别占22%、12%、12%,3例进展期癌均表现为粘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N型。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结肠癌具有重要意义,V型腺管开口高度提示癌的可能,对指导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涛  白东莉  李海  杜勇  杨力  杨银学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11):1126-1129,1237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观察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治大肠息肉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在行常规肠镜检查发现的73例息肉样病变中,给予0.2%的靛胭脂染色,结合放大技术观察息肉表面黏膜腺管开口形态,在工藤分型法基础上增加了混合型,Ⅰ、Ⅱ型为非瘤性息肉,ⅢS、ⅢL、Ⅳ及混合型为腺瘤性息肉,V型为癌变,比较息肉腺管开口形态与组织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检出的73枚大肠息肉病变中,病理诊断非肿瘤性息肉共22枚,内镜下非肿瘤性腺管形态(Ⅰ~Ⅱ型)占86.4%(19/22),肿瘤性腺管形态(ⅢL及混合型)占13.6%(3/22);病理诊断肿瘤性息肉共39枚,内镜下非肿瘤性腺管形态(Ⅰ型)占2.6%(1/39),肿瘤性腺管形态(ⅢL、ⅢS、Ⅳ、混合型)占97.4%(38/39);病理诊断腺癌12枚,都无一例外的呈Ⅴ开口。诊断非肿瘤性(Ⅰ~Ⅱ型)和肿瘤性(Ⅲ~Ⅴ型)息肉病变的病理符合率达94.5%(69/73);诊断非肿瘤性息肉诊敏感性达86.4%,特异性达95.0%;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敏感性达98.0%,特异性达94.3%。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判断大肠息肉病变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并能有效的鉴别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有助于在检查过程中及时的选择处理大肠息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息肉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胃息肉内镜下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7月施行内镜下息肉治疗(包括活检钳钳除、高频电凝电切、氩离子凝固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118例病例,共162枚息肉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息肉的位置、形态、大小、病理情况、治疗方式以及治疗后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162枚息肉分布的部位以胃窦、胃体为主,分别占46.91%、29.63%;息肉的形态主要为山田Ⅰ型和山田Ⅱ型多见,分别为33.95%、29.01%;息肉的大小以0.5~1.0cm的为主,占60.49%;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和增生型息肉多见,分别占45.68%、37.65%。162枚息肉均予内镜下切除,治疗过程中,21枚采用活检钳钳除,65枚采用圈套电凝电切,51枚采用氩离子凝固术,25枚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最佳方法,内镜下息肉切除是胃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老年人内镜下胃息肉的形态学特征、病理特点及进行内镜下治疗疗效观察,并分析其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 方法 对2012-01-01 ~2013-12-30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8 4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胃镜下确诊胃息肉患者353例,对其及对照组(慢性胃炎组和消化性溃疡组)的病理特点、H.pylori感染情况(13C-呼吸试验)等进行对照分析.316例胃息肉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对其中65例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3-12个月. 结果 老年人胃息肉患者检出率为4.18%.219例(62.04%)胃息肉患者年龄60-69岁,223例为山田Ⅰ型,58.08%息肉直径为≤0.5 cm.单发息肉229例(64.87%),多发息肉124例(35.13%);单发息肉较多见于胃窦部91例(25.78%),其次为胃底部80例(22.66%)及胃体部58例(16.43%).对316例进行病理检查,其中炎性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分别占70.14%,6.03%,23.84%.胃息肉患者中H.pylori的感染率为55.52%,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为9.81%,与慢性胃炎组和消化性溃疡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随访65例,26例复发,其中复发26例中的17例为多发息肉治疗后复发、20例为炎性增生性息肉. 结论 老年人有较高的胃息肉检出率,单发息肉多见,并以炎性增生性息肉及胃底腺息肉较常见;H.pylori感染与炎性息肉相关;胃镜下息肉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多发息肉治疗后可能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分布、病理特点和内镜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电凝电切术、钳除术或套扎术治疗的172例消化道息肉患者的有关资料及其病理结果。结果息肉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渐增,40岁以上者占85.86%;胃息肉占上消化道息肉的69.77%,左半结肠息肉占大肠息肉的62.99%;腺瘤性和炎性者各占28.43%和63.96%;大肠腺瘤性者恶变率为8.93%。