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新堂  王晋  田民  刘斌  徐燕 《中外医疗》2012,31(14):178-17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肝动脉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从而探索提高小肝癌诊断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病例证实为小肝癌患者30例,总结其动脉期三期扫描图像影像学特征,对各期病灶发现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30例患者,最终确诊病灶36个,病灶直径0.9~3 cm,平均(2.2±0.5)cm,36个病灶平扫均表现为低、等密度。动脉三期呈逐渐强化增强的趋势,而动脉中晚期强化值有所减少,经过t检验分析,动脉早期与中、晚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中期及晚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检出率方面,动脉早期检出率最低,只有41.7%,而动脉中、晚期较高,分别为88.9%、91.6%,通过χ2检验动脉早期与中、晚期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动脉中、晚期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肝癌对动脉期时相要求高,且各病例最佳时间不尽行同,因此,双源螺旋CT动脉多期扫描对肝癌发现病灶有较高价值,能有效提高小肝癌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
黎军强 《医学文选》2002,21(3):304-305
小肝癌的早期定性诊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其治疗方法、预后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常规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直径≤ 2 cm者缺乏特征性 ,定性困难。肝脏 CT血管造影 ( CTA)是发现小肝癌最敏感的方法之一 ,它包括肝动脉造影 CT扫描 ( CTHA)和动脉性门脉造影 CT扫描 ( CTAP)。CTA可以在判断肝癌的血供及其与邻近组织关系的关键问题上提供常规 CT和血管造影难以获得的有用信息。鉴于此 ,我们为 2 4例小肝癌病人进行了 CTA,旨在探讨CTA对小肝癌定性诊断的价值。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 998年 5月~ 2 0 0 1年 8月共对 2 4例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肝癌影像诊断水平,探索动脉造影CT对肝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3例可疑肝癌患者进行常规血管造影操作,将导管分别插入肝动脉或肝固有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注入对比剂同时进行CT扫描,观察影像学改变,做出诊断,其中肝癌13例,肝血管瘤4例,肝转移性病变3例,肝硬化3例。结果:所有病例(除1例肝转移性病变外)均在CTA后作手术切除或病理活检,证实诊断。23例中CTHA和CTAP共发现病灶37个,其中31个病灶直径在10mm以下,18个在5mm以下。在31个10mm以下的病灶中常规CT和DSA仅发现11个病灶。CTHA和CTAP可显示病灶供血情况,提示侧支供血,描绘出肝硬化结节的形态学变化。结论:将诊断肝脏肿瘤不可缺少的CTHA和CTAP扫描同时进行,可提高肝脏肿瘤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有效指导对病人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玉山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3):109-110,F0003
目的 分析小肝癌(SHCC)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特征.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病例,行全肝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20~30a行动脉期扫描,60~70a行门脉期扫描,2~3min行延迟期扫描,观察和分析病灶在三期增强扫描中的CT表现.结果 36例SHCC中.检出44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5.5%(42/44)、84.1%(37/44)、88.6%(39/44).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的血供特点和门脉受累情况,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小肝癌(SHCC) 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薄层增强扫描的表现对于小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40例共发现58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2%强化,8%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 SHCC在MS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形式复杂,但大多数具有典型表现;认真分析多层螺旋CT多期图像可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肝癌患者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薄层扫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小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三期增强扫描分别为:动脉期扫描、门静脉期扫描、延迟期扫描。结果三期增强薄层扫描检出率以延迟期最高(96.49%);大多数的SHCC(68.4%)在三期增强扫描上表现典型,即“快进快出“;少数表现不典型。结论薄层扫描能提高SHCC检出率,综合三期扫描的表现可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7.
