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认知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复发作用。方法将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心理治疗,并于入组前,住院半年、住院1年、住院2年分别使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及自编服药依从性调查表评定。结果ITAQ评分,服药完全依从率及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PR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认知心理治疗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方法将10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健康教育联合氯丙嗪组(实验组)及单用氯丙嗪治疗组(对照组)各52例,分别于人院、健康教育8周及出院1年时进行服药依从性评定,并对2组临床疗效达显进(痊愈+显著进步)以上的出院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以了解其复发情况。结杲入院时服药依从性两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健康教育8周及1年时实验组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前者P〈0.05,后者(P〈0.01);1年内实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2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历和现场调查.结果:完成病历调查和现场调查的316例患者中,服药完全依从127例(40.19%),部分依从93例(29.43%),不依从96例(30.38%);部分依从和不依从主要原因为患者认为自己病已经痊愈,不需要再服药,占45.50%;服药种类、服药数量与服药依从性之间有关联.结论:加强社区医疗服务质量、选用服用简便及单一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减少副反应是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森田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社会康复作用。方法 将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森田疗法合并药物组(NMG) 和一般药物治疗组( DTG) ,分别于疗前、3 个月、6 个月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 、阴性症状量表(SANS) 及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 评定其疗效。结果 (1) 疗后两组BPRS 减分率无显著差异,然而BPRS 中焦虑抑郁项目减分率NMG 较DTG 改善为著。(2)NMG 在第3 个月时SANS 减分率较DT 改善明显,在第6 个月时差异更具显著性。(3)疗程结束后SDSS 减分率NMG 比DTG 改善极显著。结论 改良林田疗法合并药物治疗更能有效地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和促进其社会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森田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将65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森田组和对照组,治疗中森田组脱落1例,实际每组各完成32例。治疗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周、第6周分别以PANSS、SSPI、ATIQ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森田组治疗前后PANSS量表总分及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病理分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SSPI量表总分、交往情况和社会活动技能分于第3周上升,至第6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两组ATIQ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PANSS、SSPI量表评分统计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辅以改良森田疗法治疗能显著改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依从性调查问卷分别对患者、家属和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家属和护士认为患者能按医嘱服药的比例分别是53.5%、44.2%、61.5%.患者能否按医嘱服药与患者对药物的态度、对疾病的认识、依从性环境、药物类别有关(P<0.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不容乐观,影响因素包括患者服药态度、对疾病认识、药物类别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对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108例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良好和服药依从性不良进行评定和比较分析。结果:108例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44例(40.74%)服药依从性良好,患者主动服药,不需要他人督促;64例(59.26%)服药依从性差,需他人反复督促,否则经常自行停药或减药。服药依从性良好患者的家庭功能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均低于依从性差患者。结论:提高患者家庭功能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身因素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服药依从性调查表对194例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评定分析。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病情资料、服药依从性资料等。结果:病程>5年、年龄≤30岁、无/或基本无自知力患者服药依从性差与病程≤5年、年龄>30岁、有/或有大部分自知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身因素对服药依从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作用。方法对160例再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6周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观察健康教育前后服药依从性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健康教育6周末患者服药依从性改善明显,并且与健康教育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健康教育能明显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森田疗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的实施方法。方法:以集体治疗的方式,根据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诊的顺序分组,每组8~10例,1次/d,每次约1 h,分3个阶段进行治疗;康复护理的具体做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学习行为技能的培养,文体、工娱疗训练,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职业技能训练5个内容。结果: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对周围活动感兴趣,帮助患者提高积极因素,增强信心,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和恢复社会功能,进一步激励患者对生活、工作产生兴趣,提高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感。结论:改良森田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发挥着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裂症患者应付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付方式方法对57例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判断标准的患者,进行应付方式评定并与52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问题定向性应付方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情绪缓冲性应付方式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前者包括的自信、控制力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后者包括的支持倾向、顺从回避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这一结果支持应付方式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在精神分裂症中存在着异常,这种异常可能是某些精神病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和社会交往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和社会交往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91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结果:(1)精神分裂症患者MCMQ的回避,屈服因子分及SAD评分明显偏高,而面对因子分明显偏低;(2)MCMQ面对因子分与SAD评分呈明显的负相关。而回避,屈服因子分与SAD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偏向以消极的回避,屈服为主,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困难,心理行为指导和应激干预工作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阅读疗法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治疗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疗程8周,出院后随访1年.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治疗依从性、住院天数及复发率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BPR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1.55±8.56)分,(24.64±9.45)分];ITA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10±4.81)分,(8.49±5.12)分];治疗依从性研究组分别为:完全依从为75.0%,部分依从为20.0%,不依从为5.0%;对照组分别为51.7%、34.5%、13.