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近四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T-ALL)的临床表现、形态学改变及其预后。方法分析1例NT-ALL患者的血涂片、骨髓象、免疫表型、遗传学等结果,结合相关文献分析NT-ALL的性质。结果该例NT-ALL患者以急腹症为首发表现,根据骨髓形态学、免疫表型被确诊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染色体为近四倍体核型(81-103染色体)。结论成人NT-ALL比较罕见,形态学特点与经典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有所不同,原幼淋巴细胞体积大或巨大,细胞核形态多不规则,核仁大,有空泡且预后差,这可能与近四倍体核型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占20%~30%,在儿童ALL中占2%~5%[1]。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2021版指南将Ph^(+)ALL归入预后不良组。既往研究显示,Ph^(+)ALL单纯化疗的完全缓解(CR)率为60%~90%[2],5年总生存(OS)率仅为8%~12%[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通过竞争性结合酪氨酸激酶上腺苷三磷酸激酶(ATP)的结合位点,阻止酪氨酸激酶磷酸化,抑制携带BCR-ABL1融合基因的白血病细胞增殖,且不影响正常细胞功能[4]。  相似文献   

3.
397例急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与FAB分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改变,了解染色体核型异常与急性白血病FAB分型的关系及其对预后因素的影响。39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于治疗前抽取骨髓标本,采用短期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应用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397例急性白血病中78例无分裂相,319例可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175例(占54.9%)。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MLL)3种类型的白血病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分别为33/120例(占27.5%)、129/252例(占51.2%)和13/25例(占52.0%)。超二倍体41例(占23.4%),亚二倍体22例(占12.5%),正常二倍体112例(占64.0%)。AML染色体核型异常中与FAB分型相关的特异性染色体重排74/129例(占57.4%)。结论:大约55%左右的急性白血病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一些特异性染色体异常改变是急性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与急性白血病的FAB分型有明显相关性,染色体检查和分子遗传学方法相结合,对于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小鼠模型系统中,Evi-1基因是第一个被发现能导致髓系白血病的反转录病毒整合位点[1-2]。该基因定位于人类的3q26染色体。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在内的髓细胞恶性肿瘤中[3],3q26染色体重排异常导致Evi-1基因激活。更为重要的是,无论3q26染色体是否存在重排,Evi-1基因高表达都是AML生存的独立负性预后指标。此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也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儿童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 ia,AL)MLL基因重排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多重RT-PCR技术,联合染色体R带核型分析及流式细胞仪免疫表型检测,对27例儿童AL进行分析。结果25例儿童AL中的9例(36.0%)有MLL重排,ALL中的发生率为4.0%,AML中的发生率为3.7%。多重RT-PCR检测到MLL易位产生的融合基因4例,分别为MLL/AF4 2例、MLL/AF9和MLL/AF10各1例;27例白血病患儿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22例(81.5%)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在MLL重排中ALL均为B系ALL,AML均为M5b。结论MLL基因重排可能与儿童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B细胞系ALL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检测207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免疫表型,探讨其与细胞遗传学改变和临床特征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术及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对207例儿童ALL患者骨髓进行4色免疫表型分析,用染色体R显带技术对其中的146例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207例儿童ALL患者中,11.6%为T-ALL,88.4%为B-ALL。42.5%ALL患者表达髓系抗原(MyAg),CD13是ALL中最常见的MyAg(31.4%)。髓系抗原阳性率在T-ALL(41.7%)与B-ALL(42.6%)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可供核型分析的146例中核型异常者84例(57.5%)。MyAg+ALL与MyAg-ALL患者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分析表明,MyAg+ALL组白细胞计数高(>50×109/L)的患者比例及CD34+患者比例均高于MyAg-ALL组。