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体液免疫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和补体(C)的变化及其在发病制中的作用。 方法对2004年7月至2005年9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RV肠炎患儿及2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利用透射比浊法进行血清IgG、IgA、IgM和补体C3、C4质量浓度的测定。 结果RV肠炎患儿急性期血清IgG、IgA、IgM和C3质量浓度较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RV肠炎中、重型患儿血清IgG、IgA、IgM和C3明显低于轻型患儿(P<001或<005)。IgG、IgA、IgM和C3质量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389,-0547,-0775,-0743,均P<001)。C4质量浓度与病情无相关性(rs=-0061,P>005)。 结论RV肠炎患儿体液免疫活性变化在RV肠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的斜视与脑瘫型别、瘫痪类型、脑瘫程度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2-03—2004-06在河北医大二院和北京博爱医院住院的220例脑瘫患儿,采用角膜反光点法,由眼科医师测量其斜视程度。 结果220例脑瘫患儿出现斜视48例,斜视率为218%。痉挛型脑瘫的斜视率256%,双瘫组的斜视率696%,轻度脑瘫斜视率35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伴有癫疒间发作、智力障碍、小头畸形患儿的斜视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不同型别、类型和程度的脑瘫患儿,其斜视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斜视与大脑损伤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不同初治年龄对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患儿身高、骨龄、性早熟等方面的影响。 方法将1982~2004年在上海新华医院和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内分泌、遗传代谢病专科诊治的32例CAH患儿(年龄:女≥8岁,男≥9岁),按初治年龄分为≤3岁组(14例)和>3岁组(18例),观察两组间末次复诊时骨龄与身高龄之差、性早熟例数及男女患儿发生性早熟的不同。 结果14例初治年龄≤3岁患儿末次复诊时骨龄与身高龄之差\[(30±20)岁\]与18例>3岁组\[(46±16)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初治年龄>3岁组发生真性性早熟(9例)与≤3岁组(2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453,P<005)。男性患儿发生真性性早熟(9例)与女性患儿(2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794,P<005)。 结论CAH患儿≤3岁得到诊治者其预测终身高较>3岁方诊治者明显改善,其性早熟发生率明显减少,男性CAH患儿较女性CAH患儿更易发生性早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危险因素及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预防的效果。 方法调查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小儿肺炎314例,以住院期间抗生素治疗同时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的患儿为病例组,仅使用抗生素治疗或住院72h后因出现继发腹泻才开始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的患儿为对照组,对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情况与继发腹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卡方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 结果病例组114例,住院治疗期间继发腹泻病21例,发生率为184%;对照组200例,继发腹泻79例,发生率395%。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患儿发病年龄、住院天数、住院后有无侵入性操作、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居住地、病情严重程度、血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数量、激素应用与小儿肺炎继发腹泻有关联。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3个危险因素,即患儿年龄(χ2=14120,P=0000)、住院天数(χ2=11532,P=0001)、入院后接受侵入性操作(χ2=6827,P=0009)和1个保护因素:微生态制剂应用(χ2=12943,P=0000)。 结论肺炎患儿年龄越小、住院时间越长或进行侵入性操作可增加继发腹泻的发生率;微生态制剂能够降低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发生率,提示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基因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川崎病(KD)的关系。 方法对2001—2003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的KD患儿126例,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 PCR)检测126例患儿和120名健康儿童PAI 1基因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各组PAI 1血浆活性。 结果(1)KDⅠ组(合并冠状动脉损伤)和KDⅡ组(无冠状动脉损伤)患儿PAI 1血浆活性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KDⅠ组PAI 1血浆活性高于KDⅡ组,差异有显著性(t=978,P<005)。