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建立动静脉内瘘45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手术方式及手术经验,提高对动静脉内瘘的手术的认识.方法:2004-2008年间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458例,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操作要点、成功率及并发症等.结果: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总体成功率95%,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和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之间手术成功率无显著差别(P>0.05),自体静脉移植内瘘术较低(P<0.05).原发病为糖尿病和(或)高血压肾病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和(或)高血压肾病患者(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的首选是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其次是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或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继发于糖尿病和(或)高血压肾病患者动静脉瘘成形术成功率较低,应更注意手术指征和手术技巧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臂动静脉内瘘与上臂动静脉内瘘两种不同手术术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7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行动静脉内瘘术并常规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的患者(排除原有重大心肺疾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常规分为腕部动静脉内瘘组(W组)与肘部动静脉内瘘组(Z组),回顾性分析两种手术术式对左心功能及瘤样扩张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腕部动静脉内瘘与肘部动静脉内瘘两种不同手术术式对左心功能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肘部动静脉内瘘组瘤样扩张发生率明显高于腕部动静脉内瘘组。结论在部分腕部动静脉内瘘闭塞或者难以建立腕部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中建立肘部动静脉内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应在术中严格控制开口大小,术后加强内瘘的护理和宣教。  相似文献   

3.
张智敏  吴凡  周伟  石晓云  程圣英 《四川医学》2009,30(10):1537-1539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以及内瘘失功常见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统计1992年12月-2007年12月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血透患者586例,分别选择自体前臂动静脉内瘘、鼻咽窝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内瘘、人工血管移植内瘘等手术方法。结果586例患者完成统计,共计内瘘手术672例次,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共611例次,(90.9%),内瘘失功77例,〉2次内瘘手术77例。结论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贵要静脉经皮下隧道与桡动脉吻合内瘘术及自身大隐脉移植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上肢远端3种动静脉内瘘术的优缺点。方法:对终末期肾病患者90例分别施行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端端吻合术、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端侧吻合术和前臂动静脉内瘘端端吻合术,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90例术后早期未出现并发症,均能达到血透标准,鼻烟窝内瘘端端吻合组的吻合口口径小于鼻烟窝内瘘端侧吻合组和前臂内瘘组(P〈0.05),鼻烟窝内瘘端侧吻合组和前臂内瘘组两组的吻合口口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吻合口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临床上需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端侧吻合对患者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5.
孙淑平 《吉林医学》2011,(36):7728-7728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凝胶联合热敷治疗在动静脉内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行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应用七叶皂苷钠凝胶联合热敷,对照组则用硫酸镁湿热敷,预防和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见效时间(8.63±1.35)d,对照组见效时间(13.77±0.82)d,观察组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凝胶配合热敷能明显软化血管,减轻疼痛,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主要并发症.方法 对32例前臂无法行常规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观察内瘘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均一次成功,成功率100%.内瘘在术后4~6周成熟后开始穿刺,血流量均可达(250~300)mL/min.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发生淋巴瘘;4例在使用过程中血栓形成导致内瘘堵塞;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2例在使用1年后同侧胸部、颈部浅表静脉扩张;3例出现局部动脉瘤样扩张.结论 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是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三种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方式差异,对比其临床特点和并发症情况,为内瘘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72例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前臂内瘘手术组、鼻烟窝内瘘手术组和肘关节内瘘手术组,分别进行手术,观察手术持续时间、内瘘成熟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8周内瘘大小、血流量、内瘘静脉直径、对心功能影响等指标.结果三种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瘘成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23,P=0.000),在并发症发生、第8周内瘘口大小、血流量、静脉直径及对心脏功能影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临床特点、血管情况进行内瘘手术方式的选择可实现动静脉内瘘的最优化建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建立的手术方式及手术经验,提高对动静脉内瘘手术的认识。方法整群选取2012年4月-2014年9月在该院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的61例患者,对其术前准备、手术方式选择、操作要点、成功率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动静脉内瘘手术总体成功率为91.80%,共行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58例、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例。结论动静脉内瘘首选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其次是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充分的术前评估及准备、细致与正确手术方法、及时处理术后各种并发症是成功建立内瘘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内瘘手术方式.方法 1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鼻咽窝组、前臂腕部(前臂组)各50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别行直接动静脉内瘘术,比较两组内瘘成熟时间、手术1年后吻合口血流量、血透时血流量、近远期通畅率及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在内瘘成熟时间、手术1年后吻合口血流量、血透时平均血流量、4周后通畅率、1年后通畅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2、3年后通畅率鼻烟窝组高于前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烟窝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少于前臂组.结论 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保留了近端血管以备重建内瘘,能满足常规血透的血流量,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是血液透析首选的永久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0.
