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显示血管神经关系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常规MRI扫描和三维时间飞跃-扰相梯度回波(3D-TOF-SPGR)序列薄层扫描,观察双侧三叉神经周围是否存在血管影,并测定双侧三叉神经长轴与邻近血管的距离。结果:常规MRI扫描发现有三叉神经痛症状的一侧血管压迫神经阳性率60%,非疼痛侧阳性率6%;3D-TOF-SPGR序列扫描发现疼痛侧神经血管神经接触或受压变形阳性率84%,非疼痛侧阳性率8%。结论:MRI诊断三叉神经痛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对微小血管的显示方面,3D-TOF-SPGR序列扫描优于常规MRI扫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3D-FIESTA(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3D-TOF-MRA序列对显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神经血管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2月共29例临床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D-FIESTA序列及3D-TOF-MRA序列图像中神经血管关系,其中10例对照手术。结果:29例双侧三叉神经显示率100%;3D-FIESTA、3D-TOF-MRA序列显示患侧与神经紧密相临血管阳性率分别为86.2%、82.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二序列同时应用阳性率93%(27/29),高于单用一序列,但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MRI能为三叉神经痛病因分析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信息,3D-FIESTA序列及3D-TOF-MRA序列显示神经血管关系价值相当,二者同时应用可以提高神经周围血管显示阳性率,并能更为明确地显示局部细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MR)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由神经外科医师及2名神经放射科医师共同参与,盲法分析88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过三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图像,对照应用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术中探查结果及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8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术前行MR检查,在3D-TOF序列图像上显示血管神经压迫症状侧阳性率86.4%(76/88),非症状侧阳性率12.5%(11/88),两侧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所见周围血管压迫神经者83例(94.3%),未压迫神经者5例(5.7%),3D-TOF诊断符合率97.6%(81/83)。术后症状消失或缓解81例(92.0%)。结论 MR可清楚地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8~2008年采用MVD治疗4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其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44例(总效率为97.7%),其中疗效优42例(93.3%),疗效良2例(4.4%),无效1例(2.2%);并发症有脑脊液漏1例,轻度面瘫2例,面部麻木2例,术后唇周疱疹6例.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结论 MVD是一种病因性治疗,具有治愈率高、保持三叉神经功能的特点,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对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及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神经与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及手术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TN及24例HF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MRI表现,了解主要责任血管及MRI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对神经与血管关系的显示能力。结果 20例TN患者经手术证实神经受动脉压迫17例,神经受静脉压迫3例。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显示压迫15例,可疑接触2例,阴性3例。24例HFS患者经手术证实神经受动脉压迫22例,静脉压迫2例。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显示压迫16例,可疑接触4例,阴性4例。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显示TN、HFS压迫及可疑接触的阳性率分别为85.0%(17/20)、83.3%(20/24)。结论TN及HFS的主要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能够清晰显示三叉神经及面听神经与邻近血管之间的关系,对神经与血管压迫或可疑接触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能够在临床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强化三维快速小角度激发(3D FLASH)序列联合三维稳态构成干扰(3D CISS)序列对于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术前磁共振影像,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在42例中,术前强化3D FLASH序列联合3D CISS序列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血管接触及压迫38例,阳性率为90.48%,诊断责任血管结果为小脑上动脉18例(47.37%),小脑前下动脉6例(15.79%),基底动脉3例(7.89%),岩静脉5例(13.16%),复合血管接触6例(15.79%),4例无明显血管接触;手术探查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血管接触及压迫39例,两者序列联合显示与手术探查符合率达97.43%,诊断责任血管结果为小脑上动脉18例(46.15%),小脑前下动脉6例(15.38%),基底动脉3例(7.69%),岩静脉6例(15.38%),复合血管接触6例(15.38%),3例无明显血管接触。强化3D FLASH序列联合3D CISS序列与手术探查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血管神经接触或压迫及判定责任血管无统计学差别(>0.05)。结论强化3D FLASH序列联合3D CISS序列能清楚地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血管关系以及能准确判断该接触血管的来源,为MVD术前评价、病例筛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外科治疗疗效。方法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根据术中探查有无明确的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分别采取显微血管减压术或感觉根部分切断术。结果随访32例,治愈或好转30例,有效率为93.8%;复发1例,复发率为3.1%。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原因为血管压迫,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的总有效率为92.8%,无1例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三叉神经入脑干区血管压迫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常见病因,微血管减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神经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成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给予显微镜下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神经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14 d,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观察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年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可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朱留鑫  秦坤明 《微创医学》2012,7(3):232-235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与伽玛刀(GKS)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0例PTN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行MVD治疗的23名,行GKS治疗的27名,对以上两组的疗效、并发症以及复发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4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70个月不等。