(2)KDⅠ组和KDⅡ组中4G/4G基因型PAI 1血浆活性明显高于4G/5G基因型和5G/5G基因型,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3)KDⅠ组4G/4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KDⅡ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5)。与非4G/4G纯合子基因型相比,4G/4G纯合子基因型对KD冠状动脉并发症的比值比(OR)为280(95%置信区间:125~629,P<005)。 结论PAI 1基因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与KD冠状动脉损伤密切相关,PAI 1基因启动子区4G/4G基因型可作为KD冠状动脉损伤高危人群的基因标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及尿GH检测对矮小儿童诊断的意义。 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儿科于2004-11—2005-06对106例矮小儿童进行垂体功能复合刺激试验,试验前收集所有受试者夜间12h(20:00~8:00)尿。另选取19例正常青春发育期前儿童为对照组。对垂体功能复合刺激试验GH分泌异常的56例矮小儿童,用ELISA方法检测相应的血清GH、IGF 1及尿中GH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根据垂体功能复合刺激试验的GH检测结果将矮小儿分类,包括完全性GH缺乏症(cGHD)25例、部分性GH缺乏症(pGHD)9例和GH神经分泌功能障碍(GHND)22例。GHD组患儿血清IGF 1、尿GH水平与正常儿相比明显降低(P<001)。pGHD和GHND组患儿血IGF 1水平波动较大,无统计学差异。GHND组患儿尿GH水平按ng/g肌酐(Cr)计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相(P<005),而按ng/12h尿量计算值虽低于正常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pGHD组患儿尿GH水平按两种方法计量值均介于正常和GHD患者之间,与正常及GHD患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cGHD和pGHD组患儿尿GH的ng/g Cr计量值与其血GH峰值呈显著性正相关(rcGHD=0556,P<005;rpGHD=0423,P<005),GHND组患儿尿GH的ng/g Cr计量值与其血中GH峰值无相关性(P>005)。 结论尿GH水平测定无创、简便,配合IGF 1等指标的检测,对于矮小儿童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米多君对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2003 07—2004 12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46例晕厥反复发作、直立倾斜试验(HUT)阳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分为米多君组、美托洛尔组及基础治疗组。首先应用HUT评价患儿的治疗反应及调整药物,所有患儿随访6个月后,如没有晕厥的发作者则停药,并继续随访。进一步评价患儿晕厥复发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结果米多君组、美托洛尔组及基础治疗组3组患儿HUT转阴率分别为750%、650%及200%。米多君组及美托洛尔组患儿的HUT转阴率明显高于基础治疗组(P均<005),而给药治疗的两组患儿的HUT转阴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随访过程中,米多君组及美托洛尔组晕厥复发率分别为222%及307%,而基础治疗组的晕厥复发率为800%,前两组晕厥复发率显著低于后组(P均<005)。前两组之间的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米多君可有效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浆、脑脊液中神经肽Y(NPY)的质量浓度变化,探讨NPY在惊厥性疾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02 09—2003 08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惊厥性疾病患儿,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浆和脑脊液中NPY的质量浓度。 结果(1)惊厥组血浆中NPY质量浓度第7天较第1天增高,差异有显著性(t=5366,P<001),惊厥组各组第7天与第1天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509,3480,3379,P<005);脑炎无惊厥组第7天较第1天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t=1056,P=0309);惊厥组与脑炎无惊厥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5728,P<001;t=6990,P<0001),脑炎无惊厥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987,P>005),惊厥组各组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F=34674,P<001)。(2)惊厥组脑脊液中NPY质量浓度与脑炎无惊厥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7830,5699,P<0001),脑炎无惊厥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112,P=0911),惊厥组各组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F=68931,P<001)。(3)血浆和脑脊液中NPY质量浓度与惊厥发作次数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体重无显着相关,P均大于005;第1、7天血浆NPY质量浓度与第1天脑脊液NPY质量浓度有显着正相关性(r=0954,P<0001;r=0950,P<0001)。 结论(1)惊厥性疾病患儿血浆、脑脊液中NPY质量浓度均增高,与惊厥发作次数有关,但在惊厥发生的不同阶段质量浓度不同。(2)血浆与脑脊液中NPY质量浓度呈正相关性,血浆中的质量浓度能间接反映脑脊液质量浓度。