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许亦锋  徐震 《浙江医学》2021,43(10):1115-1118
目的 分析小婴儿(≤6个月龄)川崎病(KD)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KD患儿共104例,其中男58例,女46例,发病年龄1个月~7岁,中位年龄18个月,根据患儿年龄分为≤6个月龄组和>6个月龄组.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发病时间、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婴儿非典型川崎病临床特点及诊断,以提高小婴儿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该院5个月以下婴儿非典型川崎病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小婴儿非典型川崎病初诊误诊率高,CRP、ESR对诊断KD有重要意义。结论全面动态观察各项指标对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KD)对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s,IS)患儿的短期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于2013年1月—2016年5月31例确诊IS并使用KD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开始KD前、开始1周、3个月及6个月的痉挛发作频率,应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31例中男22例,女9例,年龄7个月~6岁不等,病程2个月~5年。患儿开始KD前及开始1周后平均每日发作次数即有减少,开始KD治疗3个月后,保留率74.2%,总有效率为39.1%。6个月后保留率58.1%,总有效率为61.1%,有效率随时间的延长增加,保留率减少。统计结果认为是否有病因、发病年龄、病程、开始KD的年龄、是否曾使用皮质醇类药物均不是KD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31例进行KD的患儿均未发现有严重的需要停止KD的不良反应。结论:对于IS患儿KD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麻疹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多见于8个月龄以上儿童,但近年来小于8月龄婴儿麻疹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因其临床表现较儿童及成人麻疹复杂而容易误诊。笔者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5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26例8月内婴儿麻疹资料,了解婴儿麻疹临床新特点,探讨预防对策。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6例婴儿麻疹均为住院患儿,男16例,女10例,年龄4~6个月5例,7个月6例,8个月  相似文献   

5.
席里  杨薇斯 《吉林医学》2012,33(21):4485-4486
目的:通过对3月龄以下小婴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分析,提高对小婴儿KD的早期观察和诊断,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7例3月龄以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月龄以下婴儿川崎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以不完全川崎病例为多发,冠状动脉受累较多,平均确诊时间长,误诊率高。结论:对可疑病例进行冠状动脉监测,是早期诊断小婴儿川崎病的惟一方法。临床上凡遇不明原因发热5 d以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3月龄以下小婴儿,应警惕川崎病的发生,以早期诊断及改变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并肾功能受损的特点。方法 分析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8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重症肺炎并肾功能受损的患儿的临床情况。结果 肾功能受损均为小婴儿 ,年龄小于 3个月 ,随原发病的改善 ,肾功能也恢复正常。结论 重症肺炎并肾功能受损多见于小婴儿 ,临床需引起重视 ,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改善缺氧 ,保护肾功能 ,不用有损肾功能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婴儿慢性腹泻的发病情况、病因与临床特点.方法 对住院和门诊85例婴儿慢性腹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年龄小于3个月15例(17.64%),3~6个月30例(35.29%),6~12个月40例(47.05%).常见合并症有营养不良、中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明确病因者50例,确诊率58.82%.结论 婴儿慢性腹泻病因复杂,以非感染因素为主,3个月内慢性腹泻以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术后短肠、食物过敏多见,3个月后营养不良并腹泻多见.炎症性肠病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8.
张自宜 《中外医疗》2012,31(12):7-8
目的 探讨KD的临床特征、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诊治的109例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109例KD中典型78例,不典型31例.平均发病年龄3.3岁.所有患者治愈出院,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12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6岁以下是KD好发年龄段并以男孩居多,不典型KD高,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于不典型病例;典型与不典型KD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无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6个月以下小婴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提高对小婴儿川崎病的早期观察和诊断,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26例6月龄以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个月以下婴儿川崎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以不完全川崎病例为多发,冠状动脉受累较多,平均确诊时间长,误诊率高。结论:对可疑病例进行冠状动脉监测,是早期诊断小婴儿川崎病的惟一方法。临床上凡遇不明原因发热5d以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6月龄以下小婴儿,应警惕川崎病的发生,以早期诊断及改变预后。  相似文献   

10.
280例婴儿黄疸病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80例婴儿黄疸病因分析第二附属医院儿科薛娟,崔曙东,何祚光关键词黄疸,病因,婴儿本文对280例6个月龄以内黄疸婴儿的病因进行总结分析。1临床资料1.1对象1987年6月至1993年6月间我院儿科收治年龄小于6个月的病理性黄疸婴儿280例,其中男16...  相似文献   

