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解决临床传统穿刺不能完成的PICC病例,提高穿刺置入成功率.方法 对54例经静脉给药肿瘤化疗患者行超声引导PICC置管.结果 穿刺成功率98.1%(53/54),一次进针成功率92.5%(49/53),l例穿刺过程中患者主诉心悸,要求终止置管.结论 彩色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具有直观、动态、准确、安全的特点,大大地提高了穿刺置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提高PICC置管术的成功率,在彩超引导下行PICC穿刺置管,探讨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0例患者采用在彩超引导下经上肢深静脉或浅静脉穿刺,另外50例患者采用传统盲穿法经上肢浅静脉穿刺.结果 彩超引导下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8%,二次性置管成功率100%,平均置管完成时间(22.5±3.4)m...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方法辅助定位重症患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提高PICC导管尖端正位率。方法对60例行PICC置管的重症患儿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置管中心电图P波特征性高尖改变与置管后X线胸片显示的导管尖端位置的关系。结果60例PICC置管患儿中49例患儿心电图出现特征性的高尖P波,X线胸片显示45例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11例患儿心电图未出现特征性的高尖P波,X线胸片显示10例导管尖端不在上腔静脉。结论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可以方便、实时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尖端异位者可及时调整,减少患儿X线暴露风险,值得在儿科病人PICC置管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观察脐静脉置管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UVC) 序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早产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入住笔者科室,在生后4天内置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早产儿共413例,UVC+PICC组为出生24小时内置入UVC,并在留置4~10天后拔除并序贯置入PICC的早产儿共120例,分析其置管使用情况(导管位置、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PICC组为同期出生后4天内单纯使用PICC置管的早产儿,与UVC+PICC组进行1∶1匹配,共120例,收集两组早产儿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导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体重增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等并发症的差别。结果 UVC+PICC组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明显高于PICC组(P<0.05),UVC+PICC组与PICC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VC+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PICC组(P<0.05)。两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UVC序贯PICC使用相较于仅使用PICC未增加导管相关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 且平均每日体重增长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最佳穿刺部位。方法分析2009年1月~2011年3月100例早产儿的PICC穿刺不同静脉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不同穿刺部位固定PICC的透明敷贴更换频率。结果早产儿穿刺不同的静脉在PICC的并发症方面,贵要静脉与其它静脉比较并发症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儿PICC不同穿刺部位7天内需更换敷贴的情况比较:PICC穿刺点在前臂中点上下二横指范围的静脉与内踝大隐静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2个穿刺部位与其它穿刺部位相比较更换敷贴频率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的前臂中点上下二横指范围的贵要静脉是最佳穿刺部位,以右侧肢体为首选。并发症最少,维护操作最便捷。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超声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中应用价值。方法 310例有PICC置管适应证的患者,分为超声组122例和对照组188例;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法进行P1CC置管,并定期超声检测血栓并发症;对照组采用盲插的方法进行PICC置管,仅当出现症状时,进行超声检查。结果超声组中,一次穿刺成功118例(96.72%),总体成功率100%。对照组中,一次穿刺成功132例(70.21%),总体成功率94.68%。超声组的穿刺时间为2.7±1.2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8±1.7 min(P<0.05)。血栓导致拔管超声组0例,对照组5例。结论超声检查提高了PICC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并可早期发现血栓,便于早治疗,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对不同时机局麻后PICC置管所致疼痛和穿刺次数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8-2019年在蚌埠市某三甲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病人9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穿刺后麻醉)和观察组(穿刺前麻醉),每组各45例。评估2组穿刺对病人疼痛及穿刺次数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局部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次数多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局麻前血管直径大于局麻后(P < 0.05),局麻前后血管距皮的距离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时,穿刺前麻醉与穿刺后麻醉对于病人的疼痛无影响,但穿刺前麻醉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穿刺难度。  相似文献   

