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究T1-3N0-2M0近端胃癌采用胃裸区清扫联合D2根治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T1-3N0-2M0近端胃癌患者5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均采用D2根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均采用胃裸区清扫联合D2根治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76.0%,复发率为20.0%;对照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40.0%,复发率为36.0%,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1-3N0-2M0近端胃癌采用胃裸区清扫联合D2根治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3年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命,并降低患者复发率,临床疗效显著,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胃裸区清扫联合D 2根治术治疗T1-3N0-2M0近端胃癌的临床疗效展开对比分析。方法选取62例T1-3N0-2M0近端胃癌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n=31),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7.10%、9.68%、58.06%和64.52%、32.26%、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和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T 1-3 N 0-2 M 0近端胃癌临床上胃裸区清扫联合D 2根治术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采用胃裸区清扫联合D2根治术治疗T1~3N0~2M0近端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汝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T1~3N0~2M0胃癌患者,按入院接受治疗时间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患者给予D2根治术,B组患者给予胃裸区清扫联合D2根治术治疗。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6%,B组为88.2%,两组对比,B组治疗效果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腹胀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的Spitzer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裸区清扫联合D2根治术可有效提高T1~3N0~2M0近端胃癌患者治疗效果,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胃裸区清扫加D2根治术治疗T3-4N0-2M0近端胃癌的疗效.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60例T3-4N0-2M0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30例,观察组行D2根治术+胃裸区清扫、对照组行D2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术后五年生存率、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消化系并发症及Spitzer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较B组患者Spitzer生存评分远期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治疗后总有效率、术后五年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肿瘤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未明显增加(P>0.05).结论 胃裸区清扫加D2根治术治疗近端胃癌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裸区清扫加D2根治术治疗近端胃癌的疗效。方法:将同期收治的58例T1~3N1-2M0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29例,A组行D2根治术+胃裸区清扫,B组行D2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术后5年生存率、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消化系并发症及Spitzer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较B组患者Spitzer生存评分远期改善明显(P<0.05);其治疗后总有效率、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其肿瘤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未明显增加(P>0.05)。结论:胃裸区清扫加D2根治术治疗近端胃癌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颈清扫对T1,2N0M0舌癌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选择性颈清扫对T1,2NOM0舌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检索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关于选择性颈清扫对T1,2N0M0舌癌患者预后影响的对照研究,应用Meta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选择性颈清扫对术后复发的影响:符合标准的文献7篇,总样本数742.其中选择性颈清扫组291人,观察组451人。Meta分析结果:选择性颈清扫组相对于观察组的复发优势比OR=0.41,95%可信区间(0.22,0.75),具有统计学意义。(2)选择性颈清扫对术后生存的影响:符合标准的文献5篇,总样本数614,其中选择性颈清扫组222人,观察组392人。Meta分析结果:选择性颈清扫组相对于观察组的生存优势比OR=1.61,95%可信区间(1.14,2.27),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选择性颈清扫可减少T1,2N0M0舌癌患者术后的复发并能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T1-3N0-2M0期胃癌调节型双通道重建+胃裸区清扫术后患者不同时期的生存质量(QOL)状况,为T1-3N0-2M0胃癌患者术中是否进行胃裸区清扫提供依据。方法对75例胃癌患者,随机行胃癌调节型双通道重建+胃裸区清扫术40例(A组),单纯胃癌调节型双通道组35例(B组),应用Spitzer生存质量总体评分量表,对不同时期的QOL总分及活动、日常生活、健康、支持及精神5个主题项目得分进行比较及分析;同时观察治疗后总有效率、术后5年生存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患者术后QOL总分是持续增加的,在术后36个月两种重建术式得分相互比较,差异明显(P<0.05);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优于B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调节型双通道重建+胃裸区清扫术治疗T1-3N0-2M0期胃癌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比较T2N0M0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和单纯手术的总生存(OS)率。方法 使用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收集2010-2015年接受根治性手术的570例T2N0M0期胃癌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辅助化疗组(179例)和单纯手术组(391例),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倾向评分匹配,并用log-rank检验评估OS率。结果 与单纯手术组比较,术后辅助化疗组年龄更小,组织学分级Ⅲ~Ⅳ级、其他组织学类型比例更高,死亡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辅助化疗组和单纯手术组的3、5年OS率分别为82.2%、73.8%和73.1%、64.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种族和辅助化疗是OS率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种族是OS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倾向性匹配评分后,在总体人群中,术后辅助化疗组OS率有优于单纯手术组的趋势,两组3、5年OS率分别为83.9%、74.4%和75.9%、7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辅助化疗并未明显降低死亡风险。在组织学分级Ⅰ~Ⅱ级患者中,术...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探讨胃裸区淋巴结清扫对胃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 选取185例近端胃癌患者的手术及随访资料,依据术中是否行胃裸区淋巴结清扫分为两组:观察组95例,行胃癌D2根治联合胃裸区淋巴结清扫;对照组90例,行常规胃癌D2根治术。观察两组胃裸区淋巴结阳性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QOL等。结果 胃祼区淋巴结阳性率高达66.3%。观察组局部复发率低于对照组,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QOL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在12、24和36个月的QOL总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近端胃癌根治术中常规行胃裸区淋巴结清扫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QOL。
相似文献11.