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1年末随访:BPR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ITA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研究组分别为:完全依从为63.3%,部分依从为26.7%,不依从为10.0%;对照组分别为36.2%、25.9%、37.9%,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58±7)d和(76±18)d,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阅读疗法不仅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改善、而且能恢复自知力、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依从性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MECT治疗,共8次。于治疗前后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韦氏记忆量表各因子分及MQ值测评。结果总有效率为78.3%,BPRS平均减分率为51%;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性别间,治疗前后韦氏记忆量表各因子及MQ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治疗后韦氏记忆量表再认、联想因子分值较治疗前提高(均〈0.05),但M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MECT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部分记忆执行功能有改善作用,但并没有整体提高患者的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无抽搐电休克(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取MECT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纯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治疗前后皆采取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与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WCST)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执行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在治疗后的第3、6周末PANSS的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程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MECT联合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明显.能够显著改善精神病症状和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交互式阅读疗法结合药物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每周1次集体健康教育;研究组每周进行5次交互式阅读疗法予以干预,每次40~60min,于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分别进行效果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HAMD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TCSQ评分比较,研究组干预后积极应对方式评分明显增高(P〈0.001),高于对照组(P〈0.001),消极应对方式评分明显降低(P〈0.001),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交互式阅读疗法结合药物治疗能显著提高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其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子女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对明确诊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名青少年子女,根据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评分情况将其排序,按照27%的划界原则选取心理韧性高、低分组各32名.再分别进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少儿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测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男性、女性子女心理韧性评分均低于普通中学生(P<0.05或0.01).心理韧性高分组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子女SCSQ积极应对维度评分及总分[( 27.84±8.61)分,(34.61 ±5.49)分],均高于心理韧性低分组[(21.78±6.05)分,(31.07±5.11)分,P<0.01];而消极应对维度评分低于心理韧性低分组(P<0 01).心理韧性高分组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子女ISLQ评分,除生活环境维度外,其他各维度得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及总分均高于心理韧性低分组(P< 0.05或0.01).心理韧性总分与ISLQ总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及SCSQ总分、积极应对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P<0.01);仅心理韧性目标专注维度与ISLQ认知成分、SCSQ消极应对维度得分无相关性,其他心理韧性各维度得分与ISLQ、SCSQ各维度得分也显著相关(P<0.01或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子女心理韧性相对较差;心理韧性高分组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主观生活质量好于心理韧性低分组;心理韧性与积极应对、主观生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王世强  黄敏  何琼娜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8):694-694,696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治疗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2004年7月~2005年9月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8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总有效率81.18%,显效率28.24%。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尤其是对抗精神病药效果欠佳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仍然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与轻性精神障碍患者一级亲属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对精神分裂症及轻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躯体形式障碍及神经衰弱)患者的94名一级亲属分为精神分裂症组(重性组)(n=45)和轻性精神障碍组(轻性组)(n=49).两组采用心理韧性量表(RSA)、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轻性组与重性组心理韧性评分,社会能力[(22.67±4.59)分、(20.76±4.09)分,P<0.05]、家庭凝聚力[(25.41±4.34)分,(22.60±4.90)分,P<0.01]、社会资源[(25.35±4.27)分,(23.24±4.16)分,P<0.05]及总分[(129.22±12.89)分,(122.60±14.54)分,P<0.05]均高于重性组;两组简易应对方式评分,积极应对分轻性组高于重性组[(27.45±5.22)分,(23.36±6.46)分,P<0.05];消极应对分低于重性组[(9.92±3.08)分,(11.64±4.36)分,P<0.05],总分也高于重性组[(36.72±5.26)分,(34.41±5.61)分,P<0.05];两组除轻性组自我的知觉与消极应对无相关外,心理韧性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r=0.238~ 0.434,P<0.01或P<0.05),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r=-0.274~0.401,P<0.01或P<0.05).结论 轻性精神障碍患者一级亲属心理韧性高于重性组,面对逆境时多采取积极应对方式,两组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首发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制定首发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综合康复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人格特质测量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150例经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首发恢复期的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17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组与全国常模scl-90:躯体化[(1.83±0.14)分vs.(1.27±0.48)分]、人际敏感[(1.96±0.21)分vs.(1.65±0.51)分]、抑郁[(1.89±0.24)分vs.(1.50±0.59)分]、焦虑[(1.69±0.15)分vs.(1.39±0.43)分]、恐怖[(1.56±0.13)分vs.(1.23±0.41)分]、精神病因子[(1.56±0.14)分vs.(1.23±0.41)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与正常组个性特征:神经质[(3.13±0.15)分vs.(2.61±0.36)分]、外倾性[(2.96±0.31)分vs.(3.19±0.23)分]、宜人性[(3.20±0.25)分vs.(3.48±0.35)分]、责任心[(3.19±0.65)分vs.(3.42±0.16)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与正常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23.51±3.62)分vs.(26.29±3.91)分]、客观支持[(7.35±2.07)分vs.(8.91±2.89)分]、对支持的利用[(7.61±1.23)分vs.(8.97±1.35)分]、支持总分[(37.63±6.52)分vs.(43.51±6.32)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与正常组应对方式:积极应对[(27.03±6.05)分vs.(33.75±4.53)分]、消极应对[(32.63±5.31)分vs.(43.51±6.32)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抑郁因子与强迫因子、客观支持与敌对因子、消极应对与敌对、神经质因子正相关.恐怖因子与强迫、抑郁因子,责任心因子与精神病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