其中MVD组病人21例,GKS组病人25例。MVD组与GKS组的疼痛缓解总体疗效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MVD组的治愈率高于GK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VD组的总缓解率高于GKS组,但是尚不能说明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一月内和三月内的疼痛缓解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VD组半年内、一年内以及末次随访疼痛缓解率均高于GKS组,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MVD组复发率(4.8%)低于GKS组(16.0%),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7)。结论 MVD及GKS均能缓解PTN。MVD的临床疗效和近期疼痛缓解率均高于GKS,可作为多数患者治疗PTN的首选。同时,对于基础情况差的高龄患者以及不能耐受手术或全麻的患者,GKS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年龄、症状及基础病变基本相同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第Ⅲ支)疼痛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意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分别采用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微血管减压术的效果优于射频热凝术。结论: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在患者接受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曾素琴 《西部医学》2017,29(2):238-240
【摘要】 目的 研究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临床应用效果及其评价安全性。方法 筛选76例原发性PTN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应用MVD治疗的26例患者组为MVD组,应用苯妥英钠治疗的21名患者为PS组,应用穴位注射治疗的29例为PI组。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缓解情况、复发率及死亡率,并对比其进行分析。结果 MVD组患者的总显效率比其他两组患者都要高很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组病人治疗后病情的缓解情况比其他两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复发率与死亡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VD治疗技术相比其他的治疗技术无论是手术本身还是治疗效果都要优越得多,对治疗PTN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杜权  俞文华  胡强 《浙江医学》2016,38(5):329-331,347
目的对比微血管减压术(MVD)联合电凝术与单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6例原发性TN患者按手术方案分为两组,MVD联合电凝术治疗131例(MVD+电凝组),单纯MVD治疗195例(MVD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并发症等情况。结果MVD+电凝组和MVD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2%和9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血管压迫无法充分减压及无明确责任血管的患者手术有效率MVD+电凝组高于MVD组(95.2%vs67.7%,P<0.05);MVD+电凝组术后近期(≤6个月)术侧面部麻木发生率高于MVD组(21.4%vs7.7%,P<0.05),远期(>6个月)术侧面部麻木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6%vs2.6%,P>0.05)。结论MVD联合电凝术和单纯MVD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TN,相较于单纯MVD,MVD联合电凝术可以改善术中血管压迫无法充分减压及无明确责任血管的原发性TN患者的术后疗效,不会增加患者远期术侧面部麻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的手术技巧和总结手术体会。方法: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1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选择Teflon棉为减压垫,根据术中所见压迫血管的类型,分别采用Teflon棉隔离、血管悬吊、血管隔离加感觉根部分切断及神经松解加部分感觉根烧灼等手术方式。其中发现明确血管压迫,尤其压迫处神经变形者单纯行Teflon棉隔离减压;部分责任血管仅与神经接触者,行血管隔离加感觉根部分切断;责任血管为长袢状者行血管悬吊;而未见明确责任血管者行神经松解加部分感觉根烧灼。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术中发现三叉神经入脑干区有血管压迫者154例,血管与神经接触密切者19例.未见责任血管但明显蛛网膜增厚者5例。其中动脉责任血管145例,动静脉联合责任血管22例,单纯静脉责任血管6例。单纯行Teflon棉隔离减压155例,减压加部分感觉根切断11例,责任血管悬吊7例,蛛网膜松解加感觉根部分烧灼s侧。术后疼痛立邵消失169例,显著减轻者6例,1周内明显减轻者2例。所有患者术后获3个月~3年随访(平均1.5年),疼痛消失175例(98.3%),服用卡马西平片控制满意者2例.疼痛复发如术前1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责任血管类型采取适当减压方法是提高三叉神经痛手术有效率及减少复发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产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总体有效率86.67%.术中见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14例,小脑前下动脉7例,岩上静脉及其分支6例,3...  相似文献   

17.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的疗效 ,分析血管受压程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系统性地回顾分析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 3 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结果 早期痊愈 3 7例 ( 94 9%) ,部分缓解 1例 ( 2 6%) ,无效 1例 ( 2 6%) ,无手术死亡。但随访 2~ 8年后 ,痊愈 3 3例 ( 84 6%) ,部分缓解 3例 ( 7 7%) ,无效 3例 ( 7 7%) ;复发 4例( 10 8%)。在晚期痊愈的病人中 ,三叉神经受动脉压迫出现明显压迹的 2 9例痊愈 2 7例 ( 93 1%) ,而神经与动脉或静脉接触而无压迹的 10例仅痊愈 6例 ( 60 %) ,二者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特别是对神经受动脉压迫而出现明显压迹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治疗的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选择Teflon棉为减压垫,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三叉神经入脑干区有血管压迫者28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27例,显著减轻者2例,1周内明显减轻者1例。随访3~15个月(平均8个月),疼痛消失29例(96.3%),服用卡马西平片控制满意者1例,无复发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治疗方法,准确判定责任血管并采取适当材料及方法使三叉神经痛入脑干区减压是提高有效率,减少复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35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均经MRTA证实颅内段三叉神经根部存在血管压迫,在我科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和临床疗效。结果本组中累及三叉神经单支者3例(占8.6%),两支或三支者32例(占91.4%)。67.0%的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存在多支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上内侧血管压迫占52.6%,上外侧占28.3%,下侧占19.1%。35例患者中有52.5%术后疼痛完全缓解,31.4%部分缓解,而有16.1%的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无明显缓解或疼痛复发。结论颅内段三叉神经根部全程充分减压是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疗效的重要因素;采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angiography,MRTA)方法进行术前评估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