提示动态监测NPY质量浓度可能有助于对惊厥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鼾症儿童多导睡眠图(PSG)检测的特点及临床价值。 方法应用PSG对2001~2004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以打鼾为主诉的患儿,进行夜间连续睡眠呼吸监测7h,以PSG的监测结果作为诊断依据,将患儿分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组及非OSAS组即原发性打鼾(PS)组。监测指标:鼾声指数、呼吸紊乱指数(AHI)、最低氧饱和度(LSaO2)、血氧下降≥003的次数、SaO2<090的时间等,对各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66例鼾症儿童中确诊为OSAS为43例(652%),PS者23例(348%)。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差异无显著性,而两组患儿的AHI、鼾声指数、LSaO2、血氧下降≥003的次数、SaO2<090的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PSG是鉴别诊断OSAS与PS的重要方法。打鼾患儿应及早行PSG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OSAS,避免OSAS的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青春中、后期特发性矮小症(ISS)患儿的促生长效应。 方法于2003-10—2005-03在天津市南开医院就诊的19例青春中、后期ISS患者按骨龄被分为3组,A组骨龄130~139岁,10例(男7,女3);B组骨龄140~149岁,6例(男4,女2);C组骨龄150~160岁,3例(男2,女1)。每晚睡前皮下注射rhGH018~020IU/kg,共6个月。 结果3组ISS患者的身高分别由治疗前(1384±12)cm、(1442±18)cm和(1528±44)cm增至(1444±16)cm、(1487±12)cm和(1553±65)cm。3组患儿于治疗的前3个月促生长效果较明显,后3个月A组的促生长效果明显高于B组、C组,且依次递减,组间生长速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患儿用药前、后的体重、骨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患者用药前后的甲状腺功能、血糖、血尿常规均正常。 结论rhGH治疗对青春中后期特发性矮小症有促生长效应,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谷氨酰胺(Gln)浓度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关系。 方法选取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NEC患儿16例,以同期住院的性别相同,年龄、胎龄、出生体重相当的非NEC患儿16例为对照组,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Gln值,观察两组间差异;以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判定血浆Gln浓度与NEC的关系。 结果NEC患儿血浆Gln浓度为(021±008)mmol/L,对照组为(035±014)mmol/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控制了缺氧和感染因素的影响后,NEC组和对照组的血浆Gln浓度的边缘估计均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216mmol/L(0150~0282mmol/L)和0344mmol/L(0278~0410mmol/L)。两组校正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2)。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关联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浆Gln浓度是NEC的危险因素,OR值为13342(2006~88735)。 结论NEC患儿血浆Gln浓度降低,低浓度的血浆Gln是NEC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耳蜗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2002年6月至2003年8月广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6例(52耳)OSAS患儿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的结果与28例(56耳)正常儿童DPOAE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26例OSAS患儿多导睡眠图(PSG)示最低血氧饱和度(5791±1861),呼吸紊乱指数(2910±2331),与正常儿童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OSAS患儿F1~F4频率段DPOAE反应幅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F4~F11频率段的DPOAE反应幅值及F1~F11频率段DPOAE检出率均较正常儿童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OSAS能导致患儿耳蜗功能受损,对OSAS患儿应常规做耳声发射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脐血瘦素(leptin)质量浓度与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免疫调控机制。 方法2003年3~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儿科对正常分娩的早产儿30例、足月儿60例,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免疫透射比浊法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脐血leptin、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IgG、IgA、IgM、补体(C3、C4)、白细胞介素 4(IL 4)、γ 干扰素(IFN γ)质量浓度及bcl 2蛋白表达量、T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凋亡率。 