结论 :免疫表型对ALL的诊断与分型至关重要,免疫表型与患者的异常核型改变及临床特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8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按照FAB分型标准分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6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5例,采用R显带技术检测染色体,并分析治疗1个月后染色体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65例AML患者中核型异常者31例,畸变率为47.7%;31例染色体核型异常的AML患者中,t(15;17)9例占29.0%,t(8;21)7例占22.6%,其他核型及复杂核型15例,占48.4%;t(15;17)组缓解率为88.9%,t(8;21)组缓解率为71.4%,其他核型组缓解率为66.7%;组间相比,t(15;17)组缓解率显著高于t(8;21)组、其他核型组与正常核型组为(χ2=9.625,14.267,7.768,P0.05);t(8;21)组与其他核型组、核型正常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7,0.111,P0.05)。在15例ALL患者中,核型正常8例占53.3%,核型异常7例占46.7%,ALL染色体畸变率与A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0,P0.05);核型正常患者缓解率为87.5%,核型异常者为4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834,P0.01)。结论:对于AML患者,t(15;17)核型异常者能获得较好的化疗效果,核型正常的ALL患者化疗后临床缓解率较高;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白血病患者化疗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恶性淋巴瘤外周血表现和骨髓侵犯的概率,为淋巴瘤的早期诊断提供证据。方法对1 024例恶性淋巴瘤初诊患者外周血及骨髓涂片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病理确诊的1 024例恶性淋巴瘤病例中血常规正常者744例,单纯红细胞减低者133例,红细胞合并白细胞减低者68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系减低者49例,淋巴细胞增高者30例。骨髓涂片显示正常者788例,骨髓受侵犯者203例,合并白血病者33例。在236例受侵犯和合并白血病的病例中,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占200例,而B细胞淋巴瘤占133例,T细胞占67例,霍奇金淋巴瘤(HL)仅占36例;淋巴瘤分期在1、2期的占788例,3、4期的占236例。结论淋巴瘤早期外周血往往表现正常,骨髓的受侵犯时外周血也可正常,而当淋巴瘤进入晚期时可合并白血病,早期的侵犯骨髓活检比涂片更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占20%~30%, 在儿童ALL中占2%~5%[1]。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2021版指南将Ph+ ALL归入预后不良组。既往研究显示, Ph+ ALL单纯化疗的完全缓解(CR)率为60%~90%[2], 5年总生存(OS)率仅为8%~12%[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通过竞争性结合酪氨酸激酶上腺苷三磷酸激酶(ATP)的结合位点, 阻止酪氨酸激酶磷酸化, 抑制携带BCR-ABL1融合基因的白血病细胞增殖, 且不影响正常细胞功能[4]。Bassan等[5]应用一代TKI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Ph+ ALL患者, CR率为92%, 完全分子学反应(CMR)率为40%, 5年OS率为38%。Ravandi等[6]采用二代TKI达沙替尼联合Hyper-CVAD方案治疗Ph+ ALL患者, CR率为96%, CMR率为65%, 5年OS率为46%。由于TKI价格昂贵长期用药经济负担较重且有合并耐药突变的风险, 相关指南仍推荐有条件的Ph+ ALL患者在获得缓解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  相似文献   

10.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遗传学变化的特点.方法 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确诊的90例初发ALL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变化.结果 ①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分裂象者66例,其中异常者35例(53.0%);无分裂象者24例.②FISH检测:对31例染色体核型正常和24例无分裂象的患者进行FISH检测,异常者分别为7例(占22.6%)和14例(58.3%),其中无分裂象患者异常检出率与有分裂象者核型分析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5);55例患儿中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16例(29.1%),MLL重排3例(5.5%),bcr-abl融合基因阳性2例(3.6%).③90例患儿通过两种检则方法 共检出细胞遗传学异常56例(占62.2%).结论 儿童ALL易出现细胞遗传学改变;对于有足够分裂象的患者,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仍是可靠的方法,对分裂象质量低或无分裂象的儿童ALL患者,FISH检测异常克隆能提高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研究证明相当比例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发时常伴有分化抗原的丢失,认为复发的ALL可能起源于一个分化较低的白血病亚克隆。但细胞遗传学和基因重排的研究结果证明,复发病例仍起源于同一克隆。免疫表型分析发现初治的B和T-ALL常伴有髓系相关抗原CD13、CD33及干细胞抗原CD34的表达,但复发时的详细情况尚无报告。 作者分析了128例(69例儿童、59例成人)ALL第一次复发时的免疫表型并与初诊时的特点比较。结果:共有59例(46%)发生免疫表型变化,其中T-  相似文献   

12.
