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胰腺导管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根治术后病理确诊为胰腺导管腺癌的Ⅰ期、Ⅱ期患者共43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 43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11个月,1、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8.8%和11.6%。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发生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血清CA125水平、血清CEA水平、脉管侵犯是影响根治术后患者总体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TNM分期、CEA水平是影响根治术后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早期胰腺导管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胰体尾部导管腺癌、TNM分期Ⅱ期、CEA高表达是影响根治术后患者总生存率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2.
3.
胰腺癌是一种起病隐匿、发展迅速、治疗效果和预后都极差的恶性肿瘤。数十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不断发展,使处于围手术期的胰腺癌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下降显著,但其远期预后仍无确切改善。不少患者因延误诊断而丧失最为有效的手术治疗机会。本文就当前诊断胰腺癌所广泛运用的各种手段进行归纳,并总结出实现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应具有的现实思路。本文结合新近发现的早期胰腺癌特异性基因、分子标志物,对如何实现胰腺导管腺癌的早期诊断进行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实体肿瘤,具有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多种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近年来,虽然PDAC在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PDAC患者的远期生存仍不理想.据201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统计,胰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七大原因,我国的发病率也正在逐年上升,其疾病负担不断... 相似文献
5.
6.
胰腺癌动物模型是胰腺癌实验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理想的胰腺癌动物模型将为研究者们探索胰腺癌发病机制提供有效工具,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胰腺导管腺癌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分析了不同模型的优缺点并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51例胰腺导管腺癌(ductal adenocarcinoma of pancreas, DACP)病例的影像学误诊原因。方法:误诊病例中男13人,女38人,年龄37岁—79岁。所有患者均经过CT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并经手术证实为DACP。将影像资料和报告与其病理检查进行逐一对照,总结误诊原因。结果:20例低分化的DACP完全无囊性成分,因增强后无明显强化被误诊为“胰腺囊性肿瘤”或“胰腺囊肿”;16例DACP伴发假性囊肿因肿瘤被囊肿掩盖而被误诊为“胰腺炎伴假性囊肿”;15例DACP伴发阻塞性胰腺炎因肿瘤体积小且被炎症表现掩盖而被误诊为“局灶性胰腺炎”。所有病例均有边缘不清晰的无强化或轻度强化肿块(100%);43例(84%)出现上游主胰管扩张并至肿瘤处“截断”征象;胆总管扩张至胰腺段“截断”征象在肿瘤位于胰头的病例中占100%。结论:掌握DACP病理组织学特点以及理解其易引起继发性改变的特性有助于避免影像学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泌磷蛋白1 (SPP1)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基因表达谱动态分析(GEPIA)数据库,挖掘分析胰腺导管腺癌中SPP1的表达情况,并应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进行生存分析,通过DAVID及STRING在线分析SPP1可能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胰腺导管腺癌和39例正常胰腺导管组织中SPP1的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GEPIA及GEO数据库中与正常对照组织比较,胰腺导管腺癌中SPP1呈现高表达(P <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PP1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胰腺导管组织(P <0.01),并且与胰腺导管腺癌的分化程度相关(P <0.05),组织分化程度越低,SPP1阳性表达率越高(r=0.338,P <0.05)。Kaplan-Meier Plotter及GEPIA数据库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SPP1低表达患者比较,SPP1高表达胰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和肿块型胰腺炎的CT特征.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腺癌的患者22例和肿块型胰腺炎的患者24例,对其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导管癌比较,CT征象中沿主胰管走向分布钙化灶(40.0%、0%)、肝转移(0%、25.0%)、腹部淋巴结肿大(0%、33.3%)、胰周大血管包埋包绕侵袭(0%、50.0%)、腹膜后直接侵犯(0%、50.0%)、胆管与胰管均扩张(13.6%、41.7%)、胆总管下段扩张呈现出突然狭窄截断(18.2%、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胰腺导管腺癌和肿块型胰腺炎的CT征象合其临床表现、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等,能进行准确、有效地诊断与鉴别诊断,但CT表现无异常的患者不能完全排除存在胰腺癌的可能,需要进一步结合临床确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表现联合临床征象及实验室指标对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45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磁共振及临床资料,统计多个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及MRI征象对病人生存时间的影响,使用cox回归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手术或保守治疗、淋巴结转移及邻近其它器官侵犯及转移对于病人生存时间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指标、实验室检查联合MRI检查能够预测胰腺导管腺癌病人的生存时间,结合临床病史资料,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更加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SPD)对胰头导管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提取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2004至2009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且病理证实为胰头导管腺癌的32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PPD446例,SPD2805例。比较PPPD与SPD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PPPD与SPD患者在性别、年龄、种族、分化程度、肿瘤大小、侵袭范围、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检出数、TNM分期、30d病死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251例患者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0.67、0.24和0.14,生存期为18.8(35.0,10.0)个月。PPPD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0.69、0.26和0.16,生存期为19.5(37.0,10.0)个月;SPD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0.67、0.23和0.14,生存期为18.7(35.0,10.0)个月。PPPD与SPD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侵袭范围、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检出数、TNM分期均是胰头导管腺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而手术方式、种族与预后无关(P>0.05)。