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型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118例正常绝经后女性T12~L2椎体进行骨密度测量,从中筛选出9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结果: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发现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肝肾阴虚型43例占47.25%,肾阴虚型15例占16.48%,肾阳虚型10例占10.99%,脾肾阳虚型9例占9.89%,脾胃虚弱型5例占5.49%,其他类型9例占9.89%,通过单因数方差分析,各型骨量减少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证候主要特征集中表现为腰膝酸软或疼痛79例占86.81%.结论:初步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这样一个涉及多脏腑的复杂病变,证型证候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其与骨密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可能与样本量较少和受试者职业的多样性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尚需在以后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骨退行性疾病,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所导致的骨脆性增加,从而使骨折更容易发生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对其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中医认为肝肾亏虚是本病根本病因,脾虚是重要病因,血瘀是促进因素,外邪是诱发因素。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可分为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虚血瘀证、脾胃虚弱证及气滞血瘀证。这7种基本证型可为骨质疏松症中医分型体系的完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发病机理,在福州地区抽样检查543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检测腰椎和股骨上段骨密度,结果女性中医证型与骨密度无相关性,男性肾阴虚者股骨颈骨密度明显高于肾阳虚者,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肝脾亏虚多伴有肾虚,男性中医证型与骨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刘瑞萍  朱妮  李达  陈瑶  蓝锴 《广东医学》2012,33(2):273-27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辨证分型与自身抗体谱检测的内在联系。方法收集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及相应自身抗体谱检测结果,根据四诊特点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共分3型:脾肾阳虚证、热毒炽盛证及阴虚内热证,比较其自身抗体谱检测结果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收集SLE确诊病例105例,其中103例抗核抗体(ANA)阳性,3组证型间抗核抗体滴度按几何均值大小依次为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组间比较特异性抗核抗体谱各抗体阳性率,其中脾肾阳虚和热毒炽盛间抗组蛋白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ds-DNA抗体阳性共有54例,总阳性率为51.43%,按阳性率大小依次为:脾肾阳虚证>阴虚内热证>热毒炽盛证,其中脾肾阳虚、阴虚内热组均与热毒炽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A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筛查试验,而抗组蛋白抗体及抗ds-DNA抗体可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辩证分型,作为辨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绝经期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个人信息骨、密度检测、中医症型分布信息等资料作为研究资料。有本院中医医师辨证分型,分类统计脾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百分比,总结该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1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气滞血瘀证患者百分比(36.67%)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组间差异P0.05;肾精不足证百分比(28.33%)第二,与其他证型比较,组间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百分比(18.33%)第三、肝肾阴虚证百分比(16.67%)为第四。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医证型以气滞血瘀证、肾精不足证为主,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相对较少,可为中医骨质疏松症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0例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0例的中医证型特点与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打下基础。方法:以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对1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主证与兼证的辨证分型。同时检测生化、血常规、透析充分性(KT/V)、甲状旁腺素(iPTH)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0例患者中,脾肾气虚患者和肝肾阴虚患者明显多于脾肾阳虚患者和阴阳两虚患者(P<0.05)。兼有瘀血的患者明显多于风动/风燥、水湿和湿热兼证者(P<0.01)。脾肾气虚和肝肾阴虚患者透析龄<5年的比例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证和阴阳两虚证(P<0.05)。阴阳两虚证的KT/V、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均值均显著低于其他三证(P<0.05)。阴阳两虚和脾肾阳虚患者的iPTH和hs-CRP水平则高于脾肾气虚和肝肾阴虚患者。兼夹证中水湿证的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其他三证,风动/风燥证的iPTH水平则高于另三证(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其特殊性,临床须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加以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160例骨折患者.根据腰1~4椎、全髋关节、股骨颈任意部位的骨密度T值将骨折患者分为正常组53例、骨量减少组63例、骨质疏松组44例,比较三组血清25OHD、PTH、骨密度T值、血清骨钙素蛋白(BGP)、骨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 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的血清PTH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的血清25OHD水平高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P<0.05),正常组的血清BGP、ALP水平低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P<0.05);骨量减少组的血清25OHD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骨量减少组的血清BGP、ALP水平低于骨质疏松组(P<0.05).