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资料与方法 2008年8月1日~2009年8月1日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32~70岁,平均41.2岁.发病后10分钟~1小时拨打120. 临床症状:心前区呈压榨样疼痛,并向左肩胛部放射10例;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者6例;胸闷,气短伴面色苍白,大汗8例.现场根据临床表现及心电图ST弓背抬高而确诊.经院前抢救1例有脑血管高血压病史,发病时间长,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均成功转送医院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2.
连清平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0):783-783,825
目的:报告1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经验及体会。方法:院前给予镇静、吸氧、缓解疼痛,扩张冠状动脉,抗凝、维持血压及抗心律失常等治疗。结果: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例经院前急救处理病情稳定后安全转院,1例死亡。结论:经院前急救后转院的患者,抢救成功率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接收的1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月至12月接收的90例AMI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1月至12月接收的99例AMI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接诊后给予心理护理及...  相似文献   

4.
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丹  陈红 《吉林医学》2011,32(22):4695-469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没有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患者自行前来医院救治;观察组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者病死及治愈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和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预后,还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提高临床救护效果。  相似文献   

5.
连清平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0):783-783
目的报告1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经验及体会.方法院前给予镇静、吸氧、缓解疼痛,扩张冠状动脉,抗凝、维持血压及抗心律失常等治疗.结果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例经院前急救处理病情稳定后安全转院,1例死亡.结论经院前急救后转院的患者,抢救成功率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与研究组(院前急救护理),各26例。对比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愈率以及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愈率以及病死率分别为(28.2±5.2)d、92.31%(24/26)以及7.69%(2/26),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7.5±5.7)d、76.92%(20/26)以及23.08%(6/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院前急救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属心内科急危重病,也是引起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中、老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达10%~13%,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患者。为使患者死亡率降到最低限度,需重点做好患者院前急救工作,现将我科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体会及早期观察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周燕玲 《中国全科医学》2003,6(12):1027-1027
80年代以来,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进入了再灌注治疗的年代,其中最常用的再灌注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1994~2000年我们对178例AMI患者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溶栓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6):138-140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并根据护理干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用常规干预,观察组用个性化护理院前急救,对两组患者的各项症状和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出诊准备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情况、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诊准备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优良率(91.11%)高于对照组(80.0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患者各项症状得到改善,防止病情的继续恶化,为患者的治疗赢得时间,临床急救过程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145-14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急诊护理中接受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择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性心梗患者,根据患者的接诊时间先后顺序划分为个性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3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急诊护理,个性组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诊时间、急救时间和入院时间及诊断率、转运和急救的成功率。结果 个性组患者的出诊时间(49.1±15.8)s、急救时间(19.2±5.7)min、入院时间(2.15±0.31)h均短于常规组的出诊时间(94.2±21.7)s、急救时间(38.6±6.1)min、入院时间(3.03±0.37)h,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个性组患者的诊断率97.7%、转运成功率100.0%和急救的成功率95.3%均优于常规组诊断率83.7%、转运成功率86.0%和急救的成功率81.4%,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急诊护理中接受院前个性化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急救时间、出诊时间、入院时间,提高诊断率、转运和急救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院前急救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进行吸氧、取平卧位或半卧位休息、皮下注射吗啡止痛等基础性急救,对照组患者应用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观察组患者应用胺碘酮进行抗心律失常,两组治疗周期为3 d,观察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平均除颤次数及住院天数,并进行血气指标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Pa O2、Pa CO2等动脉血气指标值均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尤为显著,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除颤次数及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胺碘酮为急救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水平及临床症状,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救治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科对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的流程,总结院前急救的有效性。结果 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现场死亡率为3.7%(1/27)。26例经院前有效救治后转送院内治疗,其中死亡1例、好转18例、痊愈7例。本组死亡率7.4%(2/27),临床有效率92.6%(25/2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应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就地抢救,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相关急救知识宣教能显著提高院前急救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特殊症状类型及误诊原因,以便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9-01救治的36例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从年龄组成、症状体征、梗死部位、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中老年人因神经退行性病变,在合并多种慢性病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极易出现不典型的症状,易造成误诊。结论急救医师应当对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多样性的症状有深刻的认识,以免误诊误治,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曲美他嗪(TMZ)对急性患者急诊PCI术中血流,术后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探讨TMZ对急性心梗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急诊行PCI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150例,随机分为TMZ组及对照组。TMZ组除接受常规治疗外,于术前2h给予负荷量TMZ60mg顿服,以后20mg每天3次,共治疗3月;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如抗栓、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观察并记录患者PCI术中TIMI血流的情况,并分别测定PCI术后24h、48h的cTnI、48h的hs-CRP值,并分别于术前、术后3月行心脏彩超,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①两组在PCI术后24h、48h时间点的cTnI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升高幅度较TMZ组更高(P?0.05)。②PCI术后48h,两组hs-CRP水平较术前均升高(P?0.05);TMZ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低(P?0.05)。③TMZ组患者PCI术后3月行超声心动图测量LVEF较术前升高(P?0.05),而对照组PCI术前、术后3月LVEF值无差异。④TMZ组患者PCI术中TIMI血流为Ⅲ级的比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MZ可减少PCI术后cTnI、hs-CRP浓度升高的水平,使患者LVEF值升高,提示其可减少缺血心肌损伤及可能具有促进心肌微循环改善的作用,同时能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不同急救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科收治的12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尿激酶组(UK组)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rt-PA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镇静、止痛等一般处理,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UK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UK。rt-P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t-PA。比较组间患者治疗效果和价效比。结果:rt-PA组心绞痛发生率(7.5%)明显低于UK组(25.0%)(P〈0.05);rt-PA组及UK组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脏衰竭、住院病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rt-PA组的价效比(15 309.3)高于UK组(2 976.8)(P〈0.01)。结论:rt-PA溶栓效果好于UK,是不具备介入治疗条件时的首选再灌注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75岁)和对照患者(≤75岁)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的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及急诊科的STEMI 患者400例。所有入选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即高龄组(>75岁)和对照组(≤75岁)。询问并记录患者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龄组患者院前延误时间小于6 h 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龄组患者院内,出院后30 d 及半年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龄患者接受积极治疗者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对年龄相关的不良反应方面存在担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流程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ACI患者。其中采用院前-院内实施一体化急救流程的6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由家属护送入院就诊,仅行院内急诊的6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救治成功率、急救时间(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入院至动脉置鞘时间、动脉置鞘至闭塞血管再通时间)、预后,对比干预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变化。结果①救治成功率:观察组救治成功率96.83%(61/63)高于对照组80.95%(5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救治时间:观察组静脉溶栓15例,对照组静脉溶栓10例,观察组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诊血管内治疗46例,对照组急诊血管内治疗41例,观察组入院至动脉置鞘时间、动脉置鞘至闭塞血管再通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预后:经Ridit检验,观察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恢复良好率42.86%高于对照组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干预3周后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院内实施一体化急救流程能有效提高ACI患者急救成功率,缩短救治时间,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