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CT血管成像(CTA)胸部三联检查在急诊胸痛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12月诊治的52例急诊胸痛患者临床资料,均在本院接受CTA胸部三联检查,另选取同期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需行单纯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评估研究组患者检查结果,并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扫描图像质量、扫描部位辐射剂量和扫描参数。结果 共检出冠状动脉狭窄16例,肺动脉栓塞12例,胸主动脉夹层5例,其他疾病11例,另8例患者未见明显异常;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扫描长度(S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心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扫描时间以及总检查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A胸部三联检查应用于急性胸痛中可快速鉴别诊断患者疾病,具有图像质量优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GE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征扫描方案对急性胸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GE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征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80例急性胸痛患者影像数据,对患者的主动脉、肺动脉、肺部等各个组织结构进行重建并结合临床诊断,同时对图像质量进行等级评分。结果 80例患者中,63例患者为心血管源性胸痛,其中37例患有冠状动脉病变, 14例为主动脉夹层,10例为肺动脉栓塞,2例为心包炎;9例为非心血管源性胸痛,其中4例为气胸,3例为胸膜炎,1例为食管疾病,1例为肺部感染;8例(10%)患者未见异常。结论 应用GE64排螺旋CT可以及时、准确的提示急性胸痛患者病因,对于该类患者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双源CT胸痛三联检查在两种不同电压下显示急性胸痛患者肺动脉、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以及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以评估低电压扫描在急性胸痛患者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双源C T胸痛三联扫描模式,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对361例胸痛三联检查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及辐射的有效剂量。结果120kV组与100kV组在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辐射剂量的对比中,120kV组的辐射剂量大于100k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胸痛三联检查两种不同管电压扫描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肺动脉、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无影响,并且应用100kV 管电压扫描可以降低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可以作为急性胸痛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炫速双源CT在自由心率胸痛三联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和临床价值.方法 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胸痛患者行炫速双源CT扫描整个胸部,同时行冠状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共104例.采用多种重组方式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评价成像质量和能否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并对冠状动脉狭窄情况与DSA进行对比.结果 扫描时间为(7.3±1.9)s.升主动脉CT值为(440.5±84.3)Hu;肺动脉平均CT值为(344.5±88.8)Hu,主动脉和肺动脉图像质量全部为优.全组1352段冠状动脉质量基本能满足诊断,其中优89.5%,良10.3%,差0.2%.共15段管腔重度狭窄(其中3段闭塞),27段管腔中度狭窄,43段管腔轻度狭窄,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炫速双源CT扫描速度快,时间分辨率高,自由心率胸主动脉、肺动脉和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好,对胸痛三联症的及时准确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剂量胸痛三联CT血管造影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30例急性胸痛行低剂量胸痛三联CT血管造影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单纯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螺旋CT血管成像的患者各30例作为对照组,评价成像质量.结果 观察组冠状动脉共892段(理论为900段,其中8段由于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胸痛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的效果,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急性胸痛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取64层螺旋CT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对患者冠状动脉、主动脉以及肺动脉进行图像重组,分析成像质量。结果 18例患者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狭窄大于50%,28例患者为急性肺动脉栓塞,5例患者发生在胸主动脉夹层,检查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在2-4分,57例患者肺动脉增强后CT均值≥200HU,61例患者主动脉增强后CT均值≥200HU,平均扫描时间为(8.2±1.1)s,扫描范(27.61±1.62)cm。结论在急性胸痛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能够在8s完成检查,得到主动脉以及肺动脉等图像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胸痛的病众多,临床对胸痛鉴别困难,文中旨在评价双源CT血管成像(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angiography,DSCTA)在胸痛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11月期间以胸痛为主诉并行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的患者,记录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疾病以及肺动脉疾病发生率。结果 418例患者纳入研究,行冠状动脉CT成像(coronary arte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CA)292例,主动脉CTA89例,肺动脉CT成像(pulmonary arte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PA)15例,CTCA联合CTPA 2例,CTCA联合主动脉CTA17例,CTPA联合主动脉CTA3例。209例患者有冠状动脉疾病,47例患者有主动脉疾病,5例出现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1例患者同时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PE,3例患者同时有ACS和主动脉疾病,1例同时患有主动脉疾病和PE。其他162例患者未发现冠状动脉、主动脉或肺动脉病变。