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总结26例上矢状窦损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 对我科自2004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2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26例病人中,治愈20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结论 对于上矢状窦损伤的手术治疗,术前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正确的手术方案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及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手术中上矢状窦的处理要点.方法:利用显微技术切除33例矢状窦旁脑膜瘤,重点针对上矢状窦破裂进行有效处理.结果:按Simpson切除标准,本组Ⅰ级切除26例(78.8%),Ⅱ级切除7例(21.2%),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后遗症.随访6月~2年,无复发.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中,对于上矢状窦合理、有效的处理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临床较少见,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极易误诊误治,我院在工作中收治1例,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27岁,以阵发性头痛10 d入院。10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自觉头痛,头痛呈搏动性,以右颞侧明显,阵发性发作,每次持续时间不等,可以忍受,无放散,伴恶心、呕吐3次,呕吐  相似文献   

4.
产褥期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24岁,孕1产1。因产后13d,抽搐伴右侧肢体瘫1h,于1999年2月24日入院。患于13d前,因39周妊娠临产,轻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而于本院顺产一女婴。产后第4d感头痛而来院复诊,测BP12/18kPa,给予罗痛定,西比灵口服,头痛缓解。之后数天,时感头痛,皆予以对症处理。9h前又感头痛,呕吐1次,精神渐萎靡。1h前突发抽搐,发作时双眼上翻,牙关紧闭,  相似文献   

5.
<正> 1 临床资料 男性,44岁。因腹痛、纳差1月,头痛4d,四肢瘫痪2d入院。5年前有肠梗阻手术史。入院时查体:T37℃,P92次/min,R20次/min,BP16/12kPa,反应迟钝,消瘦,皮肤弹性差;心肺正常;腹平软,平脐偏右处见10cm长陈旧性手术疤痕,肠鸣音存在。神经科检查:颅神经无异常。运动:双上肢肌力Ⅱ级,肌张力低,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感觉:四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产褥期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减少孕产妇死亡.方法 对1987年7月~2006年7月19年间我院收治的产褥期上矢状窦血栓形成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褥期并发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占孕产妇的0.03%,8例中经治疗7例痊愈,1例死亡,死亡率为1.25%.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早期作出诊断,积极有效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创伤性上矢状窦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创伤性上矢状窦损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总结31例上矢状窦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8例开放性损伤采用跨矢状窦骨瓣开颅,23例闭合性损伤根据颅骨骨折或颅内血肿情况开颅,根据裂口部位及大小情况决定用悬吊、修补、结扎及搭桥术修复.结果20例临床痊愈,4例遗有不完全性肢体瘫痪,2例肢体感觉障碍,1例性格改变,1例智力减退,1例视力减退,死亡2例.结论创伤性上矢状窦损伤出血凶险,术前应充分做好思想准备,及早手术,选择正确手术入路和修复方法,才能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8.
马宝生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3):677-678
目的分析总结手术救治上矢状窦损伤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矢状窦损伤的诊断及手术方法。结果本组12例上矢状窦损伤患者行骨窗入路一次性修补成功,恢复良好9例,2例下肢轻瘫,1例死于广泛脑挫裂伤。结论早期彻底清创,行骨窗入路一次性修补救治上矢状窦损伤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讨论了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切除范围、矢状窦损伤修补或重建问题。方法 总结1987 ̄1996年手术治疗35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经验。肿瘤大于3cm×4cm×5cm11例,6cm×10cm24例。结果 35例肿瘤全切 除27例,次全切除8例,无2例死亡。术后复发2例而行二次手术切除。结论 矢状窦旁脑膜瘤因生长部位、侵犯矢状窦范围不同,采用手术方式不同。总的原则骨窗够大,暴露要充分,  相似文献   

10.
