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与美托洛尔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应激反应的疗效。方法选择9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全麻患者,随机分为3组,利多卡因组(A组)、美托洛尔组(B组)、对照组(C组)A组静脉注射1mg/kg利多卡因稀释液5ml,B组静脉注射2~3mg美托洛尔稀释液5ml,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3组均在静脉注射2min后开始气管内吸痰拔管。记录静脉注射前、后2,4,6,10min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结果A组拔管期HR、MAP较静脉注射前无明显变化,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HR下降较A组明显(P〈0.05);C组拔管期MAP、HR升高明显,缺血明显。结论美托洛尔能有效抑制拔管期的MAP升高和HR增快,较利多卡因更利于维持拔管期的循环稳定。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129-133
目的 探讨纳布啡联合利多卡因切口浸润多模式镇痛对接受单孔腹腔镜手术患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行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全麻患儿150 例,随机分成3 组,每组50 例。纳布啡组(N 组)于手术结束前15 min 静注0.2 mg/kg 纳布啡,关闭腹膜后在切口推注生理盐水10 mL;利多卡因组(L 组)于术毕缝皮前在切口推注0.5%的利多卡因10 mL;纳布啡+利多卡因组(N+L 组)于手术结束前15 min 静注0.2 mg/kg 纳布啡,术毕缝皮前在切口推注0.5%的利多卡因10 mL。记录患儿在PACU的PAED 躁动评分、拔管后的Ramsay 镇静评分及VAS 疼痛评分;记录入室时(T0)、停药时(T1)、拔管时(T2)、拔管后10 min(T3)患儿MAP 和HR 的变化;记录患儿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N 组和L 组的PAED躁动评分分数和VAS 疼痛评分分数均高于N+L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 组和N+L 组的Ramsay 镇静评分均高于L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0 和T1 时刻,N 组、L 组和N+L 组患儿的MAP 和HR 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 和T3 时刻,N 组和L 组的MAP 和HR 的数值明显高于N+L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 组和L 组中,T0、T1、T2 和T3 四个时刻的MAP 和HR 的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L 组中,T1 和T3 时刻的MAP 和HR 的数值比较,T1 和T2 时刻的HR 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刻的MAP 和HR 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在拔管后均未发生恶心、呕吐、嗜睡、喉痉挛、皮肤瘙痒和呼吸循环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 纳布啡联合利多卡因镇痛方法效果确切,可有效抑制患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并对其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少、不会明显延长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丙泊酚、咪唑安定镇静对术后气管拔管病人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腹部手术病人。均于手术结束停麻药后即予吸除吸呼道分泌物,等待达到拔管条件后随机分为三组:丙泊酚组(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2mg/kg 1min后拔管;咪唑安定组(M组)静注咪唑安定0.02-0.04mg/kg 3min后拔管;对照组(D组)即按传统清醒拔管。比较患者MAP、HR变化、呛咳反应、拔管后清醒时间、拔管知晓率及心理反应。结果P组各时点MAP、HR均无显著变化。呛咳反应轻,M组拔管即刻与拔管后5min MAP、HR均明显增加,呛咳反应明显,但较D组轻微(P〈0.05或P〈0.01)。P组、M组清醒时间延长(P〈0.05)。D组拔管知晓率明显增高,心理反应明显(P〈0.01)。结论气管拔管中予适度镇静能抑制心血管反应及心理伤害反应,丙泊酚较咪唑安定用于气管拔管镇静更优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右美托嘧啶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病人全麻拔管期呛咳反应影响。方法在全麻下行腭咽成形术(UPPP)OSAS病人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嘧啶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D组于术毕前0.5h泵注右美托嘧啶0.8μg/kg(10min泵注完),后以0.4μg/(kg.h)速度持续泵注至术毕;C组以同样方式泵注生理盐水。记录病人入室后(T0)、泵注右美托嘧啶即刻(T1)、泵注5min(T2)、泵注10min(T3)、拔管即刻(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病人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时Ramsay评分和呛咳反应程度。结果 D组HR、MAP的变化较C组平稳,T3、T4时间点HR、MAP较C组明显降低(t=1.968~6.558,P<0.05)。D组苏醒及拔管时间较C组长(t=3.551、3.743,P<0.05),Ramsay评分明显高于C组(t=5.765,P<0.05)。D组呛咳发生率及剧烈程度明显低于C组(χ2=8.076,Hc=6.778,P<0.05)。结论术毕前半小时泵注右美托嘧啶,可减少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提高拔管的安全性和病人的配合度。  相似文献   

5.
