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院前心肺复苏454例成败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明  花海明  龚翔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2):1322-1323,1326
目的 通过对院前454例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PR)成败因素的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方法 对我中心2002年5月-2008年5月心搏骤停454例院前死亡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心搏骤停后得到复苏时间早晚分为A、B两组:A组为早期复苏(≤5 min)组,113例;B组为晚期复苏(>5 min)组,341例. 结果 A组113例心肺复苏有效54例,有效率为47.0%,复苏成功23例,成功率为20.3%;B组341例心肺复苏有效29例,有效率为8.5%.A、B组由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到达现场平均间期分别为(2.5±0.7)min和(12.6±1.5)min;A组患者由急救专业人员行除颤、气管插管复苏有效率分别为25.7%及35.4%,B组患者除颤、气管插管复苏有效率分别为1.8%及1.2%,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社会重点人群中普及急救知识、心肺复苏知识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目击者及早进行心肺复苏,缩短呼叫-到达现场间期,熟练的气管插管、早期电除颤、合理使用心肺复苏药物是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心搏骤停是常见的院前急危重症,目前院前急救成功率很低。院前心搏骤停的急救应坚持"四早"原则,并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提高院前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措施有:建立家庭自助急救体系;建立社区/乡村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制定简单易学的院前心肺复苏指南——成人院外的心脑复苏;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加大现场急救立法,消除法制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的方法和作用。方法通过建设社区急救网点、完善院前急救科室和院内急救科室及其衔接程序,进一步完善医疗急救模式,抽样调查680例急诊患者和60名护师(社区护师30名,急诊科护师30名),对建设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前后本社区院前患者活的院前急救率和发病到获得治疗时间、急诊救治成功率进行比较;比较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60名护师的急救核型能力评价结果。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率为100.00%,发病到获得救治时间为(4.5±1.4)min,急救成功率为85.00%,对照组分别为90.29%、(18.7±14.6)min、72.0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前社区医师急救能力评价评分为(78.84±12.19)分,建立后为(84.56±9.47)分;建立前急诊医师急救能力评价评分为(88.47±8.22)分,建立后为(95.44±3.69)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结论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有助于缩短急诊患者就诊时间,提高院前急救效率和急救成功率,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4.
张晓凡  黄晓鸣  张虞  曹煜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0):2250-2252
目的 分析无锡地区心搏骤停患者院前复苏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方法 对无锡市急救中心2008-2009年共接诊的1 637例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 心搏骤停以不明原因最多,占69.09%,其次是车祸、溺水、坠落伤,分别占10.31%、3.60%、3.20%.在实行心肺复苏的1 067例患者中,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组)34例,成功率为3.19%.成功组发病至至呼救时间为(5±6) min,较未成功组的(16±25) min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呼救反应时间为(9±8)min,较未成功组的(11±7)min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组550例,复苏成功30例(5.45%),未气管插管组517例,复苏成功4例(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充分复苏组132例,复苏成功18例(13.64%),未充分复苏组935例,复苏成功16例(1.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搏骤停不明原因者居多,目击者对心搏骤停发生前危重症状识别知识缺乏,未成功组发病至呼救时间和呼救反应时间明显较长,因此加强公众对常见危重病的识别知识、判断能力和"只需动手"的心肺复苏的培训,注重气管插管和现场充分复苏是进一步提高本地区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某地区496例次社区急诊出诊患者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刘奕然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0):825-827
