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使用包皮系带缝线定位法行缝合器式包皮环切术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5例,采用包皮系带缝线定位法行缝合器式包皮环切术。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方法缝合器式包皮环切术。观察2种术式手术时间、系带损伤率、系带对合不良率、术后外观满意度及术中出血量。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23±1.52)min和(7.12±1.14)min,系带损伤率分别为10.77%(7/65例)和25.45%(14/55例),系带对合不良率4.62%(3/65例)和20%(11/55例),术后外观满意度96.92%(63/65例)和83.64%(46/55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8±0.45)mL和(2.44±0.34)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带缝线定位法缝合器包皮环切术有助于减少系带损伤、减少系带对合不良率、提高患者术后外观满意度、利于控制包皮长度,临床效果良好,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系带识别定位法手术防止术后系带错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212例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系带识别定位法手术(观察组)103例,常规手术(对照组)109例。观察两组术后系带和阴茎缝的位置,计算系带偏离角度,并比较分析两组系带偏离角度数值。结果:观察组系带偏离角度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0(3.56),对照组系带偏离角度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12.41(19.59),观察组系带偏离角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P=0.000)。观察组系带偏离率为8.74%(9/103),对照组系带偏离率为66.06%(72/109),观察组系带偏离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系带识别定位法手术能有效防止术后系带错位,且操作简单,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包皮环切术的整形改进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目的:根据整形外科学原则对包皮环切术进行改进。方法:包皮环切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包皮系带的损伤,将包皮系带处的外板尖端修剪成圆钝弧形,缝合内外板时直接将出血点缝扎。结果:112 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术后无出血,系带处水肿消除明显加快,系带感觉良好,包皮外形美观自然,部分病例随访 3~6 个月,性生活满意。结论:根据整形外科学原则对包皮环切术进行改进是非常必要且效果良好的。  相似文献   

4.
1996~2001年行包皮环切术318例,其中206例应用交叉压条缝合法,另112例对缘缝合。交叉压条缝合法,其方法为包皮切除后,1号丝线对缘缝合,缝线两端只交叉不打结,将叠制好的凡士林纱条捆扎在交叉后的缝线上。缝合从系带处开始,逐渐缝向背侧,共10~12针,凡士林纱条被均匀舒展地捆扎在切缘上(见图1)。外用无菌纱布包扎。常规术后第2天换药一次,7天拆线时在凡士林纱条上提起线结拆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使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包茎和包皮过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80例包茎和包皮过长患者随机分为缝合器组(包皮环切缝合器组,n=120)和传统组(背侧切开包皮环切手术组,n=60),观察两种包皮环切手术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疼痛、水肿、切口美观度及术后并发症(瘀斑、血肿、感染及再手术率等)等指标。结果:缝合器组和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1.3)ml和(15.6±2.9)ml;手术时间分别为(7.1±1.4)min和(22.6±4.6)min;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2.0±2.9)d和(16.3±3.1)d;术后24 h疼痛评分分别为(1.9±1.3)分和(5.2±1.7)分;水肿程度及切口美观度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缝合器组不存在拆线疼痛,传统组需要拆线存在拆线疼痛。结论:使用包皮环切缝合器完成包皮环切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快捷、切口美观、并发症少及痛苦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1995年以来对 5 6例包皮环切术改进缝合方法 ,经临床观察 ,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本组 5 6例 ,过去并发感染 13例、包皮嵌顿 3例 ,激光治疗失败 3例。术后无 1例发生阴茎皮肤水肿、伤口出血、渗血及感染 ,切口均一期愈合。经 5年随访观察 ,效果良好。2 手术方法常规消毒皮肤 ,行包皮环形切除 ,内板创缘距冠状沟约 0 .5cm左右 ,创面彻底止血 ,结扎。用 1 0号丝线先在系带侧与相对应的背侧各缝 1针 ,在两点中间左右侧各缝 1针 ,为 4等分 ,在 1/ 4等分间加缝 2~ 3针至一周间断缝合 ,缝线暂不打结 (图1) ,将一圈间断缝线内外侧两端交叉暂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与袖套包皮环切术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并发症。方法:106例包皮过长(或包茎)患者按手术日期单双号分为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组(50例)与袖套式包皮环切术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疼痛程度、术后疼痛程度、切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组与袖套式包皮环切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1.38±2.93)min和(11.82±1.96)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4±0.94)ml和(7.89±2.31)ml;术中疼痛评分分别为(0.80±0.70)分和(3.02±1.22)分;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分别为(1.90±0.80)分和(4.45±1.03)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2/50)和17.87%(10/56);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4.06±1.15)d和(14.39±1.57)d;外观满意率分别为98%(49/50)和83.93%(47/56)。