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以及剖宫产分娩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以丰富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在龙塘镇中心卫生院分娩并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6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为阴道分娩,观察组则为剖宫产分娩。对所有产妇进行盆底功能常规评估,将Ⅰ类及Ⅱ类肌纤维肌力以及盆底功能综合检测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Ⅰ类及Ⅱ类肌纤维受损率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力收缩失调、肛提肌损伤、阴道动态压力<80 cm H2O以及疲劳度异常的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对产妇的盆底功能影响较小,通过产后康复训练可促进产妇的盆底功能恢复,因此需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娩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将108例产妇分成2组,剖宫产组及阴道顺产组,每组54例.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患者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结果 阴道顺产组产后6~8周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患病率为18.51%(10/54),盆底脏器脱垂(POP)的患病率为75.93%(41/54),剖宫产组产后6~8周SUI的患病率为3.70%(2/54),POP的患病率为40.74%(22/54),阴道顺产组产后6~8周的SUI的患病率、POP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为7.41%(4/54),POP的患病率为64.81%(35/54),剖宫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为1.85%(1/54),POP的患病率为53.70%(29/54),阴道顺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及POP患病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POP及SUI的发生率,但对于远期影响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剖宫产和阴道分娩对产后盆底功能和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分娩的1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阴道分娩的57例产妇为对照组,接受剖宫产的43例产妇为观察组。于分娩后6周比较两组患者盆底功能。分别于住院期间、产后42 d和产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纯母乳喂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受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产后42 d、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妇较少,但不利于母乳喂养。盆底肌力损伤与分娩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选择性剖宫产和阴道分娩两种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组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5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62例,按随机分组法分为阴道分娩组(n=32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n=30例)。分别分娩后3个月静息状态下检测产妇生殖裂孔的LHD、LHAP、LHLR、LUG的变化,并对Oxford骨盆底肌力评分,对两组产妇盆底肌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选择性剖宫产组分娩后3个月静息状态下生殖裂孔的LHD、LHAP、LHLR、LUG分别为(5.01±0.61)cm、(5.11±0.77)cm、(3.81±0.22)cm、(1.92±0.26)cm,与阴道分娩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剖宫产组盆底肌力评分≥4分者占83.33%,阴道自然分娩组占53.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生理变化可以引起盆底组织的损伤,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损伤小,较阴道分娩对盆底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早期盆底康复锻炼对盆底近期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妇产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产后42 d复查存在盆底功能障碍的92例产妇,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为阴道分娩产妇,观察组38例为剖宫产妇,均采取早期盆底康复锻炼,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纤维收缩力、盆底肌力以及不良情况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持续收缩压、快速收缩压分别为(17.26±2.21)cmH2O、(26.54±2.56)cmH2O,低于对照组的(19.23±2.1)cmH2O、(30.02±3.18)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持续收缩压、快速收缩压分别为(27.56±3.27)cmH2O、(46.34±4.43)cmH2O,对照组分别为(28.14±3.12)cmH2O、(45.87±4.41)cmH2O,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与对照组的94.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情况发生率为25.92%,与对照组的23.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是产后存在盆底功能障碍的阴道分娩产妇还是剖宫产妇,通过早期盆底康复锻炼都可以较好改善盆底近期功能及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医学》2018,(2):123-124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42 d检查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盆底锻炼对促进盆底功能恢复效果观察。方法从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在中山市博爱医院接受不同分娩方式及盆底锻炼的产后42 d患者中随机选用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40例,对照组产妇采取分娩方式为剖宫产手术,观察组患者则使用自然分娩方式,比较分析两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恢复效果显著于对照组产妇,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剖宫产手术,虽然自然分娩方式短时间内会对盆底肌造成严重的损伤,但在产后实施有效盆底肌锻炼之后,其盆底功能恢复效果会比较显著,因此建议产妇生产时尽量选择自然分娩。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尿失禁发生及其程度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08年1~10月产后门诊6~8周的产妇84例,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38例)和阴道顺产组(46例).通过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对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询问产妇产后6~8周尿失禁的发病情况和产后下尿路症状.分析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尿失禁的关系,比较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情况.结果 阴道分娩组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比例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结论 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可以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尿失禁发生及其程度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1~10月产后门诊6~8周的产妇84例,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38例)和阴道顺产组(46例)。通过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对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询问产妇产后6~8周尿失禁的发病情况和产后下尿路症状。分析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尿失禁的关系,比较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情况。结果阴道分娩组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比例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结论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可以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陈艳  王竞宇  叶德华  彭利  何莲  陈梅  魏瑶 《西部医学》2014,(12):1692-1695
目的 应用经会阴超声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支持组织功能产生的近期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2013年8月~ 2014年4月在产科分娩后6~8周的产妇201例,按照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74例)与选择性剖宫产组(127例),分别于检查前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基本情况.应用经会阴超声在安静状态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分别测量各组患者的膀胱尿道后角角度(Ar、As),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Dr、Ds),膀胱颈角度(θr、θs),膀胱颈旋转角度(θ),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宫颈外口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CV-VD),肛直肠连接部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ARJ-VD),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产后6~8周会阴超声结果显示,阴道分娩组与选择性剖宫产组比较,Ar、As、Dr、Ds、θ、UVJ-M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静息期和张力期CV-VD两种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期ARJ-VD两种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张力期ARJ-VD两种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剖宫产组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为28.3%(36/127例),较阴道分娩组的63.5%(47/74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会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显示,阴道分娩近期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影响大于选择性剖宫产.  相似文献   

11.
