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固定矫治中使用带环和直接粘接颊面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163例固定矫治病例中磨牙带环和直接粘接颊面管的脱落情况,检查磨牙牙周状况,测量磨牙带环间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带环脱落率为16.73%,直接粘接颊面管脱落率为14.5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粘接颊面管磨牙相比粘接带环磨牙的牙周状况较差,两组的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带环拆除后遗留明显的带环间隙。结论固定矫治中使用直接粘接颊面管有利于牙周状况的维护,粘接效果可靠,而且避免了分牙过程和带环间隙的遗留。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活动翼颊面管、直丝弓粘结型颊面管及磨牙带环的临床脱落率,了解其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 将120例采用固定矫治病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第一磨牙粘结活动翼颊面管、普通直丝弓粘结型颊面管以及带环,记录临床主动矫治观察期内颊面管与带环的脱落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直丝弓颊面管组、活动翼颊面管组和磨牙带环组的临床脱落率分别为14.38%、8.13%和6.25%;直丝弓颊面管组的临床脱落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活动翼矫治系统颊面管的改良设计能够降低临床脱落率,可以很好地满足正畸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3.
粘接型颊面管替代磨牙带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侯凤春 《口腔医学》2009,29(1):33-34
目的研究粘接型颊面管代替磨牙带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因牙周病拔除的第一恒磨牙30颗,分为3组,按临床操作程序粘接颊面管,在粘接5 min、30 min和24 h后分别测量粘接型颊面管的粘接强度;统计正畸患者中粘接型颊面管和带环的脱落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粘接24h后粘接型颊面管的抗剪切强度为(14.11±0.41)MPa,抗张强度为(3.04±0.11)MPa。粘接型颊面管和磨牙带环的脱落率相同。结论在多数情况下,粘接型颊面管都可替代磨牙带环。  相似文献   

4.
直接粘接型颊面管在正畸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直接粘接技术的发展,临床医生将带有金属网面背板的颊面管直接粘接在支抗牙颊面,解决了粘接带环前需分牙和去除带环后支抗牙近远中留有间隙等缺点,这种直接粘接型颊面管的应用减少了医生的椅旁操作时间,避免了支抗牙的牙周损害,同时也满足了患者对美观和舒适感的要求。本文将对直接粘接型颊面管与带环的对比、临床使用现状、发展前景及其对直接粘接技术发展的要求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矫治前、中、后患者牙周状况,比较颊面管组与带环组对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固定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1例使用磨牙颊面管,为颊面管组,记为A组;21例使用磨牙带环,为带环组,记为B组。选择16、26、36、46四颗受试牙分别在矫治前1周和戴矫治器1月、3月、12月和矫治后3个月这五个阶段对患者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牙周指数的变化。结果两组在基线时,平均值无差异,两组在3个月、12个月与基线比较PI.I、BI、PD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升高的幅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无差异。结束后3个月两组比较除PD有差异(P〈0.05)外,其余指数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带环相比,颊面管更有利于牙周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6.
随牯接技术与粘接式颊面管底部工艺的进步,粘接式颊面管成为更多正畸医生的首选.在规范的操作下,粘接式颊面管能达到临床正畸用力强度,相对于磨牙带环,颊面管更加便捷,节省临床时间,对牙齿牙周的不利影响也减少[1].本研究通过对粘接式颊面管与带环的临床应用,就这两种材料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7.
田存美 《口腔医学》2005,25(6):355-356
目的观察在方丝弓矫正技术中应用直丝弓带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组各18例患者分别使用直丝弓带环和方丝弓带环,均使用方丝弓托槽进行临床矫正。在矫治第2期末即精细调整前和固定矫治结束时测量第一磨牙中央窝与前磨牙颊尖延长线的距离并进行比较。结果矫治第2期末时方丝弓带环组测量值大于直丝弓带环组,磨牙偏于舌腭侧;固定矫治结束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方丝弓矫正技术中将带环替换为直丝弓带环,可以改善磨牙颊舌向位置增加磨牙支抗,关闭间隙时弓丝滑动更加容易。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Vector系统治疗轻中度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牙周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Gracey刮治器和Vector系统治疗技术,在治疗后15、45、90 d时分别测量并记录牙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 和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实验组PD在治疗后15 d时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而45 d和90 d时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BI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ector系统在牙周治疗中有确切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直丝弓矫治减少了弓丝弯制,强调托槽粘接的精准性,而托槽间接粘接技术较直接粘接具有定位精准、椅旁操作时间短的优点,因此间接粘接技术在直丝弓矫治领域受到青睐.然而传统间接粘接方法实验室操作过于繁琐.近几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促使直丝弓托槽间接粘接趋向于精准化和个性化,并极大地简化了操作步骤,带来了质的改变.本文将就数字化...  相似文献   

10.
双尺寸技术是正畸领域的一种非主流技术,相关文献报道屈指可数.尽管目前应用此技术的同行为数不多,但其独特的理论依据、简易有效的技术手段一直受到部分正畸医师的青睐.经过数十例病例的尝试,笔者充分认识到此技术的优越性,现将应用要点介绍如下,希望能给读者带来裨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GCFuji正畸黏接剂和京津釉质黏接剂黏接磨牙颊面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GCFuji正畸黏接剂和京津釉质黏接剂进行黏接型磨牙颊面管的黏接.对其临床治疗过程中颊面管的脱落率及脱落后牙釉质上的黏接材料残留指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GCFuji正畸黏接剂组的颊面管脱落率略低于京津釉质黏接剂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黏接剂黏接后均显示,上颌第一恒磨牙上的颊面管脱落率最低.而上颌第二恒磨牙的颊面管脱落率最高:两组颊面管脱落后黏接材料牙面残留指数均多数为3.分别占总体分布的55.0%和59.1%。结论黏接黏接型颊面管时使用GCFuji正畸黏接剂和京津釉质黏接剂的黏接效果差别不大:两组颊面管脱落时断裂界面均多数在牙釉质与黏接材料之间。  相似文献   