结果脐血leptin质量浓度与IgG(r=0630,P<001)、C3(r=0340,P<001)、C4(r=0253,P<005)、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r=0295,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r=0377,P<001)及IFN γ质量浓度(r=0323,P<005)、GM CSF质量浓度(r=0236,P<005)、bcl 2蛋白表达量(r=0318,P<005)均呈正相关,与IL 4质量浓度(r=-0277,P<005)、淋巴细胞凋亡率(r=-0532,P<001)呈负相关,而与IgA、IgM无显著相关(均P>005)。 结论脐血leptin质量浓度与新生儿免疫功能密切相关,leptin具有增强新生儿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而对体液免疫功能影响较小。leptin可上调bcl 2蛋白表达和GM CSF质量浓度,抑制淋巴细胞的凋亡,此作用可能是leptin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0d内已退热的川崎病(KD)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IVGG)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不同剂量IVGG治疗对KD预后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为1999-10—2005-10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56例KD患儿,所有患儿均为10d内退热后确诊且无冠脉病变。按IVGG治疗剂量分成3组,A组(11例)用1g/kg,B组(26例)用2g/kg,C组(19例)未使用,余治疗相同。对其冠状动脉损害(CAL)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病程14~21d时发生CAL例数:A组2例(1818%),B组4例(1538%),C组16例(8421%),A、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随访05年CAL例数:A组1例(909%),B组1例(385%),C组11例(5789%),A、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10d内一经确诊的KD无论是否已退热均应给予IVGG治疗,对已退热且无冠脉损害的患儿应用总量1g/kg IVGG治疗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汉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中的反应特征。 方法对2003-04—2004-03在中山大学附属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确诊的汉族ADHD儿童57例和63例正常儿童,采用修订版WCST进行了测试分析。 结果WCST的13个指标中ADHD组儿童有7个指标成绩都显著比正常对照组儿童差(P<005,P<001)。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在WCST中持续性错误数(RPE)分别为(2684±1087)与(2283±1035),P<005,总错误数(RE)分别为(5758±1806)与(4933±1855),P<005,持续性反应数(RP)分别为(3039±1388)与(2549±1268),P<005,完成总应答数(RA)分别为(12760±177)与(12286±1104),P<001,完成分类数(CC)分别为(286±146)与(378±181),P<001,正确应答数百分比(RCP)分别为(5496±1400)与(6050±1338),P<005,概念化水平(RFP)分别为(4080±1761)与(4777±1772),P<005。控制年龄的偏相关分析显示症状、诊断都分别与WCST的多个指标相关,其中完成分类数(CC)与症状、诊断均相关。 结论汉族ADHD儿童的认知功能、认知转移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概念形成的洞察力不足。推测汉族ADHD儿童可能存在额叶功能缺陷。WCST可以考虑作为ADHD临床诊断的参考测验,其中较稳定的指标是完成分类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2月至2004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93例全身型JIA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资料。 结果93例患儿均有发热,其中不规则发热59例,弛张热34例;皮疹59例(634%);常见临床症状为疲乏、纳差、体重下降、面色苍白;关节痛以大关节为多见,累及关节由多到少依次为:膝、肘、踝、腕、掌指、髋关节、全身大关节、髂关节;淋巴结肿大46例(495%);肝和(或)脾肿大38例(409%)。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总数≥10×109/L80例,轻中度贫血34例(377%),多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沉增快85例(占944%);C反应蛋白(CRP)检测87例,升高79例(占908%);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检查83例,升高55例,IgA升高34例,IgM升高42例;行CD+3、CD+4、CD+8、CD+4/CD+8比值测定41例,CD+3(065±012),CD+4(033±009),CD+8(027±009)%,CD+4/CD+8比值为(138±049),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检验示CD3:P>005,CD+4、CD+8及CD+4/CD+8比值P值均<001。34例行血清铁蛋白检查,升高18例(占478%);心电图检查70例,异常44例(占626%);行病变关节X线检查26例,异常5例;类风湿因子检查90例,88例阴性,2例阳性。 结论全身型JIA临床表现多样化,发热、大关节痛、皮疹、疲乏、纳差等常见。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血沉和CRP大部分升高,并有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异常。  相似文献   

17.