11.
PICC继发性异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兆蓉  余伟 《医学综述》2014,(2):279-281
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继发性异位增加了血栓、血栓性静脉炎、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心脏压塞、脑血管意外等发生的危险。留置期间的观察及后继的X线检查对发现并及时处理导管继发性异位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应加强对PICC继发性异位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导管监测、异位预防以及出现异位后的妥善处理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培训,确保置管后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4年1月-2006年12月76例肿瘤内科置管病人作为对照组,对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7年1月-2009年12月466例置管病人作为细节管...  相似文献   

13.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25):50-53,7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与传统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门诊或住院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经上臂行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观察贵要静脉使用情况、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9.3%、97.8%、99.3%比80.0%、77.8%、88.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95、6.843、4.283,P〈0.05)。两组穿刺静脉及导管末端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9、4.375,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162±20)d比(124±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4,P〈0.05)。研究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周围组织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且导管异位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腾  李晓华  罗梅  陈南燕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7):3537-3539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观察组58例行PICC的肿瘤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与我科室既往60例肿瘤患者(对照组)的PICC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PICC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58.3%和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或鞘蛋白形成和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导管相关并发症,同时增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正确维护导管,规范操作,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可减少和预防PICC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国内所有已经发表的有关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的评价,进一步分析这两种置管方法在临床中应用的利弊。方法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有关干预试验的研究方法,采用GRADE3.5.1软件对所有纳入的文献进行证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1.2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PICC单次置管成功率高于CV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1,95%CI(1.01,1.45);P=0.04];PICC组导管感染率低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3,95%CI(0.12,0.89);P=0.03];PICC组误入动脉的发生率低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11,95%CI(0.03,0.49);P=0.004];而PICC组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CVC组[RR=4.17,95%CI(1.42,12.29);P=0.01];两组气胸、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导管尖端异位、导管口渗漏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时间、导管留置时间间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具有单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留...  相似文献   

16.
胡艳 《中国医疗前沿》2013,(16):111-111,98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影响因素,为预防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9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细菌培养,分析年龄、穿刺技术、固定方法、导管维护周期、留置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方法、穿刺部位8个影响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结果189例患者中共有23例细菌培养阳性,感染率为12.1%;其中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与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相关,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性的注意肿瘤患者PICC导管的维护和减少导管移动能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齐全有效的输液方法,其安全留置和成功穿刺同样重要。文中旨在探讨PICC导管维护的方法,提高维护质量。方法对225例PICC置管患者采用"四步法"导管维护评估流程、"五步骤"导管维护的处理流程及个性化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结果 225例患者中除1例因皮肤过敏拔管、3例因中途放弃治疗拔管外,其他未出现因维护不当引起导管移位、导管断裂、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维护流程口令化可增强导管维护操作性,利于标准流程的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刘侨 《安徽医学》2016,37(3):353-355
目的 分析总结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的运用及护理对策。方法 将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危重患者,按护理工作改进前后,分为改进前(16例)、改进后(14例),对比护理工作改进前后患者PICC置管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改进后的患者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100.00%,明显高于改进前(75.00%),改进前后患者的置管时间、导管滑脱与意外拔管发生率也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工作改进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明显低于改进前(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为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可靠的静脉给药通道,能有效改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置管情况,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老年肿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86例患者随机分为HCC组(A组)136例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B组)150例,分别观察两组首次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与B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种并发症中,误穿动脉、皮下气肿及静脉炎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24,0.000)。因并发症导致弃管,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PICC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轻微,可以在老年肿瘤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应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5月解放军第io九医院5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护理情况。结果56例患者置管成功率为100%,导管留置时间10~21d,平均(14.0±2.4)d。其中,发生局部渗血2例,经压迫止血处理后停止;静脉炎2例,1例经抗感染、局部理疗后好转,1例给予拔管处理;3例患者发生导管阻塞,经溶栓后其中2例恢复通畅予以保留,另1例则拔除了静脉置管。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可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作为移植的静脉通路。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方便、快捷,避免各类药物对血管内膜的刺激,同时减少了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最大限度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感染机会。但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掌握PICC相关知识,以尽可能将其并发症减少到最低,实现了由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造血干细胞输入,骨髓空虚期药物、血制品等的输入,可代替锁骨下静脉置管输液途径,但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掌握PICC相关知识,以尽可能将其并发症减少到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