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胆囊癌恶性程度高,有效的治疗药物少。中药因其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且毒副作用较小的优势受到诸多研究者关注。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在胆囊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关的实验研究已走向细胞、分子及基因水平,实验研究的机制可概括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转移和迁徙、影响信号传导通路、增强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以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方面。现有的实验研究表明中药有效成分抗胆囊癌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中药有效成分虽然显示出抗肿瘤活性,但具体化学分子结构不甚明确;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体外细胞实验水平,动物体内实验研究较少,未来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当前,中药抗胆囊癌的机制大部分为经典的信号通路,下一步可寻找新的信号通路及新的作用靶点。另外,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增加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复方的研究,进一步发挥传统中医药抗肿瘤的优势。该文根据现有的实验研究作一综述,有利于研究者了解中药有效成分在胆囊癌实验研究的现状以便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Caco-2细胞模型及其对黄酮类成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艳红  贾晓斌  陈彦 《中草药》2007,38(6):938-941
Caco-2细胞模型作为ADME/Tox研究平台中肠吸收模型之一,已广泛用于药物动力学研究,可通过体外试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阐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机制、毒性、药物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体内转运关系以及药物代谢稳定性等。以黄酮类成分为代表,介绍Caco-2细胞模型在中药有效成分吸收代谢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3.
中药血清化学在中药及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中药血清化学是在传统的口服给药模式的基础上,依据中药口服后只有移行入血的成分才可能发挥药效的思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的提取、分析技术,对药物口服吸收后含药血清中的原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可直接筛选和判断出中药及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并据此较快速地探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同时辅助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机制和意义,对中药新药的研发起到加速和推动作用。文中作者总结了一些血清药物化学的成功实践经验,并对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概述。  相似文献   

4.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李小娜  张兰桐  殷玮 《中草药》2006,37(6):801-805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阐明中药复方配伍药理机制、促进中药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述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即利用拆方、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指纹图谱、药物动力学和代谢物组学等方法,对单体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进行研究,为探讨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药复方化学与创新药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复方化学与创新药物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关键课题,本文简要回顾了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概况,论述了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结合研究实践,阐明以中药复方化学研究所发掘出的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群)或有效成分(群)为基础,研制创新药物是实现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与方法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3个方面论述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与方法的意义,分别分析论证了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对实现传统中医方药理论研究的意义、对中药制药技术创新和实现中药产业提升的意义。并指出通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揭示中药产品的有效成分,是中医方药理论、生产技术和产业实现现代化的学术前提。  相似文献   

7.
中药复方化学与创新药物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中药复方化学与创新药物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关键课题,本文简要回顾了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概况,论述了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结合研究实践,阐明以中药复方化学研究所发掘出的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群)或有效成分(群)为基础,研制创新药物是实现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药血清化学在药学相关学科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血清化学是依据中药口服后其移行入血的成分有可能发挥药效的思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的提取、分析技术,对药物口服吸收后含药血清中的原型成分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从而可直接筛选和判断出中药及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并据此较快速地探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同时辅助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机制和意义,以此发挥对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推动作用。本文结合中药血清化学的方法从其辅助血清药理学研究、药剂学的剂型和辅料筛选、中药炮制品的药性和药效优选、中药复方及院内制剂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复方加减方的配伍研究及临床上的药物热、药物基因组学及给药方案个体化等角度探讨了其在中药相关学科研究中的方法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第二大癌症,因其极高的死亡率而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大多采用放射性治疗及化学药物治疗癌症的副作用较大,而中药有效成分在抗肿瘤方面有着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已成为抗癌药物的重点研发对象。近年来,相关科研人员对中药有效成分作用于人宫颈癌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尤为活跃。文章拟从中药提取物、多糖、生物碱、皂苷、黄酮类、萜类、醌类、挥发油、酯类、酚类、砷剂类、蛋白组分等中药有效成分为出发点,以抗宫颈癌作用机制即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侵袭、迁移及黏着斑激酶(FAK)磷酸化;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表达;干扰细胞有丝分裂;抑制端粒酶活性;调节细胞信号通路;下调HPV E6基因表达;调节机体免疫能力为主要内容,对宫颈癌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与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抗宫颈癌药物的研发与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如何辨识有效成分是中药新药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中药作用的整体性、组成成分的多样性、作用靶点的复杂性以及成分间相互作用的难以预测性,使传统药效物质研究方法的效率普遍不高。基于"定量组效关系"研究思想,多组分药物的化学组成与其生物活性间同样存在定量相关关系,组效学研究可帮助辨识中药的有效成分。本文对目前组效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综述,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胃癌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长期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和化疗,但此方法对人体伤害均较大,而研究发现中药有效成分在肿瘤辅助治疗中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因此中药有效成分在抗肿瘤领域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很多相关科研人员对中药有效成分作用于人胃癌细胞的体外活性及机制研究尤为活跃。该文从中药提取物、多糖、生物碱、皂苷、黄酮类、萜类、醌类、挥发油、酯类、酚类、蛋白组分等中药有效成分为出发点,以抗胃癌作用机制即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侵袭及迁移;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表达;干扰细胞有丝分裂;调节细胞信号通路为主要内容,对胃癌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与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为抗胃癌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的中药实验研究较多,进展较快,笔者查阅了国内外1988~2006年的大量文献,发现对单味中药及中药提取物主要是从中药的药理学角度进行研究,针对药物的有效成分,探讨其作用机制;对中药汤  相似文献   