12.
武璐璐  张苗苗  邵玶 《口腔医学》2007,27(8):396-398
目的直丝弓与方丝弓矫治技术支抗丧失的比较研究。方法选择安氏Ⅰ类错患者60名,平均年龄14岁,牙列轻、中度拥挤,恒牙牙合,均拔除4个前磨牙,弱支抗。患者均分为两组,一组用MBT技术,另一组用标准方丝技术。结果两组相比,MBT对切牙垂直方向及转矩和下颌磨牙倾斜角度的控制较好。结论与标准方丝技术相比,MBT的支抗丧失较少,在临床上是一种简洁而有效的矫治技术。  相似文献   

13.
随机选择120例患者共960颗磨牙,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GC Fuji正畸粘接剂联合自酸蚀封闭剂(实验组)与京津釉质粘接剂(对照组)粘接颊面管的强度进行临床对比。发现2组间第一磨牙颊面管的脱落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2个月时,2组差异不明显,在治疗6个月和1年时,实验组第二磨牙上颊面管的脱落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差异主要表现在下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的患者切牙牙根吸收情况.方法:分别选取28例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实验组)和直丝弓矫治器(对照组)的患者,分析患者术前、术中6个月及术后的锥形束CT(CBCT)影像.通过测量各时间段的牙根长度,比较2组患者牙根吸收有无差异.对于牙根长度未见变化的患牙,通过CBCT检测其有无单纯唇腭侧和近远中骨质吸收.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47.3%的牙出现牙根吸收,显著少于对照组的68.8% (P<0.05).2组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牙(实验组为55%,对照组为75%).矫治完成后,对照组牙根吸收的发生率上升到85.3%,而实验组上升到68.3%(P<0.05).部分牙根长度未见减少的牙也存在局部根吸收,骨吸收最常发生在牙根的腭侧面(实验组为18%,对照组为14%).结论:与传统直丝弓矫治器相比,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患者切牙牙根吸收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5.
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术前术后正畸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利用滑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的牙颌面畸形病例进行疗效分析 ,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 牙颌面畸形患者 5 1例 ,男 16例 ,女 35例 ,年龄最大者 34岁 4个月 ,最小15岁 ,平均 18岁 9个月。所有患者均来自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门诊 ,均进行系统的术前术后正畸治疗和正颌外科手术。结果 患者中拔牙病例 18例 ,非拔牙病例 33例。平均术前正畸时间 13 3个月 ,术后正畸时间 10 4个月。全部疗程时间为 2 5 5个月。结论 直丝弓矫治器预制了牙齿冠舌腭向与近远中倾斜度 ,在术前术后正畸时利用平直方弓丝即可达到对牙齿在三维方向的有效控制 ,因而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及技术的研发和临床初步应用.方法 传动矫治器分为适于安氏Ⅰ、Ⅱ类牙颌畸形的标准型和适于安氏Ⅲ类牙颌畸形的Ⅲ型.每套传动矫治器包括低摩擦力、移动范围大的尖牙托槽及其他牙托槽.传动矫治技术原理:传动力及传动效应.矫治程序:不拔牙病例矫治分为二期,拔牙病例为三期.结果 矫治完成了50余例牙颌畸形,均取得了满意或良好的效果.介绍2例典型病例.结论 传动矫治器及技术是高效而便捷的新直丝弓矫治器及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直丝弓一步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7月至2008年1月到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安氏I类双颌前突患者共20例,按就诊顺序将患者牙弓的4个区左右配对随机分组,单数患者牙弓的左上区和左下区为试验组,右上区和右下区为对照组;双数患者分组与之相反。试验组采用颊侧镍钛丝拉簧加舌侧弹性牵引关闭间隙,对照组采用颊侧镍钛丝拉簧牵引关闭间隙。测量间隙关闭量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间隙关闭速度为每月(0.98±0.03)mm,对照组为每月(0.79±0.03)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尖牙牙根和牙槽骨治疗前后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改良直丝弓一步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速度快,费用少、临床疗效良好,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关闭拔牙间隙时二种正畸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滑动直丝弓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对比研究传统方丝弓的关闭间隙技术,探讨适合的矫治程序,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或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研究组采用滑动直丝弓技术,对照组采用标准方丝弓技术,对两组关闭间隙前后的X线头颅片分别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节省支抗上略有差别,研究组治疗后上中切牙平均伸长0.5mm,对照组平均伸长1.4mm,经统计学检验二者差异有显著性。研究组治疗后上中切牙转矩平均减少5.0°,对照组转矩平均减少8.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每次复诊时间研究组比对照组平均少6.5分钟,平均疗程前者比后者短15周,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滑动直丝弓技术拔牙病例的磨牙支抗需求略多于标准方丝弓技术,但有利于维持前牙覆和切牙位置。同时临床治疗时间较短,操作较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