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丹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4):1705-1707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器与一次性吸痰管的吸痰效果。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择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脏外科ICU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使用密闭式吸痰器,对照组使用一次性吸痰管,由护士随机对两组患者进行吸痰操作,从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期间的平均每次吸痰时间、平均吸痰间隔时间、氧分压和脉氧饱和度均值、经人工气道吸痰费用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每次吸痰时间、平均吸痰间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氧分压和脉氧饱和度均值、经人工气道吸痰费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密闭式吸痰器的临床吸痰效果优于一次性吸痰管,增加了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期间的氧储备,提高了护士吸痰操作的主动性,减轻了护理工作量,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的有效深度。方法将在ICU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24 h的4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吸组(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1 cm)和深吸组(吸痰管深入至遇阻力后上提1 cm,吸引前测量并标记好所需深度),对比两组吸痰前后HR、SBP及RR、VT参数的变化,吸痰间隔时间、日吸痰次数、痰鸣音的改善情况,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HR、SBP变化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RR的变化值、VT增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浅吸组相比,深吸组的吸痰间隔时间较长,日吸痰次数较少,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深吸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高于浅吸组,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行密闭式吸痰时,浅部吸痰法可以降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幅度,还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刘妍  何立平 《护理研究》2006,20(18):1619-1620
[目的]观察密闭式吸痰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作用及密闭式吸痰管使用时间对VAP发生的影响。[方法]将收入ICU的有创机械通气经口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超过48h的病人入选,共80例,其中67例完成。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接受开放式吸痰的为A组,接受密闭式吸痰吸痰管24h更换为B组,接受密闭式吸痰吸痰管48h更换为C组,比较发生VAP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A组与C组VAP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密闭式吸痰24h与48h更换吸痰管VAP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机械通气的病人中,采用密闭式吸痰管是有效地预防VAP的措施之一,且密闭式吸痰管更换时间可达48h,较24h更换者降低了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4.
《天津护理》2009,17(5):291-291
【用物准备】 密闭式吸痰管(见图1)、一次性输液器、无菌生理盐水袋/瓶、吸引器。  相似文献   

5.
密闭式吸痰研究进展   总被引:35,自引:9,他引:35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有创机械通气时,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会厌失去作用,咳嗽反射减弱,再加上镇静剂、肌松剂的应用,患者气道反射性保护减弱,咳嗽反射减弱或完全被抑制,痰液难以排出,易发生肺不张及肺部感染,严重者甚至造成气道堵塞而危及生命。气道管理是降低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适当肺泡通气、氧合作用及气体交换功能的关键[1],而排痰是气道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2]。常规吸痰方式为开放式,由于需要断开与呼吸机连接,除操作复杂外,不能够维持有效通气和氧合,增加了交叉感染机会,近年发展了密闭式吸痰,…  相似文献   

6.
密闭式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观察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妍  何立平 《护理研究》2006,20(6):1619-1620
[目的]观察密闭式吸痰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作用及密闭式吸痰管使用时间对VAP发生的影响。[方法]将收入ICU的有创机械通气经口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超过48h的病人入选,共80例,其中67例完成。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接受开放式吸痰的为A组,接受密闭式吸痰吸痰管24h更换为B组,接受密闭式吸痰吸痰管48h更换为C组,比较发生VAP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A组与C组VAP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密闭式吸痰24h与48h更换吸痰管VAP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机械通气的病人中,采用密闭式吸痰管是有效地预防VAP的措施之一,且密闭式吸痰管更换时间可达48h,较24h更换者降低了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7.
密闭式吸痰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在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7年第1期)、PubMed(1980~2007)、CBM(1980~2007)及CNKI(1980~2007)。手工检索《中华护理杂志》等,收集密闭式吸痰对比开放式吸痰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8软件。结果共纳入5个RCT,包括73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3,95%CI(0.50,1.37)],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5,95%CI(0.85,1.31)]。两种疗法形成总菌落数[RR=1.43,95%CI(0.80,2.53)]、SPP菌落数(不动杆菌属)[RR=2.87,95%CI(0.94,8.74)]和PSE菌落数(铜绿假单胞菌)[RR=1.46,95%CI(0.76,2.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6;P=0.55)。结论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比较,两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死率、总菌落数、SPP和PSE菌落数量、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均无差异。因本系统评价存在统计学效能的问题和研究中干预措施不尽相同,结论有待进一步确认,我们尚需更多设计严格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相似文献   