张望  刘一冰  陆忠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5):110-111,11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应用在高血压患者全麻手术围拔管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合并高血压行全麻开腹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D组)和对照组(N组),两组均采取相同的全麻诱导与维持方式,在手术结束前并停用麻醉药时,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1ug/kg、浓度4ug/mL,缓慢泵注10min,N组给予相同速率泵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记录围拔管期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苏醒时间(T1)、拔管时间(T2)及不良反应。结果拔管前1min、后10min,D组患者的MAP和HR均明显低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有效减轻高血压全麻患者在拔管期心血管反应和气道反射,同时可降低术后躁动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曲马多、利多卡因气管内用药预防全麻拔管心血管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曲马多和利多卡因经气管内联合给药预防吸入全麻气管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疗效.方法 60例吸入全麻患者随机分入Ⅰ组(对照组)、Ⅱ组(利多卡因组)、Ⅲ组(曲马多组)和Ⅳ组(曲马多+利多卡因组),每组15例.自主呼吸频率>12次/min、潮气量>4 ml/kg时给予气管内用药.记录术前、拔管时、拔管后2、5分钟的SBP、DBP、MAP、HR,记录术后发生躁动例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利多卡因组的HR、曲马多组的MAP和曲马多+利多卡因组的HR、MAP在拔管即刻和拔管后2 min差别显著,P<0.05;与术前比较,曲马多组的HR和对照组的HR、MAP在拔管即刻和拔管后2 min差别显著,P<0.05,利多卡因组的MAP在拔管即刻差别显著,P<0.05.四组躁动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曲马多1 mg/kg和利多卡因1 mg/kg气管内联合给药能较好地控制吸入全麻气管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7.
杨红明  李兵  艾蕊  郭燕 《西部医学》2012,24(8):1574-1576
目的观察经气管导管套囊给予2%利多卡因是否能减轻拔管时的心血管和气道反应以及长期的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择10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CS组)、生理盐水组(S组)和利多卡因组(L组)3组,分别向套囊内注射空气、生理盐水和利多卡因,观察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以及手术结束即刻、拔管时、拔管后1、3、5和10min的HR、SBP、MAP。随访术后24h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拔管即刻各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均有升高,且即刻、1、3min的数值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但除了拔管后10min以外的其它时点利多卡因组的数值均较其它两组低(P〈0.05)。拔管后5min利多卡因组的生命体征与基础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L组的呛咳病例数较C组和S组低(P〈0.05),而C组和S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4h后L组的咽痛和咳嗽病例数也较C组(P〈0.01)和S组少(P〈0.05),而C组和S组也有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在声嘶和气道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方面发生率均很低,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气管导管套囊给予利多卡因能明显减少患者围拔管期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和呛咳,且术后的咽痛、咳嗽等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艾贝宁(国产右美托咪啶,dexmedtomidine,DEX)用于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拔管过程中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Ⅰ~Ⅱ期需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手术住院患者80例,ASAⅡ~Ⅲ级术前血压控制在160/90 mmHg以下,随机分为艾贝宁组(A组,n=40)和对照组(N组,n=40),分别于手术结束后拔管前静脉微泵注射艾贝宁0.5μg/kg或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麻醉前、用药后、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3、5、10 min患者的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Ramsay镇静评分、躁动率以及拔管时呛咳等不良反应。结果:(1)与麻醉前相比,N组在吸痰拔管时及拔管后3、5 min MAP均明显升高,尤以拔管时明显(P〈0.05);HR、RR加快(P〈0.05);(2)A组拔管前血压平稳,痰拔管时及拔管后3、5 min血压及HR上升幅度较小,10 min后基本恢复至拔管前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比较,A组拔管时和拔管后MAP、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组患者躁动发生率更低(P〈0.05),拔管后有2例患者呼吸减浅SpO2一过性下降,面罩给氧后缓解。结论:手术结束后静脉微泵注射艾贝宁0.5μg/kg可减轻高血压全麻患者气管拔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同时降低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的术后躁动率,国产的右旋美托咪啶可以安全的用于高血压患者全麻气管拔管。  相似文献   

9.
