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介入治疗方法和意义.方法 12例反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经选择性动脉DSA后明确消化道出血部位或原因,并对出血动脉进行血管加压素局部灌注或栓塞.结果 肿瘤6例,血管畸形3例,麦克尔氏憩室1例,造影阴性者2例,并对其中8例采用了动脉血管加压局部灌注或栓塞,止血效果明显.结论 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且能经过血管加压素局部灌注和栓塞进行及时止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与介入治疗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5例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确定出血的原因及部位,对出血部位行超选择动脉插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止血或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发现病灶20例(80%),其中血管畸形12例,肿瘤5例,小肠憩室3例。介入治疗20例,均先应用垂体后叶素灌注止血,即时止血14例,止血率70%;6例未能即时止血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5例即时止血,1例术后244,时出血停止。结论DS憷查及介入治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与介入治疗的方法 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5例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确定出血的原因及部位,对出血部位行超选择动脉插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止血或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果 血管造影发现病灶20例(80%),其中血管畸形12例,肿瘤5例.小肠憩室3例.介入治疗20例.均先应用垂体后叶素灌注止血,即时止血14例.止血率70%,6例未能即时止血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5例即时止血,1例术后24小时出血停止.结论 DSA检查及介入治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和介入治疗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8例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确定出血原因及部位,对出血处行超选择动脉插管灌注血管加压素止血或明胶海绵、含钡聚乙烯(PVA)微球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阳性27例,其中血管畸形17例,肿瘤6例,小肠憩室3例,回盲部溃疡1例.介入治疗27例,其中17例血管加压素灌注止血,即时止血13例,止血率76%;10例介入栓塞治疗,即刻止血8例,2例术后24 h出血停止. 结论: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有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兴强  蒋师  谭必勇  姚勇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718-2719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方法:报告18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DSA表现及结果。结果:16例明确了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2例造影阴性;其中10例行介入性栓塞治疗。结论:DSA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有肯定的诊断价值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18例消化道出血病例,男12例,女6例,分别进行急诊数字电影血管造影(DCM)检查,根据不同的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针对性采用缩血管药物灌注或/和选择性及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18例中阳性发现有15例,均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检出阳性率83.3%。灌注缩血管药物治疗11例,即时止血率62.5%,动脉栓塞治疗7例,即时止血率100%。结论 消化道出血急诊血管造影同时行针对性缩血管药物灌注或/和选择性及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1例无明确诱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行选择性消化道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别采取栓塞、手术或联合治疗;将血管造影表现与手术和病理对照。结果经DSA检查,9例有阳性发现,2例为阴性结果;共5例即时行栓塞治疗成功止血;9例行手术治疗。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7.8%(7/9);定位诊断符合率88.9%(8/9)。结论DS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诊断中有着较高的阳性发现率及定性、定位诊断符合率,介入栓塞治疗有着可靠的即时止血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11例无明确诱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行选择性消化道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别采取栓塞、手术或联合治疗;将血管造影表现5手术和病理对照.结果 经DSA检查,9例有阳性发现,2例为阴性结果;共5例即时行栓塞治疗成功止血;9例行手术治疗.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7.8%(7/9);定位诊断符合率88.9%(8/9).结论 D8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诊断中有着较高的阳性发现率及定性、定位诊断符合率,介入栓塞治疗有着可靠的即时止血率.  相似文献   

9.
