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接受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0%(1/40)]低于对照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小切口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可有效缩短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及引流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杨民坤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6):1036-1038
目的研究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巩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294例,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并发症。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38%)低于对照组(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济源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94例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接受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接受前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统计手术前、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外侧入路与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均能显著改善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缩短手术用时及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殷鹏  侯春风  刘雪莲  焦兆德 《医学综述》2012,18(16):2726-2727
目的探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标准切口治疗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本院骨外科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8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行后外侧标准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分别比较两种术式的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关节功能改良率。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后外侧小切口术比较安全,且近期疗效优于后外侧标准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2012年间我院收治的6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2例行标准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对照组,34例行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观察组,对2组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的优良率等均优于对照组患者,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切口更小,手术更为安全,近期疗效更优,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前路小切口在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本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4例,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后路切口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前路小切口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但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方面,术前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5 d以及1月,实验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应用前路小切口治疗,可显著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改善髋关节功能,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6例,随机均分为2组(n=23),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切口治疗,观察组采用外侧小切口改良Harding入路治疗,分析2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摄X片,比较2组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及下地时间和外展肌肌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X片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下地时间平均为(3.4±0.8)d,对照组为(6.9±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外展肌肌力(Ⅴ级)显著高于对照组(Ⅳ级)(P<0.05).结论 外侧小切口改良Harding入路可有效缩短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地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安装合适的假体位置,并提高术后外展肌力.  相似文献   

8.
陈庆槐 《当代医学》2013,(32):35-36
目的研究高龄股骨颈骨折应用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7月-2012年7月1收治的5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5例观察组和25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应用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实施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髋关节置换术实施治疗。根据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应用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实施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创伤少、切口小、恢复迅速、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MIS-THA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共58例,与行常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组的52例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比较,评估手术效果和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MIS—THA组与常规THA组在术前诊断、年龄、体重、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合并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2组在失血量(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总输血量、切口长度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2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特点,可获得与常规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适合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在临床中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人民医院骨科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6例,将其随机均分为微创组与常规组.微创组行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常规组行传统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消耗时间相似,微创组患者手术切口明显小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常规组,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结论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后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00例,采取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后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优良率96%(48/50),对照组为92.0%(46/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未出现髋臼侧假体松动、假体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00%(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效果优于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施能槐  朱展标 《微创医学》2012,7(4):390-392
目的比较小切口与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行单侧全髋置换术治疗患者49例,其中25例患者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24例患者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髋关节Harris评分、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止痛药用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等。结果小切口组切口长度为(10.49±1.36)cm,常规组为(17.27±1.46)cm;手术时间小切口组为(117.80±15.89)min,常规组为(94.79±13.79)min;术后曲马多用量小切口组为(0.78±0.42)g,常规组为(1.14±0.39)g;小切口组术后24 h引流量为(265.84±67.34)mL,常规组为(311.50±86.38)mL;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小切口组为(89.44±5.75)分,常规组为(85.67±6.29)分,以上各指标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术中失血量为(193.24±60.1)mL,常规组为(215.21±52.32)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的手术入路,但是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并且对技术水平有一定要求。  相似文献   

13.
胡军祖 《华夏医学》2007,20(2):406-408
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切口一般小于10cm,通常有前路、后路、外侧入路和双小切口入路。与传统切口手术相比,不影响假体的安放,不会提高脱位的发生率,对肌肉和肌腱等软组织损伤小,减少疼痛和出血量,可以早期活动,切口外形美观,患者易于接受,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黄泽奇 《中外医疗》2012,31(14):56-56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改良外侧斜行入路,对手术疗效及可行性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切口长度为8~10 cm,术中出血量为(170~420)mL,平均为(320.6±54.4)mL,术后引流量为(110~310)mL,平均为(207.4±34.8)mL,患者平均下床时间为3~9d,平均(6.2±4.4)d,Harris评分从(41.3±5.7)分提升到(90.5±8.9)分。结论改良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关节功能好等优点,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直接前方入路与标准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在夏邑县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前方入路组(直接前方入路)与外侧入路组(标准外侧入路),各40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与髋关节功能。结果前方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第1天引流量均少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假体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段,前方入路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经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利于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47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患者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4.7±13.2)分,手术后随访Harris评分为(94.7±17.8)分,手术前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O1),手术总有效率为95.7%.结论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行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行后外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出血量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髋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髋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6.08%(49/51),高于对照组的80.39%(41/51)(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2%,低于对照组的13.73%(P<0.05)。结论:与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更佳,可减少手术时长,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臀大肌入路小切口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THA手术的7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臀大肌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疼痛程度(VAS评分法)、术后1、4、6周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显性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1 d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4、6周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有1例(2.63%)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大肌入路小切口THA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切口,患者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较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漯河市中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并统计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优良率为65.0%,观察组优良率为91.7%;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效果显著,能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方红亮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0):104-105
目的:探讨改良式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和改良式Watson-Jones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濮阳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4例髋关节疾病患者,根据知情同意权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实施改良式Watson-Jones入路,对照组实施改良式后外侧小切口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随访1 a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式WatsonJones入路手术损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切口长度短,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6个月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感染、血管神经损伤、下肢静脉血栓、髋关节脱位、假体下沉等并发症情况。结论:改良式Watson-Jones入路和改良式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取得满意的效果,但观察组Watson-Jones入路术后近期效果优于对照组,明显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