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与术后病理对照及相互间比较,对比分析超声双重造影( DCUS)和增强CT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4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均接受DCUS和增强CT检查的40例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对比DCUS与增强CT对胃间质瘤病灶的检出率,对比对胃间质瘤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的正确率。结果40例胃间质瘤中病理诊断为低危24例,高危16例。 DCUS对胃间质瘤病灶的检出率为98%(39/40),增强CT对胃间质瘤病灶检出率93%(37/4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615)。DCUS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7%(38/39),增强CT定位诊断正确率为70%(26/3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 DCUS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7%(34/39),增强CT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9%(33/3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1.00)。结论 DCUS在胃间质瘤病灶的定位能力上明显优于增强CT,但在胃间质瘤的检出能力上和在胃间质瘤生物学行为的诊断能力上与增强CT相近,因此可作为增强CT的重要补充甚至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兵奇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804-180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0-01期间在我院外科接受治疗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全部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病理诊断良性6例(50%),潜在恶性2例(16.67%),恶性4例(33.33%)。所有手术切除标本均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 ll7阳性9例(75%),CD34阳性8例(66.67%),细胞呈上皮样或菱形,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26个月,术后1年内复发3例,死于本病2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上缺乏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外科手术是胃肠道间质瘤的唯一根治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T和钡餐造影检查诊断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外生型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口服阳性对比剂常规CT增强加三维重建;以及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用卡方检验分析两者在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的差异。结果 20例研究对象中,CT定位诊断正确13例(65%),定性诊断正确18例(90%)。消化道钡餐定位诊断20例,正确率100%;定性诊断正确12例(60%)。两者在定位、定性诊断的正确率上差异值分别为P<0.01、P=0.0381,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两者结合诊断的准确率为95%(19/20)。结论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CT特征明显,定性诊断准确率高,而定位准确率低。钡餐造影明确间质瘤与肠管关系;定位诊断优势明显。CT结合全消化道钡餐造影,能明显提高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刘晓勤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594-159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6~2006年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6例(22.2%),潜在恶性4例(14.8%),恶性17例(63.0%)。胃间质瘤成人多见,50岁以上占85.2%(23/27),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贫血疼痛多见,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结果。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防止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6~2006年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6例(22.2%),潜在恶性4例(14.8%),恶性17例(63.0%)。胃间质瘤成人多见,50岁以上占85.2%(23/27),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贫血疼痛多见,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结果。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防止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胃间质瘤(gastrisstromalTumor,GST)是较少见的胃黏膜下肿瘤。消化道钡餐造影、CT等影像学检查是临床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对GST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本文介绍1例继发巨大溃疡的胃恶性间质瘤,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评价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及病理资料.结果:38例GIST发生在胃18例,小肠14例,食管和直肠各1例;良性12例(9例发生在胃),潜在恶性6例(胃4例,小肠2例),恶性20例(胃9例,小肠11例);良性者知径1~5cm,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10/12),恶性肿块直径6~19cm,内可见变性坏死、囊变形成灶性低密度区,并呈不均匀强化(20/24).本组对GIST的定位和定性准确率分别为92.1%(35/38)和89.4%(34/38).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者32例,6例CD117或者CD34阳性.结论:MSCT检查在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以及初步鉴别肿瘤良恶性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附15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病的X线征象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资料,对其术前CT检查(12例)、常规X线造影(3例)、DSA检查(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间质瘤单发4例,多发1例(胃和小肠各有一个间质瘤),恶性间质瘤10例,均为单发。恶性肿瘤一般较良性肿瘤大。CT密度均匀性:良性肿瘤均匀3个;恶性肿瘤均匀3个,不均匀7个。CT密度:良性者与消化道壁相比密度相等3个;恶性者等密度3个,低密度3个,等低密度3个,等低高密度1个。肿瘤灶边缘:良性者3个均无分叶,界限清楚;恶性者有分叶5个,无分叶5个。CT增强后强化:良性者增强后强化均匀,恶性者增强后强化不均匀。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外型胃间质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腔外型胃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双期(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结果:15例腔外型胃间质瘤均分布在胃的周围,其中与胃之间有密切关系者9例,与胃之间关系不明确者6例。表现为囊性病灶5例、囊实性病灶7例和实性病灶3例,双期增强扫描示肿瘤实质部分均呈明显强化。结论:腔外型胃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熟悉其表现将能提高对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并发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切除的胃间质瘤并发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MSCT表现特点。结果6例胃间质瘤并发腺癌均经病理证实为原发肿瘤,免疫组化示CD34及CD117阳性。间质瘤低危3例,极低危3例。间质瘤的平均大小为(1.73±1.37)cm。间质瘤腔内型3例,腔外型3例。平扫病灶呈等密度,动脉期、门静脉期间质瘤病灶呈渐进性强化。并发胃腺癌的平均大小为(2.73±0.76)cm,所有胃腺癌病例均见黏膜中断、溃疡形成;2例浆膜受累及,3例伴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胃间质瘤并发腺癌多数为偶然发现,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特别是免疫组化。术前影像检查易漏诊,胃粘膜异常改变具有一定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武金虎  韩冰  苗山  侯利华  贾元利 《武警医学》2012,23(7):565-566,57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至2012-01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GST临床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或疼痛(11例),腹部肿块(14例),上消化道出血、黑便(5例),体检及其他手术中发现(4例)。肿瘤发生于胃窦15例,胃体11例,胃底8例。本组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行病理检查。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17的阳性率为94.1%(32/34),CD34的阳性率为73.5%(25/34)。32例获得随访,术后复发7例,4例予以伊马替尼治疗,疗效显著。结论 GST的确诊需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仍是GST治疗的首选方式,术后适当的靶向治疗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2.