尹君  罗军  靳雪广 《当代医学》2008,(17):73-74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11例无明确诱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行选择性消化道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别采取栓塞、手术或联合治疗;将血管造影表现5手术和病理对照.结果 经DSA检查,9例有阳性发现,2例为阴性结果;共5例即时行栓塞治疗成功止血;9例行手术治疗.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7.8%(7/9);定位诊断符合率88.9%(8/9).结论 D8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诊断中有着较高的阳性发现率及定性、定位诊断符合率,介入栓塞治疗有着可靠的即时止血率.  相似文献   

1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消化道出血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DSA)对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采用Seldinger′s穿刺技术将导管选入腹腔动脉 ,对可疑病变部位血管选择性造影。有活动性出血者行选择性动脉栓塞 ,有异常血管而无明确活动性出血经导管灌注血管收缩药物。结果 :1 8例病例中 1 2例造影出现异常表现 ,即造影剂外溢、积聚、血管增多、结构紊乱。其中血管发育异常 2例 ,憩室 1例 ,肿瘤 3例 ,非特异性炎症 1例 ,假性动脉瘤 2例 ,溃疡病 3例。靶血管栓塞后造影剂外溢消失。结论 :选择性 DSA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检查安全有效 ,可以达到诊断和 /或治疗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对急性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急性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行DSA检查后,其中9例适宜行介入治疗的患者采用明胶海绵、弹簧圈经导管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DSA检查阳性,2例未见确切异常DSA征象。9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止血成功,且无复发及明显并发症;另1例转外科急诊手术治疗,其外科术前定位准确。结论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安全、可靠,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DSA检查及栓塞治疗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是随机选取了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对可能出血的部位进行选择性插管造影,其中17例患者明确诊断并行栓塞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中20例造影阳性(66.7%),10例阴性(33.3%)。18例接受了栓塞治疗,16例出血停止,一个月内无复发出血;1例栓塞后次日死亡;1例栓塞三天后复发出血,进行外科手术后痊愈。结论 DSA检查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栓塞介入治疗对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优良,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蒋忠铭 《当代医学》2010,16(17):268-270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肠道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方法回顾13例肠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表现及结果。结果 11例明确了出血部位和原因,2例阴性。结论 DSA对肠道出血检查安全,能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对临床治疗方案、术前决策的制订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随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 对173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病人进行临床随访,了解栓塞治疗后3-24个月内临床症状恢复情况。部分病人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方法,了解颅内动脉瘤栓塞后复发情况及复发的原因。结果经对173例病人的临床随访,均未见再出血,临床症状逐步恢复,其中56例动眼神经麻痹病人,1例于1周内恢复,52例于1年内恢复,3例于1.5年内恢复。10例视力下降病人,6个月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84例病人行脑血管造影复查,5例复发,其中2例因可脱性弹簧圈吸收造成复发,3例因弹簧圈移位,瘤蒂显影,无一例再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 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因其创伤小,疗效显著,并发症少而成为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及筘疗价值。方法对38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行选择性出血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即时灌药、栓塞。结果经DSA检查38例均为阳性发现,34例即时行栓塞治疗成功止血,止血率89%。结论DSA在治疗消化道出血及诊断中有较高阳性发现率及定位定性诊断符合率。介入栓塞治疗有着可靠的即时止血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2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数字减影(2D-DSA)的基础上,再行3D-DSA技术,并进行三维重建,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以便确定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及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动脉瘤是否填密.结果 24例中,行3D-DSA技术共检出16例20个动脉瘤,与2D-DSA相比,3D-DSA技术能更清晰显示动脉瘤形状、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更准确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能提供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能正确决策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及准确判断动脉瘤栓塞程度.结论 3D-DSA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提供许多2D-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张学红  汪小舟 《四川医学》2012,33(3):480-482
目的通过DSA探讨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和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对27例晚期产后出血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造影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均取得满意止血效果,术后随访均无再次出血。结论子宫动脉造影可以明确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介入栓塞治疗晚期产后出血具有疗效快,安全性高,损伤小,易为患者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在动脉内栓塞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左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酌情对脾动脉、肝固有动脉行超选DSA,发现出血动脉及其他异常动脉显影,用高压消毒过的明胶海绵颗粒和新鲜明胶海绵条栓塞靶血管。结果18例患者DSA首次血管造影阳性者16例。在16例DSA阳性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进行栓塞治疗,止血成功15例,有效止血率为93.75%(15/16例)。对2例DSA结果阴性的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试验性栓塞,止血成功1例,有效止血率为50%(1/2例)。结论采用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在动脉内栓塞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出血性肾疾病的诊断策略与介入栓塞止血的治疗价值。方法 15例肾出血患者均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采用(微)弹簧圈、明胶海绵颗粒及PVA微粒栓塞出血点,比较分析手术前后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 15例肾脏出血患者经(超)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均获得了明确的诊断,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对比剂外溢。2个病例采用明胶海绵颗粒、PVA颗粒栓塞,13个病例采用微弹簧圈一次栓塞成功。总有效率93.3%(14/15),肉眼血尿平均术后3天消失,1例栓塞后再发多处出血。术后动态复查血尿素氮、肌酐及血压均正常,平均随访18个月无肾出血复发。结论 DSA是检查肾出血原因的可靠方法,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肾出血为首选治疗办法。选择适当的栓塞材料,可以降低复发率及异位栓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为脑出血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线索。方法 本组 176例 ,临床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 ,全部做脑血管造影。 4例脑动脉瘤、6例动静脉畸形病人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造影诊断脑动脉瘤6 5例 (36 .93% ) ,脑动静脉畸形 34例 (19.32 % ) ,烟雾病 4例 (2 .2 7% ) ,其他 (包括动静脉瘘、海绵窦瘘 ) 5例 (2 .84 % ) ,未见异常的 6 8例 (38.6 4 % )。进行治疗的 4例动脉瘤、6例动静脉畸形病人均达到满意栓塞。结论 脑血管造影是自发性脑出血病因诊断的可靠方法 ,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是本组最常见的出血原因 ,血管内栓塞治疗疗效确切、创伤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