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前消毒阴道对术后子宫内膜炎及腹部伤口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中日友好医院2014年6月~2016年5月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患者665例,所有患者在孕35~37周产检或早产入院时均予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在术前腹部皮肤消毒时同时予阴道碘伏消毒,对照组仅予腹部消毒。比较2组产妇术后子宫内膜炎发生率及腹部伤口感染率,并根据阴道细菌培养结果,比较特定阴道细菌阳性产妇术后子宫内膜炎及腹部伤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产妇子宫内膜炎发生率(6.6%)显著低于对照组(11.7%,P<0.05);胎膜早破患者中,研究组子宫内膜炎发生率(8.3%)显著低于对照组(22.6%,P<0.05)。对照组中1例B组链球菌阳性产妇,术后发展为严重感染;2例大肠埃希菌阳性者术后发展为子宫内膜炎。腹部切口感染2组间差异不显著(P=0.404)。结论:剖宫产术前消毒阴道可降低胎膜早破产妇术后子宫内膜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用碘伏液消毒阴道,术中取出胎儿娩出胎盘后术者换无菌手套,碘伏消毒宫腔对降低剖宫产术腹部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 2008~2009年胎膜已破和宫口已开者进行剖宫产手术的307例,随机分为两组,用同样切口做子宫下段剖宫产,观察组术前加用碘伏消毒阴道,术中取出胎儿娩出胎盘后术者换无菌手套,碘伏消毒宫腔。两组术中操作、缝线,术后处理相同,比较两组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率。结果对照组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率为39%,观察组为3%,两组感染率比较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剖宫产术前准备用碘伏消毒阴道且术中碘伏消毒宫腔对于降低腹部切口感染率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应当作为术前准备常规,此方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琳琳 《浙江医学》2015,37(6):481-483
目的 探讨碘伏术前消毒阴道、术中冲洗宫腔对产妇急诊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及子宫感染有无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2010 年3 月至2014 年6 月行急诊剖宫产术的产妇218例,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抗生素围术期用药(头孢唑啉钠针2.0g,术中断脐后及术后各1次,静脉滴注)。Ⅰ组(81 例)0.5%碘伏术前消毒阴道、术中冲洗宫腔;Ⅱ组(73 例)0.9%氯化钠溶液术中冲洗宫腔;Ⅲ组(64 例)不做上述处理,比较3 组产妇术后腹部切口及子宫感染发生率。结果 术后腹部切口感染:Ⅰ组3例,Ⅱ组2例,Ⅲ组4例;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子宫感染:Ⅰ组2 例,Ⅱ组4 例,Ⅲ组7 例;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组、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合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前提下,碘伏术前消毒阴道、术中冲洗宫腔可降低急诊剖宫产术后子宫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前0.1%碘伏液冲洗消毒阴道降低剖宫产术腹部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 前瞻我中心甲组(2003年1月~2005年5月)采用下腹横弧形或纵行切口施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57例和乙组(2005年6月~2007年12月)采用同样切口做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前加用0.1%碘伏液500mL冲洗消毒阴道300例,两组术中操作、缝线,术后处理相同,比较两组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率.结果 甲组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率为11.5%,乙组术前加用碘伏消毒阴道,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率降到2%,甲、乙两组感染率比较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χ2=22.19,P<0.01).结论 剖宫产术前准备用0.1%碘伏冲洗消毒阴道(或用其他粘膜消毒液)降低腹部切口感染率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应当作为术前准备常规,此方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娟 《右江医学》2012,40(2):211-2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选择633剖宫产终止妊娠患者进行手术切口感染跟踪调查,分析其感染因素。结果有阴道试产史的产妇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升高(P<0.01)。阴道试产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P<0.01)。结论阴道试产是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最常见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夏勤俭 《吉林医学》2014,(11):2391-2392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行剖宫产前碘伏消毒阴道对上行性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因胎膜早破行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185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95例,对照组90例,研究组术前30分钟内以碘伏纱布消毒阴道,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比较两组术后产褥感染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胎膜早破研究组产褥感染2例(2.19%),对照组9例(1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切口感染:研究组1例(1.05%),对照组6例(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膜早破剖宫产术前行碘伏消毒可降低上行性感染发生的风险,降低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聚维酮碘冲洗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将接受阑尾切除术的207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按术中是否采用聚维酮碘冲洗切口分为观察组(n=105)和对照组(n=102),所有患者接受同一手术医生、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及生理盐水冲洗,然后拭净切口;对照组患者术中仅拭净切口,未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冲洗。