正常组的腰1~4椎、全髋关节、股骨颈骨密度值均高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P<0.05),骨量减少组的腰1~4椎、全髋关节、股骨颈骨密度值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骨质疏松患者的血清25OHD与腰1~4椎、全髋关节、股骨颈骨密度值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骨质疏松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降低,并且与患者骨密度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107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观察不同证型的血清HBV-DNA水平、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及其与中医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各证型血清HBV-DNA水平呈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布,而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HBV-DNA转阴率)呈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布,湿热中阻型与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血清HBV-DNA水平的高低不是其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仿真排粪造影影像学征象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纳入8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仿真排粪造影检查,于PACS系统上测量数据及影像征象,应用对应分析对征象与证型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中医证型和造影征象对应图的解读,不同象限区分了不同中医证型及其相关的排粪造影表现。特异性分析发现,脾肺气虚及脾肾阳虚证型之间相关性较强,而肝肾阴虚及肝郁气滞的辨证分型差异性较大。会阴下降及黏膜内套叠对应辨证分型的差异性不大。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更具特异性。肝郁气滞与耻直肌痉挛相关性强;肝肾阴虚与黏膜内脱垂、直肠前突相关性强。脾肺气虚与脾肾阳虚更倾向于出现会阴下降、黏膜内套叠、骶直分离、小肠疝及乙状结肠疝。结论排粪造影征象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以为临床用药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为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及可视化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中医认为,狼疮性肾炎发病以肾虚为本,热毒、瘀血为标,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上采取辨证分型或分期辨证,证型常分为热毒内盛、阴虚火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等型.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药治疗在改善患者自身症状、控制疾病活动、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今后应开展狼疮性肾炎的大样本量的中、远疗效研究,完善和统一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1.
骨密度与骨质疏松肾虚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骨密度(BMD)与骨质疏松肾虚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骨质疏松症患者159例,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肾阴阳两虚、肝肾阴虚、脾胃气虚五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各证L1—L4骨密度的平均值、L1骨矿含量值以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骨密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各个证型骨密度平均值依次为:肾阴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胃气虚证,年龄45岁以下者骨密度均值明显高于45岁~69岁组和70岁以上者,45岁以上患者骨密度均值接近。结论骨密度与骨质疏松肾虚证有相关性,骨密度水平可以作为骨质疏松肾虚证临床诊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内皮素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复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择40例来自我医院病例,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BMD)、雌二醇(E2)与内皮素(ET)的相互关系,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的原则分为肾阳虚衰、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四种不同证型。同时观察其不同证型间ET和NO含量间的相互差别,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及其证型的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与过氧化脂质(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相关性。方法:对172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其中痰浊阻遏型75例,脾肾阳虚型15例,肝肾阴虚型20例,阴虚阳亢型38例,气滞血瘀型24例。检测LPO及SOD,将5种证型的各项指标进行组间对照分析,探讨其相关性。结果:各证型的LPO均高于正常范围,其中以脾肾阳虚型最高,其他依次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阴虚阳亢、痰浊阻遏,各证型的SOD均低于正常范围,以肝肾阴虚型最低,其他4型由低到高依次为阴虚阳亢、痰浊阻遏、脾肾阳虚、气滞血瘀。脾肾阳虚型LPO与其他4型比较,经过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肾阴虚型SOD与其他4型有显著差异(P<0.05),气滞血瘀型与阴虚阳亢、痰浊阻遏、脾肾阳虚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与LPO、SOD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LPO及SOD可以考虑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现代化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为肝炎后肝硬化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7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系统性调查,填表收集一般情况、病史、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同步检测肝功能(ALT、AST、AKP、GGT、Alb、PA、STB、CB、BA)、HA、PT、血脂(CHO、TG、HDL、LDL、Apo-A1)等现代医学检测指标等,建立信息数据库,了解该病种的证型分布特征。