产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少见疾病,诊断常较困难,死亡率较高。我科1997年10月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35岁,因产后头痛、意识障碍3d入院。入院前10d第一胎足月在外院剖腹产,3d前出现头痛伴呕吐,并有发呆、傻笑等精神异常,在该院对症治疗,头痛无缓解,并发生抽搐,给予上氧、肌注安定后缓解,以产后子痫转我院妇产科,患者渐出现左侧肢体瘫痪,伴意识障碍,右侧瞳孔散大。CT示右额叶出血,前纵裂占位待排。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滴,4次/d,上述症状好转,以右额叶占位病变转入我科。查体:生命征平稳,神志嗜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各种原因所致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方法 经股静脉路径对16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支架植入术均一次成功,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相关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腔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镜高频电刀烧灼并置入金属支架治疗气道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3例患者因肿瘤增生致气管狭窄,或结核肉芽、瘢痕组织致气管、主支气管狭窄,经支气管镜高频电刀烧灼肿瘤或增生组织,扩大管腔后置入金属支架。结果 全部患者气道通畅,气促缓解,气道管径扩大,随后管腔再次狭窄,甚至阻塞。反复电刀烧灼后恢复畅通,短期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经支气管镜高频电刀烧灼并置入金属支架治疗气道狭窄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治疗后短期疗效确切,对恶性肿瘤所致气道狭窄可优先选择;但对良性增生所致气道狭窄的治疗,由于患者寿命相对较长,支架置入后远期可能产生肉芽增生及支架断裂等并发症,应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angioplasty and stent,CAAS)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在CAAS手术前后分别进行CEUS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计算颈动脉狭窄率和血管内径.分别对CEUS和DSA的检测结果进行狭窄分级,Kappa检验评价两种方法的检测一致性.结果 CEUS检测显示颈动脉平均狭窄率从术前(83.12±16.23)%降至术后(15.32±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6,P<0.01);DSA检测显示颈动脉平均狭窄率从术前(81.32±13.63)%降至术后(13.11±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6,P<0.01).血管内径从术前(1.51±0.61)mm提高至术后(4.36±0.5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9,P<0.01).24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及15处颈动脉分叉段狭窄CEUS和DSA检测狭窄分级一致性均较好(Kappa=0.753、0.779,P<0.01).结论 CEUS可作为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筛查、术前评估、术后随访的检查方法,对不便接受DSA检查的患者能基本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对侵入上矢状窦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间手术切除的36例侵入矢状窦脑膜瘤盘床表现、诊断方式和显微手术疗效.结果 按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Ⅰ级切除26例,占72.2%;Ⅱ级切除7例,占19.4%.脑膜瘤致上矢状窦完全闭塞,脑膜瘤并窦完全切除者11例.无手术死亡,术前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消失.随访0.5~4.6年(平均2.3年),仅有1例术后3.8年复发,再次手术前窦已闭塞,将窦连同肿瘤一并切除.结论 脑膜瘤不全侵犯上矢状窦时,可将窦切开,在全切肿瘤的基础上,对静脉窦进行重建或修补保持窦的通畅.脑膜瘤致矢状窦完全阻塞的,可将受侵犯的窦段全切.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保护重要结构,吻合重建血管是提高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microsurgery for meningiomas invading the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36 patients with meningiomas invading the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04 to June 2009, including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s, the diagnostic methods and the effect of microsurgery treatment. Results According to Simpson classification of glioma resection, among the 36 patients, Grade Ⅰ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in 26 cases(72.2 %),Grade Ⅱ in 7 cases(19.4%),11 patients with meningiomas totally occluding the SSS had complete resection of the encased portion of the sinus. No patient died from the surgery, all the patients recovered well after the treatment. Following-up ranged from 0.5 to 4.6 years(mean 2.3year) in 36 patients showed that only one patient suffered a recurrence 3.8 years after the surgery. With total sinus occlusion when received reoperation. Conclusions If the sinus is partially invaded, it can be opened to obtain as complete a resection as possible and to reconstruct the sinus and preserve the patency of the sinus. If the sinus is obstructed, the portion of the sinus involved can be resected completely. Application of microsurgical techniques and restor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increasing the success rate of surgical resection, reducing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术治疗房颤射频消融术(RFA)后严重肺静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房颤RFA 治疗的231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8例患者经 CT 血管成像(CTA)证实术后出现严重肺静脉狭窄。