王兆栋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34+37-34,37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和气管内注射利多卡因对减少气管拔管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期手术ASAⅠ-Ⅱ病人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T组为气管内利多卡因组,I组为静脉利多卡因组。O组为对照组。T组,拔管前5分钟由气管导管内给予利多卡因1.5mg/kg,I组拔管前5min静脉给予利多卡因1.5mg/kg,O组不给利多卡因。观察气管拔管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结果 T组与I组在MAP变化均较O组有明显减小(P〈0.05),T、I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而T组HR变化优于I组与O组(P〈0.05),I、O组也具有差别(P〈0.05)。结论气管内注射利多卡因较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减轻全麻结束时的心血管反应有更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仅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在全麻拔管期间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应激反应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Ⅰ~Ⅱ期原发性高血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年龄60~76岁,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右美组(D组)和对照组(C组),各20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手术结束前30min,D组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泵注时间为15rain。C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观察用药前(TO)、拔管前即刻(T1)、拔管后即刻(T2)、拔管后3min(T3)、拔管后5min(T4)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的变化;记录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清醒拔管时间。结果C组T1~T4时间点的HR、MAP较11D时HR和MAP升高(P〈0.05或〈0.01);D组T2和乃时HR,MAP较T0时HR和MAP升高(均P〈0.05),但升高的幅度明显小于C组(均P〈0.01);D组T1~T4时间点的血浆E浓度,NE浓度均较rm时E和NE升高(P〈0.05或P〈0.01),但升高的幅度明显小于C组(均P〈0.01);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清醒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术毕前0.5ug/kg右美托咪定可抑制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拔管期的应激反应,促进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不延长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和清醒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复合右美托咪定全身麻醉后,对抑制苏醒期躁动的有效性.方法:择期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n=40).F组:术前10min氟比洛芬酯1mg/kg静注;FD组:术前10min氟比洛芬酯1mg/kg+术毕前5min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缓慢静注.记录患者基础(T0)、拔管前1min(T1)、拔管后1min(T2)、拔管后5 min(T3)、拔管后10min(T4)的HR、MAP值并评估患者T3、T4的Ramsay镇静(RSS)评分和VAS疼痛评分,记录患者苏醒、拔管时间.结果:T1 ~T4时间点,FD组HR、MAP升高幅度均显著小于F组(均P<0.05).RSS评分:T3、T4时间点,F组与FD组相比评分显著降低(P<0.05).VAS评分:F组与FD组相比评分显著升高(P<0.05).唤醒、拔管时间方面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10min给予氟比洛芬酯1mg/kg+术毕前5min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 g/kg,可有效降低术后躁动且不影响苏醒、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曲马多预处理对小儿腺样体+扁桃体摘除手术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EA)的影响。方法:3~7岁行腺样体+扁桃体摘除手术小儿54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舒芬太尼组(S组)、曲马多组(T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前5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舒芬太尼0.1μg/kg、曲马多1 mg/kg,观察记录各组患儿在注药前(T1)、术后5 min(T2)、拔管前(T3)、拔管后10 min(T4)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患儿手术时间(Ts)、苏醒时间(Ta);使用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量表(PAED)对苏醒时小儿进行躁动评分。结果:T2时3组的HR、MAP比T1时有不同程度降低;与T1时比较,T3、T4时3组的HR、MAP升高(P<0.05)。