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创伤性颅内动脉瘤较为少见,由于对其缺乏足够认识使得其诊断往往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严重后果时才做出.[方法]作者回顾近十年来收治3例创伤性颅内动脉瘤,其中2例分别于轻伤后17、24 d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内出血和脑室内出血,实施显微外科手术;另1例轻伤后5周出现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应用血管内球囊栓塞技术.[结果]3例均治愈,随访正常.[结论]结合相关文献复习,作者认为头部外伤后,特别是在突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应考虑动脉瘤可能,早期诊断和外科治疗对防止其破裂出血导致不良后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3D)重建在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二维(2D)DSA和3D-DSA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就动脉瘤的诊断率,及其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3D-DSA与2D-DSA相比明显提高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阳性率,而且在是否为宽颈动脉瘤、分析瘤颈及相关动脉解剖关系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结论】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影像诊断中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5TMR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2月的医院放射科接受的患有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 =40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多层螺旋CT诊断检测,观察组采用强1.5TMR诊断检测,检测后,对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剂Levovist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造影剂Levovist(利声显 )对颅内动脉瘤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的增强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疑为动脉瘤的患者 ,经常规彩色多普勒检查筛检出 10例诊断不确切、显影不佳的患者行造影增强 ,使用Levovist ,浓度 2 0 0~ 40 0mg/ml,经肘正中静脉持续推注 ,速度 2ml/min ,观察造影后不同时间病灶及其他血管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增强效果 ,记录各血流参数。所有病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双盲对照。结果 受检者注射造影剂后 10~ 2 0s开始显影并很快出现高峰 ,显影增强持续时间为 3 .5~ 9.0min ,多普勒显像明显增强 ;造影后 9例患者均显示动脉壁上“囊袋状”突起 ,平均大小 ( 11.8± 3 .9)mm ;1例病灶未能明确显示。使用造影剂后对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 90 % ;造影后相关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与造影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使用超声造影剂可明显增强颅内血管信号强度 ,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选择25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SCTA检查,成像技术为表面遮盖法(SSD)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结果:25例脑动脉瘤患者术前均准确定性、定位,全部经神经外科手术证实。结论:SCTA是一种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在诊断脑动脉瘤方面,具有分辨率高、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代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柴永萍  刘斅淑  辛静萍 《全科护理》2016,(29):3074-3076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神经外科6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随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血管痉挛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病人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管痉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动脉瘤术后病人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脑血管痉挛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内脏动脉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内脏动脉瘤患者的CT增强扫描资料,采用容积重组(VR)"血管生长"技术(AV)、多平面重建(MPR)行血管重建.结果 42例患者中,共发现58个动脉瘤,均清晰显示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其中脾动脉瘤27个(46.6%),肝动脉瘤6个(10.3%),肾动脉瘤10个(17.2%),肠系膜动脉瘤7个(12.1%),腹腔动脉瘤8个(13.8%),3个破裂(5.2%),8个合并显示载瘤动脉狭窄(13.8%).结论 MSCTA能准确诊断内脏动脉瘤及伴发或继发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检查包括传统的X线血管造影、DSA、MRA等,但均有局限性。CTA作为一种新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既可弥补上述检查的不足,亦可单独作为颅内动脉瘤术前诊断及术后复查。笔者用CTA对16例脑动脉瘤进行术前检查并对其中4例作术后复查,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脑动脉瘤手术患者的CTA检查结果,其中20例同时行DSA检查,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100例患者CTA所见除1例假阳性动脉瘤和漏诊1例外,与DSA及手术结果完全吻合。CTA可显示动脉瘤的三维解剖结构,为诊断和治疗提高依据。结论:CTA可以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可疑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完全可依据CTA制订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的影像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潞  毛伯镛 《华西医学》2006,21(2):424-425
颅内动脉瘤(AN)是脑动脉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痉挛等。AN破裂出血后致死致残率非常高,其治疗、预后和康复与临床治疗时机有很大关系。目前多主张在AN破裂之前进行早期外科手术,因此临床对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准确性要求很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既是AN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也是能否进行手术的唯一可靠证据。近年来,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3D-CTA)作为AN的无创性诊断筛查方法又受到重视并广泛运用于临床。将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与血管造影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头颅双能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双能量" "颅内动脉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检索词检索万方医药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dual energy" "intracranial aneurysms"或"subarachnoid hemorrhage"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时间为2006年1月-2017年1月,纳入以DSA为金标准的双能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文献,对最后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分析,检验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对诊断准确度指标进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并进行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5篇,无异质性。