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黄疸换血疗法对新生儿内环境的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6,37(2):136-140
目的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黄疸患儿行换血前后血常规和血液生物化学等指标的变化,为提高临床换血的安全性提供借鉴与帮助。方法 选取1996至2013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并进行换血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资料换血前后血常规及血液生物化学结果。对换血前后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自1996至201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共收治换血患者111例,对85例资料完整的换血病例进行资料分析,在85例换血患儿中,新生儿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81例(95.3%),其中Rh系统血型不合溶血病71例(87.7%),ABO系统血型不合溶血病9例(11.1%),Rh合并ABO系统血型不合溶血病1例(1.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G6PD)共1例,占1.2%;不明原因的高胆红素血症共3例,占3.5%。经换血治疗后,总胆红素换出率为48.0%,间接胆红素换出率为47.8%。换血后血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bilirubin/albumin,B/A)较换血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儿换血前后小时胆红素进行分析,换血前小时胆红素均位于高危区域内。换血后,低危区33例(38.8%),低中危区22例(25.9%),高中危区16例(18.8%),仍位于高危区域14例(16.5%)。本研究中,换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共77例,占90.6%。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糖症61例(79.2%)、低钙血症46例(59.7%)及低钾血症33例(42.9%),血小板减少症28例(36.4%)及代谢性酸中毒15例(19.5%)发生率也较高。结论 换血疗法对治疗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肯定,能有效地换出血中大量胆红素,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同时,因为换血疗法对血液内环境的变化有影响,换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应严格控制换血指征,换血后需严密监测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症黄疸的疗效。方法重症黄疸患儿13例采用双通道同步换血疗法治疗。结果患儿换血后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P〈0.01);换血前后及术中电解质、血气分析及生命体征平稳。结论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症黄疸快速、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换血治疗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对32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 并检测换血前后患儿血清中的生化、血常规以及动脉血气指标。结果:换血治疗后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显著降低(P<0.01);白细胞和血小板亦均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显著升高(P<0.01);血钾、血钠、血氯、血钙、pH和碱剩余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后胆红素显著性降低, 但同时对白细胞、血小板、血糖等血液指标有较大的影响, 故术中、术后应及时检测生化和血常规, 以防电解质紊乱和出血、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换血疗法在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换血疗法已广泛用于新生儿急危重症病例,我们以此治疗具核黄疸危险的高胆血症22例,全血存活,严重败血症3例,存活2例,死亡1例,多血症2例也避免了神经症状,换血疗法有广阔前景,应大力推广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黄疸的疗效。方法对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的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或胆红素脑病前期的35例患儿采用留置针穿刺,外周静脉输血,桡动脉抽血,同步进出速度180ml/小时,配血量160~180ml/kg(其中10~15ml/kg为换血后输血用),换血前后监测胆红素、电解质、血常规、血培养、血气、乙肝抗体、丙肝抗体、梅毒及艾滋病抗体。结果换血后比换血前胆红素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换血前后电解质钾、钙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气分析及血色素无显著性差异,换血前后均无乙肝抗体、丙肝抗体、梅毒及艾滋病抗体检出。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黄疸,简单、易行、疗效可靠,无明显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换血治疗前后血常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临床用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溶血症、败血症时血常规的改变及变化的规律。方法 回顾分析经换血治疗的38例患儿的换血原因,对换血前后血常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8例患儿中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的16例,占42%,换血前后比较,红细胞(RBC)升高,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Plt)均下降;因溶血症换血的14例,占37%,换血前后比较,RBC、血红蛋白(Hb)均升高,WBC,Plt均下降;因败血症换血的8例,占21%,换血前后比较,WBC下降。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新生儿换血前后血常规,发现当中某些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而且各病因之间的这些指标变化既有共同点,亦有不同点,这对于分析不同病因换血的血常规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亦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换血疗法在临床的应用(附27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生儿换血疗法已广泛用于新生儿急危重症病例,我们以此治疗具核黄疸危险的高胆血症22例,全血存活;严重败血症3例,存活2例,死亡1例;多血症2例也避免了神经症状。换血疗法有广阔前景,应大力推广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换血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血是治疗早期新生儿重症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最迅速而有效的方法 ,过去采用脐静脉换血或脐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近年 ,采用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的Wiener氏法 ,操作简化 ,效率高。我院自 1 998年来对 5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尝试采用外周静脉同步换血 ,同样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 5例均为重症新生儿黄疸男婴。出生体重 2 5 0 0~ 3 80 0克 ,换血日龄 2~ 7天。ABO血型不合 2例 ,Rh溶血病 (抗D) 1例 ,新生儿高粘滞度血症 2例。换血指征为 :①血清总胆红素经处理仍大于 3 42 μmol/L ,主要为未结合胆红素 ;②有早… 相似文献
10.