T3、T4时S组、T组的HR、MAP较C组降低(P<0.05);与C组比较,S组、T组的Ta延长,PAED评分和躁动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舒芬太尼或曲马多预处理都可以降低小儿腺样体+扁桃体摘除手术全身麻醉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减少苏醒期躁动,但可致苏醒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地佐辛用于全麻苏醒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地佐辛组(D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手术结束前约20min给予D组肌注地佐辛0.1mg/kg,A组不给任何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前、拔管时、拔管后10minMAP、HR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后疼痛、寒战及躁动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结果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前MAP、HR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拔管时、拔管后10minMAP、HR的变化和术后发生寒战、躁动的例数及镇痛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手术结束前20min肌注地佐辛能有效抑制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寒战、躁动的发生率,且不影响术后苏醒。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地佐辛对胃癌手术全麻患者气管拔管反应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80例ASAⅠ~Ⅱ级择期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20例。分别于手术结束前20 min缓慢静脉注射地佐辛0.05 mg/kg(D1组)、0.1 mg/kg(D2组)、0.2 mg/kg(D3组)和0.9%氯化钠注射液2 ml(N组)。观察并记录诱导前(T0)、拔除气管导管前吸痰时(T1)、拔除气管导管时(T2)、拔出气管导管后5 min(T3)、拔出气管导管后10 min(T4)的平均血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拔管质量评分和术后躁动评分,采用语言描述评分法(VRS)评估拔管后5 min时的疼痛程度。结果:D1组T1~T3、D2组T1 和T2、 D3组T1及N组T1 ~T4时患者的MAP均较T0升高(P<0.05~P< 0.01),D1组和N组T1 ~T4、 D2 组和 D3组T1 ~T3时患者的HR均较T0明显加快(P<0.01)。D2组T1 和T2、D3组T1 ~T4时患者的MAP均低于N组(P<0.05~P<0.01),D2组T1 和T3、D3组T1 ~T4时患者的HR均低于N组(P<0.05~P<0.01)。D3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明显延长(P<0.01),D1组、 D2组和N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1组、D2组、D3组拔管质量评分均优于N组(P<0.01),且D2组优于D1组(P<0.01);D2组躁动评分优于N组和D1组(P<0.01);拔管后5min时的VRS评分:D1组、 D2组、D3组均优于N组(P<0.05~P<0.01),且D2组、D3组均优于D1组(P<0.05)。结论:不同剂量地佐辛可减轻全麻患者气管拔管反应,且0.1 mg/kg地佐辛能有效抑制苏醒期躁动,对呼吸及苏醒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清存  冯艳平 《中原医刊》2013,(23):101-103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复合地佐辛对提高开胸术患者麻醉恢复期质量的效果。方法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n=20):P组:麻醉前10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5m1);D组:术毕前20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2mg/kg;PD组:麻醉前10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5ml)+术毕前20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于麻醉前(T1)、拔管前即刻(T2)、拔管后1min(T3)、拔管后5rain(T4)时记录呼吸(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苏醒、拔管时间。评估拔管后5min时的躁动(RS)评分、镇静(RSS)评分,和舒适(BCS)评分。结果与PD组相比,P组他、T3时刻HR增快,MAP增高;RS评分增高,与D组、P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苏醒、拔管时间延长,RSS评分增高,与P组、P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BCS评分增高,与P组、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前10min帕瑞昔布钠40mg复合术毕前20min0.1mg/kg地佐辛静注用于开胸手术后,患者有满意的麻醉恢复期循环变化,且不影响患者的苏醒、拔管时间,苏醒质量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地尔硫卓、尼卡地平预防颅脑术后气管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疗效及使用期间二者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ASAⅠ~Ⅱ级,颅脑占位择期行开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C组)、尼卡地平15μg/kg组(N组)、地尔硫卓0.2mg/kg组(D组)。于拔管前2min静注研究用药。记录给药前、给药后、拔管时、拔管后1,3,5,10min的血压(BP)、心率(HR)、心搏指数(SVI)、心指数(cI),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心率×收缩压)。结果与给药前相比,拔管期C组最大平均动脉压(MAPmax)平均升高21.1%、最高心率(HRmax)平均增速32.8%、最大率压积(RPPmax)平均增幅达52.2%(P〈0.01)。D、N两组均能有效地抑制气管拔管引起的血压升高(MAPmax:2.9%VS3.6%,P〉0.05)。与N组相比,D组还有减慢心率的作用(HRmax:12.7%vs24.6%,P〈0.05)。