胃间质瘤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且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GST 46例,总结本病的CT征象.并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对43例单发不同直径GST的形态、生长方式、坏死及强化方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6例中,单发43例,多发3例.43例单发GST中,发生于胃体24例、胃底16例、胃窦3例.GST具有沿胃壁的垂直方向生长,肿瘤瘤体大但附着点较局限的生长特点.瘤体直径≤5cm者14例,形态规则10例.强化后密度均匀10例,有中心坏死者4例,呈腔内生长7例、腔外生长5例、腔内外同时生长2例;瘤体直径>5cm者29例,形态不规则24例,强化后密度不均匀27例,有中心坏死者24例,呈腔内生长5例、腔外生长9例、腔内外同时生长15例.不同直径GST的形态、生长方式、坏死及强化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单发GST中,实质密度不均匀强化31例、均匀强化12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的强化高于动脉期,门静脉期的强化明显而持续.5例表现为不均匀间隔状强化,4例表现为动脉期即呈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可达60 HU.结论 螺旋CT能准确显示GST的部位、形态、大小,并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SCT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合并肛瘘以及CD活动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D合并肛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均行全腹部MSCT,结合MSCT重建图像,分析病变肠壁的厚度、黏膜强化程度、肠系膜血管改变、肠系膜淋巴结、肠腔狭窄及肛瘘情况。结果:22例CD患者中1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肛瘘,其中复发7例,CT图像均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明显强化、肠系膜血管增多、肠系膜淋巴结增多、肠腔明显狭窄;未复发8例,CT表现为肠壁增厚8例、肠壁明显强化1例、肠系膜血管增多3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多3例、肠腔狭窄4例。22例CD患者,CT表现为肠壁增厚21例(95.5%),肠壁强化22例(100%),肠系膜血管增多17例(77.3%),肠系膜淋巴结增多17例(77.3%),肠腔狭窄16例(72.7%)。结论:肛瘘是否术后复发与肠道病变的MSCT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14.
陈平有  陈文  仇俊华  徐霖   《放射学实践》2012,(5):516-519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诊断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为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GIST的16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7例GIST中发生于胃23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3例。位于消化道的34例中,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27例,腔内、外混合生长7例。CT表现:肿块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32例,增强后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33例,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为主的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腔积液及肠梗阻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T18例,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8例胃间质瘤均为恶性。病灶多呈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6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2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坏死12例。结论:MSCT是目前GST检查的最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先浪  王晓荣   《放射学实践》2014,(3):314-317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MSCT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定性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本院2009年1月-2013年9月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其MSCT特点,包括肿瘤的生长方式(腔内型、腔外型或腔内外型)、大小(〈或≥5cm)、囊变、坏死、钙化、溃疡、强化程度及方式、区域淋巴结是否肿大和远处器官是否有转移等,判断上述征象对间质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18例胃间质瘤均为单发病灶,其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5例,良性4例。发生坏死、侵犯周围组织、腹腔淋巴结肿大、远处转移的间质瘤几乎全是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5cm、腔外或腔内外型生长、囊变、溃疡、钙化、不均匀强化的病变,恶性及潜在恶性几率明显增加。结论:胃间质瘤的MS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肿瘤出现坏死、侵犯周边组织、区域淋巴结肿大和远处器官转移可判断为恶性及潜在恶性。  相似文献   

18.
刘媛  周纯武   《放射学实践》2010,25(4):410-4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表现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三维重组图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本组19例间质瘤中,良性4例,交界性3例,恶性12例;5例侵犯周围器官。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为类圆形、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物,以向肠腔外生长为主(n=14),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呈明显均匀强化(n=2)或呈中央不规则无强化区而周边强化较明显(n=16)。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表现有助于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对胸部健康体检的价值。方法:采用低剂量螺旋CT对1 953例参加健康体检者行胸部扫描,观察肺部、心血管、胸壁(软组织、骨骼)及上腹部的病变。结果:1953例被检者,304例检出肺内非钙化结节,其中21例诊断为肺癌,早期肺癌20例(95%);全部被检者冠状动脉钙化阳性者275例,阳性率为14.1%;胸主动脉钙化阳性者371例,阳性率为19.0%;胸椎骨质增生56例,胸椎压缩骨折8例;乳腺癌1例;脂肪肝23例,肝囊肿10例。结论:采用低剂量螺旋CT胸部体检,不仅可以检出早期肺癌,还可以检出冠状动脉和主动脉钙化斑块、胸壁病变及上腹部病变。一次胸部CT筛查可以检出多脏器具有临床价值的疾病。  相似文献   

20.
Computed tomography of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rom 275 computed tomographic (CT) examinations with positive findings of abdominal lymphoma, 26 patients were found to have gastrointestinal involvement by the disease. The stomach was most commonly involved, followed by small bowel, colon, and duodenum. CT was found to be accurate in detecting wall thickening and complications such as perforation and fistulization. False-negative examinations occurred in two patients with small submucosal gastric deposits ("bull's-eye" lesions). False-positive examinations were seen in two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gastritis. The CT manifestations of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correlated with the barium study appearance, are the subject of this rep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