13.
多成分多靶点是对中药作用机制的表面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研究,是中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药国际化应用的重要基础,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成为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模式是近年来对中药作用机制的一种认识,对中药的研究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近年来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和国内外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趋势,认为中药作用机制实际上是两个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即药物有效成分组成的复杂物质体系和病理条件下药物作用靶点组成的复杂生物体系。正是由于这两个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才达到了药物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本文通过大量资料分析认为,多成分多靶点解释中药的作用机制并不能反映中药的作用特点和机制,尤其不能反映药物多成分的有机组合和病理情况下的多靶点相互关联性的变化。中药的作用是由多种有效成分有机组合的物质组合与多种疾病相关靶点综合影响而相互作用产生的,这两个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中药有效成分组来描述。  相似文献   

14.
对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研究,是中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药国际化应用的重要基础,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成为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模式是近年来对中药作用机制的一种认识,对中药的研究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近年来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和国内外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趋势,认为中药作用机制实际上是两个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即药物有效成分组成的复杂物质体系和病理条件下药物作用靶点组成的复杂生物体系。正是由于这两个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才达到了药物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本文通过大量资料分析认为,多成分多靶点解释中药的作用机制并不能反映中药的作用特点和机制,尤其不能反映药物多成分的有机组合和病理情况下的多靶点相互关联性的变化。中药的作用是由多种有效成分有机组合的物质组合与多种疾病相关靶点综合影响而相互作用产生的,这两个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中药有效成分组来描述。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进行性的间质性肺病,预后极差。目前临床治疗IPF以抗纤维化药物为主,但现有抗纤维化药物种类较少,且疗效有限、不良反应多,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因此,亟需寻找新的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中医药治疗IPF因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一直广受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防治IPF疗效显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中药治疗IPF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使其难以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探索和揭示中药有效成分治疗IPF的作用机制至关重要,现已逐渐成为IPF研究领域的热点。日益增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有效成分治疗IPF涉及抗炎、抗氧化、抑制上皮间质转化等多种作用机制,但相关研究尚缺乏系统梳理和总结。该研究通过检索和筛选近年来关于中药有效成分治疗IPF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着重总结中药有效成分治疗IPF的作用机制、当前实验研究的方法,并提出目前中药有效成分治疗IPF机制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IPF的进一步基础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有多种逆转MRSA耐药的有潜力的抗菌药入市或进入后期临床研究阶段,其耐药机制各不相同。中药有效成分逆转MRSA耐药的研究也在逐年增加,证实多种中药有效成分单独应用可抑制耐药菌的生长,且可以通过组方的形式联合多种抗菌药物使用,具备不同耐药机制,产生协同作用,有效阻止细菌短期内耐药机制的发挥,降低耐药菌的进化。作者通过文献分析对报道的新型抗MRSA药物和中药有效成分进行综述归纳,探讨近年在研的新型抗菌药及中药对抗MRSA的效果及逆转耐药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关宏炜  徐丽君  董慧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3):4537-4541
中药现代化研究逐步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反向对接技术也逐步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有利工具,将一个小分子药物对接在一组临床相关大分子靶标的潜在结合腔中,通过对结合特征的详细分析,根据结合紧密程度对靶标进行排名,从而潜在地鉴定可能与其作用机制或副作用相关药物的新分子靶标。近年来,为了探索中药的作用机制、筛选中药有效成分以及寻找药物作用于疾病的靶点,反向分子对接技术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该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总结反向分子对接技术应用于中药作用靶点、有效成分筛选及中药潜在作用机制探索的情况,为中药临床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胰岛素抵抗(IR)或IR综合征始终为糖尿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而目前研究表明,许多中药方剂可缓解胰岛素抵抗。在对中药方剂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发现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可通过多种途径改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因此,从天然药物中探寻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活性成分和其作用机制一直是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9.
<正>五味子目前已经在我国东北开始大面积种植,作为一个常见的中药品种是医疗企业、大专院校的研究重点。当前的一些有关中药五味子有效成分提取以及提取方法,也有一些研究者只以其保健功能为主要研究方向,还有人以五味子保健酒为主要科研成绩。笔者认为中药五味子研究还是要以研究有效成分为主,尽管当前有人认为中药有效成分的概念较为笼统,中药有效成分只是用化学方法进行含量测定得到的一个结果,或者说中药有效成分不一  相似文献   

20.
中药难溶性有效成分共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共晶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与共晶形成物在氢键或其他非共价键的作用下以一定化学计量比结合而成的一种新的固体形态,其不但可以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利用度,且可突破专利保护,是目前药物研发的一个新的热点。药物共晶的出现也为中药难溶性有效成分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契机。对黄酮类、生物碱类、萜类和多酚类难溶性有效成分的共晶及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综述,为药物共晶在改善中药难溶性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及生物利用度方面的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