8.
对开放式与密闭式吸痰方法在吸痰过程中对患者的呼吸功能、氧合、血流动力学、分泌物的清除效果、以及对护士工作效率、护理成本、医院感染的不同作用和影响进行综述,以便找出最恰当科学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9.
不同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病人吸痰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雅丽 《家庭护士》2009,7(10):862-863
[目的]对比观察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ICU机械通气病人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方法,B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方法,观察两组病人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及痰液喷出情况等.[结果]吸痰后B组SpO2恢复时间较快;B组呼吸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及痰液喷出情况少于A组(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方法为适宜于机械通气病人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密闭式吸痰法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比对研究方法,观察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病人实施密闭式吸痰法的优势,并与传统吸痰法进行比较。结果用密闭式吸痰法的40例病人,在观察期间发生3例肺部感染,且感染均发生在1周后。用传统吸痰法的40例病人,在同期内发生15例肺部感染,且1周内即发生6例。结论机械通气病人采用密闭式吸痰法,发生肺部感染者明显低于传统吸痰法组,具有明显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密闭式吸痰法时不同吸痰深度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同期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20例,A组行密闭式吸痰配合浅吸痰,B组行密闭式吸痰配合深吸痰,C组接受密闭式吸痰配合改良吸痰法.结果 A组VAP发生率为50%,显著高于B组25%、C组20%,P<0.05;B组患VAP的时间为行机械通气后(5.15±1.35)d与A组患VAP的时间比较,P<0.05;C组发生VAP的时间为行机械通气后(8.20±2.26)d,与A、B组发生VAP的时间比较,P<0.05;各组发生VAP患者中,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值于插管后第5天开始A、B组明显高于C组,至第7天C组分值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密闭式吸痰法配合改良可以减少VAP的发生,且使发生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13.
传统吸痰法与密闭式吸痰方式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前临床常采用开放式吸痰方法 ,即每次吸痰过程中都需要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 ,中断机械通气并使患者气道与大气相通 ,同时吸痰管也需要暴露在大气中进行操作 ,因此 ,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缺氧和交互感染。为克服这些缺点 ,我们引进了密闭式吸痰装置 ,并在临床工作中使用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 2 0 0 3年 1~ 6月我院ICU行机械通气患者 70例 ,男 4 8例 ,女 2 2例 ,平均年龄 (5 8± 6 )岁。1.2 材料。对照组采用临床传统使用的橡胶吸痰管 ,实验组采用意大利MALLINCKRODTDAR公司生产的密闭式吸痰…  相似文献   

14.
密闭式吸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田永明  曾利辉  廖燕 《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1):1037-1039
气管内吸痰是呼吸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及时吸出,以维持呼吸道通畅,对维持通气功能,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等具有重要意义。较早的气管内吸痰采用开放式吸痰法,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此方法易造成呼吸机治疗中断、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等问题[1,2]。为解决以上问题,密闭式吸痰系统在20世纪80年代研发成功并开始在临床上使用,因其具有不中断呼吸机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和污染环境,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等优点而逐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临床上对气管内密闭吸痰的研究已经历了20多年,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综合性医院儿科缓冲病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经验,为综合性医院儿科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及医院防控工作实际,从病区改造、感染防控、医务人员、患儿及陪护家长防控知识培训、流行病学筛查、人文关怀以及物质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结果 2020年2月25日—3月25日儿科缓冲病区医务人员防控知识掌握达标率100%,患儿及陪护家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培训率达100%,手卫生落实率100%,患儿口罩佩戴率由85.7%提高至95.2%,口罩佩戴正确率由76.2%提高至100%,流行病学筛查率、环境物品消毒率均为100%,医务人员、患儿及陪护家长均无感染。结论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启用新入院患儿缓冲病区,降低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风险,保障了患儿、陪护家长及医务人员的安全,缓冲病区是医院疫情防控期间的重要关口,在特殊时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蕾 《上海护理》2021,21(7):62-64
文章从密闭式吸痰的概述及使用方法、对患者及医院感染的影响,以及具体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总结了密闭式吸痰的临床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临床密闭式吸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琦蔚  张娴 《上海护理》2009,9(6):64-67
人工气道内吸痰是呼吸道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也是在临床中遇到的最多的一项护理操作。其主要目的就是将气道内的分泌物及时吸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以维持患者的通气功能,在预防肺部并发症中起到重要作用。临床中主要采用一次性吸痰管进行开放式吸痰(openendotrachealsuctioning,OES),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往往需要脱开呼吸机,患者出现氧饱和度(SaO2)、心率的变化,痰液溅出容易造成管路的污染导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医护受到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机械通气是一种呼吸支持技术,目前普遍应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麻醉及外科手术后的呼吸支持治疗[1]。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至关重要,而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最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将气道内的分泌物及时吸出,保持呼吸道通畅,以维持患者的通气功能,在预防肺部并发症中起到重要作用[2]。临床上主要的吸痰方式最常见的为开放式、密闭式吸痰以及新研究提出的半开放式吸痰,3种吸痰方式各有优势,本研究就此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吸痰装置对心外科术后感染预防和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外科术后行机械通气患者159例,随机分为密闭式吸痰组77例和开放式吸痰组82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第1,2,3 d的白细胞计数,ICU期间痰培养阳性率及带管时间。结果:密闭式吸痰组与开放式吸痰组在术后当天和第1 d的白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别(P>0.05),而密闭式吸痰组术后第2,3 d白细胞计数高于开放式吸痰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密闭式吸痰组痰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开放式吸痰组,带管时间长于开放式吸痰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开放式吸痰装置发生感染率较低,更适合心外科术后短期带管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本院面临的护理管理应急问题及对策,总结经验。方法 收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本院临床护理管理存在的共性问题,运用危机护理中3S系统框架分析问题,探讨护理应急管理对策。结果 疫情期间的护理管理问题,包括护理人力资源受到冲击,防护物资资源稀缺,非隔离病区护理工作方式的挑战。对策有:建立应急机动护理人力资源队伍,应急培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提供心理支持缓解护士心理压力;制定护理防护用品的应急预案,建立救援防护物资管理专账;设立综合缓冲区,改进非隔离病区护理工作方式。结论 通过优化整合人力资源,科学协调防控用品,改进工作流程,增强了应急情况下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信息,提升了护理团队综合应急素质和水平,保证了防疫救治工作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