11.
目的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本研究的目的是进行回顾性分析我院婴儿川崎病的患病情况,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2006年1月-2006年12月在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内科诊治的患川崎病的婴儿(年龄在1岁以内)的临床资料作系统的回顾性分析。分析的资料包括:患者基本情况,临床特点,实验室以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以及转归。结果共发现27例婴儿川崎病,男性患儿17例,女性10例。大多数病例出现双侧眼球结膜充血(22/27,81%),口唇和口腔改变(29/27,70%)。共有67%(18/27)的病例出现多形性皮疹。四肢改变大部分病例表现为手足硬性水肿(60%)。共有14例发现有淋巴结肿大症状。这些患儿中共有6例发生冠状动脉受损,其中4例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2例左冠状动脉扩张。在4例左右冠脉扩张的患儿中,其中一例发展成小冠脉瘤。12例(45%)诊断为不完全性川崎病。结论婴儿川崎病有很大一部分为不典型川崎病,因此要早期做出鉴别诊断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受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1年6月至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56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50%);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21例(37.5%);符合4项表现者6例(10.7%);有1例(1.8%)患儿病程中仅有发热,而无川崎病其它主要临床表现;合并冠状动脉病变27例(64.3%)。治愈:本组患者治愈48例,好转7例,自动出院1例,无死亡病例。除自动出院者外,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至3年,冠脉扩张〈4mm者均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4~7mm者约在6个月恢复正常,其中1例冠脉扩张9mm者仍在随访中。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不完全性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陈琪  林志青 《华夏医学》2007,20(4):667-669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0年9月至2006年9月住院治疗的64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43.8%);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25例(39.1%);符合4项表现者6例(9.4%);有5例(7.8%)患儿病程中仅有发热,而无川崎病其它主要临床表现;合并冠状动脉病变17例(26.6%)。治愈54例,好转9例,自动出院1例,无1例死亡。除自动出院者外,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至3年,冠脉扩张〈4mm者均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4-7mm者约在6个月恢复正常,其中1例冠脉扩张9mm者仍在随访中。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不完全性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48-50+53
目的总结并探讨川崎病(KD)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7年9月我院住院的26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1)比较典型川崎病与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探讨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性川崎病与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结果 (1)典型川崎病组各项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不典型川崎病组(P0.05)。不典型KD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P0.05);实验室检查中,除了CRP外(P0.05),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除口唇、肛周改变外,IVIG敏感性川崎病其余临床症状发生率高于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P0.05)。除CRP、ALT、AST外,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冠脉改变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应强调早期评估临床参数,对高度怀疑为川崎病患儿应多次复检提高阳性率,尤其注意CRP的变化,对无反应川崎病注意肝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5.
刘丽莎  钟天鹰 《医学综述》2012,(22):3815-3818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其严重的并发症是心血管系统损害,并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已经成为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得到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现就目前有关川崎病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积极预防小儿心血管病的发生。方法对30例非典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1~3项主要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部分病例进行了定期随访。结果1全部病例入院时被误诊;2符合诊断典型川崎病主要症状1,2,3项的发生率分别为16.67%、30%、53.33%;3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扩张者60%,其他心脏损害40%;4外周血实验室检查WBC升高70%,PC升高86.67%,ESR、a2-球蛋白及CRP增高的发生率分别为73.91%,87.50%及35%;5随访13例,9例2~3个月完全恢复正常,4例仍有冠状动脉扩张。结论川崎病的非典型病例在婴幼儿期明显高于典型病例,提高诊断意识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即川崎病,自1967年日本医生首次报道以来,全世界60多个国家及地区陆续已有相关病例报告,近些年世界各国的发病率也陆续增加。川崎病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一般认为川崎病是一种以急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表现的自限性疾病,主要影响中小型动脉,在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多发。目前认为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发达国家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川崎病患儿能够及时准确诊断,再加上积极予以丙种球蛋白治疗,因此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最终仍有2%~3%的患儿可能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扩张或闭塞,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梗死。因此,如何早期识别川崎病,并在川崎病合并冠脉病变时可以及时发现和干预,从而改善患儿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已成为川崎病诊疗策略中最值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的儿科医生以及管理受川崎病影响儿童的社区全科医师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irteen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 were reviewed. The average age at presentation was 31 months (range: 6 weeks to 8 years). Mean follow up was 36 months, with a range of 5 to 53 months. Cardiovascular manifestations were present in 9 patients. These comprised pericarditis with myocarditis (2), pericardial effusion (4), coronary artery ectasia (3),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 (3), peripheral artery aneurysm (1) and peripheral vasculitis (1). Treatment consisted of aspirin alone in 11 and gammaglobulin with aspirin in 2 patients. One patient with coronary artery involvement died following a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large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persists, 31 months after initial detection in another patient. Spontaneous resolution of the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the remaining seven patients. The importance of clinical awareness and detailed evaluation and follow up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in Kawasaki disease is emphasised. There is also a need, however, to exclude other diagnoses which may have a similar clinical prese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