结论 DSCTA在提示胸痛病因中有重要价值,其中ACS是最常见的胸痛原因;主动脉疾病次之,PE最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诊断不明的急性胸痛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2例胸痛患者进行了64层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v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曲面重组(Curved-planar reconstruction,CPR)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多种重建技术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和胸、腹主动脉,评价成像质量是否能满足临床需要。结果:92例患者中,共检出冠脉病变16例,主动脉夹层27例,肺动脉栓塞20例。结论:64层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能够在短时间内同时完成胸部心脏大血管的CTA检查,冠状动脉、肺动脉和主动脉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在急性胸痛的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比剂优化注射在双源CT(DSCT)在急性胸痛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对72例急性胸痛患者行胸痛三联筛查,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6例),采用对比剂分段优化注射;对照组(36例),采用全剂量注射;分别测量降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平均强化CT值及图像质量评分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全部患者图像质量均能达到诊断要求,两组间降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平均强化CT值及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比剂分段优化注射可以保证图像质量,减少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5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256排螺旋CTA检查,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对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进行多角度成像。评价扫描图像质量,并对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50%以上)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CTA在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诊断准确度。结果100例患者中,CT冠状动脉成像优71例,良29例;主动脉及肺动脉、冠状动脉平均CT值>200 Hu,均符合诊断标准;CTA检查对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的准确度为96.6%(142/147)。结论 256排螺旋CTA可将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图像信息清晰显示出来,为急性胸痛临床诊疗提供较客观的诊断依据,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源CT对胸痛患者行胸痛三联大螺距扫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临床最终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扫描不同扫描方式在胸痛三联征患者中的诊断效能,并比较2组图像质量、主动脉与肺动脉CT、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CNR)、CT扫描基本参数与辐射剂量。结果 92例疑似胸痛三联症患者经临床检查最终确诊71例,回顾式螺旋扫描检查准确度为83.7%,敏感度为85.9%、特异度为76.2%;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扫描检查准确度为83.7%,敏感度为84.5%、特异度为81.0%;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扫描图像优良率高于回顾式螺旋扫描(P<0.05);两种扫描用于胸痛三联征患者中主动脉与肺动脉CT值、噪声、信噪比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扫描剂量长度乘积(DLP)高于回顾式螺旋扫描(P<0.05);DLP、有效剂量、扫描时间及容积CT剂量指数低于回顾式螺旋扫描(P<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胸痛三联前瞻性扫描用于胸痛患者中检出率较高,能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在保证图像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为患者早期治疗赢得宝贵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低心率胸痛患者Flash一站式扫描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自2014年4至8月,收集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因朐痛行三联检查的患者共63例,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31例,心率稳定且在65次/min以下,采用基于体重的3期对比剂注射方案(350mgI/ml,A:0.7 ml/kg,固定注射对比剂时间10s,B:同速率注射1∶1混药8 s,C:同速率注射生理盐水6~7 s),另外32例胸痛患者作为对照组,无心率要求,采用传统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双相对比剂注射方案(对比剂90 ml,生理盐水40 ml,速度5 ml/s),分别测量并比较两组间主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降主动脉中段、远段),肺动脉(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近段的CT值,计算主动脉、肺动脉的平均强化值及信噪比、对比度噪声比.由两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采用5分法(1分优,5分不能诊断).计算有效辐射剂量(转换系数k取0.017 mSv·mGy-1·cm-1).结果 所得主动脉、冠状动脉CT值、噪声、信噪比、对比度噪声比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动脉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CT值低于对照组),但仍满足诊断标准,而两组间平均对比剂用量、平均有效辐射剂量,试验组明显低与对照组[(72±10)比(90 ±0)ml,P<0.01;(3.0±0.3)比(18.8 ±2.7)mSv,P<0.01].结论 对于低心率患者,采用Flash胸痛三联序列扫描及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扫描速度快,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较传统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均降低,且能够获得满足诊断的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肺动脉强化CT值及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源CT胸痛三联症联合腹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5例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双源CT胸痛三联症联合腹部CTA检查,所有患者原始数据应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进行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诊断.根据结果分为夹层组(12例)及非夹层组(13例),分别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夹层组各例分别测取第1破口周围及双肾动脉开口水平真、假腔主动脉平均强化值.