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2年1月-2009年1月,笔者采用针刺配合闪罐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52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闪罐加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加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8例,针刺风池(双)、翳风(双)、颊车(患侧)等穴,加闪罐疗法。对照组48例,只用针刺,留针30s’。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83%和93.75%(P>0.05);显愈率分别为60.42%和47.92%(P<0.05)。提示:闪罐加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起到温经通络、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从而使肌肉筋脉得以温煦濡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性水肿的消除和吸收,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闪罐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配合闪罐组)与对照组(单纯针刺组),观察疗效。[结果]经20次治疗,两组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均有效,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闪罐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观察针灸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方法:以1寸不锈钢豪针及火罐对所选腧穴进行针刺和闪罐治疗。在患者面颊部阳白、攒竹、地仓、牵正等穴。采用:针灸、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瘫62例,总有效率为98.4%。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梅花针,闪罐,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5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梅花针、闪罐、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58例疗效观察(510080)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郑沛仪主题词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梅花针闪罐面神经麻痹,亦称周围性面瘫,表现为局限性口眼斜,不能皱额,不能闭眼、流泪、流涎,说话漏风等。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和多...  相似文献   

6.
周围性面瘫(Bell氏面瘫)属临床常见病之一,常以突然发生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多是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面神经管)内组织急性水肿,面神经受压或炎症所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近年来,笔者采用"经筋刺法"配合闪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收到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筋刺法配合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素芳 《北京中医》2004,23(1):43-44
周围性面瘫(Bell氏面瘫)属临床常见病之一,常以突然发生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多是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面神经管)内组织急性水肿,面神经受压或炎症所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近年来,笔者采用“经筋刺法”配合闪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收到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闪罐旋提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针刺后局部加用温和灸或雀啄灸,并面部行闪罐旋提手法治疗。结果:治愈率93.3%,总有效率98.3%。结论:针灸配合闪罐旋提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正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常见为Bell氏麻痹和Ramsay-Hunt综合征,是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1]。中医又称"口僻",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2]。于2014年1月-2016年2月笔者采用电针加上闪罐法治疗周围性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加针刺配合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86例,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加针刺配合闪罐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合闪罐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62.79%,对照组为44.19%,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患者治疗次数为(10.092±2.421)次,对照组痊愈患者治疗次数为(11.078±1.683)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贴敷加针刺配合闪罐对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且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温针、电针和闪罐治疗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10月-2019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64例分为四组,将采用强的松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实施温针灸治疗的患者纳入温针组,电针组实施电针治疗,闪罐组在针刺后加闪罐治疗,每组16例。将四组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的House-Bro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面部残疾指数(the 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进行比对。结果:同其他三组相比,温针组对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低于治疗前,且温针组数据最低,与其他三组相比存在差异性(P<0.05);温针组、电针组、闪罐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FDI评分(社会)低于对照组,FDI评分(躯体)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温针组治疗后与其他三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采用温针疗法治疗的效果比电针、闪罐更加优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发泡疗法结合针刺在特发性面瘫病例急性期及整个病程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急性期采用静滴复方甘露醇+地塞米松、口服阿昔洛韦结合针刺+TDP治疗,恢复期单用针刺+TDP治疗,治疗组急性期采用中药发泡疗法、口服阿昔洛韦结合针刺+TDP治疗,恢复期单用针刺+TDP治疗。结果:治疗组在特发性面瘫急性期缓解耳后疼痛及整个病程中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参与治疗特发性面瘫过程中,中药发泡疗法可以取代激素疗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临床对针灸治疗面瘫的各种以预后预测方法,分析了优弊,介绍了作者自己的一种简单、快捷、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湿热敷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面瘫患者分别采用针刺加湿热敷和单纯针刺两种疗法治疗,6天为1疗程,连续观察3个疗程,并比较不同疗程的疗效。结果:第1疗程两组无显著差异;第2疗程、第3疗程,针刺加湿热敷组均优于单纯针刺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加湿热敷疗法优势明显,可以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罐结合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以针罐结合方法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西药治疗,治疗15d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77.4%,总有效率93.5%,对照组痊愈率43.3%,总有效率8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罐结合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6.
针刺闪罐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取效时间对照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厚强 《中国针灸》2003,23(6):339-340
目的 :寻找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方法。方法 :将 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针刺加闪罐治疗 ;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结果 :两组在疗效上无差别 ,但在取效时间上针刺闪罐组优于单纯针刺组(P <0 0 5 )。  相似文献   

17.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根据其发病原因,笔者有针对性地选用翳风穴为主进行治疗。通过对临床资料比较完整的56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本法具有选穴少、痛苦小、疗程短、疗效高的特点。本组56例全部有效,痊愈率达85.7%。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缪刺结合刺络拔罐法对顽固性面神经麻痹进行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的面部影响。方法:将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顽固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组40例。治疗组采取缪刺结合刺络拔罐法进行治疗,而常规组则采取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穴位微循环参数和面部肌电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常规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0例,在额肌、上唇方肌、下唇方肌无病理电位表现的病例数分别为20例、22例、25例;常规组40例,在额肌、上唇方肌、下唇方肌无病理电位表现的病例数分别为11例、13例、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健侧阳白穴、地仓穴和颊车穴的微循环血流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P0.05)。与常规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患者健侧阳白穴、地仓穴和颊车穴的微循环血流量增高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缪刺结合刺络拔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病理电位、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环损伤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00例针刺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①患者年龄越大、针刺介入时机越晚、面神经损伤程度,临床疗效越差,R=0.164、P=0.004,R=0.295、P=0.000,R=0.229、P=0.000;②面神经损伤定位不同,临床疗效不同,单纯性面瘫临床疗效最佳、bell面瘫次之、Hunt面瘫疗效最差,J-T=6.895,P=0.000:③不同中医分型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凤寒阻络、风热外袭型疗效较佳,痰瘀阻络和气虚血瘀型疗效较差,J-T=4.752,P=-0.000;④年龄(OR=0.753,95%CI:0.579~0.979)、针刺介入时机(OR=0.556,95%CI:0.420~0.763)、损伤程度(OR=0.589,95%CI-0.388~0.895)和损伤部位(OR=48.409,95%CI:11.527~203.283,OR=6.041,95%CI:2.481~14.707)入选以临床疗效为结果变量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P〈0.05。结论:患者年龄、针刺介入时机、损伤程度和部位是影响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0.
18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经过针刺、放血疗法治疗,治愈14例,占77.7%,有效4例,占22.3%,总有效率100%。在患者发病初期给予针刺、放血疗法,能促进血液循环及功能恢复,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