目的分析天津市某地区社区居民对急诊出诊的需求现状,研究城市急救网络中社区卫生服务出诊急救的建设和发展对策。方法对2003~2006年天津市某地区496例次急诊出诊记录进行系统回顾,采用Utstein模式对复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社区居民呼叫社区卫生服务急诊出诊的主要症状以胸痛最多(26.41%),心血管疾病占急诊疾病构成的首位(33.67%)。其中57例需复苏救治患者的平均呼叫-到达间期为(6.8±2.3)min,其复苏存活出院率为26.32%。446例非院前死亡患者中,后期转院者占40.13%。结论(1)社区急诊出诊服务以其地域优势,可以缩短呼叫-到达的时间,提高院前复苏存活率,成为城市院前急救体系的有力补充。(2)社区急诊出诊服务能够缓解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的门、急诊和住院压力。(3)应根据服务需求,有重点地加强社区医护人员的临床急救技能培训与考核,改善急诊出诊设备,提高医护人员急诊出诊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救知识宣教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往接受过急救知识宣教,包括急救知识宣教、技能培训、开通健康通咨询平台、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健康管理等内容,形成医院-社区-个人院前急救系统,选择同期行常规院前护理的80例高血压急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救治结果、并发症发生率、急救知识知晓率。结果观察组急救知识总知晓率、救治有效率分别为95.00%、93.75%,与对照组的75.00%、75.00%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两组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救知识宣教能明显提高患者急救知识知晓率,便于院前急救全面展开,以降低救治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 探讨本区域手外伤的临床急救策略和预防方法.②方法 分析1 257例手外伤患者院前院内的急救经过和处理过程.③结果 1 257例患者中,"120"急救157例(12.49%),自救462例(36.75%),他人帮助救治638例(50.76%).痊愈1 155例,占总数的91.89%;残障102例,占总数的8.11%,其中功能障碍12例,致残65例,小部分手指缺如25例.④结论 根据区域发病率配置建设急救网络最合理.系统岗前培训急救常识,是预防和急救手外伤的最好方法.手外伤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应根据病情采取不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 ,完善了急救网络的管理、人员培训和调度、救护设备的管理。结果抢救成功率在 89%以上。认为重视和加强院前急救的组织管理是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总结多发伤的急救护理经验.方法 对2009年10月-2011年2月以来我院49例多发伤患者院前、院中的相关急救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多专科密切配合,本组49例伤者中死亡4例,45例经抢救治疗获得成功,抢救成功率91.83%.结论 多发伤院前、院中抢救及时、有效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张炯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8):504-505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致群体伤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2001年11月-2006年7月共接诊交通事故患者58批946例,针对患者组织抢救小组,实施院前及院内急救,根据伤情实施重点护理。结果所有伤员在10min内得到正确分诊及救治。结论救护方法科学、合理,救护措施得当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汤河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的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特点,探讨提高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及其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07年9月—2011年4月汤河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的23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中院内1例,发病至施救时间<4 min,复苏成功;院前22例,发病至施救时间10~20 min者5例,≥20 min 6例,无目击者、时间不详者11例,均未复苏成功。结论心搏骤停患者发病至施救时间非常重要,应积极普及推广心肺复苏技术,使第一目击者能够熟练实施高质量的单纯胸外按压;同时应对心搏骤停的高危人群积极防控,避免诱发因素,从而降低心搏骤停发病率,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9年度绵阳市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待征。方法依据事先确定的人组标准,以2009年度经绵阳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受理的城区急救患者为调查对象,以疾病谱、性别、年龄、时间、季节等为观察指标。将资料建立数据库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7873人次接受院前急救,男女性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0~50岁的属好发人群,创伤所占比重较大,全年无急救高峰季节,一天中急救的高峰时间段是9:47~23:15。结论绵阳市城区院前急救有自身流行病学特点,应按照其特点加强急救系统建设,合理安排急救资源,提高急危重症的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为上级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调查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济宁市紧急救援中心所有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的病种、年龄、性别、呼救时间、呼救地点、所属急救区域(市区、城郊、农村)、病情摘要、联系电话。对收集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56:1。年龄以20~49岁的患者为多。(2)济宁市院前急救病种位于前5位的是:外伤(56.19%)、心血管病(8.51%)、中毒(8.44%)、脑血管病(6.18%)、消化系统病(4.01%)。(3)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前5位系统疾病的年龄分布特点各有不同。(4)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病例数以8、11、12月份为多,2月份最少。主要病种的月变化规律各有不同。(5)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区域分布特点:城郊急救与转运患者最多,占41.65%,其次为市区,农村最少占24.30%。(6)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呼救时间呈不规则分布。