与袖套式包皮环切组相比,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组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术中及术后患者痛苦小、外观满意率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是对袖套式包皮环切术的改进及创新,具有患者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及易于接受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正>包皮环切术是治疗包皮过长、包茎最直接、最彻底的方法,目前常见的包皮环切术有传统包皮环切术、激光包皮环切术、袖套式包皮环切术、包皮环套术、一次性包皮吻合器环切术(商环)以及一次性包皮缝合器环切术。2013年曹赟杰等~([1])最早报道了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手术,该材料借鉴了肠道吻合器的切割缝合原理,将包皮切割和缝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使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缝合术、包皮环扎术、传统包皮环切术治疗包茎、包皮过长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A组)、包皮环扎术(B组)、传统包皮环切术(C组)对276例(每组92例)包茎、包皮过长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24 h疼痛评分(VAS),术后感染、出血(血肿)、水肿、包皮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作对比分析。结果:A组、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52±2.45)min、(7.24±1.86)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93±0.82)ml、(1.51±0.72)ml;术中疼痛评分分别为(1.37±0.68)、(1.20±0.79)均低于C组(28.36±4.22)min、(9.52±3.29)ml、(3.06±0.75),(P0.05);但B组术后24 h疼痛评分(3.18±0.82)明显高于A组(1.85±0.63)、C组(1.82±0.75),(P0.05);A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43%)低于B组(14.13%)(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使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缝合术操作简单、安全、微创、美观,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使用定位切割平面的缝合器式包皮环切术治疗包茎和包皮过长的临床疗效。方法:2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23例,采用定位切割平面的缝合器式包皮环切术治疗;对照组127例,采用常规缝合器式包皮环切术治疗,观察两种包皮环切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系带对合、术后瘀斑、术后外观满意程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17±1.42)min和(4.48±1.18)min;术中系带处出血分别为4.1%(5/123)和15.0%(19/127),系带对合不良分别为0.8%(1/123)和26.8%(34/127),术后瘀斑分别为21.1%(26/123)和41.7%(53/127),术后外观满意程度分别为98.4%(121/123)和92.9%(118/127),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非系带处出血分别为1.6%(2/123)和4.7%(6/1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4)。结论:定位切割平面的缝合器式包皮环切术可以在术中实现理想的切割,保证系带的准确对合,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术后外观满意度,临床效果良好,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粘弹力绷带在一次包皮环切缝合器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2017年泌尿外科门诊就诊的147例包皮过长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禁忌证,随机分为四组:传统包皮环切术+纱布组(A组)、传统包皮环切术+绷带组(B组)、环切缝合器组+纱布包扎组(C组)、环切缝合器+自粘弹力绷带组(D组),分别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阴茎水肿程度进行测量。结果:D组和A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2)min和(25±3)min,D组和C组术后1h出血量分别为(0.5±0.3)ml和(1.5±0.6)ml,环切缝合器组手术时间较传统环切组缩短(P0.05),而加用弹力绷带后出血量减少(P0.05)。术后7d和14d,四组包皮水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包皮环切缝合器术中使用自粘弹力绷带,可减少出血和血肿,并且不会加重包皮水肿,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观察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与传统包皮环切术的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间采取2种不同方法进行的包皮环切术共203例,其中传统手术114例,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89例,比较2种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愈合时间及阴茎外形满意度。结果环切缝合器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疼痛VAS,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均明显小于传统手术(P<0.05);阴茎外形满意度高于传统手术(P<0.05);环切缝合器手术的术后出血、伤口感染及切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手术(P<0.05);包皮水肿发生率2组无差异。