静注地尔硫卓、尼卡地平后cI增加。结论尼卡地平可减轻气管拔管时的升压反应,但不能防止心动过速的发生;地尔硫卓可全面有效地抑制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王两忠  王雄 《四川医学》2014,(3):341-344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靶控输注时不同效应室浓度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使用丙泊酚和舒芬太尼靶控输注行全凭静脉麻醉。术毕均使用舒芬太尼行静脉自控镇痛。I、Ⅱ、Ⅲ组分别选择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为0.10ng/mL、0.12ng/mL、0.15ng/mL时使用镇痛泵。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30min后(T1)、手术结束时(T2)、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T3)及术后60min(T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记录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评价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T3)及术后60min(T4)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后60min内患者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及嗜睡、呼吸抑制、烦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I组在T3、T4时点HR、MAP明显高于Ⅱ组、Ⅲ组(P〈0.05)。Ⅲ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较I组、Ⅱ组延长(P〈0.05)。Ⅱ组、Ⅲ组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及术后60min的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优于I组(P〈0.05)。II组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及术后60min的Ramsay镇静评分优于I组、Ⅲ组(P〈0.05)。11组、Ⅲ组患者术后60min内自控镇痛按压次数低于I组(P〈0.05)。11组术后60min内嗜睡、呼吸抑制(呼吸〈8次/min)、烦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I组、Ⅲ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为0.12ng/mL时行舒芬太尼患者静脉自控术后镇痛最安全有效,不良反应最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与小儿腭裂修复术中麻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苏醒质量。方法:选择择期行腭裂修复术的小儿4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各20例。麻醉诱导:两组均静注异丙酚2 mg/kg、阿曲库铵0.75 mg/kg,R组静注瑞芬太尼2.5μg/kg,F组静注芬太尼3μ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术中维持:两组均静脉泵注异丙酚50~100μg/(kg.min),阿曲库铵5~10μg/(kg.min),R组泵入瑞芬太尼0.08~0.5μg/(kg.min),F组则泵入芬太尼0.07~0.25μg/(kg.min)。记录诱导前(T1).插管时(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中30 min(T4)、手术结束时(T5)、清醒拔管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氧饱和度(SpO2),观察手术结束至患儿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结果:MAP:插管时和清醒拔管时R组低于F组(P<0.05),HR:插管时和手术结束时R组低于F组(P<0.05),拔管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苏醒拔管时间R组小于F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异丙酚用于小儿腭裂修复术中麻醉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丙帕他莫超前镇痛在乳突根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丙帕他莫用于乳突根治术超前镇痛时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2例ASAI一Ⅱ级行乳突根治术的患者依次交替分为两组,每组21例。观察组术前15rain静脉缓注丙帕他莫2g、对照组予静脉缓注同等容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术后给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观察并记录切皮前、切皮即刻、切皮后1min、5min,磨电钻即刻及5min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观察并记录术后2,4,6,12,24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24h芬太尼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AP、HR在切皮前、切皮即刻、切皮后1min、5min和磨电钻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磨电钻后5rainMA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6h观察组镇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问镇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观察组的芬太尼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突根治术超前应用丙帕他莫,能减少术后芬太尼的用量,并能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