结论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流行病学研究有利于急救人员培训计划、预案的制定,有利于急救中心重点学科的建设,为院前急救器材、药品的配备提供了依据,为上级部门有针对性地做好院前急救决策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杭州市2000-2009年院前急救自杀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在杭州市急救中心2000-2009年院前急救数据库中选择记录完整的自杀病例,采用EXCEL2007和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结果:自2002年以来自杀病例一直有增长趋势,最高1年(2007)较最少1年(2002)增长近10倍,近年来持续走高;944例自杀病例中,男性303人次,女性641人次,女性显著多于男性,男女比为1:2.12,各年龄段女性均多于男性;59-40岁及39-20岁两年龄段人数最多,分别占总自杀人数的13.24%和66.53%;3月、5月明显高于其他月份,2月份为最少。结论:应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不断完善对自杀病人的急救预警机制,加强急救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成都双流机场院前急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发病时间、发病季节、发病原因和死亡情况等,探讨机场急救患者的患病特点.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出诊病历共1523例,描述性分析院前急救患者发病相关因素与其患病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1)双流机场院前急救患者,男776例,女747例,男女比例1.04:1;年龄1~85(44.56 ± 16.68)岁.2)排名前5的疾病是:外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出诊高峰期在6~8月和11月~次年1月,平均出诊169次/月.外伤以6~9月最多,主要为车祸伤,其次为意外伤害;神经系统以2、6月较多;消化系统疾病以7月居多;呼吸系统以7、12月居多;心血管系统以8、11月较多.3)医务人员出诊到达时间(6.01 ± 1.26)min.4)死亡12例,其中,2例为肿瘤晚期病人,6例为心脏性猝死,4例为脑血管意外.结论 机场院前急救主要以外伤为主,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应加强病患多发季节和对应航班的保障工作,加强意外伤害管理和防治,以及加强乘机相关疾病的旅行宣讲.暑运期间、西藏自治区旅游旺季为旅客疾病多发时间段,意外伤害为机场等公共场所特殊高发病种,通过对机场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特点调查分析,有利于急救人员针对性培训,做好旅行医疗宣讲,更好地分配急救资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急诊死亡病例,了解急危重病人死亡原因,提高院前及急诊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院前死亡和怠诊科24h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纳入调查内容。收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初诊及最后诊断、院前及急诊科抢救情况、最后死因等资料,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院前与急诊科抢救室死亡原因及所占比例存在差异。院前死亡占同期死亡的56.62%,尤以猝死所占比例最大,而占调查急危重病人死亡前五位的主要病因是严重创伤、猝死、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中毒。结论加快普及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建立健全基层与城市的急救网络,稳定急诊专职医师,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建立并完善适合本地特点的紧急创伤救治平台,是提高急诊抢救救治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入院前实施过院前急救者为院前急救组(n=110),未实施院前急救而由家属送入院的为对照组(n=100)。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等。结果院前急救组在发病后到达急诊科时间(t1)、急诊科接诊后进行初步处理时间(t2)、发病后送达科室并得到确切治疗的总时间(t5)及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压控制率、有效率、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院前急救能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抢救有效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解决院前与院内急救数据的传输稳定性问题,提高急救信息互联互通水平。方法:基于5G和人工智能技术,在院内集成平台的基础上,对院前院内急诊系统进行标准化数据传输、医联体院前急救模式改造和统一调度平台建设,打通院前和院内急救系统。结果:院内医生可提前查看院前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等诊疗信息,并通过5G网络与患者或医生进行实时视频沟通或指导。结论:5G的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特性,可大大缩短抢救响应时间,提高患者救治效率,实现院前院内信息资源共享、院前院内急救系统信息互联互通,为院前急救、智慧医疗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沈阳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沈阳市地区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年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病种、出诊时间、出诊月份及与疾病变化、死亡情况等资料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沈阳市地区院前急救患者80991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80991例中,平均每天出诊221.89次,男女之比为1.47:1,平均年龄(52.76±18.69)岁;院前急救出车时间(1.00±0.48)min,到达现场时间(7.80±1.87)min,抢救时间(12.87±2.24)min,送达目的地时间(9.62±1.89)min;发生率最高的前6位病种依次为外伤(26.85%)、心血管系统疾病(16.96%)、神经系统疾病(11.51%)、呼吸系统疾病(3.3%)、各种中毒(2.87%)、消化系统疾病(1.76%);出诊高峰时间段为8:00~20:00;月平均急救患者为6749例,5月出现最高峰,心血管系统疾病以12月较多,神经系统疾病以7月较多,呼吸系统疾病以2月较多;院前死亡患者7958例,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以心血管疾病(35.11%)、神经系统疾病(23.19%)和肿瘤、慢性疾病(21.89%)为主,20~40岁青年则以外伤(7.93%)和中毒(3.68%)为主。结论本调查结果可为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制定急救工作重点和促进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