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胺碘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室性心律患者共76例,其中胺碘酮治疗组38例,利多卡因对照组38例,比较两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显效34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4%。与对照纽比较无显著差异性。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耐受性好,可作为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9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治疗.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7.75%,对照组有效率为63.27%,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邓轩宇 《大家健康》2016,(4):176-177
目的:对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抽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该院所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各40例,分别给予胺碘酮、利多卡因治疗。观察与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在有效率方面,试验组(92.5%)高于参照组(67.5%,P <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药物治疗,效果良好,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04例患者,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对照组(n=52)﹑观察组(n=52)分别给予美托洛尔﹑ 胺碘酮治疗,对比治疗前心功能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静脉用药后Lown分级上升率0.0%低于对照组11.5%,观察组2周后心律失常消失率48.1%高于对照组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实行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R间期、QPR波时限及心率.结果治疗前,治疗组PR间期为(148.6±21.6)ms、QPR波时限为(91.4±10.5)ms、心率为(102.6±12.8)次/min,对照组PR间期为(148.9±21.3)ms、QPR波时限为(91.7±10.2)ms、心率为(102.9±12.8)次/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R间期为(189.7±20.6)ms、QPR波时限为(114.6±11.5)ms高于对照组PR间期为(172.8±20.6)ms、QPR波时限为(102.3±11.2)ms,治疗组心率为(72.2±9.8)次/min,低于对照组心率为(189.6±8.4)次/min;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8%,高于对照组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电图情况,刺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57.5% (P <0.05);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次数、QRS波时限及PR间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应用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 2 0年来 ,曾一度因过高估计它的不良反应而遭冷遇。随着心脏电生理研究的进展以及一些前瞻性的临床研究 ,结果均提示胺碘酮仍是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之一。本文对急性心梗死 (AMI)后室性心律失常 32例病人应用胺碘酮静脉治疗 ,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对象 :32例均CCU住院病人 ,符合WHO规定的AMI标准。其中男性 2 4例 ,女性 8例 ,年龄最小 40岁 ,最大82岁。室性心律失常类型、频发室性早搏 16例 ,多源、多形室性早搏 9例 ,频发室性早搏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7例。2 ) 方法 :所有AMI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治疗,研究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9.23%,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使用胺碘酮治疗后QTd、PR间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给予患者一定的胺碘酮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接诊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常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回顾性分析同期在该院接诊的55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接受常规临床治疗。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临床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左房内径大小、心室率、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180例AMI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随访1年。结果: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速、室颤患者,首剂3~5mg/kg胺碘酮,10min内静脉注射;再以1.0~1.5mg/min维持,室速均被有效终止。以200mg/d胺碘酮作为长期维持量能有效地控制室性早搏。结论:采用胺碘酮治疗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满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180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180例AMI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随访1年.结果: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速、室颤患者,首剂3~5 ms/kg胺碘酮10 min内静脉注射;再以1~1.5 ms/min维持,室速均被有效终止.以200 mg/d胺碘酮作为长期维持量能有效控制室性期前收缩.结论:采用胺碘酮治疗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满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1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对照组(54例)用利多卡因50-100 mg静脉注射,后1-4 mg/min静脉维持;治疗组(56例)采用胺碘酮150-300 mg静脉注射,然后0.5-1.5 mg/min静脉维持;治疗24 h后观察2组24 h内的疗效、室性心律失常次数、PR间期、QRS波时限、校正的QT间期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4%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P〈0.01),QRS波时限较对照组短,PR间期比对照组长,校正的QT间期较对照组轻度延长(P〈0.01);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肯定,未增加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诊治的96例AMI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磷酸肌酸钠治疗。主要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室收缩末容量(LVESV)等心功能指标。同时检测并比较其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B-型利钠肽(BN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47/50),高于对照组的76.09%(3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均高于治疗前,LVEDD、LVESD和LVESV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为(0.51±0.10)%,高于对照组(0.48±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DD、LVESD和LVESV分别为(48.06±3.18) mm、(35.42±3.96) mm和(101.38±9.22) ml,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CK-MB和BNP指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K-MB和BNP分别为(49.25±8.64) U/L和(217.50±33.82) pg/ml,低于对照组的(61.47±7.60) U/L和(260.45±34.11) 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对AMI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O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失常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月期间于本院心内科住院就诊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21例、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0例、无心律失常组29例。选择8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观察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QTd及QTcd均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无心律失常组〉健康对照组;(2)当QTd截断值取60ms时,对心律失常发生预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较高,约登指数最高。结论叽离散度是预测AMI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一项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QT离散度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4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校正的QT离散度(QTcd)≥60ms的观察组和QTcd〈60ms的对照组,观察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f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A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E/A值、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QT离散度能够较好的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心功能的改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常见急症,AMI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房颤动(AF)、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并不少见,这些心律失常可严重恶化血流动力学,增加AMI病死率,故需紧急处理。胺碘酮在治疗上述心律失常中疗效和安全性已比较肯定,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总结和提高。现将31例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病例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1月在我科收住的187例AMI患者中,31例反复出现快速AF、VT或VF,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36~78(52.0±8.1)岁。前壁梗死16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采用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其效果优于利多卡因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并发左室附壁血栓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3月~2008年9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附壁血栓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44例(88%)。50例均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或室壁瘤形成。冠脉造影检查36例(72%),其中33例前降支完全、次全闭塞或中重度狭窄,占91.67%(33/36)。结论前降支血管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前壁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左室射血分数低是并发左室附壁血栓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蒋达兴  丁继军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1963+1980
目的:比较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利多卡因组以利多卡因50mg静注,必要时15min后重复一次至利多卡因总量达150mg,继以1~3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24h。胺碘酮组以胺碘酮150mg于10min内静注,然后以1mg/min静脉滴注6h,再以0.05mg/min维持静滴至稳定后24h。分别判定疗效。结果:胺碘酮与利多卡因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率分别为78.2%与60.9%,胺碘酮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利多卡因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利多卡因相比,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能增加有效率,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