计算效应合并值,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合并敏感度为0.97[95% CI (0.96,0.99)],合并特异度为0.99[95% CI (0.97,1.00)],合并阳性似然比为21.71[95% CI (12.10,38.96)],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04[95% CI (0.03,0.07)],合并OR值为703.4[95% CI (303.96,1 627.74)];合并ROC曲线下面积为0.990 8,敏感度与特异度交点最大值(Q值)为0.992 5。结论 双能量CTA对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作为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附6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进行MSCTA检查,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和分析。结果在62例患者中,MSCTA检出动脉瘤其66个,7例未检见动脉瘤,其中9例为多发动脉瘤,2个瘤灶者7例,3个瘤灶者2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者26个,大脑中动脉15个,颈内动脉12个,大脑前动脉4个,后交通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3个,基底动脉2个。最大瘤体直径为18mm,最小瘤体直径2mm。经DSA和手术对照,MSCTA诊断准确55例,漏诊3例,动脉瘤位置判断不准3例,假阳性1例。MSCTA诊断动脉瘤敏感性883%,特异性100%,准确率91.7%,阳性预测值97.0%,阴性预测值71.4%。结论MSCTA可安全、快捷、无创性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形态、大小、指向、轮廓)、瘤颈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推荐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脏肿块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iemens Definition AS 128层螺旋CT机,对29例肝脏肿块患者进行上腹部MSCTA检查,并对腹腔动脉及其分支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成像(VR)等三维重组。结果腹腔动脉及其分支显示率:脾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显示率为100%,胃左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96.5%,肝右动脉93%,肿瘤供血动脉79%。腹腔动脉开口对应T12左上缘4例,T12左下缘11例,L1左上缘12例,L1左下缘2例。开口于腹主动脉左前壁21例,前壁7例,左壁1例。肝脾胃左动脉型25例,肝脾型3例,脾胃左型1例。腹腔动脉长度最长4.9cm,最短1.9cm。与腹主动脉间下夹角最大107°,最小14°。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能直观、立体反映腹腔动脉开口部位、开口方向、长度、与腹主动脉间角度,走行及其分支、变异,肿瘤供血动脉等,对介入手术具有导航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三维重建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5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DSA)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运用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T)、表面遮掩法(SSD)三维重建进行诊断。结果 215例病例成像清晰,DSA或手术(病例均行DSA检查、207例行手术)证实,215例共238个动脉瘤,其中CT血管成像(CTA)及三维重建正确诊断230个动脉瘤,漏诊8个动脉瘤,误诊1个动脉瘤,手术发现DSA漏诊3例共3个动脉瘤。其中M IP、MPR正确显示230个、VRT显示221个、SSD显示219个。本组CTA敏感性为96.6%,阳性预测值99.6%。CTA检查与DSA检查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与三维重建技术能较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合理利用不同三维重建技术能提高脑动脉瘤诊断准确率,对临床术前评估及术后复查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CTA三维重建(3D-MSCTA)与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术(IADS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3D-MSCTA及IADSA检查.以手术或随访为标准评价两种检查结果及图像质量.结果发现脑动脉瘤29例34处.两种检查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特异度、准确度间及VR/MIP、IADSA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图像质量评估数值最高为VR,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脑动脉瘤的诊断,3D-MSCTA比DSA更敏感、更准确.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疑诊为PE患者行MSCTA检查,且全部病例均经随诊证实,其中4例在溶栓治疗后进行了复查。结果26例患者共分析1146支肺动脉及其分支,受累217支,占12.3%。肺动脉栓塞MSCTA的直接征象:肺动脉腔内类圆形、偏心形充盈缺损,附壁性充盈缺损,管腔完全闭塞,血栓位于管腔中央的轨道征。间接征象:肺动脉高压,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梗死,胸腔积液。结论MSCTA是诊断PE准确、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且可判断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2007年10月间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MSCTA采用GE 16排螺旋CT,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对动脉瘤的大小、载瘤动脉、瘤颈、管壁钙化及瘤内血栓等方面进行显示,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对比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结果 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敏感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3.44%和100%,显示动脉瘤的平均直径为8 mm,最小动脉瘤直径为3.41 mm;清晰显示瘤颈43例,瘤壁钙化26例,瘤内血栓13例;DSA显示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 mm,清晰显示瘤颈33例,瘤壁钙化6例,瘤内血栓5例.MSCTA对于动脉瘤周边邻近骨质结构及瘤内血栓、管壁钙化及瘤颈的显示与DSA比较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结论 MS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较好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照研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经DSA检查和(或)临床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DSA检查,并同时行CTA和(或)MRA检查.分析MRA、CTA及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并观察分析动脉瘤的形态特征,测量动脉瘤瘤体直径及囊状动脉瘤瘤颈宽度.结果 34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41个,DSA、MRA及CTA的检出率分别为97.6%(40/41)、86.4%(19/22)和75.0%(15/20).以DSA为诊断金标准,CTA与MR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MRA与DSA所测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仍为检出颅内动脉瘤最敏感的方法,但MRA和CTA对于动脉瘤形态特征的显示可达到与DSA相同的水平,且MRA和CTA因无创、经济、快捷方便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尤其MRA无需注入对比剂,使得检查更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制作适于影像学研究的胡桃夹综合征(NCS)的动物模型,并应用MSCTA评价左肾静脉(LRV)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LRV 50%结扎组(A组)、LRV 75%结扎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只.采用探针腔外与LRV并行结扎的方法建立动物模型,A、B两组分别结扎LRV近下腔静脉(IVC)侧断面的50%和75%,并于结扎前后分别行MSCTA检查,测量并评价LRV的狭窄面积.通过C组与A、B组间LRV-IVC压差的测定,评估模型的可靠性.结果 A与B组LRV实际和理论结扎狭窄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结扎后与C组比较LRV-IVC压差明显增大,其绝对值≥5 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腔外结扎LRV制作的动物模型可真实地模拟NCS时LRV的形态和压力改变,MSCTA可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