探讨既往健康儿童社区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深圳市儿童医院2007—2008年出院诊断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符合社区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诊断标准、既往健康10例患儿,均 < 1岁,发病时间集中在每年4~10月。常见症状有发热、精神反应差、纳差、腹胀、腹泻、皮疹、呼吸急促。常见并发症为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程中多数患儿外周血白细胞降低,伴不同程度贫血。患儿C-反应蛋白(CRP)均显著增高,其中6例 > 100 mg/L。细菌血培养阳性标本19份,均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旋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氨曲南敏感,其他耐药率较低的药物依次为头孢吡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妥布霉素、头孢他啶。4例患儿入院时未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3例死亡,其中2例死于感染性休克、DIC(1例合并肺出血),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 社区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小婴儿多见,起病急,夏季发病,病死率高,并发症多。对于发热、精神反应差、有腹泻病史、病情进展迅速、早期出现感染性休克、外周血白细胞降低,特别是CRP显著增高的患儿均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并早期经验性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BX1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相关关系。 方法选择2004-10—2005-03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先心病患儿99例,对照组96名(与先心病患儿年龄相近的健康儿童)。应用小剂量DNA提取技术及采用ABI Prism SNaPshot方法,检测了先心病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TBX1基因多态性。 结果经χ2检验,TBX1基因各基因型频率在对照组、先心病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未发现TBX1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心脏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 方法回顾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1980—2004年确诊的174例IE患儿的临床特点。174例患儿中男94例,女80例,年龄3个月至14岁,病程3d至4个月。 结果(1)99例IE发生在先天性心脏病的基础上,35例发生在风湿性心脏病的基础上,35例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4例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发生,1例发生在肥厚性心肌病的小儿。(2)临床主要表现:发热(150例,862%)、肝大(74例,425%)、脾大(55例,316%)、贫血(65例,374%)、血沉增快(68例,391%)、多发性脏器栓塞(34例,178%)。细菌培养76例(76/174)阳性,阳性率437%,其中55例为葡萄球菌。(3)受累瓣膜以二尖瓣赘生物最多见,占483%。(4)并发症以顽固性心衰为主(252%),其次为神经系统并发症(132%),瓣膜腱索断裂最少见(057%)。(5)由于IE临床表现很不典型,病例早期被误诊为流感、肺结核、急性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10余种疾病。(6)治愈率为609%,其中单用抗生素治疗治愈76例(716%),抗感染治疗联合外科手术治愈30例(283%)。死亡28例(161%),脑栓塞及顽固性心衰是IE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结论发生IE的基础心脏病中,先天性心脏病跃居首位,风湿性心脏病逐渐减少。血培养、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IE的诊断。对于IE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应用抗生素,若经内科治疗效果不满意应尽早考虑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低钠血症与血浆脑利钠肽(BNP)相关性;HIE病理过程中的BNP及低钠血症生理和病理作用机制。 方法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动态观察22例低钠血症HIE患儿3日龄、7日龄和2周时血浆BNP和血钠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与血钠正常的52例HIE患儿及血钠正常非HIE患儿(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3日龄HIE患儿BN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7日龄时,血钠正常的HIE患儿与对照组之间已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低钠血症HIE组明显高于血钠正常HIE组(P<001);低钠血症组的三个时间段BNP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低钠血症组各时间段的血钠浓度呈递减,依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低钠血症HIE组与血钠正常HIE组相应时间段行为神经(NBNA)测定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低钠血症组的HIE患儿在三个时间段NBNA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低钠血症组BNP水平与血钠离子在各时间段具有负相关性。 结论BNP参与和导致了HIE低钠血症,并直接和经过低钠介导在HIE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