在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检出数、TNM分期的亚组中,PPPD组与SPD组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侵袭范围的亚组中,当有远处侵犯或转移时,PPPD组生存期长于SPD组(P<0.05)。结论PPPD手术切除范围较小,其总体生存率与SPD相似;当有远处侵犯及转移时,行PPPD的患者生存期长于行SPD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微小RNA (miRNA)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RNA分子,长度19~ 24个核苷酸,作为转录后调节分子发挥作用.多种肿瘤中都存在miRNA表达谱的改变,差异表达的miRNA发挥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胰腺导管腺癌miRNA表达谱的研究及其靶基因的探索有助于了解胰腺导管腺癌的发病机制,同时miRNA表达谱是胰腺导管腺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潜在的肿瘤标志物.本文总结了近年已知miRNA在胰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miRNA在胰腺导管腺癌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胰腺癌(PAAD)中存在的差异RNA剪接模式,分析可变剪切(AS)事件与胰腺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自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下载RNA-seq数据、临床数据资料,提取剪接因子(SF)表达量;采用TCGA SpliceSeq工具下载提取AS事件数据,评估7种可变剪切类型在胰腺癌病例中的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分析及Cox回归分析评估AS事件风险值和生存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并探索PAA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Cytoscape构建基于生存相关的AS事件与SF的调控关系网络。结果PAAD中与生存相关的AS事件以外显子跳跃(ES)类型多见,外显子互斥(ME)类型较少;各亚型AS事件对生存影响不同,低风险组的预后较好,且风险值可作为PAAD独立预后因素(P<0.01,AUC=0.765)。剪接网络提示PAAD患者中剪接因子的表达与AS事件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AS事件风险值可作为PAAD的独立预后因子,且SF对AS事件的调控呈多样性,SF可能会作为PAAD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4.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TRT)和射频消融在内的局部治疗可能成为不可手术切除的PDAC患者的新选择。由于PDAC的单独免疫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局部治疗可以改变肿瘤局部及远处转移灶的免疫微环境,并增加免疫治疗敏感性。可以预期,局部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可能提高疗效。本文主要介绍PDAC局部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机制及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胰腺导管腺癌样本进行基因分析,筛选与胰腺导管腺癌相关的microRNA(miRNA),并初步分析目标miRNA与胰腺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海南省中医院住院的胰腺导管癌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血清标本19份,健康体检人群的外周静脉血血清标本21份作为非胰腺导管癌对照组。利用GCBI(Gene-Cloud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数据平台筛选与胰腺导管腺癌样本有关的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筛选出的基因作为研究对象,用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该基因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通过改变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观察其与TGF-β1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miRNA-21为胰腺导管癌相关基因。MiRNA-21在胰腺导管腺癌患者体内高表达。在miRNA-21过表达的PANC-1细胞中,TGF-β1表达受到抑制;但当miRNA-21的表达受到抑制时,TGF-β1的表达明显上升。结论:MiRNA-21在胰腺导管腺癌患者体内高表达,可调控TGF-β1的表达,从而参与胰腺导管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免疫检查点阻断(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的单药治疗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中未见成效,采取合理的联合疗法是克服PDAC ICB抵抗的有效策略。目前为克服PDAC ICB耐药的联合手段主要包括增强PDAC表面的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或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Ⅰ,MHC-Ⅰ);靶向免疫细胞中发挥抑制功能的关键效应因子,改善PDAC的免疫抑制微环境;联合能量消融、光动力疗法、纳米材料包裹等手段促进肿瘤相关抗原的释放,刺激免疫激活。本综述旨在对近年PDAC中发现的ICB耐药靶标和新兴手段进行梳理,为克服PDAC ICB耐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碘-125粒子条腔内近程放射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导管腺癌伴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收治的17例局部进展期(4例为T4N0M0,13例为T4N1M0)胰腺导管腺癌伴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碘-125粒子条腔内近程放射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变化。碘-125粒子条放射剂量由碘-125粒子条放射区域分布计算软件(0.1版,复旦大学影像研究所)根据美国医学物理协会TG43U1近程放射公式计算。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无梗阻生存期和累计生存期。术后并发症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4.0版评估。结果 碘-125粒子条累计剂量(r=5 mm,240天)为164.19~170.05 Gy,平均为167.38Gy。平均、中位无梗阻生存期分别为(9.62±1.47)个月(95%CI:6.73~12.50)和(7.26±1.71)个月(95%CI:3.90~10.62),平均、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9.89±1.59)个月(95%CI:6.78~13.00)和(7.26±1.71)个月(95%CI:3.90~10.62)。患者术前、术后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中2例患者发生3级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4级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支架再狭窄(5.9%)。结论 碘-125粒子条腔内近程放射治疗是局部进展期胰腺导管腺癌伴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胰腺肿瘤局部切除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局部切除术在胰腺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6年1月至2007年6月实施的17例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与手术过程.结果 肿瘤位于胰头9例、胰体7例、胰尾1例.肿瘤直径1.5~8.0 cm,平均3.6 cm,其中直径>4 cm者8例.术后病理无功能胰岛细胞瘤8例,实性假乳头状瘤5例,神经鞘瘤1例,囊肿1例,间质瘤1例,低度恶性囊实性肿瘤1例.术后胰漏发生率41.2%,无手术死亡病例.无继发糖尿病、脂肪泻等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无肿瘤复发.结论 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可以应用于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可有效保留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但胰漏的发生率较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87例,根据WHO标准规定对患者进行免疫学分型,对患者术后随访3年。观察各型患者治疗后的肿瘤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率及3年内的生存率情况。结果Luminal A型患者在3年内的生存率最高,为86.96%,Triple-Negative型的生存率最低,为60.00%;Triple-Negative型淋巴结复发、转移时间及淋巴结复发、转移率较其他三类分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与预后关系密切,且分型不同预后情况不同,其中LuminalA型预后最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