结果 夹层组12例中按DeBakey分型,Ⅰ型6例、Ⅱ型2例、Ⅲ型4例,图像质量优为83.3%、良为16.7%,均能满足诊断要求,非夹层组图像质量优为100%.夹层组第1破口周围真腔与双肾动脉水平真腔平均强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源CT胸痛三联症联合腹部CTA检查方法稳定可靠,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具有较高的I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无创、准确、快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CT胸痛序列心胸血管一站式成像低剂量技术在急性胸痛征的临床价值。方法 102例临床要求行胸部血管检查的患者,采用胸痛序列血管成像。应用心电脉冲剂量调控技术,对不同的心率选择不同的全剂量曝光时间窗。心率≤75次/min,分为常规辐射剂量(A)组28例、低辐射剂量(B)组25例;心率76~120次/min,分为常规辐射剂量(C)组24例、低辐射剂量(D)组25例。对各组患者的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动脉图像质量进行盲法评分,计算每例患者辐射有效剂量,并进行A组与B组、C组与D组比较。结果各辐射剂量组均获得满意图像,A与B组、C与D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效剂量A组(7.09±0.95)mSv较B组(5.01±0.34)mS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4.79±0.91)mSv较D组(2.48±0.43)mS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胸痛的患者,在心率相对平稳的情况下,采用低剂量胸痛序列对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快速明确地诊断,为临床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双低CT血管造影在胸痛三联症患者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胸痛三联症患者100例,因胸痛、气促、胸闷、呼吸困难入院,其中50例患者接受常规血管造影检查,将其纳入对照组;另有50例患者接受双低CT血管造影检查,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CT值、有效辐射剂量、图像质量评分、扫描时间、碘剂量、噪声值、对比噪声比、诊断正确性。结果观察组有效辐射剂量小于对照组(P<0.05);C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主动脉、肺主动脉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扫描时间、碘剂量、噪声值、对比噪声比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诊断正确率均高于90%,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低CT血管造影具有图像质量清晰、辐射小、扫描时间短、噪声小等特点,可作为诊断胸痛三联症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GE discovery CT750在胸痛三联一站式检查及临床应用。方法我们对20例胸痛患者进行了胸痛三联CT扫描,后传入工作站运用MPR、VR、CPR以及MIP技术进行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的分析。结果18例患者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主动脉及肺动脉,其中两例冠状动脉局部有呼吸伪影产生。结论通过检查前的充分准备能够很好地显示造成胸痛的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血管的狭窄及斑块情况,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CT联合不同权重多模型迭代重建技术(ASIR-V)在胸痛三联征(TRO)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8月~2023年3月收治的90例胸痛患者进行研究,入院后接受TRORevolution CT平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滤波反投影(FBP)组与ASIR-V组各45例。FBP组采用FBP技术进行图像重组,ASIR-V组采用不同权重(10%、30%、50%、 70%、90%)前置ASIR-V技术重组。记录两组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比较不同重组方式及不同权重下冠状动脉、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肺动脉干的平均CT值、噪声值、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ASIR-V组DLP、ED低于FBP组(P<0.05)。ASIR-V不同权重的血管腔噪声值低于FBP,血管腔SNR、CNR与主观图像质量评分高于FBP(P<0.05)。ASIR-V权重50%、70%、90%的噪声值低于ASIR-V权重10%、30%的噪声值(P<0.05)。ASIR-V权重50%、7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有急性胸痛高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行急诊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等技术进行重建,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肺动脉、肺静脉、冠状动脉、主动脉的空间解剖病变情况。结果:36例肺动脉、肺静脉、冠状动脉左右支、主动脉三维图像均能够清晰显示病变情况。发现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和闭塞1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肺动脉栓塞5例,其他病变9例,正常4例。结论:128层螺旋CT扫描可明确诊断肺动脉、肺静脉、冠状动脉、主动脉大血管疾病,对于胸痛三联征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0例以临床急性胸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行64层或双源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肺动脉和主动脉进行曲面重建(C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等图像重组,评价成像质量能否满足临床需求.结果 共检出冠状动脉狭窄≥50% 15例(其中2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动脉栓塞12例,主动脉夹层4例(其中伴有冠状动脉多发斑块并管腔狭窄1例).冠状动脉显影图像质量优的节段占82.1%(495/603例),图像质量良占10.4%(62/603例),图像质量差占7.5%(46/603例);肺动脉及主动脉增强后CT均值≥200HU;平均扫描时间为(8±1.0)s,总对比剂用量为80~100ml.结论 多层螺旋CT三联检查能在8秒左右一次完成检查,能同时对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等疾病作出正确诊断,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成像对急性胸痛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急性胸痛患者行64排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对扫描原始数据通过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进行冠状动脉、肺动脉和胸主动脉成像,同时进行纵隔窗及肺窗重组,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所有图像进行观察并对疾病进行诊断。结果 42例患者均成功显示胸主动脉、两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和主要分支,显示冠状动脉狭窄18例,急性肺动脉栓塞6例,主动脉夹层7例,气胸4例,7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64排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胸主动脉、两侧肺动脉、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对其病变作出正确诊断,还能清晰地显示胸部疾病,是迅速诊断急性胸痛病因的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