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是一组具有特殊生物学特征的ALL,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在临床特点、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改变方面常有预后不良因素,单纯化疗效果显著低于ph-ALL,骨髓移植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t(12;21)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t(12 ;2 1)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临床与预后特征。方法 应用常规核型分析 (CCA)、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I FISH)和RT PCR技术 ,对 5 1例ALL患儿骨髓或外周血有核细胞进行t(12 ;2 1)和TEL AML1融合基因检测。结果  11例患儿存在t(12 ;2 1) ,占儿童初治ALL的2 1.6 % ,占非T细胞系ALL的 2 6 .9% (41例中 11例 ) ;中位发病年龄 6 .8岁 (2 .9~ 12 .0岁 ) ;非T细胞系免疫表型 ,以普通型ALL为主 ,不伴髓系抗原高表达 ;CCA检测核型多正常 ,仅 1例有t(12 ;2 1) ;72 7%的患儿伴TEL等位基因缺失。与其他儿童非T细胞系ALL相比 ,t(12 ;2 1)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和IgH重排发生率低 ;男女性别比、初诊时贫血、出血、器官肿大程度、白细胞计数和完全缓解 (CR)率、4周内达CR比例、持续CR时间及复发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t(12 ;2 1)是我国儿童ALL最常见的染色体易位。为非T细胞系免疫表型 ,以普通型ALL为主 ,多伴TEL等位基因丢失。临床表现和近期疗效与其他非T细胞系儿童ALL无显著差异。与国外报道相比 ,患儿的发病年龄偏大 ,血小板计数和IgH重排率低 ,核型多为正常。  相似文献   

14.
树突细胞 (DC)是迄今为止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 (APC) ,白血病细胞来源的DC因能表达与异常染色体相关的白血病抗原 ,产生特异性的抗白血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效应而成为新型的DC来源[1] 。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 (Flt3 L)具有强大的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增殖的能力 ,是又一新兴的解决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状态和肿瘤生物治疗的生长因子[2 ] 。我们收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初治及复发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 (MNC) ,采用Flt3 L单因子培养 ,并分别加用TNF α和IFN α活化 ,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型特点 ,并行染色体检查DC…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成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和预后.方法 对65例成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患者,应用多色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型,采用短期培养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治疗方案分为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或二者兼顾的方案,bcr-abl阳性和(或)Ph阳性者部分加用伊马替尼.结果 ①成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占急性白血病的6.7%,男性多见,WBC≥130×109/L者占52.3%,WBC≥100×109/L者占16.9%.②以同时表达髓系和B系抗原者最常见,占81.5%,髓系和T系抗原共表达者占10.8%,髓系、B系、T系抗原共表达者占4.6%,B系和T系抗原共表达者占3.1%.③53例患者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核型者22例,占41.5%,其中3例为bcr.abl(+);异常核型者高达58.5%,涉及9、22、4、11、8、14、12号等染色体,Ph阳性或bcr-abl阳性者占32.1%.④65例患者完全缓解31例(56.4%).17例Ph阳性或bcr-abl阳性者完全缓解6例(35.3%).结论 成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高白细胞者多见,以髓系和B系抗原共表达最常见,异常核型发生率高,Ph染色体阳性者多见,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1例伴有t(1;19)和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的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诊疗体会.方法 对1例成人T细胞AL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同时进行融合基因多重RT-PCR扩增.结果 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7,XY,9p+,15p+,17q-,der(19),t(1;19)(q23;p13)[5]/46,XY[15].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表达.给予hyperCVAD(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后患者获血液学完全缓解,染色体核型复查为46,XY[10],E2A-PBX1融合基因检测阴性.