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成山 《人民军医》1998,41(2):80-80
近2年来,我们收治急性动脉血栓栓塞症26例,参考国内最新治疗方法[1],全部溶栓治疗,取得理想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52~78岁,平均61.2岁。发病后5~12d开始治疗。均具有动脉粥样硬化典型临床特点[2]。伴有脑血栓病史8例,冠心病11例(其中心房纤颤6例),单纯性肢体动脉粥样硬化7例。共累及3O支动脉,其中股动脉14支,■动脉11支,防动脉3支,锁骨下动脉2支。以股动脉和■动脉发病最多(83.3%)。1·2方法采用溶栓、降纤、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综合溶栓方法。(1)溶栓:采用国产尿激酶,首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介入综合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疗效。方法7例PTE病人,经肺动脉造影进一步明确栓塞部位后,即采用介入综合治疗(经导管碎栓、抽吸取栓、局部溶栓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观察临床症状、肺动脉开通情况、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肺动脉平均压(PAPm)。结果所有PTE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肺动脉完全开通率90%以上;PAPm术前平均31 mmHg降至术后25 mmHg;PaO2术前平均54 mmHg升至术后95 mmHg,SaO2术前平均80%升至术后94%,术后未有再发PTE者。结论介入综合治疗急性PTE能够快速改善血液动力学,降低右心室后负荷,预防PTE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评价单纯抗凝与血管内局部溶栓结合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效果.方法 收集采用单纯抗凝治疗和局部溶栓结合抗凝治疗的CVST患者各30例,单纯抗凝组患者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改为口服华法林治疗12个月;局部溶栓结合抗凝组患者分别接受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18例)、颈内动脉溶栓(6例)、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结合颈内动脉溶栓(6例)治疗,术后常规口服华法林12个月.结果 局部溶栓结合抗凝组30例患者静脉窦主干实现再通,有2例窦内接触性溶栓患者出现颅内出血增多并发症;单纯抗凝组27例患者静脉窦主干实现再通,3例患者影像学显示再通不明显,但临床症状改善,无出血并发症.出院前单纯抗凝组患者和局部溶栓结合抗凝组患者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为13.4±1.6、1.8±0.7和14.2±1.3、1.4±0.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12个月随访时局部溶栓结合抗凝组患者恢复好于单纯抗凝组,单纯抗凝组有2例患者自觉偶发头痛,其中1例为CVST复发.结论 局部溶栓结合抗凝治疗CVST是安全有效的,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溶栓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全身静脉血栓的最常见表现。其主要并发症为肺栓塞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抗凝治疗虽可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 ,但血栓的溶解有赖于机体自身的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外科血栓切除术成功率有限 ,并可早期出现血栓复发。全身输注血栓溶解剂则有可能使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3倍的危险。导管接触性溶栓通过导管将血栓溶解剂直接送入血栓 ,明显提高了血栓溶解剂的效力、缩短了用药时间并迅速清除血栓 ,对病程在 10~ 14天之内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良好。笔者就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作一简…  相似文献   

5.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1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激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DVT)的疗效。方法对15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DVT)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溶栓后14天进行疗效判断。本组病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33%。结论应用尿激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DVT)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系最多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一,临床上是否采用溶栓治疗目前尚有争论。为探索溶栓联合抗凝治疗对UAP的治疗价值,我们对32例UAP患者分别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和冠心病常规治疗进行比较。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32例UAP病人为1994年1月~1998年12月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65±5)岁;病程1月~1a。随机分为2组:(1)小剂量尿激酶 低分子肝素组,20例,男14例,女6例;(2)常规治疗组,12例,男7例,女5例。全部病例符合1979年WHO冠心病…  相似文献   

7.
李惠芬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819-1819
近1年来我循环内科住院病人中选取38例4-6 h就诊,应用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其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在32-73岁,平均52.5岁。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总再通率63.2%,4 h内溶栓再通率为71.4%,4-6 h再通率为40%,再灌注心率失常发生率为75%,全部病例未发生大出血及死亡。  相似文献   

8.
李作坤  冯婷  冯强 《人民军医》2010,(6):441-442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抗凝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2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序贯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序贯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10万U静脉注射,每天2次。观察患者肢体肿胀变化、出血倾向、肺动脉栓塞临床表现、患肢深静脉血管及侧支循环彩超下变化情况等。结果:观察组肢体肿胀消退出现早,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并不增加出血及肺动脉栓塞发生率。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能显著提高肝素、华法林序贯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8岁。腹部及右下肢持续疼痛伴恶心呕吐1周。检查:心律不齐,早搏。左下腹压痛明显。腹部平片:肠系膜上动脉供血的肠管及胃均充气,而肠系膜下动脉供血的肠管无充气。急诊左股动脉穿刺插管腹主动脉造影示:导管头下方L_1椎体水平的腹主动脉内见团块状血栓影,腹主动脉左侧壁毛糙。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显示不清.右肾动脉显示良好,但左肾动脉未显影。右髂总动  相似文献   