血液透析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及术后闭塞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透析通路的通畅率,总结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行上臂人工血管襻式造瘘术的3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8.7±17.6)个月(8~78个月).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1年初级通畅率为70.0%,累积次级通畅率为90.0%;2年初级通畅率为56.7%,累积次级通畅率为80.0%.术后并发症包括人工血管初期闭塞13例(43.3%),静脉端吻合口狭窄1例(3.3%),人工血管感染2例(6.7%),肢体肿胀10例(33.3%).共行修复手术24例次,包括单纯取栓术12例次,取栓加人工血管补片静脉端吻合口成型4例次,同时行动静脉端吻合口成型2例次,吻合口球囊扩张2例次,取栓失败后再次于对侧肢体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1例次,人工血管取出3例次.结论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是自身血管条件差的尿毒症期患者重要的透析备选途经,针对不同病因治疗人工血管闭塞可延长人工血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用前臂动静脉内瘘吻合手术经验,提高建立理想血管通路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肾内科于1999年7月-2006年12月105例血液透析患者行内瘘吻合手术的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统计并比较直视下钛轮钉吻合法,显微镜下端端吻合法及显微镜下端侧吻合法的手术时间和2年内瘘通畅率。结果:3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2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钛轮钉吻合法74.3%.端端吻合法88.6%,端侧吻合法达94.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前臂端侧吻合是动静脉内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陈小武  汪莫亚  张慧 《实用全科医学》2011,9(2):300-301,F0003
目的通过对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彩超监测,并与常规前臂动静脉内瘘比较,以评价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应用价值。方法51例慢性血液透析患者按内瘘术式不同分为二组,其中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组30例、前臂动静脉内痿组21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比较二者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组与前臂动静脉内瘘组手术1年后通畅率分别为90.0%(27/30)和90.5%(19/21);吻合口内径分别为(3.10±0.11)mm和(3.40±0.12)mm;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分别为(368.4±6.2)ml/min和(381.2±6.0)mJ/min;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3/30)和23.8%(5/21)。二者比较在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17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与前臂动静脉内瘩比较,在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可做为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内瘘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行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内瘘使用时间、患者负面心理评分、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内瘘使用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负面心理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既可延长内瘘使用时间,又能缓解患者负面心理、提高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分析采用超声技术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造瘘手术前后临床治疗和诊断的应用情况。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2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造瘘手术前和手术后进行超声检测,选择合适的血管并对人工动静脉瘘的功能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超声显示血流量低的造瘘成功率为25.00%;正常血流量造瘘成功率55.56%;血流量高造瘘成功率19.44%。正常组成功率明显高于高、低血流量组。手术后1、2、4周内患者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在稳定增长。结论采用超声技术对患者血液透析动静脉造瘘进行诊断和监测,有利于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对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AVS)的疗效。[方法]按入组编号,将3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动静脉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采取先堵动静脉瘘口后再行化疗栓塞,对照组采取先行化疗栓塞后再堵动静脉瘘口,对比两组患者动静脉瘘口闭塞程度、肿瘤治疗客观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动静脉瘘口闭塞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肿瘤治疗客观疗效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病灶变化相比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观察组则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合并AVS的介入治疗,可先予明胶海绵颗粒或PVA颗粒堵塞动静脉瘘口再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能提高肿瘤治疗疗效,还可减轻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能不可避免,为最大限度地节约血管资源,现有研究多以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加吻合口扩张手术在原血管基础上重建动静脉内瘘,该方法再通率高,但长期通畅率不佳,寻找一种既能节约血管资源,又可延长内瘘使用周期的方法十分必要。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后原位动静脉内瘘重建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浙江省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收治的维持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功能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加吻合口扩张手术修复内瘘,研究组采用原位动静脉内瘘重建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分别于动静脉内瘘重建前后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肾功能、炎性因子、血脂、蛋白指标水平。记录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长于对照组,手术费用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及1年通畅率、内瘘血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重建前,两组患者血肌酐(Scr)、尿氮素(BU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蛋白、清蛋白、β2微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后,两组患者Scr、BUN、总蛋白、清蛋白、β2微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s-CRP、IL-6、TNF-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重建后血清Scr、BUN、hs-CRP、IL-6、TNF-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β2微球蛋白水平低于重建前,总蛋白、清蛋白水平高于重建前(P<0.05)。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2%(7/46),对照组为10.9%(5/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3,P=0.536)。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后原位动静脉内瘘重建术成功率高、疗效稳定,且操作简便、经济适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动静脉内瘘的效果并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 2014 年 4 月至 2015 年4 月在医院维持性透析治疗的动静脉瘘患者 95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47 例和观察组 48 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 2 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率、知识知晓度、患者舒适度以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率、知识知晓度、患者舒适度、护理工作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目的 结论 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降低血液透析中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率,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尿激酶联合短时透析在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早期中的临床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早期患者6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尿激酶联合短时透析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记录尿激酶用量、动静脉内瘘再通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再通情况及不良反应。并3个月后进行跟踪随访,比较两组再通者血栓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尿激酶用量和再通时间分别为(16.33±2.90)×104U和(1.20±0.64)h,均低于对照组(23.94±3.18)×104U和(3.51±0.8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再通率和显效率分别为93.54%(29/31)和77.42%(24/31),高于对照组77.42%(24/31)和58.06%(18/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和三个月复发率分别为12.90%(4/31)和10.34%(3/29),低于对照组29.03%(9/31)和25.00%(6/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激酶联合短时透析在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早期中,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缩短血栓再通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不良结果和复发率,对于动静脉内瘘血栓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韩立燕 《中外医疗》2014,(35):173-175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失功的原因分析和临床护理。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依照调研得来的真实状态,选取带有针对特性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功能下降或丧失情况。结果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功能下降或丧失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在低血压、过早使用动静脉瘘、穿刺不当、护理不当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中,对照组分别为9(22.5)、1(2.50)、8(20.0)、1(2.50)、3(7.50),观察组分别为3(7.50)、0(0.00)、2(5.0)、0(0.00)、0(0.00),观察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出现丧失或下降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给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尽量预设针对特性的护理途径,以便改善原初的治疗成效,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原有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张和平  樊雷  廖华伟  张捷  徐丹 《西部医学》2014,26(11):1488-1489
目的 探讨在老年尿毒症患者中建立自体大口径动静脉内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50例老年尿毒症患者随机平均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行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式为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实验组桡动脉纵向切开约1.0cm,对照组0.6cm~0.8 cm.结果 实验组手术成功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72%),实验组内瘘血流量多于对照组,成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心衰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尿毒症患者行腕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时,适当扩大吻合口直径,可获得更理想的内瘘血流量,缩短内瘘成熟时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