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评估其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病例资料。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3例,单纯支架植入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载瘤动脉闭塞2例。结果发生术中出血1例,术后再出血3例;出院时预后良好8例(66.7%),死亡4例(33-3%)。临床随访2~78个月,平均23个月;GOS5分7例,4分1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动脉瘤段载瘤动脉闭塞是治疗此类动脉瘤最确实的方法.但对于球囊闭塞试验阳性,或动脉瘤颈对侧壁有重要穿支的病人,可考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相似文献   

2.
破裂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患者,其中8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进行载瘤动脉闭塞术,13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8例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小脑后下动脉保持通畅;随访3-12个月,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1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中1例因再出血死亡;余12例中,致密栓塞10例,接近完全栓塞2例.9例患者(包括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有效造影随访3-11个月,致密栓塞的患者中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PICA保持通畅;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中有1例部分复发,给予再次致密栓塞,另1例达稳定状态;另3例电话随访,未发现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效果肯定,但有潜在缺血的风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近期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的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载瘤动脉血管内闭塞治疗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不可夹闭动脉瘤疗效进行评价。方法用血管内球囊或弹簧圈闭塞近端载瘤动脉治疗19例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不可夹闭动脉瘤。结果闭塞近端载瘤动脉者之动脉瘤完全闭塞,神经受压和占位症状逐步改善、消失。6例经MRI追踪检查的病例示动脉瘤明显缩小或完全消失。结论血管内载瘤动脉闭塞治疗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不可夹闭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简捷、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介入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7例的经验并文献检索分析。结果病情好转5例,恶化1例,短暂神经功能障碍1例,无死亡。复发2例,1例再次行动脉瘤栓塞后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血管内介入塞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近期安全有效,根据动脉瘤部位及形态特点,可选择载瘤动脉闭塞,弹簧圈栓塞瘤腔,球囊支架辅助栓塞。远期复发率较高,应加强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可脱性球囊或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GDC)治疗特殊部位无法手术颅内巨大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全脑血管造影,全面了解前循环、后循环后,选用载瘤动脉+瘤内、单纯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或GDC瘤内闭塞巨大动脉瘤,其中,GDC瘤内闭塞巨大动脉瘤,保留载瘤动脉1例,载瘤动脉+瘤内球囊闭塞2例,单纯闭塞载瘤动脉球囊闭塞1例。结果4例病人栓塞后一周复查,GDC和球囊均无移位,球囊无破裂,无球瓣效应(ball-valve effect)发生;一个月随诊观察均无缺血、无明显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并发症,远期效果待观。结论对于部分特殊部位、手术风险及难度大的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在严格掌握适应证情况下,可考虑行GDC直接瘤内或可脱球囊瘤内+载瘤动脉闭塞,或单纯载瘤动脉闭塞等方法治疗,治疗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道儿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特征和血管内治疗的结果.方法 2002-2006年收治29例儿童动脉瘤患者(年龄<19岁);其中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意外发现,2例脑神经麻痹,3例神经功能障碍.动脉瘤的位置:10个椎动脉动脉瘤,5个大脑中动脉瘤,4个大脑后动脉瘤,3个基底动脉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1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1个颈内动脉动脉瘤.结果 7例动脉瘤行动脉瘤囊内弹簧圈栓塞,17例载瘤动脉闭塞(9例使用球囊闭塞载瘤动脉,8例使用弹簧圈载瘤动脉闭塞).1例椎动脉瘤病人全脑血管造影后4 d动脉瘤白发血栓形成.4例行支架或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其中2例基底动脉瘤患者死亡,2例动脉瘤栓塞后复发并再次给予栓塞治疗).平均随访20.7个月,93.1%的病人GOS评分4分或5分.结论 儿童颅内动脉瘤在发病特点上,男性比女性多见,好发部位是椎动脉、大脑后动脉和人脑中动脉.对于梭形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基底动脉主十的梭形动脉瘤治疗困难而且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7.