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方法,研究中医辨证分型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证型分布以湿热蕴结证及肝肾阴虚证最为多见。AST在湿热蕴结组与脾肾阳虚组中较高,脾虚痰湿组中较低,且湿热蕴结组与脾虚痰湿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lb均值,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脾虚痰湿证>脾肾阳虚证(P<0.01),其中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瘀血内阻证与脾肾阳虚证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PT均值,脾肾阳虚证>瘀血内阻证>脾虚痰湿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P<0.05),其中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相比,肝肾阴虚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STB、CB均值,脾肾阳虚证>湿热蕴结证>脾虚痰湿证>瘀血内阻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P<0.01),其中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虚痰湿证、瘀血内阻证与脾肾阳虚证相比,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B在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与脾肾阳虚证相比,湿热蕴结证与肝气郁结证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A均值,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瘀血内阻证>脾虚痰湿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P<0.05),两两比较中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虚痰湿证、瘀血内阻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脾肾阳虚证、脾虚痰湿证患者肝脏合成功能较差,Alb、PT可作为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参考指标;胆汁酸可作为反映肝炎后肝硬化中医湿热蕴结证病机病理的一个客观指标;脾肾阳虚证与湿热蕴结证患者存在明显的胆红素代谢障碍。对处于肝炎后肝硬化疾病中期的患者,辨证分型与肝酶检测指标相结合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及判断预后;以虚证为主的肝肾阴虚证较以实证为主的湿热蕴结证其凝血功能相对较差,反映了其正虚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CRF)中医辨证分型与尿蛋白定量的关系,进行辨证的客观化研究。方法:对61例CRF进行辨证分型,并测定24h尿蛋白定量。结果:CRF患者各中医证型之间尿蛋白定量存在一定差异,阴阳两虚证尿蛋白定量明显升高,其次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尿蛋白定量升高程度较低。结论:CRF患者各中医证型与尿蛋白定量存在一定关系,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BV慢性携带者中医证型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将129例患者辨证分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瘀血阻络等5个证型,并对其T细胞亚群进行测定,观察证型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三型患者的CD3+、CD4+T细胞及CD4+/CD8+值显著低于正常,而肝胆湿热型及瘀血阻络型患者的检测结果只是稍低于或接近正常.结论:中医辨证分型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可科学地指导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性骨量减少的证候特征及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91名老年性骨量减少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定,39例骨密度正常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正常组),Pearso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用于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年性骨量减少最常出现的中医证候是肾精亏虚证、痰浊内阻证、气虚证和血瘀阻络证,与正常组相比,在肾精亏虚证和痰浊内阻证具有显著性差异;与骨密度(BUA)相关的有肾精亏虚证,与超声传导速度(SOS)相关的有肾精亏虚证和痰浊内阻证,两者呈负性相关,即肾精亏虚证和痰浊内阻证积分越高,发生老年性骨量减少的危险性越大.结论 骨密度与肾精亏虚证和痰浊内阻证具有密切关系,从而验证了它们在老年性骨量减少中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基础上探究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指标与肝炎后肝硬化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组检测T,3、T,4、rT,3、FT,3、FT,4及TSH水平与正常对照组30例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脾肾阳虚组T,3、FT,3降低及rT,3升高较肝肾阴虚组、肝气郁结组、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脾肾阳虚组T,4、FT,4较肝肾阴虚组、肝气郁结组、对照组明显降低;5个证型的TSH之间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垂体甲状腺轴激素与肝硬化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研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Fas水平,探讨慢再中医证型的物质基础.方法 筛选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肾阳虚型、肾阴阳两虚型及肝肾阴虚三型.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sFas含量.结果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象、sFas均低于正常人(P<0.01);三个证型组间外周血象无统计学意义;肝肾阴虚组与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三型sFas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sFas含量从高至低依次为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肝肾阴虚组.结论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与外周血象无关,与血清sFas含量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多从围绝经期激素水平下降、骨量减少开始,而女性在围绝经期最典型的症状是潮热、潮红、盗汗、心烦、失眠、经量及经期异常等绝经综合征症状,中医辨证上多属肝肾阴虚。骨质疏松的发生在祖国传统医学的认识中多是由于"肾气热"引起,其发生以肾虚为本,与肝脾相关,以痰瘀为病理产物并影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展。而临床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性,绝经时间较短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肝肾阴虚型比例较高,而绝经时间较长的则是脾肾阳虚型、肾虚血瘀型比例较高。肝肾阴虚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最初环节,并与其他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