目的::比较膀胱部分切除术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T2 M0 N0期膀胱癌的疗效。方法:选取膀胱癌T2 M0 N0期患者60例,其中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A组)与膀胱根治性切除术( B组)患者各30例,比较2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5年生存率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A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P<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1);术后生活质量评价显示,A组整体健康状况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1)。2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T2 M0 N0期膀胱癌参照适应证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两者5年生存率相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联合托出式脾门入路淋巴结清扫治疗胃癌及远期预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胃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联合组(n=42)与对照组(n=38).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保脾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联合组采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联合托出式脾门入路淋巴结清扫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淋巴清扫程度(淋巴结清扫总数目、脾门处淋巴结清扫数目时间及数目),术前及术后1年血清癌胚抗原(CEA)、血清糖抗原19-9(CA19-9)指标;术后2年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联合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淋巴结清扫总数目、脾门处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脾门处淋巴结清扫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CEA、CA19-9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联合托出式脾门入路淋巴结清扫术围手术期恢复效果显著,淋巴清扫程度与常规开腹手术相当,远期预后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与增强磁共振成像在T1~2 N1~2 M0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重庆市肿瘤医院行乳腺癌手术并于术前行新辅助化疗患者23例.分别于第1次化疗前及手术前行乳腺起声弹性成像检查和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 以术后病理反应分级为基准,增强磁共振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83.3%;弹性成像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灵敏度为88.2%,特异度为83.3%.与病理反应评价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7、0.68).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扩展了超声诊断依据,能够更全面地显示病变的性质,能有效反映新辅助化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淋巴结微转移在pT3 N0 M0 胃癌病人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了 1980年— 1995年间手术的 95例二期胃癌 (pT3 N0 M0 )病人的 2 2 30个淋巴结。结果 :38例 (4 0 % )胃癌发现有 2 90个淋巴结 (13% )存在隐匿性转移。低分化腺癌微转移发生率高于高分化腺癌 ,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病人的 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淋巴结微转移阴性病人 (P <0 .0 1)。结论 :将淋巴结的细胞角蛋白特殊免疫染色与常规组织学检查结合起来 ,能够更准确地判断 pT3 N0 M0 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冷冻消融治疗T3N0M0期前列腺癌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探讨采用单一冷冻消融(TCAP)治疗T3N0M0期前列腺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直肠超声引导下TCAP技术方法,观察分析治疗前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前列腺体积、MRI、MRS及病理变化,1、2、3年无生化复发生存率(bRFS)、临床进展变化、生命质量评价.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随访10~45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血清PSA明显下降(P<0.01);前列腺体积明显缩小(P<0.01);1、2、3年bRFS分别为92.5%(37/40)、87.1%(27/31)、73.3%(11/15).生活质量调查,性生活质量治疗后6个月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2个月恢复至治疗前水平;排尿症状明显改善(P<0.01).本组治疗后3年内出现临床进展24.4%(11/45),其中,局部复发者占54.5%(6/11),盆腔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者占45.5%(5/11).局部复发者复用TCAP,随访5~15个月效果满意;盆腔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者采用药物内分泌治疗,随访6~13个月均为生化无进展生存.本组治疗副反应轻微、并发症少,未见尿道直肠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安全.结论 采用单一TCAP治疗T3N0M0期前列腺癌3年随访效果满意,其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术后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 2根治术治疗的7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依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以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观察组予以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比两组术后拔管时间、正确回答问题时间、睁眼时间,以及两组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为92.11%(35/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28/38)(P<0.05);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正确回答问题时间、睁眼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 2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效果良好,可明显缩短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促进其麻醉后恢复,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In both the seventh edi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 (UICC) staging system for gastric cancer and the 14th edition of the Japanese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JGCA) system, T4a is defined as “Tumor perforates serosa (visceral peritoneum) without invasion of adjacent structur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in prognosis between patients with serosa-penetrating and serosa-invading T4aN0M0 gastric carcinomas.
Method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221 patients with T4aN0M0 gastric carcinoma who underwent D2 resection at our cancer center between January 1990 and December 2008. The cohort included 42 patients with serosa-penetrating tumors and 179 patients with serosa-invading tumors. The average follow-up time was 85.5 months.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Kaplan-Meier plots, and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serosa-penetrating and serosa-invading gastric cancers were 31% and 62% respectively (P <0.05). The relapse rates after D2 radical surgery were 16.2% in patients with serosa-invading gastric cancer versus 59.5% in those with serosa-penetrating tumors (P <0.05). Peritoneal dissemination and distant organ/lymph node metastatic rates were 76.0% and 24.0% respectively in patients with penetrating tumors, versus 44.8% and 55.2% respectively in patients with invading tumors (P <0.05).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penetration of the serosa w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indicator of overall survival.
Conclusions Our findings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concept that serosa-penetrating T4aN0M0 gastric carcinoma represents a more aggressive cancer than serosa-invading T4aN0M0 gastric carcinoma. Serosa penetration is an independent factor for poor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