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大、巨大动脉瘤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大、巨大型动脉瘤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用可脱性球囊或弹簧圈闭塞近端载瘤动脉治疗27例颅内大、巨大动脉瘤。结果血管内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可使动脉瘤完全闭塞,神经受压和颅内占位症状逐步改善、消失。结论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颅内大、巨大型动脉瘤有效,安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治疗颅内大型或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15例颅内大型或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4例,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治疗6例。结果术后立即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2例,部分栓塞3例。1例因年龄较大拒绝随访,其余14例栓塞术后随访6~12个月;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例中,复发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例中,复发1例;球囊辅助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治疗的6例均无复发,但2例大脑后动脉P3~P4段巨大夹层动脉瘤出现载瘤动脉远端动脉闭塞。结论球囊辅助弹簧圈联合Onyx胶治疗颅内大型或宽颈动脉瘤可提高动脉瘤的栓塞率,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GAs)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2例GAs血管内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载瘤动脉闭塞病人中,1例术后2月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术后3个月出现脑缺血症状。9例弹簧圈栓塞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的病人,1例完全栓塞,8例有不同程度的弹簧圈移位。4例覆膜支架病人,1例术后6小时GAs再次破裂导致死亡,3例GAs闭塞。结论血管内治疗GAs是安全、有效的,首选载瘤动脉闭塞,弹簧圈部分栓塞能够减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能够增加动脉瘤致密栓塞的可能,降低复发率,随着材料和工艺的发展优化,覆膜支架有希望成为最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颅内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单纯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3例,单纯支架置入2例。结果完全栓塞7例,次全栓塞3例,载瘤动脉闭塞3例。随访11例,时间6~24个月,平均7.6个月;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出现脑缺血症状1例,死亡2例;DSA或MRA复查发现复发1例,支架内血管狭窄1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合适选择,长期随访对评价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并对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4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其中33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术.5例行动脉瘤栓塞术,2例行颞浅-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后闭塞载瘤动脉。结果载瘤动脉闭塞术后死亡3例,动脉瘤栓塞术后死亡1例.其余病人临床状况良好。临床随访28例,状况均良好;CT随访18例,示8例动脉瘤缩小或消失;造影随访15例.示9例动脉瘤不显影.3例瘤体缩小,2例载瘤动脉再通,1例栓塞后动脉瘤复发。结论对于手术罔难的颅内巨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监测在脑血管病阻断性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例行阻断性介入治疗(包括球囊辅助栓塞、主干动脉闭塞)的脑血管病患者行术中全程诱发电位监测,观察是否出现脑缺血并调整策略。结果7例颅内动脉瘤及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行球囊闭塞试验后永久闭塞主干动脉。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合并烟雾病者,球囊充盈95S内出现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改变,抽瘪球囊后波形恢复,据此调整球囊充盈时间并完成治疗,未发生缺血。5例颅内动脉瘤行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成功。术后3d及出院时诱发电位监测均无缺血性波形改变。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均无新发缺血事件;MRI检查示,除原发疾病外,未发现缺血性改变。结论作为反映脑组织缺血的灵敏指标,诱发电位监测可成为脑血管病阻断性介入治疗的常规辅助技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颈内动脉球囊闭塞术后产生对侧新生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国内献中首次报道1例床突旁动脉瘤(AN)病人在行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术后5年出现对侧后交通AN并破裂。方法 行急诊手术夹闭该新生动脉瘤。结果 病人仍死于严重的颅内高压。回顾献共发现29例35个因颈动脉闭塞术后出现的新生AN,主要位于前、后交通动脉。结论 颈动脉闭塞后对侧血流代偿性增加可能是导致AN的原因,对大型AN应尽量采用保留载瘤动脉的方法;如闭塞载瘤动脉,应进行长期的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Leo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以评价该支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方法 41例患者45个复杂动脉瘤应用了44个Leo支架进行治疗,其中宽颈动脉瘤39个,梭形动脉瘤4个,夹层动脉瘤2个.结果 45个动脉瘤完全栓塞31例(69%),瘤体残留8例(18%),瘤颈残留6例(13%).44个支架全部(100%)放置满意.全部41例患者均经临床随访,29例患者31个动脉瘤行影像学随访.4例患者发生缺血性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相邻部位脑内血肿.结论 Leo支架辅助栓塞复杂颅内动脉瘤是可行的,短期随访结果较佳,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动脉瘤栓塞后弹簧圈的长期稳定性和支架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VD)在颈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探头频率20MHz、直径1.5 mm,对32例颈内动脉瘤患者(共计36个动脉瘤)进行动脉瘤夹闭前后血流动力学监测.术后血管造影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在动脉瘤顶或瘤体部监测到涡流样或毛刺样血流信号、闻及杂音.动脉瘤夹闭术后即刻监测,发现载瘤动脉狭窄8例,闭塞1例;动脉瘤夹闭不全2例,均经调整瘤夹位置,显示载瘤动脉远段的血流频谱形态和音频信号正常,术后经DSA/CTA证实.以上情况的发生与动脉瘤大小及载瘤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结论 MVD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常规检测方法,尤其对瘤颈粗、甚至无明显瘤颈的巨大型动脉瘤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7,自引:14,他引: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脑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方法,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3月间手术治疗的38例脑巨大动脉瘤方法和效果。分别采用:直接夹闭瘤颈12例;动脉瘤切除加脑血管重建5例;动脉瘤孤立术4例;颅内外动脉吻合伴或不伴血管内介入治疗14例;包裹1例;载瘤动脉阻断2例。结果术后恢复优良32例,重度病残4例,死亡2例。结论术前应充分评价脑血流动力学和侧支循环,个性化设计治疗方案,采用不同手术术式可取得良好预后;同时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可有效改善颅内供血,确保动脉瘤的后续治疗;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结合是今后巨大型动脉瘤治疗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计划性、分期血管内栓塞在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2例.首次治疗均采用单纯多支架植入,随访动脉瘤再通则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初次术后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次全栓塞3例,不全栓塞1例.随访6~18个月,平均6.3个月.DSA显示动脉瘤再通3例,其中予再次辅助弹簧圈栓塞2例;行动脉瘤孤立及颈内动脉闭塞术1例,术后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术后6个月mRS评分:1分(恢复良好)5例,3分(恢复差)1例.结论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先行单纯多支架植入,随访动脉瘤再通则辅助弹簧圈栓塞,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Ligation of the carotid artery in the neck has become part of the surgical armamentarium for treating inaccessible or technically difficult intracranial aneurysms. Obliteration of an aneurysm by sacrificing the parent vessel has also been employed for the treatment of unclippable posterior circulation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Because parent vessel occlusion is not well tolerated by all individuals, the use of an 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bypass has been advocat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this procedure. The purpose of this report is to detail our methods and results with the use of 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bypass for the treatment of giant internal carotid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in 35 patients and review the litereture to determine the status of the use of the bypass for othe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