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女,32岁,因右上腹不适来院求诊。彩超检查:肝脏体积不大,形态失常,肝包膜光滑,左叶较正常小,肝内光点分布不均,左叶回声稍增强,光点增粗,右叶内回声尚均匀,肝右前支胆管各分支内可见强光点充填,后伴声影,肝内血管网络不清,CDFI示门静脉、肝动脉及肝静脉的正常分支结构消失,门静脉系统于肝外分为左右支(见图1),左支门静脉较细,主干内径约0.6cm,右支门静脉系统进入肝内后呈“工”字形走行(见图2),似正常门静脉左支走行。进入肝内后右支门静脉内血流明显加速,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9岁。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头昏,偶伴左侧嘴角流涎,无头痛耳鸣及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头昏发作与体位改变、劳累、情绪激动、饥饿等无关,头昏持续2 h左右自行缓解。常规检查:白细胞1.9×109g/L、血小板54×109g/L,明显低于正常。甲功、肝肾功能正常,骨髓象未见异常。有糖尿病病史10年,高血压病史3年,一直坚持正规治疗。有不明原因白细胞减少病史10年。  相似文献   

3.
1 病历简介 患者,男性,36岁.因反复发作左前臂疼痛半年来院检查.无明确外伤史,活动后疼痛加重.查体:左前臂未发现异常.X线检查示:左前臂中上段内侧软组织肿块伴钙化.超声检查示:左前臂近肘部尺侧深部肌层内见一异常混合回声区(图1),大小约3.2cm×1.2cm,形态不规整,边界尚清,内呈筛网状,并可见数个斑状强回声,后伴声影(图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内部血流较丰富.超声提示:左前臂肌间血管瘤可能.MRI示:左前臂肌层深部见一大小约3.5cm×1.5cm的肿物,T1WI和T2WI的信号不均,T1WI表现为略高于肌肉而低于脂肪的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诊断:肌间血管瘤.  相似文献   

4.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一般诊断不难,但巨大且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时诊断困难。我们经历了一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上腹部不适1周,外院B超提示上腹部巨大肿块,肝受累:因诊断不明确,故到我院做进一步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5.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超声检查作为其首选的影像学方法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现就肝血管瘤在灰阶超声上的形态与回声类型、彩色多普勒显像、三维超声、超声造影检查的特点及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1 病例简介例1 男,39岁。体检时彩超检查发现肝门区一管状结构呈串珠样改变,脉冲多普勒于此处探及连续较低平的血流频谱,频谱正向,证实为门静脉主干,内径最宽处18Cm,其内可见纤细分隔光带,部分右前分支呈类似改变,余分支及肝声像图像未见异常(附图)。例2 男,65岁。体检B超发现类似上述声像改变。以上2例均无肝炎及大量嗜烟酒史,随访6年声像图无改变,超声诊断为先天性门静脉囊状扩张,门静脉造影提示门静脉先天畸形。2 讨论门静脉扩张,多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本组2例门静脉呈串珠状扩张,临床及超声无肝硬化表现,并经长期随访声像图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微波热凝固治疗肝脏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肝血管瘤患者共27个病灶采用微波热凝固消融术,治疗后3个月、1年后,用超声造影复查评估疗效。结果所有病灶均不同程度失活,缓解率为100%,24个病灶完全失活,完全缓解率为88.9%。结论微波热凝固消融术治疗肝血管瘤具有微创、疗效高、安全、简单的优点,适合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4岁,因劳力性呼吸困难2a就诊,临床拟诊“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申请彩超检查。彩超示:左心室扩大(短径54mm),主动脉右冠窦明显扩张,并呈囊袋状突向右室,窦瘤壁菲薄,顶端见一破口,约5mm(见图1)。彩色多普勒于窦瘤破口处可见以舒张期为主的五彩血流(见图2),持续于整个心动周期。连续多普勒测得窦瘤破口  相似文献   

9.
收集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血管瘤患者的超声诊断资料,对二维和三维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别记录灰阶图像、彩色多普勒特点及PSV、RI、VI,为临床鉴别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血管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病人,女,45岁。纳差、乏力、腹胀1年,双下肢肿、尿少半年。门诊肝脏磁共振:(1)肝左叶海绵状血管瘤,(2)肝脏增大,原因待查,(3)少量腹水。自发病以来,体质量减轻约10kg。无肝炎病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查体:体温36.7℃,脉搏85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10/80mmHg(1mmHg=0.1333kPa)。中年女性,发育正常,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未见肝掌,面部有一枚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相似文献   

11.
杨昱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2):1346-1347
患者 女 ,4 8岁。主因发现肝脏占位 3个月入院。 3个月前体检时腹部B超发现肝右叶 6 5cm× 4 4cm异常回声。自诉无发热、厌食、纳差、腹胀、黄疸等症 ,否认乙肝、结核病史 ,实验室检查正常。本次入院行肝脏B超检查 ,示肝回声稍强 ,肝右叶见 9 8cm× 7 9cm的中低回声 ,内见少许血流信号。诊断 :(1)肝右叶实性占位 ;(2 )轻度脂肪肝。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 :肝右叶边界较清的形态欠规则的低密度影 ,内似见分隔 ,密度欠均匀 ,后部可见点状高密度区 ,增强早期局部呈边缘性不规则明显强化 ,边界及分隔显示更清 ,延迟期强化区向中心部扩展 ,以内…  相似文献   

