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28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发生组(n=40)和未发生组(n=242),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分析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抗心肌抗体阳性、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3 mg/L、合并心室重构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体质量指数、饮酒史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心肌抗体阳性、血清hs-CRP≥3 mg/L、合并心室重构均为影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抗心肌抗体阳性、血清hs-CRP≥3 mg/L、合并心室重构均为影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是否合并房颤分为对照组(55例,未合并房颤)和研究组(45例,合并房颤),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的年龄大于对照组、NYHA分级高于对照组、病程长于对照组、左心房内径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病程NYHA分级、左心房内径都是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扩张型心肌病近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薛成年  金富庭 《安徽医学》2009,30(9):1100-1101
目的 探讨影响扩张型心肌病近期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83例从2003年5月到2008年5月的住院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以猝死(A组),1年生存期(B组),2年生存期(C组)和5年生存期(D组)为观察终点.结果 年龄、心功能、EF值、血尿酸浓度和药物治疗,均可影响患者的近期预后.结论 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血尿酸浓度、是否发生过晕厥和规范化药物治疗等6项指标是影响扩张型心肌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素(BNP)水平与心室重构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5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级或Ⅳ级,免疫荧光法测定BNP值,超声测量心室重构指标,包括各房室大小、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NYHAⅣ组血清BNP水平与NYHAⅢ组比较明显增高(t=2.896,P<0.01),BNP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负相关(n=53,r=-0.576,P<0.01)、与心肌扩张度呈正相关(n=53,r=0.527,P<0.01),与室间隔厚度负相关(n=53,r=-0.413,P<0.01),与左心室后壁厚度负相关(n=53,r=-0.351,P<0.05)。结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清BNP水平不仅能预测心功能分级,而且能反映患者心室重构的程度,可预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郭演平  刘平  刘昱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8):1021-1023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西安市及周边8县有完整病史资料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50例,并进行3.1±1.5年随访。对扩张型心肌病猝死危险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频发室性早搏(OR=11.617),短阵室性心动过速(OR=6.305),高血压(OR=5.689),EF(OR=0.977)共四项因素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血Na+水平在其它原因死亡组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LVDD在猝死组显著大于存活组(P<0.05),而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未显示出相关性。结论: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高血压、EF值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猝死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2011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2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获得随访的191例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2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男性150例,女性79例,女性发病年龄大于男性(P<0.05)。全部患者中,心功能NYHAⅠ级和Ⅱ级者占90.8%(n=208),NYHAⅢ级和Ⅳ级者占9.2%(n=21),有HCM家族史者13例(5.7%),有猝死家族史者3例(1.3%)。90.4%的患者有临床症状,心悸(44.5%)、前兆晕厥或晕厥(37.6%)、呼吸困难(31.0%)、胸痛(29.7%)为常见症状。最常见的并存疾病有高血压(n=67,29.3%)、冠心病(n=23,10.0%)和心律失常(n=40,17.5%);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为房颤(8.7%),女性房颤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87.8%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ECG表现异常,最常见的异常表现为左心室肥厚或ST-T改变(37.1%)。超声心动图显示34.5%(n=79)的患者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左室后壁、室间隔、左房内径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病年龄、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和并存疾病无明显差异。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或)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治疗者占90.4%(n=207),接受ICD置入治疗者4例,接受DDD起搏器置入治疗者9例,接受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者22例。院内死亡1例,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获得随访的24例(88.9%)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存活,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无明显变化。全部随访患者中,57例心功能NYHA分级有改善,86例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无明显变化,48例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恶化;随访期间12例死亡,7例为心源性死亡,包括心源性猝死3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1例、心力衰竭死亡1例、脑梗塞死亡2例,另有死于肿瘤相关的原因4例,不明死因1例。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住院转归及长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背景 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需评估出血/缺血风险进行抗凝治疗,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需抗血小板治疗,房颤合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抗凝加抗血小板则会增加出血风险。心力衰竭(心衰)与房颤常共存且相互作用,在房颤患者中,心衰为脑卒中的公认危险因素。目的 探讨心功能对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北京11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房颤合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2 471例进行多中心研究。排除失访及瓣膜性房颤患者后实际纳入分析1 987例,平均随访(3.5±1.5)年。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研究,比较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以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为终点事件进行生存分析,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同时对出血事件进行分析。最后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心功能代偿组1 468例患者,63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占4.29%;心功能失代偿组519例患者,3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占6.17%;两组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心功能代偿组有152例死亡,占10.35%,心功能失代偿组有77例死亡,占1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以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为终点事件绘制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NYHA分级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P=0.047);进一步纳入传统的卒中危险因素及主要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脑卒中史、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心功能失代偿组抗凝药物使用比例高于心功能代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而死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心功能代偿组出血事件占12.74%(187/1 468),心功能失代偿组占11.95%(62/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9)。结论 心功能失代偿的冠心病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随着NYHA分级升高死亡风险亦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与血尿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月~ 2013年5月在笔者医院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不伴房颤、伴阵发性房颤或伴持续性房颤分为3组,记录3组患者的年龄、心血管相关病史、入院时血压和心功能情况及血尿酸水平.结果 3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伴房颤组、伴阵发性房颤组和伴持续性房颤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23±24、269±35、314±38 μmol/L,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初发房颤患者、房颤病史在1年以内和1年以上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84±31、297±29、279±25μ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伴阵发性房颤、扩张型心肌病伴持续性房颤动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提示了炎症和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扩张型心肌病所伴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肆花 《右江医学》2006,34(1):21-2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特征,心律失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按NYHA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Ⅰ~Ⅱ级组和心功能Ⅲ~Ⅳ级组,比较两组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按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无伴发复杂心律失常组和伴发复杂性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间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住院中猝死患者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心功能Ⅲ~Ⅳ级组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心功能Ⅰ~Ⅱ级组(P<0.05);在伴有复杂心律失常的DCM患者较无复杂心律失常者其心功能分级远重于后者(P<0.05),其LVEDd明显增大,LVEF也显著较低,均P<0.01;住院中猝死患者均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DCM患者心功能分级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有关,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DCM病人发生猝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儿科诊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儿84例为观察组,另选择4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于入院后3 d内行心脏超声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儿LVEF差异,对影响患儿LVEF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内径(LVDD)、右心房内径(RAD)、右心室内径(RVD)、室间隔厚度(IVSD)、左心室壁厚度(LVPW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脑钠肽(BNP)及心功能。结果观察组患儿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30.4±3.6)%比(62.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50%的患儿52例,LVEF≥50%的患儿3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IVSD(>10.2 mm)、LVPWD(>10.1 mm)及CK-MB(>22.3 U/L)及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比例显著高于IVSD(≤10.2 mm)、LVPWD(≤10.1 mm)、CK-MB(≤22.3 U/L)及心功能分级(Ⅰ~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IVSD(>10.2 mm)(OR=1.674,95%CI 1.045~2.682)、LVPWD(>10.1 mm)(OR=1.421,95%CI 1.175~1.719)及心功能分级(Ⅲ、Ⅳ级)(OR=2.142,95%CI0.024~4.510)是影响扩张型心肌病患儿LVEF的危险因素。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儿LVEF存在不同程度降低,IVSD、LVPWD及心功能分级是影响扩张型心肌病患儿LVEF降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