米建锋 《吉林医学》2013,(34):7114-7115
目的:通过PHENIXU4检查,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42 d女性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产科门诊产后42 d随访患者1 599例,其中阴道分娩组963例,剖宫产组636例,对全部患者行PHENIXU4检查,观察盆底肌力情况。结果:阴道分娩组963例患者中,盆底肌力≤Ⅲ级的752例,发生率78.09%;剖宫产组636例患者中,盆底肌力≤Ⅲ级的212例,发生率33.33%。盆底肌力Ⅲ级及以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结论:阴道分娩与剖宫产中均有盆底肌力降低患者,两种分娩方式相比,阴道分娩组盆底肌力降低发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阴道分娩后更应尽早行盆底功能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抽取产科分娩的产妇228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CS,110例)和阴道分娩组(VD,118例)。于产后6-8周进行问卷调查(ICI-Q改良问卷)、超声检测残余尿,比较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结果阴道分娩组发生产后尿失禁23例,发生率为11.01%(23/118);剖宫产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5例,发生率为4.55%(5/110),阴道分娩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对于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恢复情况194 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恢复的情况及特点。方法选择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产科住院分娩,且于2010年10月至11月在产科门诊就诊的产后6~8周产妇194例,由专人负责行盆底功能检查,包括常规妇科检查、手测盆底肌力评定及盆腔器官脱垂定量评分,有漏尿史者行尿垫实验。结果 194例产妇中,发生盆腔脏器脱垂者146例(75.26%),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42例(21.65%)。发生盆腔脏器脱垂者均有阴道前壁脱垂,其中Ⅰ度脱垂占66.44%(97/146),Ⅱ度脱垂占33.56%(49/146);阴道前壁脱垂合并后壁脱垂占4.79%(7/146),均为Ⅰ度脱垂;阴道前壁脱垂合并子宫脱垂占11.64%(17/146),均为Ⅰ度脱垂;阴道前壁脱垂同时合并阴道后壁脱垂和子宫脱垂1例(0.68%),为Ⅰ度脱垂。结论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高;以阴道前壁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为高发,主要表现为轻型病变;应重视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以提高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产后盆底肌训练对提高盆底肌力、改善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的效果。方法选取94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7人。观察组采用标准的盆底肌训练,每周进行2次,5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完成相关健康教育和练习产后操。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盆底肌力测定以及评价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盆底肌力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6.0%和89.4%,压力性尿失禁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9.6%和78.7%,盆腔脏器脱垂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7.4%和7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肌训练对提高盆底肌力、改善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7):66-69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与盆底肌训练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产妇4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独盆底康复治疗组(单独治疗组,n=20)、盆底康复治疗与盆底肌训练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2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产妇的恶露持续时间、泌乳始动时间、盆底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肌电压、盆底肌张力、尿失禁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产妇的恶露持续时间、泌乳始动时间均显著短于单独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产妇的盆底Ⅰ类、ⅡA类、ⅡB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持续收缩时间均显著长于单独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产妇治疗后较治疗前的肌电压、盆底肌张力评分升高幅度、尿失禁评分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与盆底肌训练联合治疗较单独盆底康复治疗更能有效改善产妇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16.
择期剖宫产与第二产程剖宫产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圣英  魏文珠  范雅萍  杨建恩  贺辉 《吉林医学》2012,33(16):3397-3399
目的:探讨不同阶段剖宫产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5月~2011年3月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41例,其中选择性剖宫产24例,第二产程剖宫产17例。分别于产后6~8周及12~14周进行POP-Q评分、尿垫试验、超声检测残余尿,比较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生率。结果:产后6~8周和产后12~14周随访时,SUI发生率依次为选择性剖宫产组4.16%(1/24),0(0/24);第二产程剖宫产组23.52%(4/17),29.41%(5/1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和产后12~14周随访时,POP发生率依次为选择性剖宫产组37.5%(9/24),33.33%(8/24),较第二产程剖宫产组70.58%(12/17),76.47%(13/17)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POP的发生率,并可减少发生SU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李环  魏洪  佘昌明 《实用全科医学》2014,(3):422-423,431
目的了解子宫全切除术后患者的远期盆底功能情况。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6年7月于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因妇科良性疾病(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功血)行子宫全切除术的134例患者行随访调查,调查项目包括门诊常规妇科检查、盆底肌肉肌力(PFMS)分级测试、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7(PFIQ.7)及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表20(PFDI-20)。结果①134例患者为子宫全切除术后6~7年,发生压力性尿失禁89例(66.4%),尿频33例(24.6%),尿急28例(20.9%),便秘29例(21.6%),盆腔器官脱垂11例(8.2%);②PFMS测试结果:肌力I级2例(1.5%),II级48例(35.8%),Ⅲ级71例(53.0%),IV级13例(9.7%);③PFIQ-7评分的中位数为0分(0,49),PFDI-20评分的中位数为5分(0,37)。结论子宫全切除术对患者远期盆底功能可能存在影响,主要为压力性尿失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3):181-185+192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dysfunction,PFD)为危害妇女健康的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其中妊娠与阴道分娩是盆底损伤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当妊娠和阴道分娩带来的损伤和机体的自身恢复失平衡,就表现为盆底功能障碍。本文对妊娠和阴道分娩过程对女性盆底组织的影响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