在行血管造影确定病变血管数量、部位及狭窄程度后,在病变部位置入支架,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手术治疗,共发现病变血管19支,均植入支架。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血管狭窄程度、跨狭窄压力阶差、平均肺动脉压及血浆钠尿肽(BNP)水平与支架植入术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 <0.01)。最窄处肺静脉内径与支架植入术前相比明显增宽(P <0.01)。术后半年复查 CTA,2例患者共4支血管出现轻-中度再狭窄,给予高压球囊扩张后狭窄消失。扩张术后3个月 CTA 复查,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狭窄出现。结论支架植入术治疗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严重肺静脉狭窄近期疗效满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个月。结果21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7±12)%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5±4)%。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15例发现2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50%但无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镍钛合金支架植入治疗动静脉瘘(AVF)早期复发性狭窄的可行性、具体方法和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接受超声引导下镍钛合金支架植入的AVF狭窄患者共30例,所有病例均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术后早期复发性狭窄。观察超声对器材和操作的显像情况,统计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例次,评估干预后全通路初级通畅率、靶病变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结果:超声可清晰显示介入器材和操作过程,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均为100.0%。8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接受PTA治疗。30例患者支架植入后3、6、9、12个月的全通路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1.3%、86.2%、86.2%、64.2%,靶病变初级通畅率分别为100.0%、100.0%、86.4%、69.3%,次级通畅率为100.0%、100.0%、100.0%、94.4%。与患者支架植入前一次PTA比较,支架植入具有更高的干预后靶病变初级通畅率和更低的成本/效果比(均P<0.05)。随访期间未观察到血管破裂、假性血管瘤、支架感染、支架移位、支架外露等其他并发症。结论:超声可以清晰、精准地引导镍钛合金支架植入患者AVF中,对患者PTA术后早期复发性狭窄的近、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杨朝华  关俊文  李国平  游潮 《西部医学》2013,(10):1482-1483
目的探讨矢状窦上开放性凹陷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6年3月~2011年3月住院的矢状窦上开放性凹陷性骨折12例患者资料,对其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和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例患者中1例观察2个月后摘除骨折片,钛网修补;1例清创摘除骨折片,钛网一期修补;10例摘除骨折片,颅骨缺损后期修补。随访1年,按格拉斯哥后果评定,12例均恢复良好。结论对矢状窦上开放性凹陷性骨折的治疗,应根据损伤污染的程度、临床症状、美观需求等因素综合判断选择治疗方案,按具体情况进行单纯的清创缝合、骨折片摘除或一期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导管血栓抽吸联合冠脉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疗效.方法 对122例AMI冠脉支架置入治疗病人中的43例急性ST段抬高型AMI(STEMI)患者常规进行冠脉造影术后,确定梗死相关动脉(IRA),见闭塞病变近端均有大量血栓征象.先用Diver CE装置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再使用球囊扩张狭窄病变并置入支架,或抽吸后直接置入支架.观察置入支架前后TIMI血流、缺血性胸痛缓解、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并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43例病人术前冠脉造影显示IRA的前向血流TIMI0级38例,TIMI 1级4例,TI-MI 2级1例.经导管反复血栓抽吸,31例抽出不同量的肉眼血栓,抽吸后造影显示IRA的前向血流TIMI 3级26例,TIMI 2级15例,TIMI 1级2例,与术前比较TIMI血流明显改善(P<0.01).术后1 h内缺血性胸痛完全缓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 h复查心电图,缺血明显改善,ST段回落率>70%;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2.00±5.63)%;临床随访6个月~1年,1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42例病人无主要不良事件(死亡、再梗死、靶血管重建、卒中等)发生.结论 STEMI患者实施PCI术前采用Diver CE装置导管血栓抽吸术可去除血栓负荷,改善心肌组织的再灌注,提高PCI的实际成功率,该手术具有简便易行、有效且相对价格较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地尔硫卓和尼莫通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术后预防和治疗血管痉挛以及对血压调控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间经全脑血管造影后明确颅内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需进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84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地尔硫卓组和尼莫通组,术中及术后24 h给予上述两种药物微量泵入,术中若出现血管痉挛,地尔硫卓组给予微导管注射地尔硫卓缓解痉挛,而尼莫通组则加大尼莫通泵入量,若术中出现血压升高,地尔硫卓组给予静脉注射地尔硫卓,尼莫通组给予加大尼莫通泵入量。记录两组药物对于血管痉挛的预防效果,以及出现血管痉挛后的治疗效果及痉挛缓解的时间,出现血压升高后,两组的降压效果及血压下降的时间,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术前始至术后24 h给予持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测。结果:两组患者在预防血管痉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中出现血管痉挛及血压升高时,地尔硫卓组在解除血管痉挛及降压效果及时间方面优于尼莫通组。结论:地尔硫卓可用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及术后预防血管痉挛。地尔硫卓在术中解除血管痉挛及迅速控制血压方面疗效优于尼莫通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