结果对照组102例患者中,切口感染16例,切口感染率为15.69%;观察组105例患者中,切口感染6例,切口感染率为5.71%。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局部红肿19例,其发生率为18.63%;观察组患者发生局部红肿8例,其发生率为7.62%,两组患者的局部红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聚维酮碘溶液冲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奥硝唑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2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剖宫产术中应用奥硝唑冲洗宫腔、腹腔术野对预防术后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8年1月1日-9月30日在该医院住院并采用剖宫产术的病人20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治疗组):110例,胎盘娩出后,用干纱布擦净宫腔内积血及胎膜,用浸有药液奥硝唑200 ml加适量生理盐水的纱布擦洗宫腔,然后用药液冲洗宫腔下段并保留之.缝合子宫肌层及浆膜层后,用奥硝唑冲洗腹腔,药液不必全部吸净,缝合腹膜后再冲洗腹壁切口,逐层缝合腹壁.B组(对照组):90例,术中清理腹腔残血后关腹.两组病人术中均采用林格氏液500 ml+缩宫素20 u静滴,缩宫素10 u麦氏管滴入.术后均采用5%葡萄糖500 ml+头孢曲松3.0 g静滴1次/d.益母草冲剂、新生化冲剂冲服1包/次,3次/d,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腹壁切口感染、宫腔感染、术后病率.结果 两组腹壁切口感染率、术后病率和宫腔感染率奥硝唑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奥硝唑冲洗宫腔腹壁切口可减少剖宫产后感染率,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术中应用甲硝唑冲洗宫腔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剖宫产术中应用硝唑液冲洗宫腔、术野在预防剖宫产术中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 胎盘取出,清理宫腔,探查宫腔后,应用0.5%甲硝唑液100ml冲洗宫腔,不必吸出药液,让其从阴道流出,缝合子宫肌层。如腹膜内剖宫产术,腹腔留0.5%甲硝唑液100ml;如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0.5%甲硝唑液冲洗术野。结果 用甲硝唑液冲洗宫腔、术野组与对照组比较,腹部切口感染率,宫腔感染率,术后病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术中应用甲硝唑液冲洗宫腔、术野可降低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行之有效预防剖宫产切口感染的方法。方法采用手术当日备皮与术前1日或数日备皮;胎膜早破、宫口已扩张,阴道炎、宫腔感染孕妇在术前行外阴阴道抹洗,术中0.5%灭滴灵擦洗宫腔与术前、术中不抹洗对比研究。结果剖宫产切口感染率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术前备皮后立即手术可减少较深皮肤层的细菌定植;术前外阴阴道抹洗,术中甲硝唑擦洗宫腔,清洗伤口可降低从生殖道逆行细菌,减少术中皮肤及组织污染,是降低切口感染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聚维酮碘在预防550例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聚维酮碘(povidone iodine)预防高危感染因素的剖宫产术后切口及宫腔感染的作用.方法 对550例具有高危感染因素的剖宫产患者应用聚维酮碘与甲硝唑组及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对比.结果 术后病率及术后5d内低热持续天数,聚维酮碘组与甲硝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5d内的平均体温变化聚维酮碘组与甲硝唑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白细胞总数大于20×109/L者明显少于甲硝唑组及对照组.从腹部切口感染情况看,聚维酮碘组无感染率(96%)明显高于甲硝唑组(71.1%)和对照组(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聚维酮碘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是经济、方便、有效的较好措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杨桂香 《河北医学》2013,(11):1639-1642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的12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其中78例孕妇的二次生产方式为剖宫产,将其视为观察组A(n=78),其余42例孕妇的二次生产方式为阴道分娩.将其视为观察组B(n=42);选择同时期的78例首次剖宫产孕妇作为对照组A(n=78),42例同期非疤痕子宫阴道分娩孕妇作为对照组B(n=42);对比分析观察组A、对照组A、观察组B、对照组B的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结果:12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中共有59例行阴道试产,其中成功42例(71.2%);再次剖宫产孕妇78例,手术率65.0%;在产后出血量、重度粘连、切口乙级愈合发生率方面,观察组A和对照组A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产后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A和观察组B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方面,观察组B和对照组B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并非剖宫产绝对指征,但是仍然以手术为主;符合试产条件下的阴道试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但是为了确保母婴平安,需要高度关注子宫破裂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叶茵 《当代医学》2009,15(12):46-47