57例小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小肝癌患者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薄层扫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小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三期增强扫描分别为:动脉期扫描、门静脉期扫描、延迟期扫描。结果三期增强薄层扫描检出率以延迟期最高(96.49%);大多数的SHCC(68.4%)在三期增强扫描上表现典型,即"快进快出";少数表现不典型。结论薄层扫描能提高SHCC检出率,综合三期扫描的表现可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血管瘤和小肝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螺旋CT对52例临床无明显症状,B超体检发现肝内单个或多个小结节病灶(直径均小于3cm)的患者,进行平扫及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分别测量病灶的密度及变化情况。结果52例患者在平扫时病灶密度无特异性,其中28例小肝癌在动脉期密度变化较大,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多呈相对低密度改变。24例肝血管瘤病灶在动脉期及门脉期密度变化差异较大,在延迟期呈相对高密度或等密度改变。结论肝内小结节病灶(直径小于3cm),一般宜行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血管瘤及小肝癌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螺旋CT诊断小肝癌24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肝癌(SHCC)是指直径为3cm以下的单个结节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总和在3cm以下的肝细胞癌,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并及时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目前CT被公认为最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现总结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24例小肝癌的螺旋CT检查资料,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目的 研究小肝癌(SHCC)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检出率,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12例患者以2.5~3.0ml/s注射100ml对比剂,分别于注射后25s、70s及5min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观察SHCC在各期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的检出率。结果 共发现15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73%。动脉期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联合检出率明显增加达到93%。结论 SHCC的增强表现形式多样,螺旋CT增强扫描可充分显示SHCC各期的增强表现,正确评价其血流变化,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患者经B超或甲胎蛋白检查发现高度疑为肝癌患者先采取CT平扫检查为小肝癌患者再作增强扫描检查,然后对2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术中共发现肝癌病灶50个。采用CT平扫方法漏检病灶12个,漏检率为24.0%;而采用CT增强扫描方法漏检病灶2个,漏检病灶率为4.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增强扫描为小肝癌的检出、定性、提供可靠、形象的影像学依据,CT增强扫描应作为临床诊断小肝癌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89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6年6月~2010年12月89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通过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共显示109个癌结节,直径在0.9cm~3cm之间;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患者在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诊断率分别为52.29%、92.66%、80.73%、81.65%.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小肝癌的三期表现与特点是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灶,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灶与低密度灶,分别占20.18%、60.55%,在延迟期表现为低密度灶.结论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清晰反映小肝癌的血供变化特点,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中可行性。方法:对来我院就诊的46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者进行CTA检查。扫描层厚5 mm,螺距1.15mm,重建层厚1.0 mm,重叠30%。造影剂剂量90~100ml,注射速率3 ml/秒,高压注射器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0秒,对全部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技术、多平面重建使下肢血管清晰显示,并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46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检查均获得成功。动脉闭塞21例,动脉狭窄15例,动脉瘤7例,3例未见异常。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地、全面地诊断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成为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期双流注射方案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的80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0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的两期连续注射造影剂法(对比剂总量60~70ml),B组采用三期双流注射造影剂法(对比剂总量45mL),将患者...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CT血管造影技术中延迟时间的设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哲  许维亮 《铁道医学》2000,28(3):157-158
寻找颅内动脉CT血管造影技术中延迟时间设定的新方法。方法记录按和3*60/F+Tm计算延迟时间检查成功的30例受检查的小剂量实验值;按T=13*60/F+T120延迟时间检查20例;经统计学处理,得出95%的可信限。比较两种方法所获得的颅内动脉MIP图像优良率。结果导出新公式为:T=13*60/F+T120。按原公式计算延迟时间获得的颅内动脉MIP图像优良率为33.3%,新公式计算延迟时间获得的颅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总结了35例原发性肝癌的IADSA表现。肿块型23例,占65.7%;结节型9例,占25.6%;弥漫型3例,占8.6%。同时讨论了肝脏血管的变异和肝癌的肝外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58岁。有高血压病史10年,近年来出现头晕、头痛症状。外院CT平扫疑左桥小脑角区肿瘤,建议来我院CT增强检查。体检:一般情况好,血压:160/96mmHg。检查前笔者参阅外院CT平扫片,考虑有血管畸形的可能性,所以采用CT血管成像并颅脑增强扫描的方法,把扫描分成两组。造影剂:Ultravist 50mL,注射速度3mL/s。第1组注射造影剂  相似文献   

19.
连鹏  李剑辉 《吉林医学》2012,(36):7934-793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阅片分析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点。结果:小病灶的CT图像特点为,CT平扫时病灶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动脉期增强扫描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影;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呈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延迟期增强扫描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56例患者,共发现280个小病灶。结论:为提高小肝癌患者微小病灶的检出率,给予螺旋CT三期扫描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小肝癌多数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因此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以往文献报道术中超声、CT动脉门脉造影(CTAP)及碘油CT的敏感性最高[1]。但这些均为创伤性的检查,临床应用又有严格指征,而螺旋CT增强检查,一次性注射造影剂后就能进行动脉和门脉双期扫描检查,根据肝脏及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