结论环切缝合器在包皮环切术的应用,具有简便、快捷、微创、美容及并发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在包皮环切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到门诊就诊的包茎和包皮过长要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采用两种手术方法,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组129例,传统组120例,对其安全性及疗效性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包皮环切缝合器组和传统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02±0.69)min和(30.8±4.05)min;出血量分别为(1.07±1.29)ml和(8.72±2.15)ml,手术时疼痛评分分别为(0.81±0.81)分、(2.42±1.15)分;术后24 h疼痛评分分别为(1.84±1.02)分、(4.99±1.36)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95%(18/129)、9.17%(11/120);创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3.99±9.06)d、(17.48±3.49)d;术后外观满意率分别为98.4%(127/129)、95.0%(109/120);治疗费用分别为(2215.62±17.67)元、(576.47±15.58)元;与传统手术组相比,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组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患者痛苦小,创口愈合时间短,外观满意率高(P均0.05),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且治疗费用较高(P0.05)。结论:采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术时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包皮扎切环与包皮扎切术高民信*刘明利*张德华*包皮环切术是治疗包茎和包皮过长的常用术式。但有术后系带过短、出血、感染及切缘不整齐等不足。为此,我们研制了包皮扎切环施行包皮扎切术94例,效果满意。此包皮扎切环已取得国家专利权。专利号为86370。1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精准划线法包皮环切器辅助改良包皮环切术,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实施精准划线法包皮环切器改良包皮环切术41例作为观察组,同期行传统包皮环切器辅助包皮环切术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吻合切缘至冠状沟距离、术后勃起牵拉感、水肿、血肿、术后感染、是否存在性交痛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有勃起牵拉感人数低于对照组(P<0.05),性交痛人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切缘至冠状沟距离更接近0.5 cm(P<0.05)。结论:精准划线法包皮环切器辅助改良包皮环切术相比传统包皮环切器辅助包皮环切术能够更加精准控制切缘位置,降低术后勃起牵拉感和性交痛发生率,是一种可行的、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包皮环切吻合器手术与传统包皮环切术治疗包皮过长或包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泌尿外科门诊采用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110例)、包皮环切吻合器手术(105例)、传统包皮环切术(520例)治疗包皮过长或包茎的7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包皮环切吻合器手术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方面要优于传统包皮环切术(P0.05);且三种术式在手术并发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术式各有优缺点,最后的术式选择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经济状况、对美观的要求和手术者对不同术式的手术技巧的熟悉程度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虑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改进手术方法,减少使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的并发症。方法:采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对325例包皮过长和包茎患者(年龄14~65岁,平均28.9岁)进行包皮环切术,对改进手术方法前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手术方法改进后患者术后出血率为2.49%,阴茎血肿再次手术率为0.50%,较改进前的14.52%和4.03%有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采用改进方法进行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可明显降低术后出血及阴茎血肿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人操作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实施包皮环切术,术中进行精准定位切割的技术要点及术后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完全单人操作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实施的包皮环切术患者70例,其中包茎12例,包皮过长58例,术中应用标记切割线法对包皮切割部位进行精准定位,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及切口疼痛评分;术后充分告知患者注意事项,观察患者切口出血、感染及愈合情况,进行全程管理。结果本组70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5. 6~9. 8min,术后出血2例,术后疼痛明显3例。常规于术后第1天及第4天时进行切口换药,切口少量渗血16例,19例患者在术后第7天拆除纱布后出现轻度水肿;术后出现系带对合不良1例,钉夹嵌顿1例;未发生系带损伤、阴茎头坏死、系带过短等并发症。结论单人操作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进行包皮环切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简便、可行的治疗方式,术中进行精准定位切割及术后进行密切随访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1992年至 1998年对 16 2例包皮过长、包茎患者行包皮环切术 ,术中采用新的缝合方法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 16 2例 ,平均年龄 10 (2~ 2 4)岁 ,在全麻或局麻下行包皮环切术。1 2 手术方法  包皮切除范围与外科手术学[1] 介绍相同。缝合方法 :缝合包皮内外板时紧贴切缘缝合 (约 0 2mm ) ,两线旋转交叉一周 (36 0 )将内外板切缘拉拢 ,再由助手将备好油纱条放在交叉后的缝线外结扎固定 ,缝线线结打在油纱外 ,依此法缝合内外板一周约需 8~ 16针 ,一般 12针左右 ,术后包扎及护理无特殊。其缝合要点 :①缝…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板切除系带延长改良包皮环切术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内板切除系带延长改良包皮环切术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283例。术中按阴茎勃起时的长度确定切除包皮多少,上推外板止血后,游离内板上包含大量淋巴管的皮下组织并保留。切除内板,纵行缝合系带止血并向下延长1-1.5cm,常规缝闭内外板切缘。培杲283例术后切口整齐,均I期愈合,无1例出现并发症,外形美观。结论内板切除系带延长改良包皮环切术治疗包茎及包皮过长疗效满意.优于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