10.
肝素在血栓性病变介入溶栓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肝素在血栓性病变的介入性溶栓抗凝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急性脑血栓形成22例,四肢动脉血栓18例,髂股静脉血栓200例,下腔静脉血栓20例,分别给以肝素或小分子肝素行全身抗凝。经导管或局部给以溶栓、消融和下腔静脉过滤器放置等治疗,术中和术后也全身使用肝素抗凝治疗。结果:动脉血栓在肝素抗凝下,经导管溶栓疗效肯定,术后必须以肝素抗凝才能保持管腔通畅;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完全再通率低于动脉系统。肝素与溶栓药物联合应用疗效高于单纯使用溶栓药物。结论:血栓性病变的治疗应首先使用肝素抗凝,其次溶栓。溶栓必须和肝素抗凝联合,这是对血栓性疾病进行介入治疗的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6例患均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3075Xa单位,每日1~2次。结果 治疗组痊愈和显进步率占80.7%,明显大于对照组56.7%(P<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进展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采用的血管通路,也是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而内瘘一旦出现血栓,造成血管栓塞,内瘘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因此如何保持其安全与通畅一直是临床难题。动静脉内瘘血栓栓塞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虽然成功率较高,但存在操作复杂  相似文献   

13.
周静 《航空航天医药》2012,23(3):300-30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的疗效.方法.3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均符合溶栓疗法的适应证.溶栓前即刻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氯吡格雷片300 mg后,立即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50 mL静滴,30 min内滴完.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4000U,皮下注射,12 h1次,连用7d,用药期间监测凝血时间,保证凝血时间在参考值的1.5倍,阿司匹林肠溶片3d后改为100 mg,/d,口服.氯吡格雷片次日改为75 mg/d,口服.结果:32例中溶栓成功26例,再通率81%,发病3h内再通率87%,3~6h者再通率80%,6~12 h者再通率62%,未通率1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临床再通率高,尤其发病在6h之内者,疗效确切,简便易行,是不具备PTCA条件的基层医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12 h的疗效。方法:予国产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 mL,30 min内静脉滴入。结果:34例AMI患者总再通率为70.58%,其中发病≤2 h、〉2~4 h、〉4~6 h、〉6~12 h溶栓再通率分别为87.5%、81.8%、62.5%、42.85%;再通时间依次为(78±4)min、(98±3.0)min、(128±3.0)min、(190±4.0)min。比较≤2 h与〉2~4 h溶栓再通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2~4 h、〉4~6 h、〉6~12 h溶栓再通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死亡6例,占17.64%。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是一种治疗AMI安全、有效,积极的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15.
脑静脉窦血栓局部溶栓治疗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男4 0岁,头痛1周,有时抽搐。左侧上下肢肌力0级。颅内压力31cmH2 O ,MRI示上矢状窦,右横窦血栓。经动脉造影示右侧烟雾病,上矢状窦,右侧横窦及乙状窦未显影。右侧股静脉穿插管,SP微导管超选至血栓内,尿激酶80万U溶栓1h ,复查造影大部分开通(图1 )。术后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术后查CT右顶叶出血。相继出现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积极治疗1个月后痊愈出院。 a 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可见烟雾状侧支血管 b 正位可见右侧横窦,乙状窦未显影图1 例1介入前后MR1图像作者单位:1160 11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刘永晟、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应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07年7月-2009年12月AMI患者100例,按照随机的分组原则分为优质组和传统组,各50例。传统组患者采用一般药物进行治疗,优质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心肌酶谱、心电图检查以及射血分数、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优质组心肌酶谱变化时间为10.34±1.33小时,ST段变化时间为1.50±2.42小时均显著低于传统组15.91±3.22小时,8.52±1.36小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组治疗后射血分数为(67.32±4.74)%显著高于传统组(34.78±5.87)%,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26.34%显著低于传统组56.3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组优于传统组。结论: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相对于传统药物治疗来说作用显著.操作简单,安全系数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7例发病在6.5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行IAT治疗。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疗效标准评定。临床疗效评价在溶栓后30d进行。结果:7例病人溶栓后5例部分/完全再通,2例未通,临床治愈2例,显效4例,有效1例,发生症状性脑出血1例,经治疗恢复良好。结论:急诊动脉内溶栓是安全可行的,是卒中早期的理想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高原地区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水平。方法:通过2例高海拔地区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其诊断要点。结果:重视PTE患者的高危因素、症状的采集和分析。结论:提高PTE的诊断意识,须熟悉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评价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angioplasty,CASA)后的抗凝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1月—2012年12月对30例患者行CASA治疗,并将患者分为肝素组15例和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组15例。肝素组给予肝素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滴注,剂量420 u/h,维持72 h。LMWH组术后给予LMWH 0.4 ml(5 000 u),皮下注射,每12 h 1次,连续6次。抗凝期间,两组患者于2、8、24、48、72 h各监测1次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血栓栓塞和出血性事件。结果在颅内出血性事件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24、48、72 h的PT和APTT值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和LMWH在CASA术后抗凝效果和安全性类似,但鉴于肝素具有剂量可监测、半衰期短、抗凝作用可快速逆转的特性,仍应作为CASA术后的首选抗凝策略。  相似文献   

20.
溶栓疗法是急性心肌梗塞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治疗的主要措施 ,挽救了许多濒临死亡的危重病人的生命 ,许多医院已放宽了对老年AMI溶栓治疗的年龄限制 ,本文对 1 0例 80岁以上高龄AMI患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0例 ,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81~ 85岁 ,平均 83岁 ,均为住院病人 ,符合WHO关于AMI诊断标准。梗塞部位 :前壁 (包括前间壁、前侧壁 ) 4例 ,广泛前壁 1例 ,下壁 3例 ,心内膜下 2例。就诊时间 :6h以内 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