目的探讨腹膜外剖宫产应用于试产失败患者的优越性与弊端。方法对2006年6月-2008年6月辽宁省葫芦岛市妇婴医院80例经阴道试产失败改行剖宫产的患者,将其分成两组.分别行腹膜外剖宫产、子宫下段剖宫产结束分娩。比较两组术后排气时间、肠胀气、肠麻痹、腹腔内感染发生率及胎儿娩出时间。结果腹膜外组在排气时间上短于子宫下段组,肠胀气、肠麻痹、腹腔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子宫下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外组在胎儿娩出时间上明显长于子宫下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外剖宫产在试产失败患者中应用具有肠功能恢复快,腹腔内感染少等优越性,值得采用,但应考虑胎儿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B超对阴道分娩及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宫腔及切口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临床疑有胎儿附属物残留及产后有发热、腹痛、阴道流血增多或时间延长的68例剖宫产术后及141例阴道分娩后子宫进行B超观察。结果:两组子宫复旧程度无差异,但高于同期子宫复旧标准;宫腔积血、产后感染剖宫产组高于阴道分娩组,而组织残留以阴道分娩组为高。对各型声像图特点进行了描述。结论:B型超声可辨别产后子宫复旧不良、宫腔积血、胎儿附属物残留及产后感染,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其效果的观察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4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子宫下段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共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腹部B超引导下清宫术,10例患者行MTX+腹部B超引导下清宫术,5例患者行阴道B超引导下抽吸减胎术+局部MTX注射术,3例患者直接B超下清宫,1例患者病灶切除+子宫修补,1例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所有病例均好转或痊愈出院。结论随着对切口妊娠的认识及超声技术的飞速发展,切口妊娠可以得到早期诊断。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明显降低了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4):67-70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子宫切口缝合方式与子宫下段肌层愈合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9月间我院收治的240例首次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的产妇,根据首次手术子宫切口肌层的缝合方式分为观察组(单层连续缝合)和对照组(单层连续缝合+平行褥式包埋)各120例,通过超声方式测量患者再次妊娠临产前的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再次剖宫产术中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盆腹腔粘连情况,对结果进行比较,并比较再次分娩选择阴道试产者的试产成功率。结果单层缝合组测得瘢痕处肌层厚度低于双层缝合组[(1.33±0.68)mm vs(1.89±0.71)mm],但对比瘢痕愈合情况、盆腔粘连率及再次妊娠阴道试产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中的意义。方法:对122例有剖宫产史的孕妇再次妊娠后35周起采用高频探头,观察子宫下段的厚度及结构(其中下段厚度≥3 mm 67例,<3 mm 55例);下段厚度≥3 mm孕妇中32例进行阴道试产;<3 mm适时行再次剖宫产术,于再次剖宫产术中对子宫下段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妊娠晚期瘢痕子宫孕妇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明显小于无瘢痕子宫孕妇(P<0.05);(2)高频超声显示子宫下段呈“鼠尾状”及“截断状”的病例,子宫不全破裂和瘢痕愈合不良的比例较“均匀一致”组高(χ2=27.99,P〈0.05);(3)瘢痕子宫下段厚度≥3 mm且超声呈“均匀一致”孕妇阴道试产率为47.76%,试产成功率为81.25%。结论:通过高频超声检查妊娠晚期瘢痕子宫下段肌层状态,为临床判断是否可以经阴道试产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第二次剖宫产术中徒手娩头的手法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556例行第二次剖宫产的术中和术后情况,对照组(n=280)采用传统的方法娩头,研究组(n=276)根据胎儿大小在子宫下段弧形剪开适当长度切口,左手或右手伸入羊膜腔内,将胎头旋转为左枕前或右枕前,退出宫腔,以手紧压子宫切口下缘,让胎头缓慢娩出子宫切口,再适当按压宫底,胎儿顺势依次滑脱娩出前或后肩。结果研究组的子宫切口延长、裂伤,宫颈、阴道、膀胱裂伤,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后出血(含宫缩乏力)、新生儿Apgar评分、手术历时及产后切口愈合无差异(P〉0.05)。结论行第二次剖宫产时,因子宫瘢痕挛缩、弹性差,切开子宫下段后,不宜强行手撕切口,应弧形剪开足够胎儿娩出的子宫切口。本文介绍的方法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器械,适应任何级医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高翠玲 《医学综述》2012,18(17):2935-2936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瘢痕子宫妊娠分娩孕妇200例和非瘢痕子宫孕妇400例,根据瘢痕子宫产妇相关情况实施阴道分娩或剖宫产,比较再次剖宫产与首次剖宫产的手术情况以及阴道分娩与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情况。结果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时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非甲级愈合、住院时间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行阴道试产的结果与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相似(P>0.05)。结论根据瘢痕子宫产妇相关情况选择合适分娩方式,可阴道试产的要实施阴道试产,但要严密观察病情。  相似文献   

20.
秦惠琳  崔晓燕  郝艳华 《医学综述》2012,18(14):2325-2326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的原因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产科行剖宫产产妇642例中发生术后晚期出血53例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从年龄、再次剖宫产、糖尿病、子宫假性动脉瘤、产褥期感染、胎儿异常、切口缝合方式等方面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发生率为8.26%。再次剖宫产、糖尿病、子宫假性动脉瘤、产褥期感染、胎儿异常者高于对照组;子宫切口采取双层连续锁扣式缝合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糖尿病、子宫假性动脉瘤、产褥期感染、胎儿异常者与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的发生呈正相关,采用双层连续锁扣式缝合子宫切口为保护性因素。结论结合上述结果加强危险因素的控制,可减少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