12.
巨大肝血管瘤误诊为肝囊肿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人 ,女 ,74岁 ,反复头昏、头痛 3年 ,上腹部不适 2年 ,加重 1 d。查血压 :2 6/1 2 k Pa(1 k Pa=7.5 mm Hg) ,双肺呼吸音粗 ,心尖区可闻 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向腋下传导 ,临床诊断 :高血压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 ;二尖瓣关闭不全。 B超检查 :仪器为 Aloka SSD-63 0黑白超声诊断仪 ,探头为 3 .5 MHz腹部线阵式探头 ,病人取左侧卧位 ,在右肋缘下斜断扫查 ,于肝右叶探及 1 1 .8cm× 9.8cm无回声区 ,其边缘整齐、光滑、壁薄 ,与周围组织境界分明 ,后壁和深部组织回声增强。胆囊大小形态正常 ,壁增厚 ,毛糙、呈“双边”征 ,于腔内可见多个大…  相似文献   

13.
1病历简介患者,男,43岁。既往体健,偶感上腹不适来院做常规肝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声像图示: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回声均匀,门静脉主干内径约10mm,其右支起始部探见管腔呈囊状扩张,最大横径约17mm(图1),远端门静脉分支内径正常。彩色多普勒示囊状扩张的管腔内血流呈漩涡样表现(图2),频谱多普勒示门静脉血流信号。超声诊断:肝门静脉瘤。2讨论肝门静脉瘤,临床上较为罕见,在国内外的报道较少。诊断标准为肝外门静脉扩张横径超过20mm,肝内门静脉扩张横径超过15mm[1]。其病理组织学基础是门静脉瘤壁的内膜及中膜变薄,结构破坏。发生原因包括先天性…  相似文献   

14.
患者 女,31岁.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胀痛3月余,既往无特殊病史.体检:剑突下隆起,可扪及质中、光滑、直径约6.0 cm大小肿块,轻压痛,活动度小.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15.
患者 男.41岁。体检B超发现左侧中、上腹巨大占位。患者平时无特殊不适.偶感腹部胀满。体检:脾脏增大,于左肋下6cm处可触及,表面光滑.质硬,无明显压痛。MRI检查示牌脏内一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16.
多囊肝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慢性疾病。常合并多囊肾,但合并肝脏血管瘤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多囊肝多囊肾合并肝脏多发性血管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非典型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3 6例经CT检查、MRI、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和 (或 )手术病理证实的非典型肝血管瘤的超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DE +CDFI检查 2 9例 ,超声诊断符合率 83 % ( 2 4/ 2 9) ,单用 2DE检查 7例 ,超声诊断符合率仅 43 % ( 3 / 7)。结论 超声是肝血管瘤检查的首选方法 ,CDFI对非典型肝血管瘤能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增强CT与超声造影(CEUS)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从而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同时进行上腹部CT多期扫描和CEUS检查的肝血管瘤患者61例.统计分析2种检查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效率.并进一步分别比较增强CT对不同大小的瘤体的检出率及CEUS对脂肪肝患者及非脂肪肝患者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并对其结果分别做了统计学分析.结果 61例患者中,增强CT共发现52例,CEUS共发现54例,二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对于瘤体直径>4 cm的肝血管瘤完全检出;对于<4 cm的,直径越小检出率越低且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对于脂肪肝组患者的检出率为61.54%,对非脂肪肝组患者的检出率为95.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强CT和CEUS对于肝血管瘤的诊断各有优势,合理选择可以明显地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56岁,以胸闷气短1a加重10d来院求诊。超声检查:右心增大,右房内见一长条形不规则肿物,其根部与房间隔卵圆孔边缘处相连,收缩期蜷缩入右房(见图1),舒张期伸展入右室腔(见图2)。该肿物宽约12mm,长度达液瘤,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本例黏液瘤位于右房,形态为不规则的长条形,比较少见。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0岁。平素体健,因行健康查体常规腹部超声检查。超声所见:脾被膜完整,轮廓增大,下极可见一大小96 mm ×88 mm ×68 mm椭圆形囊性肿物(图1),边界清晰,其游离面囊壁与脾隔面包膜相延续。囊内可见多个条状高回声分隔,并汇集于囊中央,呈“车辐状”,脾实质因受压而移位,但回声正常,脾门静脉无扩张。 CDFI显示其一分隔上可见一条状血流信号,其内取样,引出静脉血流频谱。超声提示:脾假性囊肿,考虑为陈旧性脾包膜下血肿液化。术后病理诊断:脾血肿液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