结论息肉多见于胃和左半结肠,炎性者为主,恶变者主要为腺瘤性,定期内镜检查治疗是预防其癌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良性胃息肉样病变的内镜检出率的变化趋势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来我院行内镜检查的612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经病理及内镜检查确诊的良性胃息肉样病变共96例,通过分析3年内,内镜检出率情况,对其变化趋势给予分析,且分析患者临床特点。结果 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共检出96例良性胃息肉病变,内镜总检出率为1.57%,其中年度由低至高内镜检出率分别为0.95%、1.56%、2.23%;单发良性胃息肉病变率58.33%显著高于多发率41.67%(P0.05);不同病理类型占比分别为胃底/体腺53.13%、增生性4.17%、炎症性33.33%、炎性增生4.17%、腺瘤性3.13%、错构瘤2.08%;单发病变位置分布情况为胃底26.79%、胃体55.36%、贲门17.86%。结论近3年来,我院将内镜应用于良性胃息肉样病变检查中,临床检出率呈现增高的趋势,而单发胃息肉发生率高于多发,而良性胃息肉样病变病理类型中以胃底/体腺息肉、炎症性息肉最为常见,且各类病理类型分布情况均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大肠息肉20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敬飚  刘正金 《海南医学》2010,21(18):30-31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内镜下大肠息肉分布、病理特点和内镜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电凝电切术、钳切术或套扎术治疗的200例老年人大肠息肉患者的有关资料及病理结果。结果老年人大肠息肉男女比为2.5∶1,平均66.2岁,内镜检出率23.5%。临床表现为腹痛占42.0%,便血占18.5%;息肉单发者占57.0%,多发者占43.02%;息肉形态山田Ⅰ型占71.38%;息肉直径〈0.5cm占76.5%,〉2.1cm占1.6%;息肉分布在左半结肠占61.6%,其中乙状结肠占34.4%,直肠占27.1%;腺瘤性息肉占83.29%,炎症性息肉占4.83%,增生性息肉占11.46%,大肠腺瘤性恶变率为0.48%。结论息肉的分布主要在左半结肠,以腺瘤性息肉为主,恶变者主要为腺瘤性,但发生率较低。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最好行心电监护,定期内镜检查治疗为预防其癌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胃息肉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类型分布,以探讨其临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7年湘雅医院住院患者中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内镜报告、幽门螺杆菌检查及病理诊断等.结果 251例患者被纳入该研究,其中214例年龄在30~70岁之间;单发186例,占74.1%;共发现息肉379枚,多位于胃窦和胃体;息肉直径在1.0 cm内者占81.8%;以炎性息肉最常见,占67.01%;多数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胃息肉多发生于中老年.大部分息肉直径不超过1.0 cm,以炎性息肉最常见;内镜下治疗胃息肉安全、有效,对于无内镜下治疗禁忌证的患者,建议在首次内镜检查时即予以息肉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内镜下胃底息肉形态学特征、病理类型分布,以探讨其临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桂林医学院2009-2010年胃镜下确诊胃底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内镜下资料、病理资料、幽门螺杆菌相关检查资料,以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胃底息肉发生率占胃息肉发生率的42.4%,55.7%的胃底息肉患者年龄在50 ~ 70岁之间,胃底息肉以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为主(83.4%),胃底腺息肉占10.2%,而腺瘤性息肉1例,息肉直径小于0.5 cm者158例(86.3%),73.2%为山田Ⅰ型.107例胃底息肉患者中Hpylori的感染率为21.5%,与胃底息肉病理类型无关,64.5%的患者合并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结论 胃底息肉的好发年龄为50~70岁,在形态上以山田Ⅰ型多见,直径多小于0.5 cm,增生性息肉是最多见病理类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低,胃底息肉癌变率低,建议采取不同方式处理.  相似文献   

11.
12.
13.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5.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 Immage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心脏病组患者进行了m-Alb测定,同时与健康组结果作对比。结果m-Alb检测糖尿病组为3.7±5.26mg/dl,高血压组为7.5±8.18mg/dl,心脏病组为7.8±3.76mg/dl,健康组为0.66±0.48mg/dl,各试验组m-Alb增高百分率为糖尿病组48.9%,高血压组37.5%,心脏病组26.9%。结论尿蛋白阴性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进行m-Alb检测,可以监测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1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9.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儿童急性腹痛的特点,诊断儿童腹痛应综合临床及相关检查提供的依据,做出准确诊断,给予适当治疗。方法:对临床328例腹痛患儿进行选择性辅助检查和分析。结果:小儿腹痛病因复杂,腹腔内疾病占64.63%,共17种病因;腹腔外疾病占35.37%,共6种病因。结论: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在儿童腹痛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