结论 E2A-PBX1+ t(1;19)也可以发生于T细胞ALL,E2a-PBX1白血病细胞在不同的癌基因协同信号或微环境下转化方向可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1例伴有t(1;19)和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的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诊疗体会.方法 对1例成人T细胞AL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同时进行融合基因多重RT-PCR扩增.结果 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7,XY,9p+,15p+,17q-,der(19),t(1;19)(q23;p13)[5]/46,XY[15].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表达.给予hyperCVAD(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后患者获血液学完全缓解,染色体核型复查为46,XY[10],E2A-PBX1融合基因检测阴性.结论 E2A-PBX1+ t(1;19)也可以发生于T细胞ALL,E2a-PBX1白血病细胞在不同的癌基因协同信号或微环境下转化方向可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染色体结构易位所致的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表达。方法 采用多重套式RT PCR结合染色体R带或G带核型分析、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对 64例儿童ALL进行分析。结果 64例ALL患儿中 23例(36. 0% )具有 13种染色体畸变产生的融合基因,包括E2A/PBX1,E2A/HLF,TEL/AML1,TLS/ERG,MLL/AF4,MLL/AF9,MLL/AF10,MLL/AFX,MLL/AF6,MLL/ELL,dupMLL,TAL1D,HOX11。ALL患儿融合基因和染色体总畸变率为 67. 2%(43 /64)。结论 多重套式RT PCR结合染色体核型、免疫表型是儿童ALL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79例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eukemia,Ph AL)的细胞遗传学和相关临床表现及预后,联合应用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骨髓细胞染色体G显带技术(morphology,immunology,cytogenetics,MIC),对1991年10月-2003年12月住本院的79例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进行了随访。结果表明:Ph AL总的检出率为6.9%,其中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Ph ALL)56例,检出率18%,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acutemyeloidleukemia,Ph AML)10例,检出率1.2%。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chromosomepositivemixedacuteleukemia,Ph MAL)13例。56例Ph ALL中52例免疫表型为B细胞型。10例AML中,包括M14例,M2、M4和M7各2例。13例Ph MAL中12例混合表达髓系和B淋巴细胞系表型,另1例为髓系、T淋巴细胞系混合型。总的染色体附加异常检出率为54.4%,附加异常较多涉及到的染色体包括:7号、双Ph染色体、 8等。Ph ALL组和Ph MAL组缓解率为57.0%,Ph AML组无1例达到缓解。Ph ALL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同期正常核型ALL对照组(P<0.05)。Ph ALL、Ph MAL组总的中位生存期均为10个月,Ph AML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肾母细胞癌基因(WT1)表达水平和患者不同类别核型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36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AML 108例和ALL 28例)骨髓WT1基因表达水平,并用染色体分析、多重RT-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确定患者有无核型异常。结果核型正常组骨髓WT1基因表达水平为6.02(2.01,16.11),核型异常组为12.13(3.61,28.98),对照组为0.22(0.11,0.55),核型正常组、核型异常组WT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χ~2=31.847,P=0.000);核型异常组WT1表达水平和核型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4,P=0.038)。在不同类别的核型异常中,三体8组、BCR-ABL组、AML1-ETO组、PML-RARa组、MLL基因重排组、CBFβ-MYH11、TEL基因重排组、复杂核型组和E2A-PBX1组,WT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2.00(5.50,17.11)、10.30(0.70,10.99)、2.50(1.60,8.00)、29.98(18.96,36.00)、14.50(10.75,33.25)、19.00(8.65,47.00)、20.00(3.00,20.00)、38.11(10.95,77.50)和0.03(0.01,0.31)。各组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87,P=0.000),E2A-PBX1组WT1表达水平低于其他核型组;E2A-PBX1组与对照组比较,WT1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02,P=0.185)。结论 WT1表达水平与患者核型异常类别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类别核型异常患者中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