改良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血红蛋白、电解质的变化。方法:对30例患者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监测换血前后胆红素、电解质、血常规,并进行比较。结果:换血前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换出率分别为53.36%、51.51%,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红蛋白换血后较换血前显著升高(P<0.01),血钾、钠、钙无明显变化。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简单、易行、疗效可靠、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12.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部分换血疗法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萍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12(1):102-102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是指出生 2周内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异常增加所引起的疾病[1] 。近年我院采用部分换血疗法 (亦即抽出部分血液并同时输入等量血浆 )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 1997年 3月~ 2 0 0 1年 4月期间我们护理红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997年 3月~ 2 0 0 1年 4月 ,我院新生儿病房共收治红细胞增多症患儿 7名。其中男 4名 ,女 3名 ;平均日龄 1.5天。平均住院 12天 ,均痊愈出院。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发红 5例 ,面红 2例 ,气促、唇绀 3例 ,心率快 3例 ,烦躁、嗜睡各 1例 ,黄疸 5例。根据临… 相似文献
13.
黄疸是新生儿早期最常见的症状,健康足月儿均可发生,临床上多采用药物疗法、光照疗法及换血疗法等进行预防和治疗。我院2007年1月—2008年3月对新生儿实施游泳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输液泵全自动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黄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0例重度黄疸新生儿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下,外周静脉输血,速度2~3 mL/(kg.min),外周动脉抽血,均采用留置针头连接输液泵,抽血速度加上肝素生理盐水输液泵速度为排血速度,换血前后行血常规、血生化、血糖及血培养检查。结果30例患儿换血前平均总胆红素(469.33±52.45)μmol/L,换血后(226.67±35.36)μmol/L(P<0.01),换出率是51.75%,平均换血量162 mL/kg,迅速改善了内环境。结论应用输液泵全自动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黄疸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方法简单、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亳州市人民医院采取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度黄疸的效果及作用,以及采用本方法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对41例重症黄疸患儿行换血治疗,监测换血前后血常规、血凝分析、电解质及肝功能等常用指标的变化。结果 换血治疗前后血总胆红素水平平均下降54.3%,间接胆红素水平下降56.8%,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相对平稳,血常规中血小板、血凝分析、电解质、血糖有一定变化,无不良反应发生,换血前后胆红素变化、血小板计数、血钾及血凝分析中APTT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是抢救新生儿重症黄疸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采用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我院新生儿科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患儿共40例,应用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治疗,回顾相关资料。结果换血前后患儿血糖、血钠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血钙浓度、血钾浓度换血后呈下降表现,但仍属正常水平(P〈0.05)。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呈下降表现(P〈0.05)。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采用动静脉双管同步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显著改善了患儿临床症状,确保了救护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外周换血疗法在新生儿科临床应用.方法:12例换血疗法进行分析.结果:换血前后总胆红素均明显下降.结论:外周换血疗法是抢救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溶血症的外周动静脉换血疗法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溶血病是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 ,严重患儿可以出现重度黄疸、贫血及胆红素脑病甚至死亡。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在 2 0 0 1年 1月~ 8月间 ,应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中男 11例 ,女 4例 ,入院日龄 5h~8122 4天。其中胎龄 <3 7周 4例 ,≥ 3 7周 11例 ;体重 <2 5 0 0g 6例 ,≥ 2 5 0 0g 9例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13例 ,合并G -6-PD缺陷症 6例 ;Rh血型不合 2例。1.2 诊断标准 临床有黄疸、贫血和溶血症状 ,母婴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有换血指征的1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周围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进行治疗,了解外周动静脉换血疗法的优点,探讨预防和护理并发症的方法。方法选择易于穿刺且易固定的周围动脉(如颞动脉、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用于放血;2路周围静脉,分别用于输血和换血过程中输入药物,均采用输液泵控制速度形成封闭回路。结果换血过程顺利,平均换血时间150min,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明显下降,总胆红素换出率46%。结论输液泵控制周围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方法简单、实用,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脂血对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指标的影响。方法:将体检中心收集的40例健康体检者的无溶血、黄疸、脂血标本均分为4管,作为A、B、C、D四组,A组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B、C、D三组分别以1 000 r/min速率离心10 min,B组吸出上层血浆5μl,并加入同等剂量的脂肪乳剂,C组吸出上层血浆10μl,并加入10μl脂肪乳剂,D组吸出上层血浆50μl,加50μl脂肪乳剂。并测定每组三酰甘油水平,按脂血水平分级,并测定每组血常规指标,对A组进行对照。结果:轻度脂血组血常规指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与加脂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脂血组MCH与MCHC分别为(30.64±1.72)pg、(340.06±10.00)g/L,显著高于对照B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脂血组Hb、MCH与MCHC分别为(137.03±20.01)g/L、(33.46±2.62)pg、(383.03±7.00)g/L,与加脂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避免脂血对血液分析仪检测患者血常规指标的影响,若放置后血浆标本有乳白色浑浊表现,或血涂片中提示沉溺在不着色脂肪球,必须确认其是否为脂血标本。并离心后去上层血浆,加入稀释液,混合均匀后作血常规测定,以降低脂血对标本测定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